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时间:2024-04-14 23:09:59 炜亮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通用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通用7篇)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

  第二,物体浮沉;

  第三,浮力产生原因。

  2、教材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这一节是本章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方向,理解浮力产生原因,理解物体浮沉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建立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原因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探索研究问题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原则,物。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发现和物理理论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来建立浮力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观念,最突出是"重物体下沉,轻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木头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平衡状态,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

  揭示浮力产生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分析,把突破难点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正确方法目。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一种力,它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有关,与液体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三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决定式。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2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 (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 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 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本课是《力》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最难的一课。在地位上,本课和前面三节课是并列状态,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根据测力计的变化发现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一部分是认知层面。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先预测他们的沉浮状况,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些可能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在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发现质量大的往下沉,质量小的往上浮,从而得出相同大小下,质量影响物体沉浮这一结论。第三部分,先让学生综合应用。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为实践层面。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浮力,说出浮力的定义,并发现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各种因素。

  3.能通过观察、对比、实验等方式,发现物体体积相同,质量越小,越往上浮;质量越大,越往下沉。质量相同,体积越大,越往上浮,体积越小,越往下沉。意识到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重要性。

  4.意识到自己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都是学习的好方法。

  5.能运用所学方法,判断具体情境中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浮力的定义并认识到放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浮力的定义并认识到放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质量、体积影响物体的沉浮,体会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浮力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等。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的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的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浮力

  相同的质量,比体积,体积大的容易浮;

  相同的体积,比质量,质量大的容易沉

  八、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3、课堂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讲的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学效果一般,针对性练习题选择不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所以教学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增强对学生的了解,从实际出发,进行有目的的复习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多限度的发挥。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关于《浮力》的部分。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力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浮力的基本原理,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浮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和应用,以及浮力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浮力的'存在和变化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游泳、船只漂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然后重点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推导和应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实验探究:设计相关实验,如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浮力原理的理解。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对浮力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浮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同时,我也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上就是我关于初中物理《浮力》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和指导。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章节之一,它既是前面所学重力、压力、二力平衡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在造船、航海、水利、桥梁建设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浮力知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初步感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针对浮力这一抽象概念,我将采用实验探究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直观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浮力概念。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学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深化对浮力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浮力现象的实例(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热气球升空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 新课讲解

  (1)浮力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作用,引导学生总结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力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3)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大小、质量等因素的关系。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有关。

  3.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等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浮力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和直观演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浮力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需要给予足够的启发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重要章节,它承接了前面所学的重力、二力平衡等知识,同时为后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内容打下基础。浮力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学习好浮力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提高物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通过实验,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浮力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浮力大小的测量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

  浮力大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学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漂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讲解浮力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从而产生浮力。

  演示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指导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的结论。

  3. 巩固练习: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浮力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和收获。

  5.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同时,可以适当加入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说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将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浮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06-02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06-06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10-19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11-17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03-25

浮力说课稿07-06

《浮力》说课稿07-06

《浮力》说课稿11-26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精选10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