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10:44:2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育学生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难 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竖式计算。

  59+77=85+68=445+238=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学生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及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教学例3。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3。

  (1)从题中你对我国的湿地又有什么认识?会列式解答题中的问题吗?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445+298=。

  2.计算。

  教师:刚才445+238同学们都会计算,这道题你会算吗?试着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例题中的两种算法用课件展示出来)

  3.验算。

  教师:这两种方法一种是口算,一种是列竖式计算,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想一想,该怎样验算?

  4.归纳小结。

  教师:比较445+238和445+298,两个算式的计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由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归纳】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验算时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馈练习。

  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练习八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得又准又快。

  2.练习八第5题。

  (1)小组内讨论交流,判断出对错,并说说错在哪里,然后学生独立改正。

  (2)小组代表汇报判断结果。

  3.练习八第6、7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第6题连线,然后讨论: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4.练习八第9题。

  走哪条路最近?小组内交流,说说理由。然后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并解答。

  指名汇报方法和结果,教师评判。

  5.练习八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组内讨论解答方法,然后检验等式是否成立。

  指名说一说结果,师进行评判。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xx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条) 35×2=70(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老师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究除法计算的验算过程,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验算除法。

  难点:学会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42÷2=   27÷9=   64÷2=

  84÷4=   80÷8=   36÷3=

  26÷2=   46÷2=   36÷4=

  2.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

  (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毽子每个1 元,皮球每个 2 元,跳绳每根3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1、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3 6 元,他可以买多少根跳绳?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你们算出结果对吗?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学生思考后回答。

  回答预设:

  (1)再算一遍;

  (2)用乘法验算。买一根跳绳需要3元,买12根跳绳就是12个3元,每根跳绳的单价乘根数,应该等于总价钱。

  引导学生尝试写出乘法验算的竖式。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板书验算的过程。

  2、教学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提问:如果小明带了 6 5 元,可以买几根跳绳,还剩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这个结果算得对吗?你能验算吗?在小组里交流。

  集体交流想法:每根跳绳3元,21根是63元,再加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提问:你能像前面一样试着用竖式表示你的验算过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验算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3、比较方法。

  提问:没有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时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

  小结:在对除法进行验算时,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再加上余数,最后看看得数和被除数是否相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共同明确每组中两道题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验算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除法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小结:计算要细心,书写竖式时数位对齐,用哪一位数除商就写在对应被除数的上面,验算能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提示:要比较哪种树苗每棵贵些,可以先计算什么?(每种树苗的单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题目,学生看图读题。

  45个轮子可以装多少辆车?还剩几个轮子?要求的其实是什么?(是求 4 5 里面有几个4)

  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追问:可以装12辆车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余下的 1 个轮子,不够装一辆车,所以最多只能装11辆车。

  5、完成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评价。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笔算

  65÷3=21(根)……2(元)

  2 1

  × 3

  6 3

  + 2

  6 5

  验算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答:可以买21根跳绳,还剩2元。

  列竖式计算时,第一步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商写在被除数的

  十位上面,第二步用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再除以除数,商写在原来被除数的个位上面。可以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安排口算题,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把生活经验转变成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学生单凭对着算式说算理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时通过各种操作能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过程,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每一步的算理,突破难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探究法、活动法、体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见图形卡片、绳子、三角尺、直尺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线绳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等常见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感知"周长"的意义

  (1)学生各自出示提前准备好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平行四边形,花朵形等,并向同桌展示。

  (2)摸一摸。

  慢慢的沿着图形的周围摸一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感知树叶的周长。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周长的相关知识。(板书:周长)

  二、探究新知

  (一)体验物体的周长

  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什么叫周长?

  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注意区分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通过找ppt课件上图形的不同之处得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引出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二)找并描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

  找学生上台指出ppt课件上图形的周长。

  2、找一找

  下面哪些图形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ppt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

  3、描一描

  利用学生课前准备好的图形图片,请学生描出它们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量一量周长

  我们刚才学习并感知了很多关于周长的知识,实际上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都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腰围。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计算周长呢?

  1、规则图形的周长

  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学生合作交流后得出,可以通过用直尺、三角尺测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可以求出规则图形的周长。(教师可在台上进行示范)

  2、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曲为直)

  如:圆形,树叶的周长。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你们有办法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吗?有什么办法呢?四人一组合作探究,后找学生汇报测量方法。(利用线绳,从一个起点开始,固定好并拉紧线绳,沿着树叶边缘围一圈,然后量出线绳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总结出测量方法后,请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操作测量树叶或圆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计算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么?(ppt课件呈现图形及图形各边的长度)

  2、教材第8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十八练习题。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周长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利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周长?

