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是人教课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和的观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课件展示)。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教师把远程教育资源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和学生实际,对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适当选用:利用图片、数字、音乐等资料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大量系统的事实资料,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也更准确地理解“世界并不太平”,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教师梳理出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信中“我”的呼吁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和爸爸相约时心情怎样?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心情会怎样?等问题引起孩子们情感的共鸣。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运用了多种手段,尽可能再现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又如“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并补充一些材料如:《地球的呻吟》、关于战争的数据统计、《地球的呼唤》等,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当学生真挚情感急于表达时,读书是最好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并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着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爸爸临上飞机前说的话“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定信心。“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一句是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语调应逐渐提高,特别是连用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应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使本课的教学情感达到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从无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观看画面,听师解说,初步形成一种世界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意识,也为课文的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和观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读文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让学生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等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和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和观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了,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程序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均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用图片和哀婉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然后: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再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汇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部分用教师“引”和学生“找”的方法,为后文“突出重点” ——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接着: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并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再: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数据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出课外阅读材料《地球的呻吟》,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度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再自然过度到课外阅读《地球的呼声》,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多媒体出示: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全体教学人员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
随机抓住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及“相约”、“如约”、“失约”三条线索板书,使板书提纲列挈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重难点,起到引领、启发等作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3、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设计理念。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而新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必须凸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所讲到的战争与中国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因此他们很难从文章本身产生对战争的理解。怎样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课前建立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将战争的有关文字资料、视频录像等收集进去,引导学生主动上网探究、合作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激发他们对战争的憎恨,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老师配合画面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交流看了这些画面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舒缓轻松的音乐中,学生欣赏着一组组表现美好幸福生活的画面,感受到了和平生活的美好。这与战争地区的满目疮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
我让学生根据专题站上的学习导航自学课文,并检查他们的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环节中,我利用“学习导航”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目的是为了渗透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网上学习的盲目性。)
(三)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这次,我让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上两遍,看看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更需要老师放开手脚,少讲、精讲,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再读课文,说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既尊重了学生个体的感悟,独特的体验,又十分巧妙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网络环境的学习不会排斥朗读,否则网络学习会因为冷漠而没有情感与激情。当学生缺乏感受或是有一定的积累后,读书正是体会情感和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教学中,我抓住作者“巨大的悲痛、深切地缅怀”这一感情基调,让学生充分读书。要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读出对父亲的无比怀念,读出对战争的憎恨,读出对和平的呼唤。在读中真情流露,感染自身。)
3、重点理解句子“今天,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对专题站上的“战争及后果”和“视频资料”两大板块的浏览,加深对残酷战争的了解。
(2)接着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所看的和想到的。
(3)然后教师结合着首页上的几幅有代表性的画面叙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一触即发,随时随地都威胁着人们,威胁着像花儿般美好的平和环境。
(4)最后当学生感情蓄积充分时,引导他们呼喊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共同心声,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也顺利地结束了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中涉及的战争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呻吟。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采用了文字资料的浏览,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形式,创设了民主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
四、教学反思。
