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4:11: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比尾巴》 第二课时。根据教材内容我抓住了两条主线。

  一、说课文

  趣:本课以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语言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一年级学生又刚学完拼音不久,识字、课文朗读都只是初步,这样的文章刚好适合他们阅读。由于还处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孩子较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还不足,可他们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童话世界,抓住这一点我决定抛开成人的眼光,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以“趣”为主线,用故事串连全文,让他们扮演裁判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与文本融为一体,同嬉戏,共呼吸。同时我结合孩子喜闻乐见的比赛、游戏等多形式活动去设计课堂让这节课充满童趣,让孩子在快乐中感受语言带给人美好感受。

  情:这是一首充满人文气息的儿歌,里面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兴趣。孩子的心是细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抓住这人文情怀,我设计多种情境,让孩子去帮助不识字的小猴,让孩子到动物身边去体验,环环相扣,不断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会写“云、公”两个字;正确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初步培养孩子收集资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游戏、比赛等趣味性活动,感悟体验文本内容,让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孩子观察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其中教学重点是朗读,难点是读好文中问句。

  二、说教法: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我注意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字词复习与朗读巧妙融合在一起时饱满而富有深义地读,在故事场景中饱含深情地读,在带头饰表演、唱《比尾巴》歌曲等活动中趣味地读。多种形式结合,课堂上书声琅琅,课堂上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本节课读这一教学重点。

  2、情境教学法: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李吉林说“儿童是情感王子,人小情多。” 本节课通过故事串连的形式,让孩子扮演裁判、比赛选手,参与到故事中,引导孩子用体验、感悟的方法进行学习。播放动物尾巴视频,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闻,激活情感。

  3.多媒体演示法:在复习生字词,探究动物尾巴,播放再现文本内容的动画,看图猜课文游戏等环节,利用现代化教学这一优势,缩短时空距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1、举一反三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举一”提供模式,“反三”按图索骥。在引导问句时通过演示动物尾巴,激疑导出问句后,让学生抓住规律,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总结出其他问句。趣味背诵中,头饰上盖着的大问号再次刺激孩子的感官,把类推的方法应用进来快速反应本节课的六个问句。这样从扶到放,使学法得到迁移,让学生触类旁通。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层层递进中也逐步突破问句朗读这一难点。

  2、查阅资料法:搜集和处理信息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在趣味拓展中,让孩子初步学习查阅动物尾巴资料,有助于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也促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视野,帮助积累。

  3、观察法: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动画、教具展示,观察画面,从直观上加深认识和理解。

  4、读、品、悟、议、辩、入:读: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懂得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通过换位体验来走进文本,和文本零距离接触。

  四、说教学流程

  下面来谈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设计了复习生字、整体感知、品文细读、背诵课文、激趣拓展、指导写字六个环节。(幻灯展示)

  现在我就这节课的两大亮点来阐述:

  (1)、语文味——朗读、品词析句(配合教具展示板书)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

  (一)在教学“趣味细读”中,我精心地准备教具,把猴子、兔子、松鼠分一组,公鸡、鸭子、孔雀分一组,变换形式领悟问句。

  1、学问句

  指导前三个问句时,先出示两条尾巴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一条尾巴与第二条尾巴有什么不同?相应出示“长”和“短”的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随机通过观察,拓展出反义词,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可以做动作引导,如上——下。师生表演,如高——矮。教具演示:如黑——白(黑白双面纸)。引导联想:如胖(猪八戒)——瘦(孙悟空)等等。接着观察第三条尾巴,它像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只要表达合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回答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这条尾巴好像……)联系实物或画简笔画帮孩子理解降落伞。

  接着,出示三条尾巴问:“第一组的动物尾巴我们观察完了,你们的头脑中出现问号了吗?”(板书:大“?”) “根据这三条尾巴你们想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由此激起孩子满脑子,满肚子疑问,孩子提完问题后,由狮子大王为中介导出本节课的前三个问句,再趁着发自内心最真实的疑问感触,捕捉孩子的疑问表情多形式指导孩子有感情朗读突破本节课难点,如果孩子入境不深,还可以随机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再次感受引导。

