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8号选手,我来自#高级中学,我的名字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的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在第3单元介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第四单元介绍世界近代科技成就,本课主要介绍了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科技古代辉煌、近代落后、现代又取得很大成就这一重要历程,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从核研究、航空技术、农业新品种研究、计算机应用、生物技术五方面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课标对这部分知识作了如下的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后六十多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过程中,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外知识的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情感与价值态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悟老一辈科学家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学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2)、难点:根据本课涉及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间点多,以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为: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二、教法
学情分析:我们说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初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而非理性的分析,并且高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
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
《新课导入》
从时事热点导入, 以问题为什么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教学
在新课学习中我将第一子目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出示相应材料,教师学生共同总结出建国初期我国全力发展科技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环节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采用列表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的方法,掌握基础和重点知识。设计表格还能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时间序的观念。
环节三, 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出示相应史料,探究,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 20世纪70年代,仍然是在这块文明广阔的土地上,爆发了另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过度到第二子目的学习,这一子目,先由教师简要介绍杂交水稻的一个研究过程,在以材料引导学生得出袁隆平以及其杂交水稻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最后一子目的学习,同样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采用列表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共同完成本课最后一个重要内容:建国以来的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设计,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对于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5、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法:
1、实验操作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探究尝试法: 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探索发现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直观演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应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让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找到圆。揭示今天要学的图形——圆。(适时板书:认识圆)
2、投影展示各种类型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各种车的车轮形状。然后提问:“这些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我们熟悉的自行车的车轮,好吗?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比较简便?(用圆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圆。(课件出示圆的画法图)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动手装车轴。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一点)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课件出示半径图)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从而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课件出示直径图)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 d(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 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 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2、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灵活应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把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脑筋乐园: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50米的圆吗?
2、(1)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来。
为什么井盖也得做成圆形的?
人们在围观的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2)搜集有关圆的资料。贴到教室的数学角上,大家共享。
3、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把本句提前,这里删去,这样显得更连贯)
(五)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我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要点归纳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总结,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即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我认为蓝色字那句可删去)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数学的魅力在于生活,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索。让我们一起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和冲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魅力和胆色,在新课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写新篇。
说课稿 篇3
本节课是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一册的第五课,本课的学习是对词汇量的扩充,也为本单元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以“任务型”教学为纲领,结合“TPR”教学法。通过听,说,读,演,唱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同学们大胆运用英语参与实践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下面,分析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目标》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结合这一目标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单词的认知,发音以及运用。有melon,lemon,apple, pear, banana, peach, orange。
2、除了课文中的水果,我还增加了一些常见水果。有strawberry, pineapple。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新单词进行简单交际。
2、能听说读画所学水果。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策略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小组,他人与小组,自己与他人,小组与小组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
重点难点:
低年级学生接触英语还比较少,因此如何发音准确困难比较大。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看着我的嘴形来学习发音,并且刚开始教时做到发音缓慢清晰。所以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单词的发音。
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进行阐述:
以任务型教学为纲,结合“TPR”教学。
本节课我设计的任务是介绍给其他同学水果的名称。我把全班分成五个人一组的小组。每组同学的知识水平和性别各有参差。这样有助于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和男女同学平等相待增进友谊。在任务驱动型学习法过程中保证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TPR”教学法贯彻全课程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首先通过表演唱歌曲Good morning!创造英语课堂氛围,然后用实物认单词apple, melon展示单词物品,指出单词,然后认单词。这一系列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英语的运用能力。
最后我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程序的设计。
Step1 Revision 热身互动,自然导入。
在教学活动开始我设计了唱Good morning!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手舞足蹈的过程中复习了上一课,并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新课。布置任务。分页标题#e#
Step2 Presentation 引入新知,层层突破。
我将单词的学习与句子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实物教授apple, melon, lemon等并进行一系列与单词教学有关的活动。再由单词逐步扩展到句子。在由句子扩展到其他的单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Step3 Practice 趣味操练,巩固新知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标号,然后跟读课文使学生读准语音,语调。最后小组操练并展示成果。
Step4 Assessment 合理评价,培养兴趣。
根据课文,自编对话进行表演,全班同学用五指评价法进行评价。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评价表。
Step5 Additional activities 培养兴趣,发展个性。
