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24 09:53:1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 (千米) 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 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 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 (a + b).c = a .c + b .c 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 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 (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 a + b).c = a .c + b .c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看看谁能找到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黑板预先出示如下题目和三角形图)(学生找到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给学生看后贴在黑板的左边。)

  (1)找一找:出示几组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找。

  (2)拼一拼:这些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你学过的什么图形?

  (把贴在左边的完全一样的几对三角形让学生上台来拼成几种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两个直角三角形合起来的大三角形,分别贴在黑板的左边。)

  3、引入新课:这些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引导学生寻找思路:刚才我们这些图形都是由完全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的,那么这些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三角形的面积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能否从这些拼成的图形中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出来呢?

  2、小组合作探究。

  3、展示学生的探索过程,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探索的结果与大家交流分享?

  汇报的每一小组两人代表带着实验报告表上台来汇报实验情况,并把拼出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4、归纳并用字母表示公式。

  (1)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分享交流,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计算吗?那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一半

  三 角 形 的 面 积 = 底 × 高 ÷ 2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S=ah÷2)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学习P85的例1

  师:你们真棒!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了,下面我们应用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少先队员的标志是红领巾,你们知道自己每天佩戴的红领巾面积有多大吗?

  这条红领巾的底长就是1米,老师把高也量出来了33CM(课件出示P85的例1),现在你们会计算了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来学生不同答案的练习本,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点评。

  S = a h S = a h ÷ 2

  =100×33 =100×33÷2

  =3300(平方厘米) =1650(平方里米)

  (生1)做错了,他那样做是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那求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样?

  S = a h ÷2,不要忘记除以2。(强调÷2。)

  2、认识交通警示牌,通过计算渗透安全教育。(课本第86页)

  师:少先队员要模范遵守交通规则,交通警示牌能让我们更好的遵守交通规则。那你们认识这些警示牌吗?(逐个让学生认识)

  ……

  部门为了大家的安全,准备制作两块这样的警示牌,需要多少铁皮,同学们能帮忙算算吗?(课件出示题目和图)

  3、课本第86页第3题: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三角形量出有关的数据计算面积。

  4、动脑筋。比较下面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小组讨论)练习题第5题。

  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能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能评评各小组或其他同学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20)(60)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60)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纷纷猜测)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反思: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例题:小猴和小猫比赛折五星。小猴说:“我做了34个。”小猫说:“我做了38个。”

  提问:听了对话,你能知道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可能出现:38>34,34<38;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小猴做的比小猫少。

  引导:小猫比小猴做的多委多吗/学生可能用口语表达:小猫比小猴做得多一些。

  得出小猫 比小猴做得多些。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小组交流汇报。(小猴比小猫做得少些)

  学习“试一试”

  讲述:小熊和小兔来到了一片果园,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

  提问: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少得多是什么意思?那么,梨可能有多少个呢,书上提供了三个答案,你认为哪一个答案合适就在它下面画“∨”。先独立思考,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汇报交流。(18比50少得多,48比50少一些,58比50多一些,所以选“18”个比较合适。)

  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但需要比较两面三刀个事物的多少,而且要反映出数量相差的程度时,就可以作“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来描述。

  综合运用,培养数感

  1、“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展示:在校园里,男孩说:“一班有38人。”女孩说:“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

  提问: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先独立完成,再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展示:在商店里,男孩说:“排球25元。”营业员阿姨说:“篮球比排球贵多啦。”另一男孩问:“贵多啦是什么意思呢?”提问:你知道“贵多啦”是什么意思吗?

  小组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 ,在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做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小猫和小兔用今天学习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这些词在玩比数大小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

  课件展示:小猴拿数字卡片50,小猫拿数字卡片45。

  提问:猜一猜小猫和小猴分别会说什么呢?同桌小朋友分别 扮演小猫和小猴互相说。

  4、“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看图你知道了什么?(左边有20本本子)估计一下,右边大约有多少本?你是怎样想的?和同桌同学说一说。

  5、“想想做做”第5题。

  课:小猫和小猴给大家送来了苹果草莓。课件展示:小猴说:“苹果有20个。”小猫问:“草莓可能有多少个?”

