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式子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作用。
3、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生: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用来表示常见的计算公式。
3、师:同学们回顾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用
二、探究新知:
(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师:我们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课件演示)
小胖今年11岁,他想知道某些年后自己的年龄。
2、师: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呢?
3、生:用列表的方法,每一年增加1岁。
1、师:但是这样的话,方法比较繁琐,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就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几年后小胖的年龄吗?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汇总反馈:
4、 小结:
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时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5、师: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自学书本P44)
6、完整写出,强调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时括号的运用。
(二)试一试:
1、师:学校举行图书义卖活动,图书一律3元一本。(课件演示)
2、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次义卖活动一共筹集到的款项吗?
3、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解决。
4、汇报交流。
如果用n表示卖出图书的`数量,那么义卖活动共筹集到(3n)元。
如果本次活动共卖出1300本图书,那么共筹集到3900元。
5、 小结。
一、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写出表示下面数量关系的式子:
1) a与b的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b的3倍少c的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除以b的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式子表示下面数量关系:
1)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e米,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周长是______米。
2)某车间生产的男袜有a双,生产的女袜是男袜的6倍,女袜有______双。
3)每瓶可乐a元,每瓶雪碧x元,9瓶雪碧比3瓶可乐贵__________元。
4)一堆黄沙,每次运走b吨,运了5次,还剩8吨,这堆黄沙原有_____吨。
(二)填表格:
1、根据条件填下表:
3、根据原有的橙汁-喝掉的橙汁=剩下的橙汁就可以填表了。
课堂小结
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54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 能够用小数表示分数,用分数表示小数。
3. 能够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
1.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3.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教学难点:
1. 小数的加减运算。
2.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小数的教具。
2. 学生准备小数的练习册。
3. 教师准备小数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课前预习,复习小数的概念。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等小数。
3.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
1.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它们的小数点后面有无限多个数字。
小数的性质:小数可以比大小,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前读整数部分,小数点后读小数部分。
小数的写法: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以此类推。
3.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小数转分数:将小数的小数点右移n位,分母为10的n次方。
分数转小数:分子÷分母。
三、练习
1. 小数的加减运算。
例:+=?
解:将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逐位相加,注意进位。
+=
例:-0.4=?
解:将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逐位相减,注意借位。
-0.4=
2.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例:转分数。
解:=6÷10=3÷5,所以=3/5。
例:8/10转小数。
解:8÷10=,所以8/10=。
四、总结
1. 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小数点后面有无限多个数字。
2. 小数可以比大小,小数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
3. 小数的读法是小数点前读整数部分,小数点后读小数部分,小数的写法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以此类推。
4. 小数和分数可以互换。
五、作业
1. 完成小数的练习册。
2. 完成小数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概念和性质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小数和分数的互换
小数的加减运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9册86页例1、87页“试一试”、“练一练”,89页1、2题。
【教学目标】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0.8×3=
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谈话: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小数和小数相乘的法则作铺垫。谈话过渡自然。)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
(2)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2)提问:从平面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解决什么问题?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利用什么公式来列式?
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
列式后说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便于一扶一放。)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
3.6×2.8≈ ( )
想:3×2=6(平方米)
4×3=12(平方米)
房间的面积在6-12平方米之间。
还可以怎么估算?
4×2=8(平方米) 3×3=9(平方米) 3.5×3=10.5(平方米)
哪一种估算方法比较好?
(3)猜:列竖式怎样算呢?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吗?
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根据刚才的估算,再猜一猜,小数点可能会点在哪儿?
