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8-30 19:03: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铺地砖”。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图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与应用,是培养学生初步数学意识的好教材。能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大家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大家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中对大家进行美育渗透。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引入(出示装修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小明卧室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启发学生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

  3、出示两种地砖(让学生说说地砖的形状及大小)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问题?(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卧室地面,至少要多少块砖?需要多少元?)

  学生小组讨论(四人一组),指名汇报。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试一试

  1、如果要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那么铺满整小明卧室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元?

  2、买这两种地砖大约各需要多少钱?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

  四、巩固练习

  小明爸爸、妈妈的房间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6m和4m,用哪种地砖铺更少钱?

  (1)组内分工计算;

  (2)交流

  (3)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二)》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学难点定为: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接着向学生出示问题:为了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我们班买了10个鼓掌板和20个拉拉球,已知每个鼓掌板3.5元,每个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接着出示图片说:运动员比赛很辛苦,所以老师还给他们买了水果。再提问:你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苹果和梨各买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2)、求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并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

  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几个小环节。

  1、独立探究

  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我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我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讲评,优化算法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设未知数列方程,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但是及时引导他们,直接列式计算比较麻烦,引导他们进行算法优化。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

  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讨论。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解决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因此我让学生做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单一练习题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方程,你能帮我解决吗?):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巩固练习题

  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第1、第2、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列出方程,同样用算术法解答。第四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列方程解答。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单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最后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说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二)

  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则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整数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的除法计算法则,也为下面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我们的学生还处在具体思维阶段,具体思维的现状与算法的抽象化这对矛盾的解决是本堂课的重点,我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力求通过教学,能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数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地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的重点是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观察、估计、验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

  我在教学开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妈妈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水果,同时出示例题的一张表格,知道小明的妈妈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会解决吗?

  在这里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二、自主探索,完善算法。

  1、理解算理,形成表象。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处在具体思维的层面,形成表象是竖式计算的基础(算法的抽象)。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以下几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去估一估结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在估计中学生可能会用四舍五入方法把它看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也可能会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类推。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竖式来计算。通过观察、估计、验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让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抽象概括,形成算法。形成抽象的算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上述的数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后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用竖式的方便与简捷。

  3、解决问题,完善算法。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计算法则。在这里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去解决例题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其实第二个问题渗透了利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未尾添0继续除的计算法则,第三题渗透整数不够商1就商0的计算法则,这样的两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错误,这正是我课堂中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错误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让学生的辨析中完善自己的算法,为最终形成算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进行计算比赛,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练习是对学生进行竖式的专项训练,再次在纠错中强化计算法则,使计算法则真正内化计算的技能。

  第三层次练习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课后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问题 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记录下来与班级同学交流。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

  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

  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2、3题。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属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电脑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借助生活经验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思考,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构建新知。正好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不需要电脑操作,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归类比较,优化出简单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具体的例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流程:

  一、拼一拼,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认识组合图形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图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在这方面网友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辉煌老师,他们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有局限孩子思维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补法③ 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

  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市级实验校的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单元前几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对数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处理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忆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教学手段

  为了再现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与内在联系。

  五、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设疑导入,让学生在一个生动的教学中开始探究活动。

  上课前,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现在网络上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游戏吗?因为多数孩子的家里有电脑并已上网,所以多数孩子说:“我知道,我爸爸妈妈天天吃完晚饭后都抢着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说:“是啊,人们都喜欢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诈,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课件)以前,有这样一个笨地主,他给两个成年儿子分地。长方形的这块分给了大儿子,平行四边形的这块分给了二儿子。但是,两个儿子都认为分给自己的那块地小,都说老财主偏心。这可把老财主气坏了,可他又说不明白。所以,老财主就想找一个聪明人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吗?学生会跃跃欲试,议论纷纷。

  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中,就为学生动脑加大了马力,在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组织动手实践 多维尝试探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老财主想办法。

  我首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假设这两块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学具卡片,你们将怎么办?”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有了困难,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有问题可以到组内交流,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来证明这两块地是一样大的,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格子(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

  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88情合理E3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即:(课件)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块地面积相同的答案。

  这一组实践操作,看上去是帮助老财主证明分地公平,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卡片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我组织学生深入推导:利用实践割补法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思考:(课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求呢?顺势学生就梳理出了(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课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顺利推导,都源于上一环节学生的实践操作。这样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到此,我并没停住,仍然借助老财主分地的情境,(课件)给出两个图形的个体数据,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老财主彻底解决问题,老财主开心的笑了。在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课件)

  1 、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的几个图形底和高的数值都很简单,但图形位置各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

  2 、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要求。使这两道题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3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与相邻的两边组成的角度大小无关。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预测

  本节课中,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的要点。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到了知识。反思本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1、 兴趣比学会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这足以说明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本节课伊始,我以“谁来帮地主分地”的故事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猜想,发现,验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了快乐。有的孩子在课即将结束时说:数学真有趣!我愿意学数学!看,这不正是兴趣的魅力所在吗?