  五、课后作业:长江作业本相对应的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直观认识正方形连成的多连块。

  2、动手实践用正方形拼组各种平面图形。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合作的愉悦,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相应的学具:若干个正方形:“一连块--四连块”的所有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

  (正方形4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媒体演示:看!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等同学用这些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正在拼图,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图形。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他们分别用了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了怎样的图形?)

  揭示课题: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说明:借助媒体情境,展示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探索

  1、认识多连块。

  (1)介绍:1个正方形就是1个一连块。

  (2)出示: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问:你能用它们拼合成怎样的图形?

  可能拼出 或 的图形。

  师:像这样两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两连块。

  问:两个正方形可以拼成几个两连块?(教师应指出这两种拼法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相互可以通过一次旋转得到。所以可以拼成一个两连块。)

  (3)如果有3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合成的'图形就是?(三连块)4个呢?5个呢?

  (让学生找一找多媒体情境中的三连块和四连块。)

  小结: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常把像这样用几个同样大小相互拼合而成的新图形叫做多连块。

  [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三连块和四连块的含义,从而抽象多连块

  的定义。]

  2、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

  请学生小组合作拼一拼不同形状的三连块、四连块甚至依据班级实际还可以拼出五连块各有几个?

  引导学生从两连块推导出三连块,从三连块推导出四连块

  从四连块推导出五连块:

  通过操作探究,探索多连块的组合规律。

  汇报板书: 多连块

  (可以借助英文字母TVIUWXYZLPF直观形象记忆其中的11种)

  [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多连块的不同形状,借助形象记忆,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三、利用多连块拼出几何图形

  拼出2×4的长方形。

  (1)出示:书上小亚用多连块摆成的2×4的长方形。

  瞧!小亚也学会用正方形组成了多连块,她还巧妙的将它们进行了组合,又变成了一个新图形。请看她又用这些多连块组合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横向有几个正方形?纵向又有几个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横向有4个正方形,纵向有2个正方形。)

  师:我们把这样的长方形叫做2×4的长方形或4×2的长方形

  (2)出示一个2×4的白色长方形。你们能用多连块把它填满颜色吗?(学生自己操作,集体反馈。)

  (3)用各种多连块摆出3×5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多连块多摆几次。)

  (4)请学生尝试用多连块摆一个4×4正方形,并且汇报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书上小巧的样子,学着拼一拼。)

  [学生在多媒体情境的引导下,直观感知多连块拼成的长方形。并通过亲自实践,尝试用多连块拼规定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四、拓展提高

  只能用同一种四连块拼一个4×4的正方形,如图:

  想一想其中有哪几种是可以的?

  (1) ( )

  (2) ( )

  (3) ( )

  (4) ( )

  五、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五、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八、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

  2、继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三、教学难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3= 12×4= 23×2=

  200×3= 120×4= 230×2=

  20xx×3= 1200×4= 2300×2=

  20000×3= 12000×4= 23000×2=

  2、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每组算式特点。

  3、 说一说20xx×3和230×2的算法。

  4、归纳: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二、自主探究

  1、 探索竖式中积末尾有0的乘法。

  2、 尝试解题:3×380。

  (1)思考:先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独立尝试计算。

  (3 )同桌交流解题方法。

  3、 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展示伙伴算法。

  5、 讨论: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6、 独立练习(做后校对)。

  7、归纳。

  三、内化知识

  1、列竖式计算。

  2、游戏:算一算,排一排。

  (1)独立计算。

  (2)按得数从小到大排卡片。

  (3)读一读每个音节,再将卡片上字母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4)集体交流,体验成功。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P52

  教学目标:

  1、会利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

  长方形面积= 长╳宽 也可以用字母公式来表示:S长=a×b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S正=a×a

  二、基本应用

  画出下列图形并计算面积。

  长方形:

  长为4厘米,宽为2厘米。

  长为8厘米,宽为1厘米。

  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

  边长为2厘米。

  边长为5厘米。

  (生在方格纸上画)

  生:4×2=8cm2

  长方形的面积为8 cm2 ……

  师生校对,强调单位名称。

  三、综合应用

  1、长方形的四条边总长为12㎝,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生:尝试。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长与宽分别是多少?