What's this?表演对话。画出本课单词的水果并涂上颜色。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与设想: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全诗共有八个小节,分三个部分来写:
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至七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第八小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显示出了“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和情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
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
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2、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
板书: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带刺的朋友》,下面我将以上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带刺的朋友》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这篇课文写了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全文用词准确,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和机灵。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语文学习内容也由词句向篇章过渡,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即使感悟较深,也往往表述不清。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较为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对学习本文有了一定信心和兴趣,但是要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学情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抓关键词句,感受刺猬偷枣的高明,并复述故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师生的双主体原则,我们以“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方法学习本课。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是回顾导入
我们首先提出问题:“带刺的朋友是谁?它做了一件什么事?它是如何偷枣的?”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将旧知识系统化的习惯。
第二环节: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接下来进入第二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这一环节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走近文本,我们设置了情景:“是什么样的枣让小刺猬如此想偷呢?我们去看看”。同时,课件展示课文描述枣的句子让学生读,感受枣的多、色鲜、味美、让人眼馋,然后出示去掉修饰语后的句子让学生读,引导学生从对比阅读中去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
当学生对枣有了一定印象后,再次设置情境:枣子这么诱人,难怪小刺猬忍不住要去偷,对于它偷枣的过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夸赞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接下来的教学就围绕“聪明的小东西,它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一句,紧紧抓住高明来展开。
我们引导学生从三大方面去勾画、朗读、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
第一是选择最佳的偷枣时间。这句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朦胧的月光投下斑斑驳驳的光影。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着重是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朦胧,体会刺猬高明的同时,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
其次是偷枣的手段高明。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哗哗”“噼里啪啦”“噗”几个拟声词,将小刺猬用力摇枣树,红红的枣子落了一地的情景和小刺猬想迅速偷枣的滑稽样子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学生提出这个句子后,为了引起学生对这几个拟声词的注意,我们设计了问题:小刺猬用力摇枣树,作者就在枣树旁边,他听到了,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让他们圈出这些拟声词读一读,悟一悟,用一用,感受拟声词的妙处,体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和谐。
小刺猬偷枣的高明还表现在偷枣方式的高明。课文的第10自然段将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首先让学生自主默读,画出动作,想象画面,谈感受,然后课件展示带“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急火火地跑”这些关键词或短语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潜移默化中从教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法过渡,让刺猬归拢枣、扎枣、驮枣的可爱形象深深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头脑中。
总的来说,第二大环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高明”一词展开,主线突出,板块清晰,设计简明。为了达到一咏三叹,升华情感的目的,每完成一个方面的学习,就引领学生把“它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啊”这个句子说一遍。
课上到这里,学生读文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语言的积累,对小刺猬机灵可爱的形象已经铭记在心了。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强化围绕一个意思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这时,请同学们尝试着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为开头,说说刺猬偷枣的过程,复述课文。不仅让学生进一步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还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落实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六、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说我们的板书。在这次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一起参与完成板书,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真思考、进行真阅读,牢记刺猬偷枣的过程,为复述故事打下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 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 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 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三袋麦子》是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选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充满思辨故事中明白其饱含的人生哲理。《三袋麦子》是本单元的第三个故事,是一篇批读课文,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由于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有了不一样的结果。引出“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
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极富童心童趣。虽然通过前五个单元中几篇批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批读课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是,他们刚刚从低年级的识字学习进入中年级的阅读学习,阅读兴趣还不浓,阅读方法还没习得,阅读习惯还没养成。为此,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仍是我设计这堂课优先考虑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编辑意图和学情,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理解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旁批读懂这个故事,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评价三个小动物,明白“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初步掌握批注的方法,并尝试批注。
说教学难点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达成教学目标,我还根据我们山区农村学生的学情,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评价三个小动物,尝试批注”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把明白“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我在教法上的策略是:指导、引领和点拨,让学于生,引导学生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间的对话、讨论、交流等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凸显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整堂课我是鼓励式地“导”,学生则自主合作式地“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性作品的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指名讲这部分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后来那三袋麦子还剩下多少。这样做既将新旧知识衔接,又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二、导“学”导“批”,品读理解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了,他所看到的情况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吗?”引出本课时内容。
2.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和旁批,勾画描写小猪的词语;接着师生交流,指导学生读旁批、读勾画的重点词,懂得小猪的麦子全吃光了;然后引导学生评价小猪,写批注。“认真写好汉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书写要做到工整美观。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感受,只要是符合小猪特征的词都给予肯定,并板书“憨厚可爱”。这部分教学体现批读文教学的“扶”。
3.学完第6自然段,我与学生一起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然后迁移运用,学习剩下的课文,让小组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合作学习。这个设计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主选择,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将深入课堂,及时点拨,体现出批读文教学的“半扶半放”。
4.合作学习结束后,我采取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同学倾听、评价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思维与思维地碰撞,提高评价能力。我并择机板书“节俭”“聪明能干”。
三、朗读表演,升华情感
