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9 08:01: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农业技术的提高、数学成就、书法与绘画。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充满兴趣,但是缺乏历史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历史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以及书法与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了解这些成就的价值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成就,培养史料的概括、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绚丽的文化艺术,培养民族的自豪感,树立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书法与绘画成就。

  难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数学、书法与绘画成就。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复习导入。

  我会带领学生共同复习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在学生回答出翻车、地动仪、汉赋等答案后,我将进一步提问: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又将取得什么样的发展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两汉时期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建立了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学生结合教材认识到北方农业生产水平相对领先。之后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齐民要术》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了解贾思勰编写《齐民要术》的经历,体会贾思勰的著作精神,明确“齐民要术”的涵义。接下来,我将分别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和《齐民要术》的史料节选,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农、林、渔、副等方面,并且提出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的主张。最后,我将讲授《齐民要术》的意义,明确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其中的一些农业技术现在仍然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的史料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概况、总结、归纳能力。

  (二)数学

  我会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对祖冲之进行简单介绍,对于学生的介绍将给予肯定评价。在此之后,我将展示《缀术》的史料节选,请学生归纳出这本书的内容,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重点讲授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这一重要知识点,明确这一成就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介绍,可以增强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三)艺术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将展示《兰亭集序》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并且明确《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紧接着,我会请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简单的介绍王羲之,给予学生的介绍肯定性评价,并且强调王羲之“书圣”的称谓。接下来,我将展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图片,带领学生了解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特点。在此之后,我会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关于顾恺之绘画的故事,加深对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术的了解。最后,我将播放龙门石窟的旅游宣传视频节选,请学生感受龙门石窟的雕塑特色,并用讲授法讲解龙门石窟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课后搜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下节课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魏晋南北朝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训练组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学生对列宁的了解不多,在教学中只是点到为止,没做太多介绍。而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还是以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为主。

  二、教学目标分析: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刚才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认读生字、生词,生字包括一类字、二类字共有10个。要做到所有学生会读,能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分析、记忆生字,部分学生能做到口头组词、造句,这也是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基础,生词要会读、会用,理解词义。

  第二个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二年级作为第一学段,课程目标对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教学目标是本课的重点,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又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第三个目标是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这点需要学生能过课文的认知感悟自己完成。

  三、教学方法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我尽量做到先学后教,让学生有一个和文本对话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启发法,教学中还安排了范读环节,用到了示范法。

  四、教具:

  这节课我用了PPT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主要语句、段落最后又展示了课文插图,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五、教学流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了导入新课、朗读感悟和课堂总结三个大环节。导入新课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简洁明了,避免了拖沓、低效的课堂导入。朗读感悟又分了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再读质疑三个环节。初读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顺,并识记生字、生词,读后对生字词的掌握及朗读课文作了检查。在朗读指导中主要完成了能过找近义词、造句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和对第三、四自然段的朗读指导这两个任务。指导第三自然段朗读时,用图画把列宁边走边看边想的过程呈现给了学生,因为句子比较长,学生读起来可能会吃力,我又进行了范读,再让学生练习。第四自然段是能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把养蜂人惊讶的语气读得更形象一些。随后我又把孩子们带到了课文中,提问:如果你是列宁,你能找到养蜂人吗?谁能夸夸列宁?让学生自己领悟列宁的善于观察、思考,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有个回味、梳理的过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是用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的,力求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认知。

说课稿 篇3

  一、关于教材

  1、教材的设计意图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环境更加熟悉了。在对环境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有深度和价值的问题,对环境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二)”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

  2、《课程标准》规定: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间的联系,强调知识的应用。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生命世界”的内容标准的确定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生命与环境”部分具体内容则十分强调联系和应用。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应拘泥于生物学上的专用名词和概念,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3、在教材中的位置

  生命世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平衡

  4、在单元中的位置

  整个单元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10个主题活动组成。首先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然后从设计和建造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瓶内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研究改变生态瓶的控制条件,推测和观察条件改变后的生态状况,初步感受生态平衡的意义。最后将研究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认识引发沙尘暴的原因;在了解学习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础上,通过上网、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认识了解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进一步关注自然界的珍稀动植物,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做一个某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的调查研究报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因此,我们可以用以下脉络来把握“做一个生态瓶”在本单元的地位:

  蔷薇花丛观察生态瓶改变生态瓶

  他们是什么关系做一个生态瓶

  食物链和食物网显微镜下的生命

  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4、教材结构

  观察认识池塘生态系统——设计做一个生态瓶的方案——制作一个生态瓶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准备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接触了解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其他生物、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繁殖、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的一些生物基本的但比较零散的知识;也经历体验过观察探究植物、动物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也听说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系统等比较复杂的生物学名词。一部分学生甚至还能对上述名词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在设计生态瓶制造方案时,学生是能够考虑到一些动植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学生的观察兴趣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观察花草和小动物还是有较浓厚的兴趣的。制作、并长期不断地观察生态瓶里的动物和植物,对于大部分学生是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的。(本人在1998年上半年,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对一个11岁的女孩作了不间断的观察,有趣的是,她兴趣保持时间最长的是在自家阳台上种一棵豇豆,从下种,到收获,到植株枯萎的里,连续培植、观察95天。如果植株不枯萎,这个纪录会更高。)

  3、认知需求

  在研究蔷薇群落、农田群落后,学生自然愿意将目光转向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

  经历了前面几个学期的观察探究,特别是本单元前面3课的学习体验,他们感受了蔷薇群落、农田群落里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是一个生态系统。还感受到在这些相互关系中最显性、最直接的食物关系。他们产生观察探究其他类型的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欲X,这是我们引导学生经历“做一个生态瓶”主要心理基础。同时,也顺利地引发学生进行“观察生态瓶”等以后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教师用书》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想法

  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在本单元《它们是什么关系》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本主题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际条件是我们进行方案设计的依据之一,因此必须在方案中体现出来,我认为制作时主要是根据方案进行)

  3、能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这是小组合作的一般要求)

  (二)重新设定的教学目标及理由

  1、科学探究: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积极的参与讨论,特别是做,是每位学生对“生命世界”前期学习的回顾和综合运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在课后个人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这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3、科学知识:理解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只有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方案;了解制作过程,保证了课后自己制作的成功)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生态瓶建造方案的设计。

  2、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五、学习方法的指导

  本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要用观察、设计、制作的方法来学习。其中开始与结尾两部分主要用观察的方法,第二部分主要用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用制作的方法。

  大致是以下的学习流程:观察——设计——制作——观察

  1、观察:开始部分全班观察池塘群落的图片(影视资料),全班或小组讨论池塘群落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池塘群落的一般模型;结尾部分观察自己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记录。

  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以池塘群落为模型,为水生动植物模拟一个人工池塘群落。以池塘群落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小组人员之间开展讨论,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其中记录员的作用相当重要。

  3、制作:根据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按顺序制作一个生态瓶。

  六、教学预设

  (一)池塘里的生态系统

  意图:理解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为小组的方案设计和制作提供必要知识准备、情感激发。

  1.出示生态池塘图片(或影视),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蔷薇花丛、水田里的生物,老师在郊外找到了一个池塘,我们来看看这个池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鱼、小虾、螺蛳、鸭子、河蚌、荷花、荷叶、青蛙。他们会说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说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们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泥沙、水、阳光)

  ·这些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食物、氧气、住所、躲避动物的攻击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对生物又有哪些帮助?

  2.原来自然环境下的生态池塘存在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们自己能建造一个这样的小池塘吗?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

  意图:对池塘生态系统知识以及前期学习的知识的综合运用,直接为下一环节的制作提供依据。在讨论“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这一环节时,突破难点“在设计方案时考虑,尽量让动植物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主要是指动植物的数量比例。”

  1.小组讨论设计建生态瓶的方案。

  我们的生态瓶

  设计方案

  准备用什么材料

  哪些生物来生活?

  生物

  非生物

  为生物的生活考虑哪些问题?

  生态瓶模型图

  2.组际交流设计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意图:进一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为课后的自己制作积累经验,为后续观察活动提供真实的资料。

  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乐瓶剪去上半部分。

  根据小组讨论决定的方案制作生态瓶,贴上标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给生态瓶取一个有创意的名字。

  生态瓶标签样本

  生态瓶名称

  瓶内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组商量生态瓶的放置与管理,观察与记录。

  (四)课后自己制作一个生态瓶并持续地观察记录。

  意图:对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观察记录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观察的时空条件。

  板书: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鱼缸或大塑料瓶

  生物:植物——水草、萍……

  小鱼、虾、螺蛳、蝌蚪……

  非生物:淤泥、河水、阳光……

  生物生活需要: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养料、栖息地、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的三年级下册科学中第四单元《磁铁》的第5课《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对磁铁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磁铁的磁性、磁极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磁铁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不但顺应了学生兴趣指向,思维发展水平,更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研究进一步认识磁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本课有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了猜测后,进行实验,获取数据。为了让实验的数据更能科学的反映磁力变化的规律,在实验前要精心的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好实验的材料,关于这个方面,后面将详细谈谈在我亲历了这个实验后做出的一些关注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说,这个实验持续的时间较长,鼓励他们的耐心,提醒他们细心。

