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9-24 11:11:2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

  2、在层层深入中建立长度观念

  在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时,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在测量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估测的活动贯穿教学活动之中,在实际测量长度前,都先让学生进行估测,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估测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

  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 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 ) 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记数单位千。

  2、会用千数图表示千与千以内的数。

  3、会读千以内的数并登入数位表。

  教学重点:

  1、点图、简图等多种方式表达数。

  2、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教学准备:

  千数图,数位表、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体育馆里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A看台上的观众们已再为运动员们“加油”看书P10-11

  主题图:

  (1) 你估计一下,A看台上坐了多少人?

  (2) 你是怎么数的?

  (3) 有10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座位有什么安排的?

  2、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千数图

  1、把每个人看作一点,每个小区就变成了一张?(百数图)

  2、有几个百数图?板书:10个百数图就组成了千数图。

  3、千数图是由几张百数图组成的?共有几个点?

  4、小结: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就是一千 100、200、300------1000 指着千数图,一百一百的数数看。

  (二)千数图简图

  1、如果每次画那么多点,你感觉如何?千数图我们可以用简图来表示。

  2、介绍简图:一百用“□”表示、十用“—”表示、一用“.”表示。例:342(□□□————. .)我们书上的页码也都是用数图表来表示的。

  3、试一试(用简图表示)

  235 457

  4、根据简图我们能很明确地知道一个数的组成,有几个□就表示几个百,有几个—就表示有几个十等等。

  (三)数位表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位,说一说它们的位置

  板书:百十个

  2、每一位分别表示什么?

  3、今天我们认识了“千”、依次从右向左第四位“千”位,表示几个千。

  出示板书:千百十个

  4、看表读数说一说几,表示什么?

  千百十个

  342

  567

  460

  406

  (四)读写法

  1、 上面各题对应板书 :这就是写数,读做什么呢?板书:三百四十

  2、 下面请你们自己来把上面题的读法写出来,406、460发现了什么?末尾的0不读,而中间的0要读。

  3、 游戏:同桌合作,一人读数、一人写数。

  4、 小结:根据读数位表,我们很容易说出数的组成,它是由多少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 听组成说数:一个百,二个十、二个一,五个十,六个百、二个千。

  6、 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千数图、简图、数位表、读写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使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充满肯定,充满分享,充满赞美的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看电视、补课等。

  2、师:出去玩同样会学到知识,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 上周日小明和妈妈去公园玩就遇到了好多数学问题。 (课件显示)小明最喜欢坐飞机了,于是妈妈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票。(课件显示)他花了5元钱,还剩15元,妈妈给了小明多少钱,你们知道吗?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用含未知数X的方法进行汇报 肯定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课件显示)玩下一项游乐项目,先去买票,票价6元,买两张,还剩38元,你知道这次妈妈又给了小明多少钱吗? 想一想,这组信息中蕴含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汇报。 师肯定学生发言。 下面,我们就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做? 学生猜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来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吧?。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归纳步骤. 师:学到这,请同学们回顾并讨论一下,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时经过了哪些步骤?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 师:看看数学专家是怎么归纳的呢?(出示投影) 肯定学生,赞扬学生。

  三、实际应用

  1、师:小明玩了半天,他和妈妈都感到口渴了,不知买什么饮料好。谁愿意帮小明出出主意? 师:现在我们虚拟购买饮料的场景。我当售货员,各小组派一名同学买饮料。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求每瓶水的价钱。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请其他同学针对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解答过程提出意见。

  2、(课件演示)小明选择了买酸奶。 (出示小票)看了小明的购物小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知道的?( 数量) 学生解决问题,独立完成后小组成员互评,并给有困难的同学帮助。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3、最后,妈妈还剩下38元钱,要买些水果回去,看到苹果每千克3元;梨每千克2元;香蕉每千克6元;桔子每千克4元,可还要剩下20元钱买生日蛋糕。如果你是小明,你想卖哪种水果呢?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算一算,看看能买几斤? 学生可讨论,可试做。做后汇报。

  四、全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从各方面回答。 师: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课后让我们继续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要学会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你才能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探究与合作交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提高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数感、符号感,感受数学的简约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题单。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学生猜测水里可能藏着多少只青蛙,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新课教学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例1的3组题,并提问:屏幕上的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发现了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题单上完成。

  (1)学生理解题意,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尝试找出规律,写出未知数的值。并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每个小题的规律或已知条件的含义。

  (3)请学生独立算一算图形或字母所表示的数,并进行全班交流。

  (4)教师提问:这三道题都是由图形或字母表示什么?你们还见过哪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

  (5)老师提问: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出质疑:同样表示未知数,为什么有时候a只能表示一个数,有时候表示一些数,有时候表示任何数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2.出示幻灯片:人们常用字母表示计量单位。请学生自己阅读,并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3.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请学生思考:用字母还可以表示什么?教师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下表。

  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文字叙述手写会用多长时间?比起用字母来表示,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为什么?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参与,并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出示运算定律表:

  教师提问: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请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3)请同学们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写出其它几个运算定律。学生独立完成在题单上。 师生共同订正,并选择一两个运算定律说一说用字母表示的意义,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完成练习题:

  你能正确认识它们吗?能够简写的,你能正确简写下面的题吗?

  10×a= a÷χ = 4+c =

  10÷a= a+χ = c×4 =

  10+a = a×χ = 3×χ-53 =

  10-a = a-χ = 26+m×0.6 =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简单的评价。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1. n只青蛙n张嘴,2n眼睛,4n条腿。

  2.下列a表示几?

  1+a=30 1+a<100 1+a

  3.优越性: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六、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3-16

《左右》小学数学教案04-01

小学数学教案【热】09-01

【精】小学数学教案09-01

【荐】小学数学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