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18 14:50: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对教材的理解

  打开《塔》这一课,我就被书上那些别致、美观的充满中国文化气息的塔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堂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是一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六册第1课学生已学习了《家乡的桥》,学生已能用线描或其他形式为家乡设计一座理想的桥。这一课与《家乡的桥》很类似,有这个基础,加上我校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塔文化的喜爱,我想本课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堂课。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和学生共同欣赏了解塔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用线描来表现书本上的塔或家乡的塔,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第二课时是用粘土或其他材料对塔进行立体的造型表现。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并启发学生去关注塔(包括自己家乡的塔),感受其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

  “头戴尖尖帽,身穿八角袍,身边无依靠,狂风吹不倒”

  问题一:谁能告诉老师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问题二:塔高大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塔的世界。(出示课题)

  2、新课

  A、塔的文化

  问题一:那你知道关于塔的哪些知识呢?

  小 结:那么来听听老师说说关于塔的知识:我们东方的古塔最早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从印度的传入,在我国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搭。塔是宗教的特殊象征,大多数塔都是为了保藏经书,纪念佛祖而建造的。比如西安的大雁塔,少林寺的塔林等。(出示课件)

  问题二:最早的砖塔在哪里?最早的木结构塔又在哪里?

  小 结:我国最早的砖塔在河南。最早的木结构的塔是山西应县木塔,整个塔除了都用木建造而成之外,并且没有用一颗钉子。可想而知当时我国建塔技术的高超。

  B、塔的结构特征

  问题一:在我们象山有没有塔?你们见过塔的外形是怎样的?

  小 结:文峰塔

  问题二:塔有哪些特点呢?

  小 结:塔下大上小

  问题三:为什么塔下面大,上面小呢?

  小 结:为了稳定。

  问题四:看着图片塔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小 结:一座完整的塔有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出示教具演示)老师将这三部分拼起来就是一座完整的塔。

  C、欣赏国内外塔的图片,表现塔的雄伟高大

  问题一:仔细观察,这些塔在建筑材料上有什么不同?

  小 结:木材、 砖、石块、钢铁

  问题二:这些塔都给我们高大的感觉,如果把它画下来用什么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塔显得又高又大呢?(出示三幅教具)老师画了三幅图片请你们比比哪幅最高大,为什么?

  小结:2比1高大,因为加了背景可以衬托

  3比2高大,因为背景很小

  问题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突出塔的高大雄伟呢?

  小结:可以把背景画的多一些小一些,也可以加入小飞机在塔前飞过等。

  3、布置作业

  要求: 1、大胆表现一幅塔的作品。

  2、注意塔在画面中的位置及大小。

  3、添加背景等方法体现出塔的高大、雄伟。

  4、展示及评价

  师生互评

  比一比 :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你认为作者还可以从哪里改进可以让塔更高大雄伟呢?

  5、总结:

  塔是古老文化的象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神州大地的骄傲,保护好历史古迹是我们新一代的光荣使命和神圣的职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和重要的位置,它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标要求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分析

  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 “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 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

  一月 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分析

  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并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观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3)通过对温度带划分的学习,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阅读和分析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名称和主要分布地区,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使用情景导入法,读图、观察、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读图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思考、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和温度带分布图的读图方法。 )

  估值法

  联系法(温故知新)

  合作探究法(仔细、认真、懂得分享)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图上、书上标注要点和重点)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学习新课(32分钟)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课堂小结(2分钟)

  巩固练习(8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法:

  家住天津的芳芳同学打算利用寒暑假去哈尔滨和海口探亲:

  去哈尔滨看一看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

  去海口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叙一叙。

  但是,芳芳犯了难:听说哈尔滨很冷,海口很热,不知什麽时候去哪个地方好?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知识一起给芳芳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设计依据: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探亲时,从出行地点的舒适度出发进行选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观察、比较,认识规律.

  导入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南北气温的差异。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读图比较、观察,认识规律

  1 全班同学(40人)分成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

  2 一月和七月气温组内部以5人为一组再分成四小组,

  每小组内分工:小组长、代表发言者、记录者、补充发言者。

  3小组长负责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给组员分配任务和组织组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注:这样,在一月气温组发言读图观察结果时,七月气温组也间接在看图,析图,还可以做更多的补充,反之一样。)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

  分组活动前: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名,(七月同理)

  如《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什麽?