3 . 6 ×10 3 6
× 2 . 8 ×10 × 2 8
2 8 8 2 8 8
7 2 7 2
1 0 0 8 ÷100 1 0 0 8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1008就要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这个结果与我们刚才猜的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先估计得数,然后根据估计的得数猜小数点位置,再用算理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估算的价值。)
2、试一试。
2.8×1.15= ( )
计算2.8×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
同座的互相说说算理)
(讲评学生做的结果)(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怎样列竖式计算简便)
1 . 1 5 ×100 1 1 5
× 2.8 ×10 × 2 8
9 2 0 9 2 0
2 3 0 2 3 0
3.2 2 0 ÷1000 3 2 2 0
解释算理:
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求原来的积,3220就要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化简后是3.22。
[设计意图:说清算理,巩固新知,同时“学数学,用数学”,将整数乘法简算的方法迁移到小数乘法的简算。]
3、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
(2) 在小组里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把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方法,齐读)
(设计意图: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完善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降低了学生归纳、概括的难度,化难为易。)
4、练一练。
(1)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算理〉
8.7 72.9 16.5
×0.9 × 0.04 × 0.6
7 8 3 2 9 16 9 9 0
(2) 计算下面的题。(小黑板出示)(生生互动,相互检查、批阅,师讲评)
3.46×1.2 1.8×4.5 10.4×2.5 1.04×0.25
(3)89页第2题:生找错,纠错,体会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巩固新知。同时又为学习例2“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作铺垫。)
5、计算:1.2+0.8 1.2-0.8 1.2÷8 1.2×0.8
(设计意图:区别小数四种运算的异同点,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6、拓展:(回到例题)如果每平方米造价5000元,小明的房间和阳台造价各是多少元?(先估算,再计算)
(设计意图:小数乘整数已学过,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再次让他们体会估算的'价值,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
收获:再次齐读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反思】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本课教学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入手,突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意义。
二、在推理中实现转化
在用竖式计算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同时不同估算方法得到的结果也能为探索笔算方法提供正确的大致范围。
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处,学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能够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小数乘整数乘法进行。然而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恰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适时呈现推理图,让学生思考箭头图及提示算式的意思,扶着学生一步步完成推理过程,通过扶放结合、循序渐进的数学推理活动,让学生感受着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感悟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转化策略,随后归纳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应用中发展思维
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练习,既有专项练习,更有别出心裁的对比练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层次的练习活动,实现了学生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不是思维的戛然而止,而应留有余味。教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设计,如对“10.4×2.5 1.04×0.25”这两题的计算,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认知水平低的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领悟新的内容,加速知识的迁移,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超前学习。让数学课更能体现出“数学味”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练习十九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及有关的计算公式,较熟练求字母式子的值,能够正确的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2.能够合理地分析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学会利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律、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掌握a2与2a的区别和联系,能够正确的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认标,举例梳理(预设8分钟)
学生明确本课练习的内容及目标。
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回顾交流所学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正方形、长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二、多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0分钟)
1.第8题
根据运算律,在□里填合适的数或字母。
补充:
a×25×4=(□×□)×□
16+n+84=(□+□)+□
101x=□x+□x
y-56-244=□-(□+□)
指出:如果只是填写字母的话,一般要尽量忠实于原来的公式,不要随意改变顺序等;而当式子中是具体的数时,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能凑整的先算。
2.第7题:判断、辨析
导学单:
(1)读题,明确要求
(2)独立判断,小组交流理由
问:哪几组式子一定相等?为什么?讨论:“92和9×2”为什么不等?“2x和x2”呢?当x=()时,“2x=x?”,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7和72”、 “a2和a×a”一定相等。
92是9×9,不等于9×2
“2x和x?”分情况考虑,它们不属于“一定相等”
3.在探究本上完成以下练习
(1)练习十九第9题
说明:按要求完成,注意根据每个图形的特点来写周长。
启发学生根据不同三角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练习十九第11题
说明:回顾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注意格式。
(3)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校对答案,及时订正。
4.在探究本上完成以下练习
按要求完成练习九第10、12、13题
(1)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校对答案,注意检查书写格式。
第12题提醒学生注意统一条件中的计量单位。
第13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答。注意要把结果化简。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2、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二、教学重点:掌握截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除不尽的保留小数。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P-45第一题。
B、强化练习: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6.14÷3.566÷1114.13÷0.19
提问:a、保留三位小数除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
b、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2、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
101.7÷0.098.12÷1422.6÷0.33
提问:a、除不尽怎么办,除尽怎么样?
b、先计算,你发现哪道题除不尽。
c、校对,说一说错的理由。
C、讲解应用题:P-48第四题
1、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几位?
2、横式和答语要注意什么?
D、选择题:P-48第六题
1、先学生四人讨论。再完成作业。
2、你认为哪一道是准确的,为什么?
E、发展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是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1、先让学生思考,合作讨论。
2、如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启发商大于或等于1.35且小于1.45,然而再求被除数是多少?
F、布置作业:P-48第三题的余下部分和第五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转化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
(2)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把平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以旧探新
这是一幅街区图,上部是住宅小区,中部是街道,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图上的'学校将是我们城关一小未来的面貌。为了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丽,学校准备在大门前修建两个花坛,那要考虑什么实际问题呢?(修多大的花坛,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课件依次出现)
这块花坛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如何求出这块地的面积?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每个方格按1㎡)
1.用方格纸制作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在边长是1米的方格中,数一数占几个方格(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是24平方米。
根据这个例子,让同学将书本80页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也会发现上面的规律!
2.填表并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
(1)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方法二:“割补”法: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中心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提出假设: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2.动手实验:(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那样的话我们就能不用方格就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在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就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2)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2)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剪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面积=长×宽)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1)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研究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平移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3)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4)字母公式: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是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书上82页的1题,请大家做一做。
2.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强化认识:那请大家想一想,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四、巩固练习
1、试一试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35cm 20dm 4.8m
26cm 28dm 5m
公式: 公式: 公式:
列式: 列式: 列式:
2、我能填得准。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cm,对应的高是4cm,面积是( )。
五、课堂总结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例1及练习十一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猜测、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使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盒子两个。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教师拿出一元硬币。
师:我把硬币抛向空中,落下来后,猜一猜哪一面朝上?
