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6-16 09:04:44 数学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4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奖励笑脸人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要善于观察、积极思维,参与体验,逐渐领会怎样学习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目标转化。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本课知识的学习作出铺垫。

  (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演示,主动探究;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探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复式统计表。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并利用生生对话,相互启发,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四)尝试迁移,拓展延伸。

  本节课制订了一个评价量规,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个小组,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参与情况进行奖励,奖品是一个笑脸,贯穿整堂课。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竞争、协作的氛围,二是当本节课结束时作为评价各小组的一个依据,并暗含着又一个生活中的统计,当进行评价时,学生提出:可以统计各组的笑脸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笑脸人变成了统计的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统计这一知识无处不在,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五)教师小结,激励评价。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时,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学生体会到了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大,在学习中可以经常用到电脑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通过围绕测量体重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资料、形成假设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现、分析、推理等实践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一、 说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软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 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概念必须明确,而要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欢迎批评指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设计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3、导入并板书课题;4、练习: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 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 教材

  1、教学内容:《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6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① 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具准备

  课件、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主题图、表格。

  五、 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1—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盘数 1 2 3 4 5 6

  个数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①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②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③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三)小结。

  1、结束语(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页,角的认识。

  2.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呈现的内容是例1,让学生在实物当中认识角,了解角的基本特征;例2,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画角;结合练习3,感知角的大小。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对角的认识是笼统的、模糊的,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常见的物体和平面图形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角的科学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到角有大小,并且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5.教学重点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6.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7.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卡纸、扇子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知识的有限性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对被本课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并在课前创设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这些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了解角并且学会比较大小。

  三、说学法

  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学会比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合作交流的精神,并在交流过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诉合作人员,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收情景,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创设一个情景,引出一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图中的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角。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共同特征。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对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结合生活,感受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找“角”: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学相互汇报。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就在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同学相互汇报,如有错误,可以帮助同学指出错误,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让学生上来摸一摸教师手中的角,在次直观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说一说摸角之后的感受。总结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板书)向学生介绍角的部分的名称。边

  顶点

  边

  (教师示范画角)

  3.画“角”做“角”: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再通过判断以下图形是不是角、从平面图形中找角,及时帮助了学生对角的概念加以巩固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过观看老师演示纸扇打开和合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渗透比较的方法,并在小组当中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巩固角

  1.说一说下面的图形中有几个角?

  2.练习八第三题

  3.角在生活的运用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角的知识。第三题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数学的乐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十年的变化”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加与减(一)”这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应该比较容易掌握,稍有困难的是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中连续进位的加法的口算和笔算。为此,本课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的方法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

  (2)通过情景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是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方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十年前我去动物园参观的情境激趣引出课题,与今天再去逛时情境的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整个课堂我创设小动物参与的环节,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下面我就这四个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开课伊始,我通过情景创设十年前逛动物园的情境,与今天学生再逛动物园的情境作对比,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引入今天的知识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1.出示青山县野生动物园相关数学信息。

  (1)思考并回答:对比同一个动物园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提出数学问题。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口算 数线

  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老师板书,讲解)

  4.小狮子先知道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你愿意告诉它吗?

  5..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补充课题) 6.. 趣味练习,评选动物园环保之家(板演)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设计了“帮森林医生啄木鸟找对错”,“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两个环节,目的是为了对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的加法进行巩固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剪一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后的实践活动课。

  2、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移和旋转新知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初步获得绘图、剪图等技能。

  数学思考:在对简单图形变化、运动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在同伴和教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的数学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并喜爱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剪纸”。

  4、教学重点

  画和剪1个小人,2个、4个连续的小人。

  5、教学难点

  找“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

  6、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蜡光彩纸,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贴片、展板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复习导入。

  (二)揭示新课。

  (三)活动。

  剪出1个的小纸人,2个和4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

  (四)开放活动。

  (五)本课小结。

  三、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是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总结整理”为教学框架结构,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剪的技巧,主动构建并理解知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融观察、实践、交流、评价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1、探究过程中的主动建构。

  从本质上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在剪连续的小人时,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剪,而是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议一议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思考、尝试、实践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并理解知识。

  2、实践活动中的思维训练。

  从数学的发展来看,它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思维能力。如当学生剪出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去猜想、推理、分析、表达进行自主思维活动。教师的设计层层推进,从剪一个小人,剪两个连续的小人,到剪四个、八个连续的小人,再到剪自己喜欢的、漂亮的连续图案,这样的设计正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3、总结整理过程中的思维发散。

  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之后,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如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发现“纸对折的次数增加,小人的个数也不断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来的两倍”的规律,这样的训练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新的发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教学地位: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计算,并且在本单元的《做家务》、《需要几个轮子》、《可爱的小青蛙》等课中,已初步接触了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体会口诀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熟练掌握口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学关键:

  通过小组合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教学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激趣法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学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本节课准备指导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落实素质教育;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与学生共同完成几个绕口令

  一张桌子,四条腿;两张桌子,八条腿;……

  师:其实这是应用了?生:4的口诀。

  一双筷子,有两根;两双筷子,有四根;……

  师:这是应用了?生:2的口诀。

  一只手,五根手指;两只手,十根手指;……

  师:这是应用了?生:5的口诀。

  (二)自然过渡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地方都能应用到这些乘法口诀。你看,动物学校开学了,学习一天后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瞧!他们在回家路上多高兴!