1、由于网络资源集文字、图形、声像于一体,形象、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场面,所以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战争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发自内心的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憎恨也就格外的强烈。
2、网络教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性,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昂然的状态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因而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既省时又高效。
3、作为执教者,我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也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思考,由于情感的过于投入,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哭了,让大家见笑了。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3
一、说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贯彻这个指导思想,我根据根据本文和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我以课件(运用远程教育IP资源自制成PowerPoint教学演示文稿)为媒介,按照引入课题,明确“呼声”—— 细读课文,理解“呼声”—— 联系实际,体味“呼声”—— 升华情感,倾诉“呼声”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文章、在读中体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以情动人,引发学生与作者间强烈的心声共鸣——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巨大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朗读能力和领悟能力,其情感非常丰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领悟作者的真挚情感,还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情景、以情导读,读中悟情,在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从而真正领悟雷利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和方法:
1、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感悟雷利痛失爸爸的巨大悲痛和制止战争的决心,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维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调动学生激情的课件,配合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以读悟情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读,让学生悟,让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讨论,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主要采取了有以下两种。
1、整体性教学。
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整体感知呼声——探究呼声的原因——整体回应呼声,总结升华。本课首先让学生说出雷利的呼声是什么?从整体知道呼声,然后启思导读,品词析句,深究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总结回归呼声,升华呼声的情感,壮大呼声的力量。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有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克服无序教学的弊端。
2、创设情景法,在教学中我多处创设情景,给课文重点句子配上插图和音乐背景,学生通过自己说想象的情景、谈读后感受等,让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领悟作者失去爸爸的悲痛心情。从而走进作者的心里,与作者共同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说学法。主要采取了有以下两种。
1、边读边想。
教师启思导读,学生主动实践,通过读、思、划、议,品词析句,理解思想内容,发展语言能力,增强语感。从中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教师在导思启练中,要求学生围绕重点句子边读边想,对学生进行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方法,并坚持不懈,养成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读写结合。
通过对文章的多层次阅读,学生已经能说出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了,并且已能读好句子,因此,我采取让学生写读后想说的话,既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又做到读写结合,深化和拓展了文章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打破常规的教案设计,我把本文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为了以下四个板块:板块一 引入课题,明确“呼声”;板块二 细读课文、理解“呼声”;板块三 联系实际、体味“呼声”;板块四 升华情感、倾诉“呼声”。实施板块教学预设,有利于课堂教学分步教学,循序渐进,依据学情准确调控。具体过程如下:
板块一 引入课题,明确“呼声”。
1、板书“呼声”,引导学生理解,让学生围绕“呼声”自由说话。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四读课题,理解课题。
3、雷利发出的呼声是什么?
板书: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设计意图]
让学生理解“呼声”,联系实际自由说话,为引入课题、理解课题作下了铺垫;“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四读课题,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领悟课题内涵和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复习,更利于学生明确“呼声”。
板块二 细读课文,理解“呼声”。
1、言为心声,是什么让雷利发出如此呼声呢?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雷利的呼声。(课件出示问题和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2、认识英雄,感悟形象,体验悲痛。(课件出示 “相关句子”)
(1)雷利失去亲爱的爸爸,那么他爸爸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一位保卫和平的勇士。(课件出示“军事观察员”)
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生读
B、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出色的人才。(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崇敬,对战争无比憎恨的感情)
(2)指名学生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爸爸的形象。
(3)雷利失去了亲爱的爸爸,那一幕一定让他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出示带插图的配乐课件)
A、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说明了什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亲爱爸爸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
父爱如山,骨肉分离,一定是万分悲痛读时表达出及其悲痛的心情。声音低沉、缓慢。
B、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爸爸的话是对孩子承诺,对行动有信心、对和平的希冀与向往,并讲解引号内还有引号的用法;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心读)
(4)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走进雷利心里,与作者同倾诉、同缅怀、同悲痛、心声共鸣。
[设计意图]
围绕“雷利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学习课文。运用课件,抓住文中重点段落以及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读,认真观察配图,在《二泉映月》音乐的渲染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想象当时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能理解雷利 “呼声”。
板块三 联系实际,体味“呼声”。
1、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呼唤和心愿是——生读?(出示课件)
2、他的心愿实现了吗?课文的那些部分给我们作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出示课件)
“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3、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小作者写这封信已经过去了10年,然而,今天的世界和平吗?请看——(教师相机出示视屏课件)
4、看到这些图片和数据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同学们有一颗灼热的爱心,热爱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雷利对和平的渴望吧!
“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引导学生读出一个失去亲人的孩子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呼吁。)
[设计意图]
继续围绕“雷利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学习课文。联系现实,出示视屏课件,让学生观看视屏图象,朗读语言文字、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当今世界的不太平,从而与雷利的“呼声”产生共鸣。
板块四 升华情感,倾诉“呼声”。
1、和平是幸福、美好的,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所以雷利要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生读。
2、这是小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谁来呼吁?谁还想呼吁?