  指导后三个问句时,不同于前面的演示领悟后,再把三个问句集中在一起指导朗读,而是让孩子通过举一反三法,一句一句领悟,一句一句指导朗读。如:出示第一条尾巴,问:“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回答后,把“弯”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引导:“小裁判们,看到这个字,你们会怎么问?”引出问句,随文做动作理解弯,再指导朗读的形式。其中第二句,对扁的理解是采用橡皮泥演示,第三句,通过与其他尾巴的对比导出最好看,再用“请咱们班上声音最响亮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请咱们班上朗读最棒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请咱们班上个子最高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这种形式把朗读与词语理解有机结合。

  [在学问句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出示尾巴特点的词语,把朗读指导与词语理解、复习生字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用于以往的朗读,使课堂更饱满,更有韵味,趣味性十足,孩子乐学、好学,兴趣高涨。]

  2、学习答句。

  在整场比赛中,孩子是文本中的一员,他们是这场比尾巴大赛的裁判,由他们评比,自主到黑板上拼一拼,向狮子大王汇报结果等等调动多种感官感悟本课的六个答句。抓住此刻的愉快心情,男、女裁判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资源,赛读,整个课堂充斥这愉快的氛围。

  3、多形式朗读

  比尾巴大赛结束了,可孩子的朗读并没有就此被打断,通过一句:“比赛进行的非常成功,连记者都赶来采访了,还当场写下了一首儿歌。你们知道这首儿歌后来被发表在哪里吗?引出文本,再通过:“森林王国来了几只外国小动物他们不懂中文你们能给他们念念吗?”

  让学生起立看课件中出示的全文加动作,齐读课文

  接下来,变换形式采用老师扮演外国小动物与裁判们一问一答:

  同桌一人演外宾,一人演裁判,加动作一问一答

  [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在丰富的朗读形式中,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在趣味背诵中 (演示课件辅助)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体现其自主性,但这时孩子基本上能背诵课文内容。可以直接让孩子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背诵。

  1、玩猜一猜游戏,根据课件看图猜出课文内容。

  2、请猜得最好的小朋友上台戴头饰表演,再次突破难点。如:学生拿长长的尾巴,带头饰出场,头饰上盖个大问号。表演者侧身站着把尾巴放在屁股后面摇一摇,转头让大问号面向学生问:“谁的尾巴长?”下面的同学答:“猴子的尾巴长。”答完拿走“?”揭示答案。(加教具演示)

  表演完后,由这六只比赛戴头饰的比赛选手带小裁判们去参加庆祝会大家一起唱响 《比尾巴》。[演示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新:

  1、本节课的生字复习与写字指导是由不识字的小猴引发的,一上课,小猴子就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爬一座识字山,过一条词语河来到比赛现场。由于小猴子不识字心里很难受,最后一个环节由小裁判们发挥爱心教小猴学写字。[前后呼应,情感真挚是对以往这一块教学单一、只显示工具性的一大突破。原来生字复习与写字指导也能注入生命与活力,也能注入人文气息。]

  2、课标指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可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读,如何解决总目标与课时目标间的矛盾呢?

  我通过问句中动物尾巴特点的词语卡片、答句中动物图形与文字的巧妙结合,课件展示全文内容再用红色把生字突出(指出板书与课件),趣味背诵中猜一猜游戏的图字结合等细节处理,似乎只是朗读指导,却能在不多花一点时间的基础上,随文复习生字,让生字复习多形式、趣味性地贯穿始终,既完成第二课时读的目标又能把低年级以识字为主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一举多得。

  3、在教学中,我播放视频,把孩子带到生活、大自然中,寻找神奇的动物尾巴,让学生的心飞出课堂框架,使文本活起来,不再抽象的文字。从小培养孩子的创作灵感,懂得寻找创作根源。

  看完后,让学生当当小作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自由创作不局限框架,一句、两句,类似于课文或完全不同于课文都行,寻找创作者的感觉、感受,挖掘真实情感。]

  学生说话中有了课文初形,引入课文内容,观看课文动画(演示课件)[这些小作者已与文本融为一体,利于为有感情朗读、背诵作铺垫。]

  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趣味拓展中,我让孩子初步学习收集的资料,以推荐小动物参加比赛的形式,小组交流,再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推荐,可以简单介绍动物尾巴资料也可以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两种不同层次的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周长》。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节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圆周率的探索,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体,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所以我把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着活力。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准确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采用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具体如下:

  1、 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再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验证猜想,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 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教师让学生通过测量、实验、计算等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发现规律,从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老师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3、 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时效性。

  【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出示一块钟表,钟表上的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让学生拿出圆形学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哪部分?自己体验、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来测量圆的周长?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 。(绕绳法、滚动法)

  4。这些圆比较小,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还能用绕绳法、滚动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吗?如果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呢?