  提问:你认为20个、25个、60个哪个答案合适?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6、“想想做做”第6题。

  讲述老爷爷听说你们学到这么多本领,也想考考大家。

  课件展示:爷爷拿下眼镜说:“我的岁数比65大,比70小。”你知道我右能是多少岁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

  游戏激趣,感受策略

  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游戏:“想想做做”第七题。

  讲述游戏规则: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我们做一个猜数游戏。一位同学在纸上写下一个两位数,然后让同桌的小朋友来猜一猜,如果没猜对,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示他一句话,比一比哪两个小朋友合作最好,能用最少的提示让你的同桌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你写和数。同桌学生游戏

  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从练习中看到学生掌握得不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激趣导入,逐层深入,理解新知。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观察探究空间。在和谐愉悦的探究氛围中,通过集体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2.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课后我布置了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哪些可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10数字卡片一套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10数字卡片一套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老师会带领你们一起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一数。(板书课题)

  出示教材2~3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提出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幅图画是什么地方?图里都有什么?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一说。

  小结: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学习和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的家,同学们要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设计意图:从主题图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上课伊始便能全身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数数的方法

  1.数图中各种事物的数量。

  (1)同学们认真地数一数,图中有几座房子?有几面红旗?(生观察后汇报)

  教师说明:一座房子,一面红旗都可以用数“1”表示。(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2)同学们再仔细地找一找,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1?(一位老师、一个足球……师板书“1”,全班齐读)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不同事物的个数时,同一种数量就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

  (3)图中有几个看球的小朋友?有几个单杠?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2?

  (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2”,全班齐读)

  (4)谁能说一说有几个小朋友在踢足球?图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是3?(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3”,全班齐读)

  (5)谁能说一说用哪个数来表示垃圾桶有几个?向日葵有几棵?(生观察后汇报,师板书“4”,全班齐读)

  (6)谁知道4数完以后该数几?请同学们用上面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活动卡的内容。(出示课堂活动卡)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

  小结:我们要想准确地数出事物的个数,就要一个一个有序地数。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模仿能力强,有序意识弱。学生在观察主题图的时候,一般都是盲目地去观察,在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观察,而是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即按从小到大表示相同数量的事物去观察。在自主数数的活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依照老师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有顺序地数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数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做游戏:我来说,你来做。

  (1)教师先和一名学生做示范,例如:老师说1,学生就伸出与之相对应的1根手指。

  (2)同桌之间互相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3)选一个小组到前面做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达到了在全班范围内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的目的。

  ⊙课堂练习,提升反馈

  1.认读1~10各数。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1~10各数。

  (2)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2.数一数、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我们所学的1~10各数来表示。(生先观察,再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读,最后打乱顺序让学生读,要求一步步提高,目的是让学生不要受数字顺序的影响,而是真正地去认识数字。通过数、找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总结提升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可以用1~10各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2.会用减法解决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

  口算(20道)

  师:小火车开起来。

  一、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比较,比如,比大小,比长短,比轻重,比多少。今天我们再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出结果,还要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1、 比大小。

  出示一本教科书和一本练习本,提问:比一比,教科书和练习本,哪一本的封面比较大?你是怎么比的?

  指出:教科书和练习本的封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

  2、 比长短。

  出示两枝铅笔,红色铅笔稍长,蓝色铅笔稍短,分握左右两手。提问:比一比,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你是怎么比的?