  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并板书:回家路上。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问题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么?

  1。分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后面的提问题做铺垫,故要引导学生说出:在回家路上,我们看到了河里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只小动物……

  (二)问题二:根据你们观察到的内容提出与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

  1,小组合作:1人提问,1人回答,1人记录。

  2,小组汇报展示。

  3,师板书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X5=15(只)

  河里有多少条鱼?3X4=12(条)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师出示口算卡片(开小火车的形势)

  2。看图填空。(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我为什么这样列式。”

  3。游戏:抢凳子。

  三轮,共六人参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获胜,派发小礼品。

  准备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贴好数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 3X4= 4X6= 3X8= 3X6= 2X9=

  音乐起第一次撤掉数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数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获胜!

  后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设计这个游戏的小秘密?生:有两道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补充:在乘法口诀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口诀不同,但结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积是一样的口诀。我们在后面还要继续学习。

  四、谈谈收获,总结评价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里,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开心之余,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总结采用了引导回忆归纳的方法,这样总结,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稿的题目是《倍的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出现的。引导学生用画圆圈图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重 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

  难 点 :在理解倍的意义基础上,掌握求一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练习本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奇花岛探迷,先复习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从而推进学习自动生成知识: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 切入举偶,谈话导入

  二、 对话平台

  温故知新

  原来老爷爷在给他做介绍呢:“我今年种了牡丹花和兰花(随机操作课件:牡丹花为1个2,)谁能来说说兰花是(4)个(2)。”

  生回答。

  师:“表现得好,(多媒体)送你们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吗?”“再来一枝。”

  你看到了什么?数数果实有几个,花朵有几朵?

  “谁会再来说一说这句话?”

  (多媒体)师: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机,万物复苏,老爷爷想把奇花岛打扮得更加美丽,他想在南边的坡上种上一些花。看,爷爷把坑都挖好了。

  师:大家看看爷爷挖的两排坑数有什么关系呢?

  谁再来说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几倍?

  师: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的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二倍吗?

  生反馈。

  师:看看大家的劳动成果吧!(多媒体)操作课件以示奖励和赞赏。

  师说:如果老爷爷在第2排再挖3个坑,现在的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倍”的关系吗?

  生思考,反馈: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

  师:你说得真棒!可你知道为什么说第二排坑数是第一排坑数的三倍吗?

  师:想知道第二排的个数是第一排个数的几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排的个数。

  师:孩子们你们表现真的精彩!我提议,大家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学

  师:3个题目都没有难倒大家,爷爷十分高兴,他要邀请大家到他的后花园去玩玩。

  师:哟!爷爷后花园门口就有两种漂亮的花。嘿,这边墙上还有两行字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喇叭花2朵,白玉兰12朵)

  师:过去我们都用O来表示物体,今天我们用一个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兰花:OO OO OO OO OO OO

  请大家拿出练习本来画一画吧!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老师巡视。

  生反馈绘画过程和想法。

  师:如果现在请你来圈一圈,你认为应该几个圈一圈?

  师:好,动手圈一圈吧

  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吧!

  你能试着写出算式吗?

  生反馈

  师:倍不是单位名称,不能带作单位。师小结并板书: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

  齐读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岛上获得了一个关于求谁是谁的几倍的秘密方法。学了这么久,大家想不想玩一个刺激的。现在老师要来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吗?

  学中做

  (操作多媒体:)摆花

  老师在第一排摆上2朵花,在第2排摆上2个2朵,请大家说第2排花的朵数是第一排的几倍并且说出算式。

  老师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摆上12朵,学生说倍数以及算式。

  第一排摆上3朵,如果我想让第二排的朵数是第一排的2倍,我该怎么摆?