  (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有意反思和自由评价,使学生辩证性地感受到了“缠绕”、“滚动”方法的局限性,引发其探索“计算公式”的积极性,为深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问题作好了“心理”铺垫。)

  第三环节:提出合理猜想,并验证猜想

  1。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某条线段有关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学具,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并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把结果填入下表:(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周长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3。学生观察比较后,可以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发生怎样的变化,

  圆的周长和其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三倍多一些。

  4。教师介绍圆周率。≈3。14

  5。学生阅读圆周率有关资料,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由于

  前面的层层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C=πd C=2πr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例1(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打下很好的伏笔)

  2.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此题和前面的引入题互相呼应,做到解决问题有始有终。)

  3.总结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 ∏≈3。14

  圆的周长 C= ∏d C=2∏r

  以上这些是我对教材的肤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小学语文国标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记叙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谦逊的形象。故事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地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训练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人物形象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萧伯纳、莫斯科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遥远的事情,课文中出现的道理三年级的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的要求,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4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有关萧伯纳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我豫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用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中我直接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同时要学生完成这几个任务:

  1、标好自然段。

  2、划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3、把课文读通读熟。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互相评点正音,使得他们读准确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指导他们读准这些字音:“适、触”是翘舌音,吻、谦、联是前鼻音。学生一起采用联系上下文和质疑讨论扫除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在读懂每一自然段课文的基础上,解决上课伊始产生的问题。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一下萧伯那的有关资料。了解文中的大作家的大是指著名,最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下面我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导入、品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三个教学环节以达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物对话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宽广胸怀。

  上课伊始我以词语复习导入,词语主要是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进行复习回顾。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因此我将以问题“你觉得课文中的肖伯纳和小姑娘分别是怎样的人?”为切入点展开对课文的品读。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其中萧和小姑娘的对话最能凸现两人的性格特点是课文的重点。我将进行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这段对话,对文本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告诉,世界有名、大作家、大文豪、惊喜万分”等词语来体会萧伯纳说话时的心情,

  第三步、透过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惊喜万分”你还想到了什么?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到萧伯纳是在和孩子玩了好久,在临别时才亮出了身份不过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让孩子高兴高兴。但同时也确实存在自夸的嫌疑。

  第四步、在这样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做一回萧伯纳试着读一读课文。

  第五那小姑娘是怎么说的呢?引导学生通过学着萧伯纳的口吻”以及模仿萧伯纳说话的句式体会这位小姑娘的天真、纯朴、可爱。相机板书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不觉为之一震”让学生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体会他的严于律己。相机板书

  第六步、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文的第三段意义深刻,是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这样的预设。

  1、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萧伯那自身的成就以及上文中他与小姑娘的对话再次说说萧伯那是个怎样的人,从而认识他的谦虚。板书

  3、想想课题为什么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题,以此进一步认识到他谦虚严于律己。

  布置作业:朗读并摘录这段话。

  收集有关谦虚的名人名言。

  第三个环节学完课文,下面进入拓展延伸

  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名人故事,可以要求学生课外搜集自己喜欢的名人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也可以是电子小报。学习名人美好的品格。

  板书大作家的小老师(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萧伯纳小姑娘

  谦逊、严于律己天真、可爱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有风、有雨,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作者曾称它为自己的后花园),就像作者说的一样,“花园里边明晃晃的”,“新鲜漂亮”。

  这里一切都是欣欣然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你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留意一下这句话中的“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课文中这样的词很多,说蜜蜂是“胖乎乎、圆滚滚”的,说狗尾草“毛嘟嘟”的,说天空,是“蓝悠悠”的,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3)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4)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同样富有诗情画意,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在她的心中,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是自由快乐的,不受约束的,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样的感受,当然与作者的自由快乐是分不开的,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建议