  第二个活动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由于实验中,学生得到的数据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数据的生成和教师的预设之间的误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认识,得到科学的结论。最后自然的引发出“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有了前面研究的基础,这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自己独立解决了。

  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它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尊重事实。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这一课。

  二、 说学情:

  1、学生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这课已经是《磁铁》单元的第五课了,学生已经通过前面四课总结整理的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已经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了磁铁有磁性,认识了磁极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回忆整理活动,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和熟悉磁铁,但大多数的孩子还停留在只是简单的玩磁铁,我通过看学生的记录发现:对磁铁的磁性、磁极和磁极的相互作用学生了解很少,少数关注和发现了这些的孩子也是用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而关于本课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到过。但学生在观察了一些磁铁后会发现磁铁的磁力有大有小,会发现磁铁的磁力似乎是不能改变的。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会想到过:把两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不会变大呢?

  2、能力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开始科学学习已经有近一年了,他们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乐于进行各种尝试,但他们对方法的严谨性还缺少考虑,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沉醉于活动的乐趣,而可能忽视记录,需要老师的提醒。而对于数据的分析这样的逻辑思维活动,他们常常感到比较枯燥,因此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带领学生在活动后要有收获。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差异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学习改变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磁铁能吸多少个回形针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4个——6个大小相等、磁力大小一样的环形磁铁,两个杯子(或其他支撑物),薄木片、回形针、回形针制作的小钩、透明胶带。

  五、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磁力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第二部分: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方法。第三部分: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数据。第四部分:分析数据,得到结论。第五部分:拓展知识。

  第一部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

  第二部分: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方法。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验证,得到数据。

  第四部分: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汇总全班的数据制成总表,让学生观察全班的数据来得到结论。学生更容易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的小组的数据上,而不在乎其他组的,所以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才能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也是避免了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失误带来的误差。

  第五部分:拓展知识。

  师提出拓展的问题:两块相互吸引的磁铁能增加磁力,那么如果是两块相互排斥的磁铁呢?学生猜测。这时,有了前面的实验作基础,就不再需要老师过多的帮助了。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说课稿 篇5

  教材:五年级第十册第10课《便笺盒的设计》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第10课《便笺盒的设计》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教材分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便笺盒的设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思想目标:提高物以致用、审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便笺盒,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是:纸盒的加工、组合,与便笺盒的实用价值相关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难点是:作品的实用、美观、新颖、牢固。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欣赏便笺盒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便笺盒”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便笺盒,为后面的设计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便笺盒的设计,懂得节约,引出本课课题—《便笺盒的设计》

  (二)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便笺盒”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问题的便笺盒,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制作便笺盒,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制作便笺盒”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制作便笺盒,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便笺盒”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X,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便笺盒”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便笺盒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

  (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便笺盒的设计》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1)节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同时为今后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打下基础。

  (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快乐,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介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与不同,立足渗透类比这一重要思想方法,又根据大纲的要求,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为: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及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因此这节课的关键则为通过问题情景的设计,课堂实验的研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学生分析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出发。九年级的学生较为活泼开朗,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较强。使得他们很快就能融入课堂,接受知识也事半功倍。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列出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关方程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①教法分析: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为了使学生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交流法。首先是探究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以及学生学习探究方法。其次是合作交流法,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有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中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体现在教学中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特点,本节课安排了情景引入、新课学习、

  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六个环节组成。

  (一)、情景引入

  给出3个数据x,6,3,请同学们自己编一道方程,并求出这个方程的解。这个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自己编方程的形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我又出示这样三个数据:6,3,x2,你还能编一个方程出来吗?因此在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引入本节课《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

  一张矩形的铁片,长100厘米,宽50厘米。在他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地正方形,然后将四角突起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片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把图形的静变成动,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学生自然会想到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同时突破难点之一的“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上述情景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列出方程。

  英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曾说:概念的教学要从大量实例出发,通过实例帮助完成定义,而不是就定义教定义。因此,我在课本的基础上,又补充第2个实例: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①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

  ②如果邀请x个队比赛,每个队都要与其它队共赛多少场?③甲对与乙队,乙队与甲对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有多少场呢?小组讨论,并列出方程。

  《新教学理念》指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同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也让学生更有兴趣的去分析和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归纳小结

  在学生列出方程后,对所列方程进行整理,并引导学生分析所列方程的特征,同时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找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来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由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所以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尝试、自我分析、自我修正、自我反思,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内涵:(1)是整式方程(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因为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