  指出:不能一眼比出来长短的,可以把两枝铅笔放在一起,使一端对齐,就可以比出长短;也可以用尺子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来比一比。

  3、 比多少。(电脑出示:)

  第一排:7只小鸡图

  第二排:4只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怎么排的?(一个对一个)。

  这样对齐排列的好处是什么?谁来比一比说一说(能一眼看出小鸡比小鸭多3只)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鸭比小鸡少3只)

  小结:看来,对齐后排一排,比一比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谁多谁少,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是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一个好办法。

  二、 探究方法。

  1、 多媒体出示例题的抓花片插图,引导观察。

  提问:瞧,图中两个小孩在做什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求和或求差的问题。

  教师指出:求两种花片一共抓了多少个,我们已经会解决了。现在我们来解决哪一种花片抓的多?多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2、 探索例题的解决方法。

  (1)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一眼就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吗?(不能)

  那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呢?(学生相互讨论,自由发言)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出: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你愿意选择哪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呢?(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尝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排列。

  追问: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是怎么排的吗?为什么要一个对一个排呢?

  小结:看来,要知道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我们只要把两种花片排一排、比一比就可以了。

  (2)提问:如果现在红花片和蓝花片都有八九十个,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来比出多少,方便吗?那怎么办?

  指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可以通过列算式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互相研究一下,这道题应该怎样列算式计算。

  (3)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就是求13比8多多少,也就是要从13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

  (4)引导学生口头列出算式,算出得数,提醒学生说出单位名称,然后有学生口头对问题作出回答。学生边叙述,教师边作如下板书:

  13-8=5(个)

  口答:红花片多,多5个。

  (5)提问:你知道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吗?

  引导学生说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5个,也就是蓝花片比红花片少5个。

  3、 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接下来赵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学校的合唱队,好不好?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1页试一试中的图。

  瞧!他们排练得多认真呀?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女生24人,男生 20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然后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算式:24-20=4(人)口答:男生比女生少4人

  交流时要说出单位名称,进行口答,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解题的思路。

  感悟:只要从24里面去掉20,剩下的就是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

  小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都是用减法列出同样的算式来计算。

  三、 巩固练习

  1、 基础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在学生观察插图的同时,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天,小猴和小熊一起帮鸡妈妈到地里采玉米棒。小猴采了53个,小熊采了30个玉米棒。你们知道小猴比小熊多采了多少个?

  让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括号里填什么单位名称,并让学生对问题做出口答。

  提问:如果问题是小熊比小猴少采多少个,该怎样列式解答?

  指出:列出的算式仍然是53-30=23(个)。只是口答应是小熊比小猴少采23个。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导学生观察图意。提问:图里画的是哪两种书?《数学故事》有多少本?《童话故事》有多少本?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让学生在书上列式解答。交流后提问:如果问题是《童话世界》比《数学故事》多多少本,该怎样列式计算?怎样来回答问题?

  2、 提高题

  (1)出示:唐老鸭身高80厘米,米老鼠身高50厘米,唐老鸭比米老鼠高多少厘米?

  指导:高多少其实也就是多多少的意思。

  学生列式解答。

  (2)出示:书包的价钱是24元,铅盒的价钱是10元,笔盒比书包便宜多少元?

  提问:便宜多少元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少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3、拓展题

  出示有关我们班级的一些情况:

  男生有24人,女生有26人。 年龄8岁的有13人,年龄9岁的有37人。

  提问:根据上面的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自由选择l-2个问题解答。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四、 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

  生活中有许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你能举些例子吗?

  板书设计: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红花片:

  蓝花片:

  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

  13-8=5(个)

  口答:红花片多,多5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教师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课

  (课件出示特克斯八卦城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吗?

  对,这就是我们伊犁美丽的特克斯县的八卦城。它因八卦布局而闻名,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今年夏天,老师有辛来到了这里,照片上的就是八卦城中心广场的太极坛,老师绕太极坛的第一外环走了一圈,要想知道老师走这一圈是多少米?你们知道是要求什么吗?

  对,圆的周长,那么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周长

  1、请大家看,老师手里有一个圆,你知道圆的周长是指哪一部分吗?谁能给大家摸一摸(指名学生摸一摸)

  师:摸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确定一个点,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2、那你们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生:圆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看他多勇敢,谁还能说一说

  3、那你们想圆是由什么线围成的呢?(曲线)

  师:那我们可以说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4、那谁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绕线发,滚动法)

  5、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现在请大家自己选择方法来测量这些圆的周长,好吗?