  1.课始可以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介绍萧红短短一生的文学成就,介绍她的《呼兰河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2.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要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可以引导学生背诵或抄写喜欢的段落,积累语言。

  4.可以引导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另一个关于园子的片段,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见“相关链接”)。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倭”容易读错,要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倭瓜”识记,还可以联系课外阅读中出现的“倭寇”来读准;“蚌”也要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瓢”可结合熟字“飘、漂”来认读。

说课稿 篇5

  教学课题:《青春舞曲》

  课时:第一课时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2、通过表现歌曲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协作能力。

  3、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新疆或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4、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如小鸟一般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启发学生自觉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青春舞曲》,体验作品中的情绪。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行创作出表现歌曲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青春舞曲》音乐风光欣赏

  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地方的音乐风光呢?(新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新疆的民歌——《青春舞曲》(多媒体课件揭示课题:青春舞曲)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青春舞曲》 教师用卡拉OK形式范唱歌曲,学生跟随音乐轻轻击拍。

  2、学生试填歌词。

  3、练唱美丽小鸟处;我的青春小鸟一样处(放慢速度唱准) 练唱别的那呀哟 别的那呀哟 处(“别”字语气要加重)。

  4、完整连唱歌曲(可唱两遍歌词) 要求用一半音量,吐字清晰有弹性。

  5、再次完整连唱歌曲(加适当律动) 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 拍的韵律感。

  四、表现与创造

  1、讨论和练习 节奏组:运用不同的伴奏音型,节奏乐器的组合等来表现歌曲 演唱组:运用改变速度、力度、演唱形式等来表现歌曲。

  2、各组汇报设计思路并展示。

  五、拓展阶段

  1、听一听《金梭和银梭》 思考:与《青春舞曲》相比,有何相同之处? (告诫人们要珍惜宝贵的青春)

  2、布置课后作业:为《青春舞曲》创编一段歌词。

  3、介绍王洛宾及其作品:他一生经历坎坷,但执着地热爱音乐,搜集、整理和改编了大量的西部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浪漫热情,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也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我们大家熟悉的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大板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这些歌曲)

  六、结束部分(背景音乐《青春舞曲》演奏版)

  1、小结本课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也欣赏了几首优美动听的西部民歌,实际上,我国的西部地区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多少有识之士、有志青年已经投身在大开发的洪流中,西部今天也正在日新月异。我衷心祝愿我们的同学,能立足现在,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开发西部的生力军,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2、下课礼仪

  七、学生在《青春舞曲》的音乐中走出教室。

说课稿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练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课以排球正面双手传球为主教材,结合学生对运动比赛所表现的浓厚兴趣,将折返跑练习以比赛形式运用到教学中,营造活跃、有序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崇高精神,从而建立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学生为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

  1.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2.折返跑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排球运动中的传球技术,此技术在比赛中主要用于组织进攻,即用作二传。二传是从防守转入进攻的桥梁和纽带,二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攻的质量和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学好传球技术是我们高中排球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是正面双手传球的第二节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传球时会出现手型不正确、击球点过前或过后、推压或拍打球等错误,因此本次课着重从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中的手型、击球点和手指弹拨为关键,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个辅助教材折返跑,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四。学情分析

  本次课所授班级为高二学生,有40人,体育基础水平很不平衡,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但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及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已有30%的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所以,本课练习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为主要目的,创设乐学情境,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并运用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五。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球技术中的手型、击球点

  难点:手指的弹拨

  七。教学方法

  运动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手段以分层教学为宗旨,示范、讲解、练习、提示、个别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所特有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条件,因材施教。

  1、 讲解示范法:通过讲解示范使同学们发现自己正面双手传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2、 合作学习:在练习中,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探讨、评价,让学生掌握动作;在游戏中,使学生增进理解和团结,共同完成任务。

  3、 游戏比赛法:充分利用游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身心准备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教师宣布课的目标和课的内容及课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集队静、齐、快,精神饱满。

  2、队形练习:整队,原地各种转法,反口令练习。要求学生做到准确到位、整齐划一,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3、热身跑

  运球绕排球场地线跑

  使学生达到热身和活动指关节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排球场地,增加排球知识。

  4、自由正面双手传球练习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

  (一)、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问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给大家说了正面双手传球手型、击球点和击球的6字诀,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 (对、球、抬、额、弹、控)

  老师:那你们觉得对照这6字,你们哪些做的比较好,哪些还不够?

