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1 16:33: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考生陈光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单调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首先,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对增减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而在高三利用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初中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又为高二、三学习不等式、极限、导数等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因此本节课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教学目标。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 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在教学过程,学生在探索的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建构创造力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对单调性直观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其次,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而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叫教学难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并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主要采取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线索,安排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示相应的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有机会经历数学概念抽象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深入探究。学法指导,新课改将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用于探索的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三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归纳探索,形成概念;掌握证法,适当延展;归纳小结,提高认识.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只有学生对学习对象有了丰富具体经验以后,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主动的,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从具体材料——有关奥运会天气的例子,引入函数的单调性。使学生体会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

  (1) 由于某种原因,20xx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 7 月 25 日推迟 到 8 月 8 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2)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气温变化情况.

  课上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开幕式推迟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 8 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宜大型国 际体育赛事.

  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 20xx 年 8 月 8 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体会在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

  然后,我指出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并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例子 (如燃油价格等). 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所有这些数据的变化,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 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经历观察、归纳、抽象的探究过程,加深对函数单调性的本质认识,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分别完成对单调性定义的三次认识.

  1. 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 即从学生熟悉的常见函数的图象出发,直观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完成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第一次认识.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 1:分别作出函数y?x?2,y??x?2,y?x2以及y?

  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

  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象,获得信息:第一个图象从左向右 逐渐上升,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第二个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下降,y 随 x 的增大 而减小.然后让学生明确,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具有这两种变化规律的函数,我们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 而后两个函数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要分段说明,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对于概念教学,若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的相关属性,则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设计了问题

  问题2: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增函数的定义:

  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的图象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或者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 x 的增大,y 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

  然后让学生类比描述减函数的定义.至此,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就有了一个直观、描述性的认识.

  2. 探究规律,理性认识

  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对两个问题的研究,交流,讨论,将 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 使学生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学生完成对概念的第二次认识

  问题 1:下图是函数y?x?2

  x(x?0) y 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 函1x的图像,并且观察自

  数和减函数吗? 函数和减函数吗?

  对于问题 1,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讨论, 使学生感受到用函 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 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 从而将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从研究函数图象过渡到研究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 2:如何从解析式的角度说明f(x)?x2在 [0,+∞ ) 上为增函数?

  在前边的铺垫下,问题 2 是形成单调性概念的关键.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 先分组探究,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补充,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反馈,评价, 对普遍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辨析中达成共识.

  对于问题 2,学生错误的回答主要有两种:

  (1)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 例如 1 和 2, 因为12?22,所以f(x)?x2在 [0,+∞) 上为增函数.

  (2)仿(1),取很多组验证均满足,所以f(x)?x2在 [0,+∞) 上为增函数.

  对于这两种错误,我鼓励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根源是两个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 x1,x2 ,然后求差比较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得到 正确的回答:

  任意取0?x1?x2,有x1?x2?(x1?x2)(x1?x2)?0, 所以f(x)?x在 [0,+∞ )

  为增函数.

  这种回答既揭示了单调性的本质,也让学生领悟到两点:(1)两自变量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较它们函数值的大小.事实上,这种回答也给出了证明 单调性的方法,为后续用定义证明其他函数的单调性做好铺垫,降低难度.至此, 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有了理性的认识.

  3. 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本环节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使学生经历从特殊

  222

  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完成对概念的第三次认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归纳,抽象增函数的定义,并让学生类比得到减函数的定义.然后我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有关单调性的概念, 对定义中关键的地方进行强调.

  同时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

  判断题: ①已知函数f(x)?1

  x,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 .

  ②若函数f(x)满足f(2)?f(3),则函数f(x)在[2,3]上为增函数.

  ③若函数f(x)在 (1,2] 和(2,3)上均为增函数,则函数f(x)在(1,3)上为增函数. ④ 因为函数f(x)?1

  x在(-∞,0)和(0,+∞ )上都是减函数 , 所以f(x)?1

  x在(-∞,0)

  ∪(0,+∞ )上是减函数.

  通过对判断题的讨论,强调三点:

  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 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 ②有的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单调(如一次函数), 有的函数只在定义域内的某些区间单调(如二次函数),有的函数根本没有单调区间(如常函数).