指名学生猜一猜。
师:也就是说,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背面朝上。每一面都是有可能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关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可能性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计划在下周一举行一次小型的联欢会,希望大家踊跃参加。你想给大家表演什么节目呢?今天,老师为大家预备了一些节目,写在了这三张卡片上,分别是唱歌、跳舞和朗诵。我想找一位同学上前面来抽一张,大家思考,她会抽到什么?
指名学生前来抽卡。
学生猜。
师小结: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以抽到唱歌为例:
师:刚才的同学抽到了“唱歌”,我想再找一位同学前来抽卡,想一想可能会抽到什么?
指名学生前来抽卡。
学生猜。
师小结:因为只剩下跳舞和朗诵了,所以,可能抽到跳舞,也可能抽到朗诵。那么,有没有可能抽到唱歌?
指名学生回答。
师:对,不可能抽到唱歌,因为剩下的两张卡片里没有唱歌。
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现在只剩一张卡片了,大家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对,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这张卡片了。
师:同学们,大家注意到没有?第一次抽卡时,我们用到了什么词?第二次呢?第三次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第一次我们用到了“可能”;第二次我们用到了“可能”和“不可能”;第三次,我们用到了“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和“一定”这三种情况,随着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也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可以说事件发生有“不确定性”。
师:谁能想到一件事,用这三个词来表达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8枚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红棋子、绿棋子、黄棋子和蓝棋子各2枚。
学生动手试验,小组内摸一摸,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理由。
教师要重点让学生表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正确地用“可能”表达。
即指针“可能”停在……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
指名学生重点说一说为什么“一定”,为什么“可能”,为什么“
不可能”。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想一想,我们反复用到的“可能”“不可能”和“一定”这三个词,哪些是完全确定的?哪些是不能确定的?
学生思考,指名说一说。
小结:“可能”是不能确定的,而“不可能”和“一定”是确定的。
五、拓展提升
用“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填空。
1.太阳东升西落,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定)。
2.从7个蓝色球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摸出红色球。
3.大于100的自然数,(可能)是101,(可能)是200,(不可能)是99。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情做出“可能”“不可能”或“一定”的判断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一第2、4题。
以学生感兴趣的抛硬币引出新课,学生高度参与,激起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为主体,参与抽签活动,学生猜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能”“不可能”和“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让学生多说,表达时注意语言的精炼准确。
练习阶段,为了让学生巩固好语言描述是否恰当,要多指名学生说,及时补充和纠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组织不够简练,过渡不够自然。
教学建议:组织好教学语言,修炼基本功。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和性质,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发展数感。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具体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小数在数轴上表示各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预设3分钟)
(一)根据知识整理单快速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整理单:
1.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自主整理知识点:如有遗忘,可以快速翻阅书本30-45页。
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还有疑问的,简单列举出来。
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角或做上记号。
二、交流与梳理(预设5分钟)
1.集体交流知识整理单第一个问题,并互相补充。
本单元主要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基本性质
小数的组成(小数数位顺序表)
……
学生交流本单元主要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适时板书知识点:
小数的意义--特殊的分数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性质--末尾的“0”
小数的组成--数位顺序表
提问:如何快速记住数位顺序表?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错误较多的题目概况解题注意点。
2.讨论疑难点。
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互相解答。
三、基本练习:(预设10分钟)
1.书本第46页第1题
第一题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是2.06,而不是2.6?
2.书本第47页第5、4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对有疑问的题目重点评析。
第五题交流的时候让学生回忆数位顺序表,重点交流小数部分的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第四题总结指出:相同的.数字出现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大小是不同的,决定数的大小的一是数字的大小,二是数字所在的数位。
创编题:你能用数字2、3、0、6和小数点,按下面的要求设计小数吗?
(1)数字2表示2个0.01:
(2)数字6表示6个10的两位小数:
(3)数字()表示()个()的()小数:
同桌一人出题,另一人按要求设计小数。
四、综合练习(预设12分钟)
1.书本第45页第2题。
提问:解决这一题关键是什么?(弄清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选一个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看着直线上的点,你还能想到哪些小数?
2.书本第45页第3题。
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并读一读这些小数另外,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例子。
每一幅图分别表示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在用小数表示钱的数量时,用元作单位,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如3.8元,可以写成3.80元。
4.提高题:
想一想:原来的数是多少?