  学生讨论,意见不同

  老师:那好,我们今天的练习就围绕6字进行,从而进一步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

  1、发展和提高(原地散点站开)

  ①。每人一球上抛接球练习(一抛一接)

  ②。自抛自传(一抛一传、一抛二传……)

  ③。连续自传,传球高度不低于一球即可。

  ④。两人一组,相距3—4米自抛传球。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示范讲解,巡回检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关键,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方法,并归纳总结。教师及时表扬闪光点,并对技能差的同学注意多加辅导、鼓励。

  2、分层练习(学生自主)

  通过以上练习,将全班学生分成二组,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练习方法。

  第一组:继续发展和提高中的练习方法。

  第二组:两人一组,相距3—4米,抛(垫)—传—接练习;或2—4人围成圈进行相互传球练习。

  这一练习目的是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地养成自我锻炼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二)、折返跑游戏

  场地设计:以排球场端线为准每隔1米放一个排球比赛方法:将学生平均分成4组,从对面端线出发,每人取一排球跑回,出场顺序由各小组自己确定。

  在游戏中,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充满激情的参与其中,同时又考虑个体差异,让学生各尽所能、协作竞争,并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灵敏性和全身协调性。

  第三部分:恢复身心

  用太极拳起势动作,配合呼吸,放松身体和思想,加快身心恢复,达到放松的目的。另外,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什么,悟出什么道理,最后教师作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安排课后练习,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九。场地器材

  1、场地:排球场二个

  2、器材:排球41只

  十。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15—130次/分,最高心率约为170次/分,运动密度约40%—50%,运动负荷中。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一、 说教材

  《沉和浮》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希望学生们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以及承载液体关系的认识;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并对原有的经验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通过活动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形成的科学概念是要为后续的学习活动作铺垫和服务的。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历“发现——否定——在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过程与方法:2、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通过控制某个影响因素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过探究活动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纵观全课,我认为本课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观察研究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相同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怎样通过控制某个变量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四、说教学方法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实验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了解有关沉与浮的更多问题。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他们的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五、说教学准备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是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为材料准备的典型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最终效果。本课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要进行几次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的关键就是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工夫。 为此,我准备了:

  1、教师用:木块(小)、石头(大)、铁的啤酒瓶盖。

  这组材料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

  2、学生用:

  第一组:钥匙(大)、马铃薯(大)、牙签(小)、螺丝帽(小)塑料泡沫(大)、马铃薯(小)、木块(大)、曲别针(小)、蜡烛(大)。

  这组材料中有一些干扰材料,让学生从中发现“矛盾点”:物体的沉浮不一定与大小轻重有关。

  第二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第三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一组圆柱体。

  这两组材料能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六、说教学流程

  1、实验观察设计问题情境。

  出示木块、石头、铁的啤酒瓶盖,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沉浮,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可能猜测出:木块小、轻,能浮在水面;石头大、比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盖的沉浮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先由我来做木块和石头的演示实验,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测会一致的,而啤酒瓶盖的实验,我会从“认为能浮”和“认为能沉”的学生中分别找一名学生来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指导学生得出正确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是将物体放在水中观察,为后续的探究活动打好基础。

  这时教师再创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这个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动中。

  2、学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学生说说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可能跟什么有关,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我将大小、轻重这两个影响因素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组材料,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探究活动,实验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把推测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2、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实验:

  ①把这组材料分别按从大到小和从轻到重的顺序排队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②实际观察结果怎样?有没有推测出错的物体?有没有无法确定沉浮的物体?