3、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它已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我们一同来呼吁吧!(情感升华,共鸣心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4、此时此刻,你想对 (雷利、雷利的妈妈、雷利的爸爸、加利先生、发动战争的人和正在战争中受苦的人)说: 。(你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先写后说,教师相机出示配乐课件)。
[设计意图]
回应“呼声”主题,让学生知道这不仅是雷利的呼声,还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在《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声中尽情书写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做到了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从而深刻领悟呼声的含义,激发学生倾诉出自己的“呼声”。这样做到了首尾呼应,紧扣课题。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文本理解:
本文记叙的是一个中国维和观察员的儿子给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写的一封信。本文作者雷利的父亲雷润民于1994年牺牲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赴伊拉克—科威特作为军事观察员)。作者用饱蘸血泪的笔触回忆了远赴异国的父亲与家人的最后见面的情形,也以极其痛苦的语言描述了爸爸回来后的场景:“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作为儿子,父亲的逝去让其刻骨铭心的痛苦,也萌生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于是,作者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在怀念父亲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世界的不太平,战争还在时刻威胁、蹂躏着这个美好世界。为此,作者以一个中国孩子的视角,致信加利先生,强烈表达中国孩子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本文语言恳切,字字充满血泪。但是本文的叙述中充溢着较多的“官方语言”,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似乎显得过于老成持重。不管怎样,但是文本中透露出的对父亲的“真情”却是纯粹的,也让每一位读者为之动容的。
二、设计理念:
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不纯粹是人文的,如何体现语文“本体”,要切实注意文本语言,给予学生语言的滋养。语言与精神的发展同等重要,不可偏废某一方面。本文的特性是情感浓烈、饱满,主题极为鲜明,教学中须恰当地把握情感的“度”,否则很容易浓了情感,荒了语言。如果一味地起“高调子”,极易滑向思想道德“说教”的泥沼。为此,“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策略,教学中要紧扣语言,引领学生入情、悟情、抒情、融情,让学生在情感与语言的和谐共振中诠释“和平”的内涵,建构“有意义的课堂”。
就这篇课文而言,文字就极具感染力,很多老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都会热泪盈眶。但是要在没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小学四年级孩子内心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必须要借助恰当的媒体渲染。,是否使用血腥的场面,有过犹豫。因为现在的孩子里战争太遥远,让他们了解战争是一件难事。用上这样就能激发大家对战争的仇恨,从而对作者失去父亲的悲痛有更深的体会。但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对和平的向往,让学生接触过多的血腥场面,难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凯旋、卓越、弥漫”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联合国维和的背景,在身同感受、切己体察中体会“我”失去父亲的悲痛,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内涵。
3、能边读边体会作者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材:
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在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五、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准备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
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新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经过选择,整和、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接着我让学生谈感受引出了课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教学环节,学生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出了: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相机板书:和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第三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上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
第四个教学环节品读感悟痛失父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的用一句话自豪地介绍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拥有这样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骄傲与自豪。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假如爸爸凯旋归来时的幸福与快乐,与爸爸的灵柩归来时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角色的换位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爸爸的回来,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与文中角色合而为一,与作者一起怀念父亲,一起悲愤,一起渴望,一起呼吁。不知不觉中游历于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比如,理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采取了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呼吁,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但世界就会因此而太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学更具体的感受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激发了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想象着战争中儿童的残象,向发起战争的人发出了和平的呼吁。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并相机板书:和平和平。
第五个教学环节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问到: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们为维护和平而努力的媒体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仅仅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学生体会到在不远的将来,和平之花一定会开满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会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5
大家好!我是来自渠县涌兴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杨玲,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二课时。这篇课文选自: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领悟课标精神,深挖教材内涵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类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缅怀了为维护和平而牺牲的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与世界因战争带来的不幸有机的结合起来。引起了读者感情的共鸣。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文中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不同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但我充分运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和平与战争的立体空间,感悟课文内涵,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上堂课学生已完成生字新词的学习,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认知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社会、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
提高利用课外资源,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
同时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重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深刻含义,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堂课的难点。
第二部分:科学运用媒体资源,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学策略
1、重难点解决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是这样来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的。
⑴运用运教资源,营造学习氛围:
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创造层面丰富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刺激,从面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消除听课者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⑵依托情感,精读细悟:
语文教学必须依托于情感,而读则是加深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法。通过学生自由读、品读、指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学生的评读、赛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的引读与范读渲染气氛,再现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为突破重点做准备。
⑶创设情境,进出文本:
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找身边爸爸优点”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进出文本,放飞思想,突破重点。
⑷收集资料、积累感知:
由于文中内容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孩子们在和平的环境中,对于战争缺乏深入了解,所以,我让孩子们在课前收集本课的相关资料。通过资料的累积和展示,激发情感,拓宽视野,帮助孩子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理解战争的灾难性,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个性发展策略:
孩子们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通过、课前收集──读中感悟──情境创设──思维扩散这一系列的个性发展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步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的学习中去感悟。
二、媒体环境构思
1、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上本课关于战争的图片以及关于和平的音频资料,让学生不断穿梭于战争与和平的时空,感悟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2、通过课文范读,指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与能力。
3、通过屏幕展示重点朗读句子,让学生重点探讨和领悟。
4、通过音乐的熏陶,让孩子们感悟和平带给世界的祥和与宁静。
三、课堂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合作实践、课堂辩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等多种课堂评价方式,让学生对作者父亲的品格、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自评、互评、点评。
第三部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前面的教学准备,本堂课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因情感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因此,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我播放以下课件(课件1~4),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图片,让他们同今天的幸福生活作比较,说出自己的感想、并互相交流。目的是利用课件的直观、形象性等特点把孩子们引入到本篇课文的深入学习之中。
然后孩子们默读课文,仔细品味,让孩子们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这个环节大概要7分钟)
二、多方朗读,读中感悟
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整个课堂要扣读导悟,所以我这堂课要以学生有感情的读为重点。
在这个环节里,首先,我让孩子们欣赏课文范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有感情地模仿读出来。再让他们相互评价读得怎样,从而运用课件视听结合的优点提高孩子们朗读和鉴赏能力。
接着我出示课件,让孩子们朗读这些个子,并问孩子们从中知道了什么?让孩子以此感受作者对父亲深刻的怀念。再用这段文字进行朗读比赛,同时我给予点评,从而提高孩子们朗读的能力。然后我提出:“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孩子们联想,然后由我引读这段文字,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爸爸宁死不忘和平的精神,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接下来我再出示下面两个句子,让孩子们自由读,体会两者异同。并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同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爸爸,会觉得怎样?”让孩子们去发现爸爸的优点,让他们产生自豪感。接着,我指导孩子们用自豪的语气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自豪。让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
孩子们的情绪在这时都很高涨,最后我提出“爸爸是一个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孩子们对文中父亲作出评价,我再适当地予以补充。这个环节我通过屏幕展示重点朗读句子,让学生采用多种读法去探讨和领悟。也可以消除孩子们听课的疲劳。(本环节需要15分钟左右)
三、拓展实践,升华情感
本堂课以培养孩子们探究性阅读能力为主,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加深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接下来我设计了拓展实践、升华情感这一环节。
首先,出示课件,抽孩子朗读这段文字。提出这两个问题引发思考,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举出世界上不太平的事例。提出“面对战争你想说什么”这一问题。让孩子们小组讨论后做出回答。从而让孩子们把课内、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体验。
紧接着我出示收集的图片(21~22),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战争中儿童们的苦难。出示课件诗歌《地球的呻吟》让孩子们朗读。并提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听着《地球的呻吟》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应该怎样做呢?给孩子们留独立思考时间后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汇报。
最后在课件《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引读这个句子,让孩子们感悟和平带给世界的祥和与宁静。本环节我让孩子们在音乐和图片中感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性。起到升华情感。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这个环节我控制在12分钟左右。)
四、检测目标,作业设计
让孩子们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先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说,然后请孩子们以书信的形式写出来。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书信的格式。也是对文本的升华。起到测检目标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6分钟)
五、板书设计
本课从让学生“小眼看小事,放眼观大局”的角度来设计的板书,板书不同的角度重点把握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精髓。
【教学后记】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变花为实。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尤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本课教材内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本节课共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护、阿姨、凯旋”等词语。学习多音字“吁”。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用简单的书信进行交流。”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理解。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编排。教学本组课文,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基于本篇课文的书信体价值,我把选材组材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三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感谢,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四是基于对学清的了解。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但书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体,这也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书信,所以教学本文时,首先让学生发现书信和其余文本结构的不同,指导学生了解书信的格式,然后发现其围绕“呼声”这一中心,选材和安排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书信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合理安排材料。
据此,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书信的格式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依据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指导学生了解书信体安排材料的技巧,并尝试安排材料。
二、说教法
王崧舟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同时课标指出:阅读、积累、实践、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学本科,我采用以下策略完成教学:
1、扶放结合法。识字教学环节让学生先自读,发现问题,进行指导。如“血”教学,让生先试读,然后给出提示,生理解认读,这样做到学一个就牢固掌握一个。写字指导,在学生观察发现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2、观察比较法。在了解书信格式的时候,让学生先观察发现其和其他文体的不同,从而加深了解书信格式。
3、实践法。在了解内容安排上,通过对本文内容安排的学习,设计坡度,练习安排材料,然后自己进行简单的材料安排练习。
三、说学法
1、与教法相适应,学生在读中发现错误,在师生评价中提高,通过“读、记、说、写”等方式识字、写字。
2、对比发现法。在书信格式以及内容安排等方面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其规律。