  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 A,B 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 A ∪ B 上是增(或减)函数.从而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完成本阶段的教学.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以及反思小结,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定义的等价形式,对证明方法做适当延展.

  例 证明函数f(x)?x?2

  x在(2,??)上是增函数.

  在引入导数后,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作用已经有所降低,我选择一个较难的例子,主要是考虑让学生对证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证明过程的教学分为三个环节:难点突破,详细板书,归纳步骤.

  1. 难点突破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由于前边有对函数f(x)?x在[0,+∞)上为增函数的研究作铺垫, 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两个步骤:

  2

  证明:任取x1,x2?(2,??), 且x1?x2,

  f(x1)?f(x2)?(x1?2x1)?(x2?2x2),

  因此学生的难点主要是两个函数值求差后的变形方向以及变形的程度.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变形,不敢动笔;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变形不彻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结论.

  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 ,教学中,我组织学 生讨论,引导学生回 顾函数f(x)?x2在

  [0,+∞)上为增函数的说明过程,明确变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出发,考虑分组分解法, 即把形式相同的项分在一起, 变形后容易找到公因式(x1?x2),提取后即可考虑判断符号.

  2.详细板书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我对证明过程进行规范,完整的板书,引导学生注意证明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证明:任取任取x1,x2?(2,??), 且x1?x2, 设元

  f(x1)?f(x2)?(x1?2x1)?(x2?2x2

  2

  x2) 求差 ?(x1?x2)?(2x1?) 变形 ?(x1?x2)?2(x2?x1)x1x2 ?(x1?x2)x2x1?2x1x2 由于x1,x2?(2,??),得x1x2?2, 断号

  又由x1?x2,得x1?x2?0

  于是f(x1)?f(x2)?0,即f(x1)?f(x2) 所以,函数f(x)?x?

  3.归纳步骤

  2x在(2,??)上是增函数。 定论

  在板书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归纳利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 (设元,求差,变形,断号,定论).通过对证明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别是第三步,让学生明确变形的方法以及变形的程度,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为了巩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强化解题步骤,形成并提高解题能力,我设计了课堂练习:

  证明:函数f(x)?x在 [0,+∞) 上是增函数.

  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叙述与定义的等价性.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种定义等价形式证明之前的课堂练习.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导数法,为今后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埋下伏笔.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 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 技能, 方法的一般规律,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1.学习小结

  在知识层面上,引导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三个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

  在方法层面上,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如数形结合,等价 转化,类比等,重点强调用符号语言来刻画图形语言,用定量分析来解释定性结 果;同时对学习过程作必要的反思,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布置作业

  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 习需要,我设计了探究作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

  (1) 证明 : 函数f(x)在(a, b)上是增函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x.,x?h?(a,b),且h ≠ 0, 有f(x?h)?f(x)

  h?0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而且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同样也可以得到导数法.

  (2) 研究函数y?x?1

  x(x?0)的单调性,并结合描点法画出函数的草图.

  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简化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体会由数到形的

  研究方法和引入单调性定义的必要性,加深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的习作《难忘的……》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这次习作可写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内容主要是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仅就写人来说,可写的就太多了,老师、同学、来校的客人等,只要是印象深都可以写。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记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顺序。

  2、激发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3、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

  4、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二)重、难点:

  重点:①引导学生详细并有条理地述说和记叙难忘的人、事或一节课。 ②学习互改方法,提高赏文能力。

  难点:从人与事的叙述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看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次习作叙述的是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所以最好从学生本身的生活事说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开阔思维,勾起有关记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将用以下方法切入教学。

  (一)情境导入法。 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以图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刘翔、北京申奥成功。上课的情境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了,以轻松有趣的导入引领孩子们进入生活情境,走进话题。

  (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指导课时我根据学生们的意愿给他们分好组,在同组内交流相同的话题,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习作内容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三)“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 在指导课与批改课中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双向互动等交流过程,力求让每个学生始终在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中进行叙说。

  三、说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双向互动、提高效益,在指导课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三)指导选用材料;

  (四)指导写好材料。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这个环节是基点。上课之初,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巧妙地抓住生活中平常而又难忘的事导入,课件出示奥运冠军获奖的情境,北京申奥成功,及学生上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环节轻松而有趣,老师随机板书“难忘的……”,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对难忘的人、事的回忆之中。