  以化为“ax+b=c(a≠0)”的形式,由此类比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并由一元一次方程项及系数的概念联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的概念。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我出示以下练习。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①x2+2x-y=3

  ②mn+3=0

  ③a2=4

  ④13x2+2x+1=0

  我让学生巩固练习,在巩固中提高。从学生心理条件来讲,喜欢参与一些有

  挑战性的活动,而老师又希望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因此通过这组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概念进行变式应用,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紧接着,我遵循巩固与发展想结合的原则,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例题,接着进行赏析。这个例题已经明确让我们“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其实,即使课本没有这样指明,或者说,课本安排这道例题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养成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再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因为,所谓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都是在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的项。

  接着,就是练习了。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五)课堂小结

  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如下思考: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对你又有什么帮助呢?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就是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整个过程我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考虑带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分层次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选做、思考题三类。以便同时兼顾到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学评价

  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说课稿 篇7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一、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二、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⑵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置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买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

  2、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 置之其坐

  (2) 反归取之

  3、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置之市

  (2)而忘操之

  (3) 何不试之以足

  4、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 何不试之以足

  (2) 是吾剑之所从坠

  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

  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3、《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

  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 )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 )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 )

  ②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巩固与延伸]

  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

  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上午好!

  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观刈麦》。下面我将从析教材、探方法、讲过程、说亮点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观刈麦》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穗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⑵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

  ⑶体会古代农民的痛苦生活,感悟作者亲农悯农的情怀。(教学难点)

  二、探方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2.品味鉴赏法;3.探究讨论法。

  三、讲过程

  (一)诗歌导入。通过学生小学时学过的白居易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入《观刈麦》的教学。

  (二)研读文本。诗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的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主要环节:

  1.读诗入境。注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讲究语速和语调。因为本诗表达的是辛苦、悲伤的情调,所以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指导:

  (1)读出语感。这里分三步落实: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准节奏;第三步,读出韵味。其间穿插学生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

  (2)读出美感。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画面的美感,并启发学生思考:诗歌从第一行到哪一行写诗人的“观”?接着追问:诗歌还写了什么?诗人扣住“观”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

  在学生讨论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明确:诗歌先写“观”,后写“感”,紧扣“观”为我们展现了“丰收图、饷田图、刈麦图、拾穗图”。

  这两个层次的阅读,有坡度地训练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启发学生发挥联想结合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2.赏诗悟情。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问题:

  (1)哪句诗最拨动你的心弦,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阅读发现:读“ ”(句诗),我仿佛看到了

  (2)为你最心动的句子设计朗读。

  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对农民刈麦的艰辛、贫妇拾穗的辛酸,有更真切的体会。在品读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利用诵读涵咏,再现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诗味,感知农民生活的艰辛。

  重点赏析预设如下:

  (1)在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时,着重抓住“蒸”和“灼”这两个动词,先让学生结合这两个动词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画面;再让学生结合切身体验谈在烈日下暴晒的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两句诗中所蕴含“苦”的意味,有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抓住“蒸”和“灼”要重读的要领进行美读。

  (2)在理解“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时,先链接白居易的《卖炭翁》,探讨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反常的矛盾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卖炭翁“单”和“寒”的痛苦心理。由此,引出本首诗刻画刈麦人反常心理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愿”与“惜”有异曲同工之妙,自然过渡,水到渠成。并随机点拨指导朗读:心疼、语速缓慢,“惜”字长读。

  (3)在赏析贫妇拾穗场面时,我预设采用追问法:

  ①你读出了妇人怎样的状况?

  ②你是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到的?

  ③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④怎样能读出“悲”的情味?指导朗读:心酸,悲怆,尾两句缓速并拉长。

  此环节中,动态生成的东西很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表现欲也很强,如遇到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我会以鼓励为主。

  3.品诗读人。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诗作,加深对诗人所传递情感的理解。

  (1)扩写诗题——一位( )的诗人怀着( )的心情观刈麦;

  (2)补写留白——诗人“尽日不能忘”的是( )。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明确“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是诗人写作本诗的真正目的,可见他用心良苦。由此适时补充链接到诗人的创作风格及有关简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再联系以前读过的诗歌中描写农民悲惨生活的诗句,例如:《陶者》中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悯农》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农民悲惨的命运。

  最后配乐演读,在读通、读懂、读透诗作的基础上,师生分层次共同合作真情朗诵。

  (三)布置作业。推荐课后阅读《卖炭翁》、《陶者》、《蚕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和处境的艰难。