  大家看看这两排花下面还有3行字,大家齐读题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数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数有这样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说给周围的同学听听。

  反馈。齐读。

  玩中乐

  师:美景欣赏够了,我们来做个拍倍数的游戏好吗?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说:老师拍的次数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说倍数,说算式。

  生生互动。

  做中得(多媒体幻灯)

  1、书中练习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岛课件,切换到幻灯课件。

  3、填空:

  4、课件出示主题图:再过两个多月就要到元旦节了,咱们校长和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过得有意义和快乐,决定在那天进行一场文艺演出,瞧!这就是同学们在彩排节目的现场。

  咱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读一读吧。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算式,说想法。

  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

  三、 活动延伸,知识应用与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长度和宽度,再估一估长度大约是宽度的几倍。

  这里有一封信,是我们刚才离开奇花岛的时候老爷爷悄悄给我的,他告诉我考验完小朋友的时候,一定要记着把这封信读给大家听听。大家想听听老爷爷都给我们写什么了吗?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见解和认识,欢迎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说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xx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来自于×××小学,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过渡:首先我谈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我的课说完了,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大家指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比大小。

  2、教材简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出郑强和李明参加演讲比赛,郑强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让学生比一比谁的得分高,然后给出张华得9.96,让学生排出名次,最后是道理解题,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情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方法,本节课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加、减、乘、除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方面:

  ⑴通过活动,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⑵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将几个小数按顺序排列。

  ⑶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小数的比较大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内容也比较枯燥,但其内容又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新课程注重小数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经历一些现实情景,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意义。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在本节课的教学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⑴创设生动具体的教育情景,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投入,使他们自主的投入学习。我在本节中首先通过展示少年演讲这一情景,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

  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的学习效果

  因为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应给学生消化吸收的空间,不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识。

  【教学程序】

  设计这一课时,我以学生亲自参与的“自主探索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导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素材,也隐含着数学知识的生长点。

  2、立足探索发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在引入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活动贯穿始终,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是在“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想法,恰当给予肯定,然后通过引导,概括出比较的方法,实现知识的整合。

  3、巩固练习

  新的学习成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练习实现的。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在这节课上,我们也许看不到步调一致的和谐,但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角落的声音。

  4、总结

  让同学们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鼓励总结。

  总之本节课的整个过程,力求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在为学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周围许多物体表面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学生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的编排,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二、说教法、说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数学网搜集整理]、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己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4、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学生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办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自己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办法,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学生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成功。在小小的成就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学生自学画角:学生看书后,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学生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己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①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角的大小和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记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设计: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4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校园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学生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二、学习新课

  师: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准备购置一些物品。

  师:(出示电脑)每台电脑4980元,要购买6台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4980+4980+4980+4980+4980+4980=29880

  生2:4980×6=29880

  生3:不对,它只要大约数,不需要准确数。

  生4:4980×6≈30000把4980看成5000,5000×6=30000,所以4980×6≈30000

  师:(出示购买影碟)每张8元,要买62张,带500元够吗?

  生1:62×8=496够了

  生2:60×8=4802×8=16480+16=496够了

  生3:62×8≈480把62看成60,60×8=480所以62×8≈480够了

  生4:62×8≈620把8看成10,62×10=620所以62×8≈620不够

  生5:62×8≈600把62看成60,8看成10,60×10=600所以62×8≈600不够

  师:引导分析,准确的数是多少?哪个估计的数与准确的数最接近呢?

  生:把62看成60,60×8=480最接近496

  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1:“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不远。”

  生2:“估计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相差的太远的话,说明了估计的就不准确。”

  生3:“估计的数字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多一点,也有可能比准确的数字少一点。”

  生4:“就是说估计的数字大约在准确数字的左右,不能多出来很多,也不能少的太多。”

  生5:“估计的数字不论比准确数字多还是少,我觉得要越接近越好。”

  三、应用与拓展

  师:学校为了绿化校园,准备买一些树,同学们来参谋参谋吧。

  (出示:樟树每棵28元,广玉兰每棵68元,铁树每棵103元,桂花树每棵185元,松树每棵57元,并介绍了每种树的特点)

  要求:买5棵树,选哪种好?大约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理由。

  ………………

  师:(出示买一个足球82元,一个篮球99元,一个排球78元,各买4个,一共大约要多少钱?)在自学本上做做,请学生讲。

  生1:82×4+99×4+78×4≈1040

  生2:(82+99+78)×4≈1040

  师:(出示10种书的价钱)

  要求:不超过1000元,每种书购买在5——10本之间。

  ……………………

  反思: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每一位学生都很关心自己的学校,本节课中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与学校的特殊的关系,从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自己成长的关心,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做学校的小主人,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新教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孩子们怎么想的,只有通过他们的言语得以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和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已尽情的流露和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已完善,每个孩子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再次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选择性、开放性、层次性、多样性,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不仅是形式的开放,还有理念的开放,层层递进,信息量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的特点,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知识的获取不是老师硬塞给孩子们,而是孩子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积极的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交流和谐而又自然的融为一体,思维的碰撞不断燃起知识的火花,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自然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6-04

《数学广角》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06-08

小学数学《圆》说课稿06-26

小学数学《折扣》说课稿06-25

关于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08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10-22

小学数学说课稿08-29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07-13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1-11

小学数学统计说课稿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