  第二环节:明确习作要求 这个环节其实是指导学生审题的能力,老师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审题,找出习作的内容与习作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能力,不用太吃力学生就能概括出来。

  第三环节:指导选择材料 这是指导课最重要的环节,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1、学生讲述从简单到复杂。 我开始从简单的问题入手:你打算写哪方面的内容?接着问:什么人令你难忘?什么事令你难忘?哪节课是你最难忘的?再问令自己难忘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从易到难,能够激起学生的回忆与乐于叙说,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原则。

  2、多向互动,选择材料。 在讲述的过程中有学生个人的发言,有小组的交流、有师生交流、有同学的评议与补充,同学们的评议与补充又分在志同道合组内评议,在全班评议,人人参与了活动力求说得更具体,评得更忠恳。

  3、学会评议。 这个过程有学生的发听,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认真鉴赏、学会评价,这是能力的培养。

  4、创设身临其境的叙说环境。 课前让学生准备相片,写人的可准备文章主人的相片,写事的如旅游的可带上自己到景点中照的相片等。在课堂中学生拿着相片,一边看一边说更能激起叙说的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对难忘情节的回忆,从而说具体。

  第四环节:指导写好材料 文章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重难点,也可以说是小结想学生把文章写好,还得在方法上做些指导,这样,学生写起作文就有凭借,不会觉得难下笔。 在评改课中为了营造赏识氛围,激发评改兴趣,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总评;

  (二)指导评改;

  (三)例评;

  (四)自评;

  (五)互评;

  (六)赏读;

  (七)写评语;

  (八)小结。

  这几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升华。 第一、二个环节是修改好文章的基础,学生经过努力写出了文章,肯定想知道自己写得怎样,老师首先就给予了评价,讲出优缺点,更能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指导评改是修改的基础,所有的修改都是以评改要求作为依据。 第三环节例评,让一个学生上台来评讲一份作文,教师从旁指导,台下的同学就知道作文是怎样改的了。这是为下面的自评与互评打下了基础。 第四环节自评,经过例评,学生学会了修改的方法,可以自主修改了,这个过程学生要找出自己作文写得好的地方,与自己的“得意之改”。这能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在例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认识到作文的不足,鉴赏作文的好坏,这样多向的互动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把文章写具体。 第六个环节是赏读,生经过自己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修改好自己文章那种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自己的作品赏读一翻,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 第七环节是学生经过赏读,认识到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与不足,经过自己的认识给自己打评语,就更容易继续修改,培养了学生自己鉴赏的能力。 第八个环节是小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下课后我们还可以根据修改提示再修改、修改。

  四、板书设计:

  难忘的…… (一个人 一件事 一堂课)

  写具体、语句通顺、有条理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把写作内容、要求体现出来,简单明了,通过板书学生能把握写作方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法:《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沏茶问题,初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三、层层深入,巩固新知,突破难点。

  烙饼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1)出示的烙饼工序

  (2)用圆片代表饼演示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

  (4)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

  四 总结。进行自我评价

  (1)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写,收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体裁是童话。

  二、说教学目标

  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都需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主题。所以,我把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放在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孩子们的到来,给巨人带来了春天和欢乐,是巨人发生从自私到充满爱心这种巨变的原因,要对它阐述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爱的伟大力量,因此我把“引导学生领会巨人发生变化的原因”放在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课时安排

  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我认为,它对学生有很深的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安排了两课时来学习。给大家展示的是第二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四个活动:活动一,导入;活动二,刻画人物形象;活动三,理解主题;活动四,品味语言。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还可以把“作业布置2”作为活动五,课堂拓展。

  五、说教法。

  在这一课时里面,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以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具体情况,加以适当引导和点拨。

  六、说学法。

  学生采用“勾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要时,通过朗读来加强感知,增进理解。

  七、说问题与活动设计

  我把全文内容分解成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置几个不等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都较为简单,主要是直接提问和引用提问。

  结束语:

  各位领导、各们老师,再次感谢大家的听课。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弯和直就是富有变化的形态,比如:小朋友的中餐香蕉、笑脸上弯弯的眉毛、妈妈用过的毛线团、卷卷的头发;桌子、黑板、凳子和门窗的边缘处处都是直的形态。这些都告诉小朋友,弯和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看似简单的直接形态,对小朋友来说,还不能去感知和探索到弯和直在生活里真正的影响,让他们在弯和直的世界里发掘和体验,用他们熟悉的材料和方式去创造有片弯弯直直的天地。在设计和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幼儿进入自己布置的弯直乐园。

  二、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弯路和直路各有各的用处。通过故事将幼儿的思维引入主题,在大脑里建立起弯路和直路的形态意识。

  2、初步了解弯绕的立交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引入弯路和直路的抽象概念和直观形态的对比以后,让幼儿在分清弯路和直路各有各的用处的基础上,了解弯路和直路皆有的立交桥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

  三、活动重点:

  幼儿语言故事理解能力强,在听故事过后能很快地理解故事内容。本活动和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分清弯路和直路所在位置,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修路?进而将弯路和直路联系在一起,想到弯路和直路连在一起的立交桥能给城市交通带来的便捷作用。

  四、活动难点:

  弯路和直路的联系和用处,城市立交桥是由弯路和直路连成的,是城市交通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个过程的语言教育部分主要从幼儿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弯路和直路,以及见过的立交桥的直观形态去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和探索弯路和直路的联系和用处。

  五、活动准备:

  在黑板上画出的盘山公路;在黑板上画出的城市里横竖交错的道路;立交桥的图片;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若干;小车一辆;中间画出一条道路的纸板一块;空场地一块;主题“弯弯的路,直直的路”的故事磁带。

  六、活动过程:

  1、引入故事主题——弯弯的路,直直的路

  实施方案:

  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弯弯组和直直组,并做一些身体上区别弯和直的动作,用以明显的区别弯与直的概念。

  问幼儿:“你们每天上幼儿园走过的路,有弯的,有直的,你们觉得弯路好,还是直路好啊?

  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各自讲述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来听一个弯路和直路的故事,好吗?

  设计理念: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在孩子有直观印象思考的同时,还要让孩子有讲述自己切身感受的机会,幼儿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的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耐心地倾听,尊重幼儿的思想。

  2、直观感受——弯路和直路的用处

  实施方案:

  听完故事以后,问幼儿:是喜欢弯路,还是喜欢直路,为什么?

  拿出小车在画有道路的纸板上走一走,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小车在竖直纸板的道路上走,会像做滑梯一样滑下来)

  在黑板上比较弯弯的山路和城市里直直的路有什么不同?联系故事内容,让幼儿弄明白弯路和直路的用处。(城市里直路好,山里弯路好)

  设计理念:幼儿在思考的基础上能有直观的感受。让幼儿的思想和现实达到一致。

  3、深化主题——立交桥的好处

  实施方案:

  看立交桥图片:有弯路,有直路。让幼儿联系生活中看见过的立交桥。引出问题:城市为什么要有立交桥?

  幼儿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经过立交桥的感受总结出立交桥的好处。(便捷交通)

  设计理念:通过社会里的实际情况,用立交桥的作用来强化弯路和直路的用处。除了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能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4、实践主题——造立交桥

  实施方案:

  弯弯组和直直组小朋友一起动手用彩带修路,平的地方修直路,到了路口,修绕上绕下的立交桥。

  小朋友在自己修的路上行走,亲身体验修路成功的乐趣和弯路、直路的用处。

  设计理念: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不是想出来的和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一活动过程旨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做事的乐趣,这也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中幼儿喜欢动手这一心理特点。

  5、主题延伸——我家到幼儿园

  实施方案:

  让幼儿感知和记录“家到幼儿园”所经过的道路中有那些是弯路,那些是直路?(请家长帮忙和辅助)

  看一些立交桥的图片,了解更多的立交桥知识。

  亲自去看看我们身边的立交桥。

  设计理念:活动结束了,但幼儿的思绪和情感并没有结束,在社会中有很多机会让幼儿去亲身体验真实的立交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说课稿 篇6

  《蜗牛的奖杯》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讲述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这篇课文课文长短适中,但层次清楚,内容通俗易懂,童趣性强,非常适合二年级学生表演朗读。

  我班学生中也有成绩好,骄傲自大的自满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正好是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道德教育。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方法,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惟恐、生怕、退化”等。认识 1个多音字“强”。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图文对照来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