  四、说亮点

  本节课的设计亮点:以“读”为主线贯穿全课,以“说”带领学生感悟诗情。立足于语言的品读,本节课我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层次的品读,在品读中注重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披文入情,引导学生还原和构建诗歌文本的意境,着力于带领学生触摸诗歌文本的细节,评析诗歌的语言,倾听诗歌文字背后的每一个音符,激活学生心中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去玩味语言之中蕴含的诗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自我等多重对话,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串起诗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心声,感悟诗人亲农悯农的情怀。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专家、评委的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教学内容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五篇都是不同类型的科学小品文,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本单元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本文属是作家吴刚的一篇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学习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能了解报告文学的知识;在内容上要把握两点:

  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走出罗布泊,走进家乡、走进全国、走向地球,深刻认识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更多更深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以小及大、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科技小品文的能力,能自主扫清字词障碍,能快速阅读并能概括内容要点,能在自主阅读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因为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从网上去获取资源,视野不够开阔,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中,从网络中挖掘更多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而且对于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较差,能在朗读学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会想不会用正确简洁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相关知识.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运用课文的理念,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2.能速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提取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通过朗读、品读,揣摩语句,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诵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学法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圈点勾画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学生纠正补充法、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整理、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大环节,六小环节来组织教学.以下我将具体说说我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彭加木、余纯顺殒身罗布泊的图片,配以事件文字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课题,你从课文的标题中可以读取到哪些信息?

  (抽生交流,借助百度百科区分 “消逝”与“消失”的不同)

  看到这个标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哪些问题?

  生交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罗布泊曾今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

  是什么原因使原先美丽的仙湖消逝了?

  二、整体感知,品读感悟

  (一)今昔罗布泊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学生选用自己的方式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自读提示)

  (设计意图:用呈现出自读提示,清晰直白,学生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阅读.)

  2.展示罗布泊今昔景象的图片,配上对比鲜明的音乐,抽生解说,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画面与文字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罗布泊的今昔景象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荡,思想产生共鸣.)

  3.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出示罗布泊今昔变化的段落,朗读时同步播放群鸟鸣叫及凄凉忧伤的背景音乐.)

  昔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轻松、欢愉)

  今日的罗布泊景象……(读出感情:沉重、惋惜)

  (设计意图:用提取整合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背景音乐的播放,可促进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二)悲剧谁之过

  1.问题:罗布泊从生命的绿洲变成了生命的禁区,是谁造成了这种恶果?

  2.当一回律师: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类“犯罪”时及“犯罪后”的证据.

  学生思考交流的证据可能有: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人们拼命地向塔里木盆地要水.”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学生找到证据后同步朗读,在朗读中交流个人的体会.

  3.最美丽的胡杨树,世界的90%在中国.中国的90%在新疆,新疆的90%在塔里木.

  ⑴展示胡杨树变化前后的图片,学生提取文中语言,发挥想象,解说罗布泊的胡杨树.

  ⑵在作者笔下,胡杨树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这是一个不愿倒下的身躯,在向世界伸出求救之手,他用手想要诉说什么?

  ⑶听到了胡杨的诉说,作为人类的一员,此时此刻你又想对胡杨说什么?用我们血管内汩汩流动的少年之热血精神和它交流吧!

  ⑷变形文本,合作交流.(把本文变成一篇短小的平实的说明文读一读,和原文比较有何不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引出报告文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出示报告文学的特点,学生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变形文本,引出报告文学,比上课初直接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呈现报告文学的知识,学生笔记更准确.)

  4.情雅成诗:

  (三)一错怎再错

  1.提问:罗布泊是近代人类酿成的一个大错,这样的悲剧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引出文中涉及到的青海湖、月牙泉,播放它们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2.这些悲剧除了在远隔万里的新疆上演,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类似的悲剧呢?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身边的汉江,播放近年来汉江被污染前后的图片,震撼学生的心灵:盲目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除了身边的家乡,全中国、全地球处处都有这些悲剧的影子.出示资料链接: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地球,激起学生环保的忧患意识)

  (四)我该怎么做

  1.作为人类一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课堂小结

  学生就文本内容、学习情况做课堂小结.

  三、布置作业(自选其一)

  ⑴实践作业:小组合作调查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看看有哪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写一份实践报告.

  ⑵罗布泊经历了如此的沧海桑田,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罗布泊的自述”.

  ⑶拟写一份保护环境的倡议书或一条宣传语.

  (设计意图:呈现三个差异层级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练习,既能兼顾全体,又能照顾差异.)

【【必备】说课稿合集9篇】相关文章:

英语说课稿合集15篇12-21

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11-10

《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11-04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07-06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05-14

【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3-28

木兰诗说课稿(合集9篇)11-06

短歌行说课稿(合集6篇)11-07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合集15篇)02-21

兰亭集序说课稿合集6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