  (说明了:这张图反映的是我国冬季的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例,(七月同理)

  图中,用什麽来反映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分布呢?

  (根据图例:用颜色和带有数值的等温线)

  学习新课—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一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目的,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1在“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0 °C等温线,并用彩色笔描出来。并观察1月0 °C等温线穿过我国哪些山脉、河流。

  (学法指导:图中标有和不标有等温线气温值的图找0 °C等温线的方法不同:前者根据等温线数值,后者根据两侧的颜色)

  2 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冬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一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对七月气温组准备以下提示问题:

  1在“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中, 找到20 °C等温线,

  并用彩色笔描出来。

  (学法指导:等值线图中相邻虚线与实线的差值为相邻实线的一半。)

  并指图说出7月平均气温在20 °C以上的地区的范围.

  说明什么?

  (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2观察图例,两条相邻的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我国夏季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是 ℃;海口的平均气温是 ℃

  (估值法指导:根据图例利用哈尔滨、海口与相邻两条等温线的距离比例估值)

  哈尔滨和海口的七月温差为 ℃, (估计数值)

  学习新课—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全班同学对比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找出:

  1 冬夏气温空间变化的共同点是什么?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2 哈尔滨和海口冬夏温差有什么区别?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46);夏季气温南北差异不大(16))

  小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冬季:

  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

  南北气温差别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刚刚的一月气温组和七月气温组,分组对调,成员设置不变,活动规则不变。

  (即:一月气温组变成七月气温组。)

  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问题:

  学习新课—我国气温的分布成因

  1 分发资料:

  一月气温组: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七月气温组: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①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②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

  ③我国地形图(地图册P11)

  2 小组活动规则:

  小组内读图、观察、分享、合作,3分钟后,代表发言:

  并在实物投影上指图来和大家分享读图观察结果。

  合作探究—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成因

  一月气温组:

  读冬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冬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七月气温组:

  读夏至日太阳光照图,

  填夏至日哈尔滨和海口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比较表

  全班以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①比较南北热量差异大小。(冬季大,夏季小)

  ②谈一谈:对冬季大风天气的感受。

  教师补充:南方降温幅度小,没有明显大风。

  ③为什么冬季风对南北降温幅度影响不同?

  (冬季风受到高大山脉阻挡,行进速度减慢,冷空气比源地温度升高)(地形图)

  继续分一月、七月组合作探究

  ①一月 0 °C等温线在哪里走向接近南北向?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②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七月月均温低于20 °C的地方主要在哪个地区?为什么这里夏季气温较低?(青藏高原 海拔高)

  ②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南北气温是存在差异的,农业生产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于是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学习新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学习“温度带的划分和地区分布”(学生阅读教材p33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同时在屏幕上展示该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

  1说出温度带划分指标并画出其定义

  (活动积温)

  2说出温度带的名称。(南→北 )

  (五带一区)南→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学习新课—我国的温度带

  思考:

  1高原气候区所在的地形区?

  (由于海拔高,积温比周围地区较低,单独作为一个地区)

  2 将我国温度带图与1月均温图叠加,你有什么发现?

  (1月0 °C等温线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相一致)。

  3天津属于哪个温度带?(暖温带)

  4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何影响?

  温度带小节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种类也有差别;(以西瓜为例)

  (3)不同的温度带,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地势的影响有关,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拉萨的天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的一篇写景的散文,本文文笔优美,用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拉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4、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

  2、把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我的认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环节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拉萨那美丽的天空,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1、上课伊始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西藏一块在一闪一闪。老师过渡: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板书:拉萨)拉萨之所以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一起去感受拉萨的天空。(把课题板书完整)齐读课题。2、让学生欣赏一组拉萨的天空图片。欣赏完了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它给你的第一感受。3、交流后,老师说:“大家想跟拉萨的天空靠得更近吗?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吧。4、老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好奇向往的对象,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拉萨天空的美”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这说明学生已经对拉萨已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有了一定的储备。