  生:12÷2=6厘米,长是(xx)厘米、宽是(xx )厘米。

  师:12÷2=长+宽

  生:a=5厘米、b=1厘米。

  a=4厘米、b=2厘米。

  a=3厘米、b=3厘米。那就是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师:计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

  解:S长=a×b

  =5×1

  =5(c㎡)

  答:长方形面积为5平方厘米。

  解:S长=a×b

  =4×2

  =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面积为8平方厘米。

  解:S正=a×a

  =3×3

  =9(平方厘米)

  答:正方形面积为9平方厘米。

  师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

  2、想一想:

  (1)8平方厘米可以表示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面积是25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_____。

  (2)用4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如果把它摆成一排,这是是个__________形,它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当它的长和宽都增加2厘米后,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总结。

  五、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六、检测练习

  (一)判断

  1 10米比5平方米大

  2 正方形边长越长,面积越大

  3 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面积为20平方厘米

  (二)应用

  1 一个长方形工地,长15米,比宽多8米,这块工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用3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面积十多少?

  3 在一张长9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七、 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12课时 商中间、末尾有 0 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 1 就商 0”这种除法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 0 的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 10 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 3 2 ÷4 =

  二、互动新授

  1、谈话:4 3 2 ÷4 商是几位数,大约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先试着估计一下。

  指名回答,4 0 0 多除以 4 商大约 1 0 0 多。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板演,问: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怎能办?商十位上的0能不能丢掉, 为什么?

  谈话:根据我们开始计算时估计,看看我们笔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想想我们在计算前估算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小结:做笔算除法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 1,就在那一位的上面写 0,为了防止漏写 0,在笔算之前或笔算之后再估算一下商的位数或大致结果。

  2、出示试一试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问:想想第一题个位上的 1 不够除以 3,第 2 题个位的 2 不够除以 5,我们应该商机?这个 0 能舍弃吗?在计算中,你估算了吗?

  3、提问:试一试的两道题和例题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小结:我们在计算除法是,除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 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提问:计算过程中,遇到被除数上某一位不够除时怎么办?

  小结:遇到某一位不够除时,要商 0 占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要求用乘法验算。

  集体订正,交流错误原因。

  3、完成想想做做第 3 题

  小结:每 6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6,每 8 个装一盒,是看 6 4 8 里有几个 8,都是用除法计算。

  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 4 题

  学生读题。引导“这些蜻蜓”指的是3 只蜻蜓, “这些蜻蜓平均每小时捕捉多少只蚊子”

  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432÷4=108(个)

  答:一共需要108个花环。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求出商的百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时,要商0占位,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节课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1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教学内容:

  第98-99页的内容回顾和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能正确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正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

  2、使学生通过口算、笔算的复习,沟通计算内容的联系,整理、归纳计算方法,提高除法口算和笔算能力,发展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回顾内容。

  你能把这学期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这些内容里具体有哪些知识?

  2、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而且能归纳出口算和笔算的方法,并且能估计一些简单计算的积大约是多少。

  二、复习口算

  1、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按题组口算,填写得数。

  提问:你能根据这里的两类口算题,总结一下方法吗?

  2、做期末复习第2题。

  用4 分钟时间测试,交流得数。

  三、复习笔算

  1、做期末复习第3题。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指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板书)如果乘数中间有0,就根据法则从个位起按顺序乘,不能漏乘十位上的0,这样比较方便。

  2、先估算,再笔算。

  出示:48×6 42×6

  (1)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并交流估算结果。(板书:300 240)

  提问:都是40多乘6,估计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接近50和接近40)

  (2)要求:请小朋友笔算得数,再和估算结果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

  学生笔算(指名两人板演)

  3、做期末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四、复习小结

  1、小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第5题和第6题,并和同学说说第7题是怎样想的?

  板书设计:

  1. 300 63 90 3000 72 80

  2. 84 450 86 72 240 60 4000 42 32 72 70 6300

  3. 813 603 630 3736 3248 3680

  4. 504 294 870 2240

  5. 450×3=1350(克)

  6. 安排二年级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主要复习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层次清晰,一开始我都先请同学来说该怎么算,说出每种的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道其所以然,并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学生的基础都较为扎实,不仅表达的完整,而且算的速度也相当快。除了会算以外,我还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加强了四分之几和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理解题目中两个分数的含义,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3)给出了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时结合分数的含义,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C}{C} {C}{C}{C} {C}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通过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如分割操作、画图、数学符号等之间的转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最初接触分数时,先是从“行为”(平均分物体)入手,再通过图形表征认识分数,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教师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行为”“图形”“符号”等表征方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有来有回”。

  2、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对分数的抽象理解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在分数初步认识阶段,学生的活动要与直观模型紧密结合。一开始就要利用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对分数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并不抽象分数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呈现方式,除实物、面积模型外,可适当采用集合模型、“数线”模型,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含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避免思维僵化。

  让学生在不同的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如“分一分” “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数一数”等,完成这些动手操作。

  尤其在认识在认识“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时,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被平均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感到不习惯。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3、要把握好教学要求。

  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02-2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11

【热门】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2-13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