3、实践练习法。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排列以及自己安排材料,学生在练习中内化语言。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一理念,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新知,收获成功。共设计五大板块: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新课开始,让学生形成新的课程期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尽快进去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朗读、识字、写字目标。
(三)再读课文,认识结构
书信的格式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在此进行强化落实。
(四)研读课文,迁移运用
段的训练是第二学段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指导其了解材料安排的的方法,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实践、运用。
(五)总结全文,激发兴趣
通过对联合国秘书长的了解,让学生受到震撼,从而提高其深层阅读的欲望。
五、说板书设计
凸显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板书设计为生字、多音字,主要内容和材料安排的方法。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7
各位老师:
你们好!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儿童诗《呼唤和平》,和平是人类的追求,今天,我以“战争与和平”作为说课的主题。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组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本组课文体裁多样,围绕“战争与儿童”的主题,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了他们对和平的渴望。为第五组课文“热爱生命”打下了基础。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中小作者通过深情回忆他爸爸出征前及牺牲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的心情,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起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的人民都来关注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本文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及感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失去父亲后的无比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4)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和平,维护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作为教学重点,把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课特点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切实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的训练重点,我采用整体感知、创设情景、合作探究、以悟促读、拓展延伸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法、讨论法、发散思维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应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的境界。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听中激活情感
这样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直击主题,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选择让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首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直切课题提问“这个中国孩子到底在呼吁什么?”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价值地获取。
三、探究,在议中体会情感
语文教学就必须清清爽爽地教,明明白白地教,因此我将这一环节分成几大块来探究学习,让人一目了然。
1、勾画词句,了解“我”的爸爸。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相当于文章中的引子,是体会“我”对爸爸的无限崇敬以及对他的死悲痛欲绝情感的关键所在,怎样理解,当然不能泛泛而谈。抓住关键词句,品文析句是一种好方法。
采用读、画、议的方法,我让学生先读相应段落,画出体现爸爸人品的句子,边读边悟,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探究,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交流的同学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体验的情感,并且读最后采用师生、生生评价朗读的方式来进行反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运用学习方法,避免了他们盲目地读,没有效果地读。能让学生走入文本,读得更有感情,谈得更有深度。同时,探究学习也从中体现出来。
2、入情入境,体会“我”的伤痛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教学这一部分时,我的具体做法是紧扣文中作者的感情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体会其中丰富、真挚的情感。教师先用承上启下的导语引到这部分的学习中来。“爸爸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他和我们约定,这次出行回来,一定要送一顶蓝盔给我,而我要用最美的花献给他,可如今……”,接下来,教师配乐、充满激情地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激情,在听到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后,学生的情绪已经被感染。随之,教师创设情景“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就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的眼前出现的不再是个陌生人,而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爸爸,自己最亲爱的爸爸。曾经那么依依不舍地送爸爸出行,曾经那么盼望爸爸能带着蓝盔凯旋而归,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牵着爸爸的手一家三口去公园游玩,盼着能象别的孩子一样,在爸爸的辅导下做作业,可如今,等着的却只是爸爸冰凉的遗体,一切化为泡影,再也看不到爸爸的微笑,再也不能在爸爸的怀里撒娇,再也不能,再也不能,……学生的情绪在瞬间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眼眶里还噙着泪水。千丝万缕般感受化作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字字句句感人肺腑,有表达对战争恨的,有表达对爸爸爱的,有对爸爸死悲的,有表达对爸爸伟大精神敬佩的,这就是情感体验。一时间,学生的情饱胀得似乎要爆发出来,老师趁热打铁,给他们一个舞台——课堂,让他们充分表现。怎么表现呢?读,大声地读、悲伤地读、憎恨地读、期盼地读,只要能表达情感都行。这是以悟促读。接着,我继续让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读这段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边读边悟,边作批注,这是读中有悟。整个过程体现了创设情景、体验情感、以悟促读、读中生悟。
接下来就是理解这一段中最后出现的三个“和平”,这是文章的一个小高潮,把小作者的期盼和平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老师引句,学生回答,用这样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学。“师:我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妈妈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师:全世界都听见了爸爸的呼喊——生:和平!”,通过师生的互答,让这几个“和平”在重复中,体现情感的递增,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读。让读更深入。
3、合作交流,说出“我”的心声。运用搜集整理资料,合作交流谈感受的方法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好方法。这部分中意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表现国际中的战事的资料,我也亲自搜集了一些无辜人民受战争迫害的图片,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
教学中,我把这么多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他们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似乎再多的语言也表达不出自己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有了情感铺垫,再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他们对“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较难理解的句子就迎刃而解。有了情感,有了感悟,要读出雷利的呼声就不是难事。于是我因势利导,紧紧抓住这个突破点,设计以下教学步骤。“雷利的情感和我们一样强烈,于是他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学生被点燃激情,异口同声地回答“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接着问“这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当然不是,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我们大声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班同学的回答声响亮而坚定,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情感达到最高潮。
4、延伸,在读中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进行了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篇课外阅读内容——《儿童和平条约》,这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定的一项公约,当《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响起时,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每个人祈盼和平的情感再次升华!本课在歌声和朗读声中姗然落幕!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和平!