  2、 过程比结果更精彩

  整个活动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迁移转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孩子们一声声兴奋地呼喊着:“老师,我发现了”的时候,他们的脸上溢满了惊喜,我知道这正是课标中所倡导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3、 恰当鼓励比超值嘉奖更有效

  本节课教学中,我能注重发挥评价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学习状态及过程的评价。教学中,我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倾听,相互地接纳和分享,及时地鼓励学生,对于学生的某些正确回答,我并没有夸他:“棒极了!”,“真聪明!”而是对他说:“你能答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师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评价学习热情更高涨了,思维题更活跃了,他们有些想法是我的预设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时候,恰当的鼓励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奖更有效。

  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本节课大部分内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学习的。但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在自主探究时,总是不是很投入,他们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们都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组中去听别人说,然后去附和别人的意见。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不用自己想,反正一会儿就合作了,听听别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听了他们的话,我一直在想,小组合作是有利于解决问题,集体的智慧更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然而,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可以依靠集体。如果将来的社会需要你独当一面的时候,你又如何去解决问题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让孩子们在乐于独立探究、会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去合作交流,这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XX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约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能力目标: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目标: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XX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XX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概念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地发挥情境的作用。由“求”转变为“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说教学流程

  结合教材、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下面五环节:

  1、复习导入: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掌握了因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我出示两个数让学生说出它的所有因数。(16、12)

  2、交代目标: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新课之前我首先把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出示自学提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在给出目标后,我又帮助学生拟定了两个学习的提示,让学生学有所依,学而得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在学习“公因数,XX大公因数”的概念,探究求两个数的XX大公因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学,并在遇到困难时在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在汇报交流中强化对比,选出合适方法,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5、教师的教: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进行相机教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5的乘法口诀》,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内容。

  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乘法口诀的第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编写乘法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十分重要。学生通过看图、实践联系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从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积极性。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相乘、除的必备知识。

  说学生: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8岁,他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前运算阶段,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集中注意时间短,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了解了乘法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与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引入课堂。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三维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置了

  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观察、探索的活动中,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2、引导学生经历编写的过程,找到最佳的记忆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尝试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

  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了有效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置的教法是: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性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索在做中学、玩中学,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教学当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采用的学法是: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说教学准备:

  Ppt课件,乘法算式和口诀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课伊始,我将用卡片展示几道5的乘法算式,以师生抢答的形式导入。毫无疑问在抢答的过程中,我的回答总要比学生快准,学生就会着急。

  这时我就会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并告诉他们这种新的计算方法就是本节课要学的内容:5的乘法口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集中注意听讲,初步感知了乘法口诀的作用。

  (二)、新知探索,自主尝试

  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书本中的情境——数松果(用课件演示)导入新知,一个5就是5,2个5相加,2×5=10;3个5相加,3×5=15入手,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课本的表格填好。然后根据所填的表和松果图列出5的乘法算式。通过交流,讨论要计算乘法的结果,运用乘法口诀是算的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根据乘法算式师生共同编写前三条5的乘法口诀,其余的有学生编出来。

  (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拍手读,自由读,对口令读,还采用了提问讨论的方法,“比一比,看看谁能把口诀记得又好又快,并与大家分享你的方法。”在交流过程中,促使学生大胆发现,总结5的乘法口诀要点,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合作找出最佳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四)、拓展新知,练习巩固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使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一节我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强化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要达到教学目标,一定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找找例子。在下次课中全班一起讨论,哪些可以用到口诀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说板书设计:

  1个5 1×5 =5 一五得五

  2个5 2×5 =10 二五一十

  3个5 3×5 =15 三五十五

  4个5 4×5 =20 四五二十

  5个5 5×5=25 五五二十

  6个5 5×6 =30 五六三十

  7个5 5×7 =35 五七三十

  8个5 5×8 =40 五八四十

  9个5 5×9 =45 五九四十

  最后,整节课在做中学、玩中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九篇】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01-17

大班数学优秀说课稿模板12-27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12-07

数学广角说课稿11-07

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分数加减法》11-19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12-24

高中高一数学说课稿模板12-28

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集合5篇01-06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说课稿11-04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说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