  要求:

  1)不管你用什么样的办法,只要你能得到圆的周长就可以,请一律用厘米做单位。

  2)每个小组还有一个小表格,请同学们将测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的第一栏里,只需要完成第一栏就可以,不用写单位。

  3)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合作完成(3分30秒)

  6、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是怎样得到圆的周长的?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讲一讲,拿着你手里的圆

  生1、用卷尺测量(直接用带刻度的卷尺,绕圆一周进行测量)

  生2、用绳子测量(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来得到圆的周长)

  生3、直尺滚动(在圆上做一个标记,再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7、小结:那刚才我们同学不论是用尺子去量,还是把圆放在尺子上滚动,你最后得到的都是什么长度?(周长)这是一条什么呢?(直线)最后得到的都是一条直线。但是我们一开始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实际上是一条什么的长?(曲线)说明我们可以把一条曲线化成一条直的线段来测量圆的周长(板书:化曲为直)在数学里,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化曲为直。

  8、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都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测量周长,想一想。

  (生;非常大的和非常小的都不可以)

  9、老师手中有一个绳,绳的一端有一个小球,当我挥动这个绳的时候,你想这个小球的运动轨迹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圆)

  其实,我们大家都做过这个实验是不是?看好了!(转动小球)

  10、那我想问大家,刚才在空中旋转的这个圆,能通过刚才我们的方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吗?(不能)

  三、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那看来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看来,我们也需要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样,来找到一种做为普遍的一种公式,能够直接计算圆的周长

  2、那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圆的周长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半径、直径)

  有说半径,有说直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指名说一说)

  同学们都觉得和半径或直径有关系。

  3、课件:请同学们认真的看大屏

  这是一个圆,闪动的是圆的直径。仔细看(展开)这条线段是谁?(周长)

  对,是这个直径是1分米的圆的周长。

  再看(展开直径是0.8、0.6分米圆的周长)

  4、通过刚才这3幅图,你发现什么了?(直径越长,他的周长就越长)

  那看来确实直径可以决定圆的周长,是这样吗?

  5、那现在请同学们继续我们刚才的测量,刚才我们只得到了圆的周长,对吗?现在就需要你再测量出手中这个圆的直径,那么你想找周长和直径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倍数)

  6、为什么找倍数关系?(因为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

  你们同意吗?那咱们现在就按照同学所说的来继续刚才的活动,好吗?当你用周长除以直径时,一定要把结果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这个小组非常好,有人测量,有人记录,有人计算,分工明确)

  填完之后,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7、展示一个小组的数据

  1)其他组也计算出来了是吧,我们不再往黑板上写了。

  2)有没有算出来和黑板上不一样的?

  3)是我们算错了吗?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可以得到一个整数的结果。(结果有误差)

  四、圆周率

  1、那你们讨论出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了吗?(3倍多一些)

  2、那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呢?(看课件)

  这是我们刚才得到的3个直径不同的圆的周长,那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不是也有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这种关系

  3、怎么样?看来我们同学们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确实,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

  4、那这3倍多一些说明什么?(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确实有倍数关系)

  5、我们说这3倍多一些就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 来表示

  6、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圆周率的资料,请大家仔细的看,认真的听。

  通过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收获?( 取3.14、无限不循环小数)

  7、师:刘徽:也是研究出了圆周率的关系

  祖冲之:这是祖冲之,你们知道吗,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8、板书: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来表示,一般保留两位小数(3.14)

  那现在谁知道怎么计算圆的周长?能得出什么样的公式?

  字母公式:C=d

  知道半径怎么求周长?C=2r

  小结:这两个公式都可以计算出圆的周长,那现在咱们要做一些有关的练习,你们愿意做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

  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

  我所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看到这些情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课件)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完成练一练的3题。(开火车形式练习)

  3.练一练4题

  4.练一练第5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0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14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6-1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精】11-03

小学数学教案【荐】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