和平!
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我用“三个和平”作为板书内容,并通过字体的大小来体现情感的递升,这样不仅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目的性特点,而且紧扣主题。给人醒目、简洁的感觉。
六、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读、悟、情”三个点展开。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读才有悟,有悟再促读,读中情意浓”。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由此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从教材所处的位置分析,其任务主要是在承接学生前阶段已掌握的“多读、多想、多体会”这一读书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与悟,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本组课文后续两篇课文《黄河魂》《镜泊湖奇观》的学习作铺垫。
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以及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也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这一认知实际,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特在教学时利用配乐朗读、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据此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用两个课时来完成:
知识与能力: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解疑和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课文,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教学难点:加深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法: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的方法无疑是决定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已有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围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第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设疑激趣、情境创设、问题探究、活动体验、角色移位等方法进行教学,巧妙地将教学寓于读悟体验活动之中,注重教师的积极指引和学生情感的自我建构,努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读议互动中自主交流、充分体验,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第二课时我采取“质疑导向”的方法,以复习第一课时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为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主要任务:“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些任务进行感悟交流,把教学重、难点循序渐进地解决。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总结讨论并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学法:
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特别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课在学法指导上,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理念,课前通过收集资料;课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自读、自学、交流、概括、质疑、感悟、讨论等活动;课后通过情感朗读,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发,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读、思、议、悟、写中,激励其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们便以课前学生所收集到的反映我们生活现状的图片或资料展示作为导入,当学生正为幸福所陶醉时,屏幕相机切换至弥漫着硝烟的伊拉克战争片断、震撼人心的美国“911”事件现场,这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将以强烈的对比冲击学生的感观,在一种视觉和心灵震撼中引导他们较为深入地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而老师随之抛出的问题:看到这些情景,你们想说些什么?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题的引出埋下伏笔,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雷利呼声的兴趣与热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在初读课文环节,我们设计了任务型的初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想想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等任务进行初读,而在随后进行的“汇报交流自读情况”环节中,则通过汇报自学生字的收获,提出易错之处,交流难记字的写法以及对字词的“检测读”、对文段的“正音读”等,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识字的能力,达到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读明白的初读目的。经过了对全文的自读、默读以及对印象深刻文段的“正音读”等多重铺垫,学生对课文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既降低了难度,也提高了环节操作的实效性。
3、自读感悟,交流讨论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得以逐步实现和完善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每一次的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与体会,如果说初读课文环节,是让学生“走近”文本,对课文形成整体的感知,那么再读文本,则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把着眼点放在了捕抓学生读文时情感的生成与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有感而发处写下感想,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识提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读书的收获与困惑进行组内交流探究,通过研讨,组内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进行问题发布。这样的形式与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反映了其独特的感受,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人翁意识。当各组把问题都呈现出来之后,我们并不急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疏理,将众多零散的问题整理为具有共性的三类问题: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指引,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围绕问题所开展的学习与感悟活动埋下伏笔。
4、三读课文,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在本环节教学中,围绕师生刚才共同归纳整理出的三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围绕问题,再读课文,自主探究。这是学生个体层面的探究活动,它通过带着问题进行自读、静思,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及自主探究的空间,可以说这样的读与思,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探究活动二:带着自己对问题的初探所得进行组内互动式的合作探究。相对而言,本次活动属于学生群体层面的探究行为,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中的交流互探,达到互相启发、共同促进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习的成效。
5、课后活动
本节课安排了两项课后作业:“抄写生字新词”及“搜集现代战争的图片或资料”,意在继续巩固字词写法,并为第二课时读悟结合的教学作铺垫。
第二课时
此课时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感悟交流——总结讨论(学习升华)——拓展延伸。具体如下:
1、复习问题,质疑导向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引导学生回忆起第一课时已梳理出的三个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作者呼吁什么?他为谁而呼吁?”借此来明确学习方向,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埋下伏笔。
2、感悟交流,解决疑难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情感体验、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所以在第二个环节,我特意以感悟交流的方式来理解学习课文。因为在第一课时时已经让学生就这三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了小组内讨论,因此在这环节中,让学生默读完课文后就直接在班上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当然每个问题汇报的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
