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评析: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有效组织观察活动的前提。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区分小猴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突破了本课的难点,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换位观察,并找到相应的视图,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3.学会判断。
谈话:小红、小云、小芳和小玉也为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个例题的情境图),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出示四幅图片)分别是谁拍的.吗?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通过想像判断每一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把学生的认识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上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校园里有一辆汽车,(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三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辆汽车,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这样的茶壶,(出示茶壶)像这样放在桌上,(放在一个小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力,逐步落实数学堂与“学习力”相结合的自学为主堂教学模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进步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我们二年级数学组于XX年10月开展了全员赛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篇教案集授教师努力及组内教师智慧,较能体现学校的主流教学模式,是一篇优秀的案例。
【教材简析】
本节的内容是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得很广泛,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时就做了一些探索,把它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教材的例1通过2个卡片的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属于排列知识,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了教材。整堂坚持从低年级儿童的实际与认知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一教学理念,结合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数字卡片。有关北京景色的、生字词卡。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1、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过程】
1、合作探究排列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数学广角乐园,数学广角里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多的闯关游戏,敢不敢试一试?(不怕)你们真是勇敢的`好孩子。咱们先来创第一关。
(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第一关,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生汇报。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听清要求。
同桌合作,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把摆好的数记录下来,写好马上做好,比比哪桌合作得又好又快。
实际操作,教师巡视。
板演反馈,同时汇报不同的摆法和想法。
无顺序的汇报→正确的汇报→比较方法→学生说方法→师板书→起名称
师:请把你写出的两位数读出来(无序→正确,师板书,),比较一下谁的更全面一些?(提问其他的答案),为什么XX同学没有完全摆对而这名同学却摆得这么准呢?他有什么诀窍吗?(生边回答师边数字板演示,并进行板书)
师: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一个名字呢?
谁还有其它的方法要介绍给大家?
象这样因为数字的位置不同而拼组出了不同的两位数,这样的问题在数学上就叫排列。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顺利过关,进入下一关
2、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第二关问题是:如果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师:大家看,我在和他握手,他也在和我握手,不管我们的位置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手不松开我们两个人就是只握了一次手。
那三个人握手到底要握几次?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次数,其他三人演示,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
(板书展示握手过程)
3、对比思考——追寻本质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摆数与顺序有关,握手与顺序无关。
摆数可以交换位置,而握手交换位置没用。
【反思】
本节体现了两个特色
1、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教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呢?”、“三个人每两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2、逐步感悟有序思维的必要性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用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用1、2、3写(摆)两位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摆);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摆)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两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最后,抓住鼓励表扬的握手游戏这一契机,突破教学的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这节注重了排列组合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组合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还有些堂上的动态生成的资源捕捉利用不够及时到位等等。我想这在以后教学中还应多反思,多注意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图片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假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 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图片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 。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生日歌)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师生交流)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办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交流)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朋友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月份到底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朋友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一致,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始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天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知识,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人数多几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欢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请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讨论,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平时学过的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二、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学生进行拼图。
(1)拼出正方形
(2)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游戏,它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页总复习及练习二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获得对线段、角、直角等图形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会量、画线段。
难点:
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并板书课题: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厘米 400厘米=()米
3米=()厘米 700厘米=()米
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
用三角板的直角来画,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两条直角边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2-20
【热】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