提示:先写出这个整数,再尝试点小数点。
提问:如果一个“0”都不读,小数点该怎样点?读两个“0”呢?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看图找关系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交通中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主要让学生看懂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并根据图中有关信息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能按要求看图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和函数思想,教学重点是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把车速与时间的关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楼层与时间的关系等零散的图表串连起来,创设合理的情境,并让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描述出来,以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对数学图表的认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的重点是从纵轴和横轴所表示的'意义来认识图表,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并不难,为了改变课堂的一问一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呈现一幅图,让学生回答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每个数表示什么?还应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赋予数学图表以生命,让学生在图表中寻找生活原形的同时,亲身参与活动,用数学语言将生活情境进行再现和表述,以达到认识图表、了解图表的目的。因此,在呈现了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图后,我通过你能在图中找到加速和减速的感觉吗?这个问题激起学生兴趣,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描述图表中是怎样体现加速和减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再根据学生的描述指导学生理解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表中折线往上画,说明速度提高;折线往下画,说明速度降低;折线画成水平,说明速度不变。
在这节课能否让学生动笔来画一画图表?教材虽然没有要求,但是如果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角度入手,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一画图表呢?所以我设计的课外作业是:请你根据生活中的情境,绘制一幅图表。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来规划和跟踪学习和生活,最终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虽然在呈现了时间与速度关系图之后,已经引导学生认识了横轴、纵轴和折线的含义,后面的几幅图表学生也能描述出其所表达的数学信息,但如果让学生再说说每幅图分别表示是哪个量和量之间的关系就更好了。
2、部分学生思路清晰,思维活跃;相反,部分学生始终没有回答准确,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1单元小数乘法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算理、计算法则以及灵活取积的近似值,通过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各知识点的整理与复习。
难点:如何有序整理知识。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的有关知识了,这节课我们把所学的内容回顾复习一下。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板书:小数乘法的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沟通
1.出示练习。
①0.72×5
②6.5×8.4
③2.9×0.07
④2.5×6
⑤1.2×199
⑥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⑦203×5.5
⑧3.7×4.6
把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
小数乘整数:① ④ ⑤ ⑦小数乘小数:② ③ ⑥ ⑧
2.复习小数乘整数。
(1)0.72×5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2)再出示1.2×19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方法一,按照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来做。方法二,运用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来做。重点引导学生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来做。)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
1.2×199,口述:先把199变为200—1,然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试做203 ×5.5,说一说怎样运用简便方法?
总结: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先观察数字的特点。
3、复习小数乘小数
(1)独立完成笔算。指名板书。
(2)指名讲算法。
出示:0.8×0.9这道题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复习计算方法)
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
师: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0.8×0.9,口述: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因数0.9要与上面0.8对齐,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乘号写在数的左侧,等号线用尺子画。
2.9×0.07:出示两位小数乘三位小数,并不是小数点和小数点对齐,而是末位和末位对齐,然后按照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做。
师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来做,然后再确定积中的小数点位置。
三、典例分析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0.36×0.04=0.12×0.5=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易错点剖析】在给乘积点小数点时,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这时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再点小数点;另一种是积的末尾有O时,点上小数点后末尾的O可以去掉。
【归纳点评】通过两道小数乘小数的竖式计算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熟记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牢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并改正。
2.7×1.8=48.6 25×0.6=26
第一个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两个因数中共有两位小数,而积里面只有一位小数,所以是错误的;第二个计算结果也是错误的,因为0.6比1小,所以相乘的积应该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6比25大,所以是错误的。
改正:2.7×1.8=4.86 25×0.6=15
【易错点剖析】在检验小数乘法的积是否正确时,有多种验算方法,也就是说验算方法不唯一性,不管选哪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选一选:34.99×0.2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A.7 B.7.00 C.6.99
【易错点剖析】34.99×0.2=6. 998,6.99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7.00,这里的“O”不能去掉,因为“0”在这里起到了占位的作用。
【归纳点评】在求积的近似数时,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就要保留几位小数,如果数位上的数满十向前一位进位,也要用“O”来占位。
4.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为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50×0.52+45×0.62=53.9(元)
【易错点剖析】这类收费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四、拓展提高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这两道题吗?
0.65×1.3+0.65×1.7 0.25×9+0.25
小组讨论、计算、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简便,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1:0.65×1.3+0.65×1.7=0.65×(1.3+1.7)=0.65×3=1.95
生2:0.25×9+0.25=0.25×(9+1)=0.25×10=2.5
生3:我有个小窍门帮助同学们记忆乘法分配律。例如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缩为我爱爸爸和妈妈
师:很好,用语文课上常用的缩写句子来记乘法分配律,真是奇思妙想。
五、小结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六、作业:1.用竖式计算
0.76×0.32 1.08×25 0.25×0.046(保留两位小数)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1.25-0.125)×8 56.5×99+56.5 4.8×100.1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0.65 × 1.3+0.65 × 1.7 = 0.65 × ( 1.3+1.7)
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缩为我爱爸爸和妈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19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03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6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五年级上册数学的单元教案01-0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15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优秀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