  (环节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了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比如在体会这句话“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句话时,先问学生“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接着欣赏图片: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此时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追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再有感情朗读这句。

  学生在反复吟读中,抓住关键词“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等词品读课文,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内化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环节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这样过渡: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是: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蓝晶晶

  六、作业设计

  我布置了这样几样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神奇的科技世界”而选编的。课文以“我”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网络的用处,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讲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

  三、讲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谈话激趣。

  1、 游戏:IQ无限。老师提示四个词语,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提示一:信息 提示二:纱窗 提示三:捕鱼 提示四:蜘蛛。(答案:网)

  2、 说起“网”,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网络的了解?(生各自交流)

  3、 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

  2、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听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2)“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做些批注。

  (3)读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与“我”的活动有关的语句。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做了什么

  看到什么

  心情

  感受

  浏览页面

  访问网站

  发送电子邮件

  3、全班交流。

  4、学习用“有…… ,有…… ,有…… ,还有…… ”说句子。

  5、分角色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同学们感悟得多好,今天,我们读懂了课文,感悟了网络的神奇,马上咱们就要跟着小作者下“信息高速路”了,你心情如何?请你从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一个词语来说明。(恋恋不舍)

  2、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带领学生跨上信息高速路。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电视屏幕显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网,带学生到网上转一圈,让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2.看后谈感受。

  (七)结课。

  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但也要注意要健康上网哦!

  (八)作业超市。

  1、把你知道的网络的用途一条条地写下来,有条件的同学,可

  以把你写的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2、写一篇《上网安全须知》或设想未来的网络生活的文章。

  五、说板书设计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了解周围世界

  跨上信息高速路==进入电脑网络 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神奇

  网上购物、拍卖等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滴》,

  一、 说教材

  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自然物质之一,水作为自然物质,也是孩子喜欢玩乐的对象,在课间总会看到孩子在卫生间玩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对水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玩弄中,而是会思考水的各种科学现象,比如:水的流动性、溶解性、水的动力等等,都将吸引幼儿好奇心。《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的积累经验。”

  《神奇的水滴》这个活动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各种材质的纸,他们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实验操作可以让幼儿探究、内化水滴在不同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说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起点和归宿,以《指南》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为依据,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发展水平,结合本活动的内容,我制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观察,发现水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出现的不同渗透现象。

  2、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与同伴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说重难点:

  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来观察水滴在不同材质纸上的渗透现象,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目标。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用自己的符号或图画来记录,有点困难,所以将目标二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因此,我遵循材料生活化,活动中我准备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便于收集、可供操作的教具,以及幼儿表述交流所需要的材料。

  1、不同材质的纸张:餐巾纸、报纸、打印纸、蜡光纸等,各种材质的包装纸,塑料包装纸、牛皮纸、铝箔。

  2、水、滴管、大小记录纸、笔。

  五、说教法:

  科学活动并不是把现成的科学结论告诉幼儿,而是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2、观察指导法。针对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采取随机指导,适当调控活动进程与节奏。

  3、操作法。让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丰富感知经验,巩固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六、说学法:

  教学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教师、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去发现、思考、感知、表达,在探究过程惊异科学,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科学经验。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

  1、操作体验法。幼儿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来积累经验,因此,为了加深对不同材质的纸张不同渗透性特性的了解,我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亲历探究中感知体验。

  2、记录法。

  让幼儿将探索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避免遗忘,便于幼儿进行比较,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记录其实也是对幼儿实验结果的一种表达,一方面能让幼儿掌握记录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梳理实验经验。

  3、表达交流法。

  引导幼儿围绕“不同纸张的不同渗透性”这一个问题进行表达交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满足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一达到分享知识经验的目的。

  七、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力求让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1、设疑猜想,激发兴趣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3、集中交流,提升经验4、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一

  一、 设疑猜想,激发兴趣。

  1、教师以猜谜导入,我们生活中有一个朋友,手脏了要找他,衣服脏了要找他,口渴了也要找他,他是谁呢?引出“水”,今天水要和一些朋友来玩个游戏。

  2、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滴管,铝箔,抛出问题:如果水滴在铝箔上会怎么样?引导幼儿猜测,水滴是停留在铝箔纸的原处?散开?还是渗透到铝箔纸里?