  ③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通过汇报交流,学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没有关系。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抓住这个最佳时机,我又引导学生进入到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去——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出示第二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

  让学生推测这组物体的沉浮之后,带着如下问题进行实验观察:

  ①观察这组材料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样的物体沉在水底?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

  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实验引导学生会得出结论:大小一样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随后,我将这组材料和第一组的材料同时放在实物展台上,让学生比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第一组的材料观察时看不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呢?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法,利用控制某个变量的方法来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提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将学生带入到第三个探究活动中: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修改和完善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第三组实验材料发给各组进行验证活动,汇报交流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沉?(很大却很轻)什么样的物体容易浮?(很小却很重)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环节是因为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一放:是指放手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来探究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观察、讨论、交流、探究的时间,学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奥秘;一收是指:每次学生完成实验后将用过的实验材料收回来,重新发给另一组实验材料,防止用过的材料干扰下一个环节的研究效果这一放一收的组织形式,充分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同时我紧紧抓住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和热情,又一步步把学生带入有趣的科学探究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知识拓展

  按照教材达到的认知水平,到了本单元第七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就会发现学生仍然说大的马铃薯沉、小的马铃薯浮。学生的原有认知没有得到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知识拓展”这个环节帮助孩子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物质本身。

  出示一个马铃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块儿,观察在水中的沉浮与整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思考:这些马铃薯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吗?如果没有关系,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

  (或许大部分的学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着急,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到课外继续研究,当他们学习第七课看到大小两个马铃薯在水中同时沉,而在盐水中同时浮时,就会明白的。)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轻的易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轻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论美》一文被选编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正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培根论人生》,当为经典著作。培根是英国哲学家,在这篇杂感中,他论及人的外貌美,形体美,风度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随感式的写法虽于条理不够分明,却于字里行间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有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生活实践的积极性。综合以上因素,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了解作者,积累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B、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质疑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通过联系语境,利用工具书探究词义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A、理解“美”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

  B、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

  反复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大意以及所蕴含的美的真谛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

  二、说教学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结合。本单元教学提示,读书要讲究方法,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熟读精思。一篇好的文章,一个精彩的片,读一遍还不行,、要反复地读,直至滚瓜烂熟。而《论美》就是一篇耐读的经典作品。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我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倾听、开口,让学生在一个平等,对话,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真正做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创设情景,激发思维,引导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品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本文的教学。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符合本课内容所要求的学习情境,以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你觉得它美吗?美在哪呢?”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这样将话题定位在“美”上,进而巧妙地转入讨论“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在学生踊跃的发言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探寻美的真谛的学习情境也顺利地创设了。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这个环节我让5分钟的时间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1—2遍。探究字音、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我把本课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然后请个别学生读,接着全班齐读两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掌握“颜色”这个词的含义。最后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到了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其中“优雅行为之美”即“内在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学生对于任何课文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而有目的限时阅读,又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读任务的设置上,除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外,还顾及到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因为字词教学始终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强调“颜色”一词,旨在引领学生探究词义,而这一探究的过程,既是字词教学的一种提高和升华,更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极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在学生发言后,我还要加以适当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肯定、点拨和激励,这样也就做到了平等交流,师生互动。另外,抓住学生找出含有比喻句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运用比喻的训练。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听读课文,提出质疑

  《论美》是一篇翻译作品,由于年代、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因此,若抓住伟人语言中的疏漏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一定会给学生极大的启发。所以,在让学生了解这是篇结构自由灵活语言跳跃性强的杂感以及翻译文学所难以克服的局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产“不”的怀疑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否会疑,是否敢疑正是他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

  (五)齐读课文,铬记睿文哲语

  让朗朗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正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回归本色的一声召唤。因为只有在饱含感情的读书声中,学生对文章语句的含义主旨的把握,情感的体悟,才能真正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背书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妙词佳语,格言警句,经典诗文都让学生背。其实,背书的过程就是“牛吃草”的过程,或许学生背的过程中无法完全吸收,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储备了足够的可供“反刍”的养料。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我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感悟美的真谛,铬记住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

  (六)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中,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以后,如何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便尤为重要了。因此,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入手,发现他人的闪光点,还有寻找生活中不美的音符,再写一段关于美的随笔。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理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趋美避丑,趋善避恶,趋正避邪,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但能突出课文的中心,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归纳文章的内容。因此,我的板书设计是:

  论美——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实用】说课稿汇编8篇】相关文章:

鲁迅《灯下漫笔》说课稿汇编12-22

英语说课稿汇编15篇11-14

散步说课稿汇编15篇11-10

木兰诗说课稿(汇编9篇)11-05

【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05-18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12-18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汇编15篇12-18

短歌行说课稿汇编5篇11-07

【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05-10

【实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