1.各学段目标都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我以“三个小动物中你最欣赏谁的做法,为什么?”引出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并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那种动物的段落。通过范读、指名读、分组读等方式,抓住“舔了舔嘴唇”、“神秘”、“自豪”等词语,大胆想象小动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有感情地朗读。
2.分角色练习表演整个故事;推荐小组上台表演,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个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四、总结全文,揭示道理
为了引导学生懂得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我利用板书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齐读旁批,我则板书“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结果”。接着询问学生要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呢?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的最后一处批注:要是我的话,我会……。 (五)说写练习,拓展提升
1.按照“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的要求,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想对文中各有特点的三个小动物说点什么?写下来。写完以后,读给大家听,学生间相互评议。
2.根据“能复述故事性作品大意”的目标,我让学生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小伙伴听。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先贴上动物头像的设计,直观形象,符合三年级学生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根据教学进度,板书对小动物的评价,简洁明了;最后引领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出道理,完成板书,使板书具有概括性、整体性和教育性。
附板书设计:
29.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
不同做法会有不同结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注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 “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特点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清晰的思路,我先通过抓关键词语、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小试验等形式陪学生“走”了一遍课文,后又以表格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内容有了提纲契领的认识,领着他们站在文本外再“看”一遍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真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任务就靠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来实现。“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我认为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打算教给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第三自然段需要抓全两部分内容外,其他两个自然段都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道题是对本篇课文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在做的同时相当于站在一定高度上又“望” 了一遍课文。另外,将《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与课堂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益尝试。】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资料的目的在于:第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第二,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求知的欲望。】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认识,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板书设计
本着突出重点难点,理清条理的宗旨,我将这一课板书设计如下:
“老师”特点启发
鱼儿自由升降潜水艇
鸟儿飞行飞机
蜻蜓等昆虫飞行特点新式飞机
鲸“流线体”轮船
鸡蛋“薄壳结构”建筑物
袋鼠跳跃越野汽车
贝壳坚固坦克
……
以上就是我对《人类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好大一个家》第一课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一、以生为本,目标导航
据课前了解,当阳的学生以汉族为主。学生都清楚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但对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自治区及相关民族知识却了解甚少。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读图,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分布特点。知道全国设立5个自治区,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5个自治区,并能说出它的名称。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充分交流,课后回味与反思。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悟到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知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式: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教学要求及教材特点,我采用 "对话式"、"直观感受"、"活动体验"等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通过生生,师生交流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接着让学生观察示意图,找特点,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进一步引出民族自治区这个名词以及民族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相关知识。
二、活动串珠,生成精彩
"五十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围绕这个大"家",为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活动板块,这五个活动板块就像五颗珍珠,各有各的色彩。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如下:
(一)是猜一猜,感受"家"之趣。开课伊始,我身着本民族的服装与学生见面,并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来自哪个民族?顺势提问:你们是哪个民族的?不言而喻,学生立即就能感受到原来少数民族就在我们身边,少数民族在服饰、习俗、饮食等方面都各具特色。我们的祖国大家庭是如此的有趣,如此的丰富多彩。
(二)是找一找,感受"家"之博。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着、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环节,我主要围绕"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和"五大民族的名称、分布"两个知识点来探究。对于这两个知识点我以 "中国主要民族分布示意图"为蓝本,以"看图提示"为主线,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加同伴对话交流的方式,在知识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弄清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五个民族自治区。同时辅之以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准确地找准五大自治区的位置。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民族众多。
(三)是赛一赛,感受"家"之美。家之美,美在名称各种各样,美在服装丰富多彩,美在习俗独特各异......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了关于民族知识的相关资料。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民族名称我知道""民族知识我了解""民族知识我竞赛",多层次,多梯度的设计,让学生在交流中、在活动中、在竞赛中对民族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比如:我在自己学校上这一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就提出了"穿青人"这个话题,如果不是关注新闻,学生就不会发现在56个民族之外还有"穿青人",培养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资料的习惯在高年级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这样可以拓宽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课堂,而是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价值,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四)是说一说,感受"家"之暖。这一环节中,我选取了"少数民族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留影"的一组照片呈现给学生。其中有党的十八大代表,我校"英子姐姐"刘发英老师在人民大会堂中的留影,介绍在长阳四十三万土家儿女中出现的一个代表。并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图片、身边的事例感悟: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五)是唱一唱,感受"家"之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师生共同高歌《爱华中华》。在歌声中感受民族团结之乐,民族祥和之乐。
三、且教且思,追求高效
五环节,组构成了层序清晰的活动链,五个维度的体验,使教学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通过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有这样几点体会和感悟:
(一)在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资料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索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
(二)教学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抓住转瞬即逝的偶然因素,做足动态生成的文章,用好学生这个活资源,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驾驭、调控课堂的策略。
(三)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调查、游戏等活动。
(四)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设计中也还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完善。恭请各位评委指导!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
【【精品】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精品】语文教学总结模板合集十篇12-08
【精品】劳动仲裁申请书模板合集十篇01-19
【精品】求职信自荐信模板合集十篇02-14
【精品】竞选班干部演讲稿模板合集十篇02-09
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十篇04-06
牧场之国精品说课稿11-08
【精品】冬至作文合集十篇01-27
【精品】对手作文合集十篇01-29
【精品】雷锋作文合集十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