  此环节我运用提问法设置疑问,运用猜测法,让幼儿对水和铝箔将会发生的状况产生疑惑,产生想获得答案的强烈欲望。幼儿会带着猜测的问题去有目的的进行实验,为下一个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二

  二、 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1、第一次实验的设计是为了解决第一环节幼儿的疑问。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滴管, 让幼儿自由探索,(1)水滴在铝箔纸上, 可以多滴几滴,看一看水滴是如何形成的?(2)用滴管在水边缘划动,又会如何?(3)能不能将水滴推移到一处,几滴独立的水滴在铝箔纸上移动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结合第一次的实验操作的结果,教师小结:水滴在铝箔纸上,水不能渗透铝箔纸。

  (2)在第二次实验前教师出示不同的纸张和记录纸提出规则和要求。(可以做一个实验就记录一个结果,防止弄错结果。)

  1、根据做中学的理念,先请幼儿猜测,“水滴滴在不同的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或者图画记录在记录纸上。

  2、接下来幼儿自由操作,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动作,及时提问进行引导。与幼儿探究“纸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

  在第一次实验活动中我出示滴管和铝箔纸让幼儿自由探索水和铝箔纸之间交互,此环节我运用了操作体验法,观察法。让幼儿自主探索实验,利用直观可见的实验,将幼儿较为抽象的猜测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经验,帮助幼儿加深水滴在铝箔纸上产生的现象,得出铝箔纸不能渗透的结果。

  随后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纸张,提出问题:“水滴在这些纸张上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比较,运用了记录法进行记录,因为记录是幼儿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是幼儿自我调整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也是幼儿表达个人发现与意见的依据。

  幼儿自由的探索,能更自主更主动去了解水滴在不同材质纸张上的渗透,在操作中进行记录,学会思考和发现,能有效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有了记录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分享交流做好了铺垫。

  环节三

  三、集中交流,提升经验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索体验,记录结果,具备了大胆简述自己发现的条件,先让幼儿相互交流,让幼儿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师生共同交流、记录。

  请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哪些纸吸水多,哪些纸吸水少?与纸的不同表面有什么联系?教师用大记录纸帮助幼儿小结。(如果实验有异议可以集体来验证一下,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结果,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指南》中也指出:交流是探究过程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是幼儿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结论的表达,也是与同伴分享,倾听同伴意见,或进行讨论、争论,达成初步共识的过程。

  此环节运用了表达交流法,让幼儿进行实验结果交流,鼓励他们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发现表述出来, 与同伴交流能获得更加丰富的经验,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幼儿在自由交谈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还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把获取的经验进行梳理。教师在幼儿实验结果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小结,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环节四

  四、拓展思维,经验迁移

  请幼儿按纸的吸水性来给纸张分类,并说说纸的从特性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如:吸水性强的纸用作餐巾纸,吸水性差的纸用作包装纸。

  在此环节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不同吸水性的纸会有不同的功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实验环节的操作结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才是幼儿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和希望解决的科学问题;才能真正主动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从而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无所不在。

  延伸活动:谈谈说落在其他物质表面会出现的

  在本次活动中,我自觉运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突显幼儿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海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20xx版,第二章——第四节《数据处理》中的《常用函数》,这里我扩展为《EXCEL中公式与函数》。它前面学习的内容有:《电子表格信息的收集》、《电子表格信息的排版》、《数据的查找与替换》、《数据的排序与筛选》的延伸,并贯穿了EXCEL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的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一个必要环节。公式和函数是Excel中的精髓,公式和函数的合理正确使用,将能够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我联系实际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让它更贴近我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为了适应信息快速化的发展,当前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对电脑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通过电脑可以收集和处理很多信息,让他们感觉到电脑无所不能。然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都只停留在表面。对七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几年接触电脑的学习经验,可以适当的学习一些办公软件,让他们慢慢的由原来的表面认识转换为实际所需的操作,让他们明白,电脑是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工具,掌握好后,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EXCEL的公式组成格式。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函数如 (sum,average)的使用。