(1)汇报交流对爸爸的认识,侧重于理解重点句子。
(2)汇报交流对当今世界和平环境的认识,侧重于情境的渲染,借助了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老师搜集到的电视报道录象。
(3)汇报交流作者在为谁呼吁,侧重于感情朗读。
3、总结讨论,感情升华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在有感情朗读全文后,抛出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
4、拓展延伸
让学生勤动笔,综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仍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基于此,我特意在这安排了一个动笔的练习:“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你对他们的同情与关心。”这既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更好地检验一下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把握,可谓“一箭双雕”。
5、课后活动
本节课安排了两项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读出真情实感”及“把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意在整体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阅读习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9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二、说目标
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3、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教学难点是: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课件和有关战争的录像资料。《明天会更好》歌曲。
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想象说话——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四、说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提弦定音。
上课伊始,我先用三个问题提起该节课的弦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的呼声是什么?他向谁发出呼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立刻提起,然后顺势进入课文学习。
2、走进文本,感悟真情。
(1)、开课在即,我用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学习。学生们先浏览课文,然后明确父亲“才华横溢,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的三个特点,期间适时指导感情朗读。
(2)、情感的弦已经被绷紧,然后水到渠成感悟英雄回归的悲痛。这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给孩子们以学法指导,采用范读,接读,配乐移情读等方式,抓重点词体会父亲为和平作出牺牲的悲痛。
(3)、英雄走了,我们活着的人,要有所警醒,看看我们面临的世界,大家自由读课文5———6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知道“和平之花”的深刻寓意。
3、拓展升华,凸显主题。
结合学生搜集的关于战争的资料,说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和平的重要性。学完课文,再问大家“你觉得雷利仅仅只是向加利先生发出呼声吗?”“这只是雷利一个人发出的呼声吗?”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声音响彻全世界。
4、走出文本,延伸主旨。
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让他们写写自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方式,让思想左右行动。
5、作业布置,落实行动。
让孩子们小练笔: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并熟悉信的格式。
五、说板书设计:
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文章的中心,并层层深入。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于书信体,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战争与和平”。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地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本节课,课时安排为二课时,本节说课的重点是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是读起来使人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的编排意图为: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本课时,要帮助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四年级教材的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培养,并带到将来的语文学习当中去。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其依据是:由于战争离现实孩子的生活很遥远,但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很多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设身处地地通过文中的主人公的情感来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倍感珍惜的情感。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能力目标:体会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书信体的写法。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1、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2、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习的愿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战争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创设情境表情朗读法,尽可能地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利用真实可信的音像资料,通过阅读课文和补充材料,组织学生交流观后、读后感受,让学生真切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来表达“我”的感情,朗读时要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怀念”这一情感基调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
5、所用的教学用具:PPT和有关伊拉克战争及“9.11”事件的录像资料。《让世界充满爱》歌曲。
三、说学法
1、学法指导的重点和依据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以“自读自悟——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表情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抒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学习主线,通过这条线索的学习清晰地把“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植入学生的思维中。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①、搜集资料展示。
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③、提纲自学,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①、首先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歌曲及对背景的,拉近了作品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②、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③、运用媒体再现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如“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让学生想像“爸爸”会呼唤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搜集资料展示。
2、完整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三)问题引导: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
3、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作者在为谁呼吁?
四)合作探究: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同时指导朗读。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试着自主解决问题。
2、用“为了……为了……为了……我们要……”说话。
3、观察,小组逐一汇报。理解“和平之花”。
五)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雷利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出了呼声呢?
2、联系实际说行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六)课堂检测:
面对乞求与渴望的目光,你们一定思绪万千吗?那就拿起自己的笔,给那些饱受战争之苦的小朋友写封信。
七)、作业超市:
任选一道。
1)、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写一写: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给做点什么呢?
3)、利用多种方式如网络等呼唤和平。
3、如何实施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课堂中通过学生充分的自学、体会、质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各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五、说板书设计
运用重点语句概括式板书突出的重点。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悲痛——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
忧虑——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板书设计,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的中心,此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1
尊敬的领导和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五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切实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也体现了这样一个训练重点。这篇课文属于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敬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之情;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在一起,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内容感人。我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二、说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课件,尤其是将有关战争的图片和音像资料演示于学生,使学生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与文本产生了零距离接触,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倾吐自己对爸爸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渴望与呼唤之情。
三、说教学准备
由于四年级学龄段的孩子接触事物直观、具体,喜欢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本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自主感悟和平与战争两个对峙性强的概念还缺乏一定的感性基础。因此,在上课前,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课前我自己也多次请教了学校的几位老师,同时上网查寻了有关战争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2.备了两张和平鸽的图片及多媒体课件,尤其是有关战争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在第一课时当中,我想要达成的目标是让学生初读全文,扫除文字障碍,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及课前收集的资料,解决本课的疑难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今天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及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及教学理念
全国小学语文理事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能在对话中充满活力,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这节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相关内容:《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19、沙漠中的绿洲(教案)《挑山工》综合资料桂林山水教案《雾凇》说课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孩子们缺乏深入地了解。无论是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为此,我充分借助于网络资源,利用下载的情景录像,经过选择,整和、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从内心深处先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接着我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回顾了书信体文章的结构及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出了:雷利发出了怎样的呼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相机板书:和平)导入新课。
第二个教学环节,朗读感悟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我首先围绕雷利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是因为他失去了父亲,那他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的句子,并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爱家庭、有知识、爱和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用一句话自豪地介绍爸爸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拥有这样的爸爸是如此的令人骄傲与自豪。接着我又让学生想象假如爸爸凯旋归来时的幸福与快乐,与爸爸的灵柩归来时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迷惘到顿悟;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过程,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角色的换位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假如爸爸回来了,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使学生把自己摆进去,与文中角色合二为一,与作者一起怀念父亲,一起悲愤,一起渴望,一起呼吁。不知不觉中游历于文本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同时,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个性;读中悟情,以情动人。”把握“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缅怀,无限的渴望”这一感情基调,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怀念,同悲,同恨。在原原本本地读中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平心静气地读中感悟父亲的崇高与伟大,在整体联系的读中理解呼吁的重要。比如,理课文的第三个自然段时,采取了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呼吁,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妈妈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引领学生一次次的呼唤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还挂念着和平。但世界就会因此而太平了吗?由此引出本课的难点问题,让学生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除学生交流的课前搜集的材料外,我也及时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事实资料——9.11事件,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了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激发了学生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疑难问题,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和观念。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让想象着战争中儿童的残象,向发起战争的人发出了和平的呼吁。体现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并相机板书:和平。《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相关内容:《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19、沙漠中的绿洲(教案)《挑山工》综合资料桂林山水教案《雾凇》说课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第三个教学环节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在朗读体会雷利的呼声后,我问到:作为新世纪的儿童,为了让世界充满爱,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你们想做点什么呢?让学生融入文本,进一步升华情感。接着又播放了全世界人们为维护和平而努力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不仅仅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学生体会到在不远的将来,和平之花一定会开满全球,明天的世界一定会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并相机把板书补充完整。《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 相关内容:《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19、沙漠中的绿洲(教案)《挑山工》综合资料桂林山水教案《雾凇》说课设计查看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 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今天听到徐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情境教学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战争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引起学生对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的了解,入情入境生情。
二、问题引入
教师以问题“谁的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三个问题来引入新课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从“怎样的呼声?”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问题着手,层层深入。
三、激情朗读
本节课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反复地阅读、思考、理解,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从而体会到小作者雷利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地渴望。
四、呼吁和平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对和平的渴望写在卡片上,并展示出来。此时的学生已经融入作者的心境,并激起了共鸣的火花,都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心中感受。徐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3
一、 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02-1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06-24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02-21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说课稿06-2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11-04
《一个中国孩子呼声》说课稿06-2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语文说课稿02-08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9篇02-2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精选5篇)07-19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说课稿(精选3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