  2、能力目标:掌握使用函数(sum,average)计算所给数据的求和,求平均值,并且能够根据工作需要修改函数参数,最后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情感目标:故事情境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强烈欲望,在逐一问题得到解决中,感受学习EXCEL电子表格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任务的驱动下,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助人为乐的快乐与充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公式格式的输入,sum、average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难点:公式格式的修改,函数参数的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五、说教学方法:

  引导操作,自主探究,任务驱动,互助学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刘老师是位有着28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这28年当中,都担任班主任,工作尽心尽责,深受学生、校领导、家长的好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从今年起开始步入无纸化办公,面对计算机的使用操作,刘老师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老了.如今刘老师要分析学生第一次月考成绩,面对EXCEL电子表格,她向以往填纸制表格一样,用计算器逐个计算,然后再填入表格中,用时大概两个小时。对于这项工作,如果你会操作电子表格,只需两分钟左右就可以解决。同学们,你们想拥有这种能力吗?愿意帮刘老师的大忙吗?

  展示刘老师要处理的EXCEL电子表格。

  【设置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刘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需要要处理的EXCEL电子表格,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目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公式的概念,掌握公式格式,并使用公式对数据进行处理。

  (2)、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如:求和函数 sum,求平均值函数 average。

  (3)、能够根据工作需要修改函数参数,最后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3、新课教学

  (1)、技能研究一

  公式的概念——公式是EXCEL电子表格中进行数值计算的等式。

  公式的组成格式: =表达式。

  表达式可包含:有运算符、单元格、常量、函数等。

  例如: =B2+6,=B2+C2+D3, =SUM(参数)

  在预设置的电子表格——“练兵场1”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引导操作,让学生掌握公式的组成及自定义公式的使用,再把时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学习,最终掌握最基本公式组成格式及自定义公式的使用,最后利用自定义公式计算10名学生成绩的总分、平均分。

  假如: 对于某项工作,共有200列,也需要我们进行求和,那么,我们也一样逐个这样进行相加操作吗?有没有更快的解决办法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引出特殊公式——函数。

  【设置意图】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用电脑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要从最基本,选择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学起。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明白,在EXCEL电子表格中,要想学EXCEL的精髓部分——公式,必须从最基本的公式组成格式及自定义公式的使用学起,而这部分又和他们在小学时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有着很大的共性,因此,他们很容易就接受了,并欢快就明白,EXCEL运算符的优先级与他们的数学运算符的优先级一样。只是数学中的乘法符号“×”和除法符号“÷”与EXCEL电子表格的乘法符号“﹡”和除法符号“∕”不同而已,括号用法一样。

  (2)、技能探究二

  函数的概念——函数是EXCEL电子表格预先定义好的特殊公式。

  函数组成: = 函数名(参数)

  例如: =SUM(B2:D2)

  =AVERAGE(B2:D2)

  在预设置的电子表格——“练兵场2”进行探究,首先通过引导操作,让学生掌握最常用的函数(SUM,AVERAGE)的组成及使用,再把时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助学习,最终掌握最常用的函数(SUM,AVERAGE)的组成及使用。最后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技能计算10名学生成绩的总分、平均分。

  请同学们谈谈特殊公式——函数与我们自定义的公式相比,有哪些优点 。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函数可以简化公式,提高工作效率,能实现特殊运算及智能判断。

  【设置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已掌握的自定义公式与函数做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函数可以简化公式,提高工作效率,能实现特殊运算及智能判断。加深学习常用函数的印象,也让他们明白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八、小结

  1、公式的组成及自定义公式的操作

  2、函数的使用如:求和函数sum(参数)

  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参数)

  3、分析存在问题,表扬有能力帮刘老师减轻工作负担的同学,鼓励同学们要有自主探究学习的精神。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冰花》说课稿范文01-15

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11-11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关于初二地理说课稿范文合集大全02-17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初二政治说课稿范文01-17

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01-17

关于学会感恩说课稿范文11-19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范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