  3、通过感悟,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内涵,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想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将围绕“猜谜引入、设置悬念,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书写生字”这三个环节,引导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以谜语:“虽然叫作牛,不能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引出“蜗牛”并板书,随即贴出蜗牛爬行图,请学生介绍一下蜗牛。(目的是给学生强调蜗牛背着重壳慢慢爬行的模样,为设悬念作铺垫。)其实很久很久以前,蜗牛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是-----出示第一自然段,自读,回答,(相机贴蜗牛飞行图)。然后设置悬念:蜗牛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呢?学了《蜗牛的奖杯》,你就明白了,补充完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我们说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以一自然段的内容引发学生形成新旧认知矛盾的冲突,引领学生去发现,激发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欲望。

  接着,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如:“蜻、强”等。逐段检查朗读,相机理解一些词语。让学生结合做动作来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甩”。对文中较难读的句子如“第二段”,我将采用多种形式的读重点加以指导。在读通顺、读正确课文的基础上,试着说说:蜗牛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呢?从而理清课文层次,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我们说学生在“我要知道,因此我要读”这一动机的导引下,初读一定会认真、效率一定很高。只有在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深入的对话,为第二课时的精读感悟奠定扎实的基础。

  最后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膀、蜻、蜓、蜂、怕、硬”,其中“蜻、蜂、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教师示范书写“膀、蜓、、硬”。

  下面我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复习导入;精读感悟,;拓展延伸;书写生字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我先复习认读“有力、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进行正音。接着选择其中一两个词,结合课文内容说句话。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读出感情。由于课文是寓言故事,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琐的分析或抽象地讲道理,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对照,感受想象来让学生感受、体味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我准备先创设一个飞行比赛的情境:引出文本第二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接着再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让学生看图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 “遥遥领先、甩”的意思。播放飞行比赛的动画,有感情朗读。有声有色的动画片,一方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蜗牛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这段文字的理解。引导观察:参加飞行比赛的昆虫的翅膀,你发现了什么?引出第一自然段,蜗牛赢得比赛的关键是----它有一双“有力的翅膀”。齐读一、二两自然段,从中感悟出蜗牛凭借自己一双有力的翅膀在一次飞行比赛中,夺得了冠军。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只获胜的蜗牛,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那你得了冠军以后会怎么做呢?引出第三自然段”。着重理解:“成天、生怕、惟恐”。利用相关的语句,学生已有的经验,理解“成天”;“惟恐、生怕”的区别上有一定的难度:我准备充分运用文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换位思考,让学生说两句话的意思,从而突破难点。

  正因为蜗牛成天背着奖杯,日子一长,蜗牛变成什么样了呢?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这里我重点抓 “退化”,这个词学生比较难理解,我准备借助图片,充分发挥了图片的作用,通过演示蜗牛前后样子的变化,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原来的蜗牛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现在翅膀没有了,已经“退化”了。本段要指导学生读出无奈、后悔的语气。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老师进行讲解:“老蜗牛带着小蜗牛在草地上慢慢地爬行,他们看见天上自由飞翔的蝴蝶,老蜗牛低下了头,叹了一口气,对小蜗牛说……”让孩子们开动脑筋讨论一下,老蜗牛会对小蜗牛说些什么?动画的音、视、图等效果,使学生学习的激情更高涨了,孩子们主动参与讨论,积极的上台戴上可爱的头饰老蜗牛、小蜗牛,进行即兴的表演。一组又一组的演示,使学生更加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揭示了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那就是“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

  第四环节:书写生字

  我准备引导学生学习剩余的4个生字,其中“翅”字,先教偏旁“支”,提示捺要写得长,“羽”字写得瘦、紧写,要站在捺上面,“蜜”联系蜜蜂是昆虫,记住下面是虫字底。精讲多练,准备留5、6分钟让学生写字,同时播放轻柔的钢琴曲,创设良好的书写氛围。

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八年级上册 世界的气候之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依次进行说明。

  一、 总体设计的依据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的确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根据本课时教材内容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观察,地理比较,分析综合等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导学的原则,辅助多媒体教学,利用丰富的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读图观察、师生问答,分析讲授、独自归纳,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情境导入,探究规律,分析归因,学以致用”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多次思考、两个问题情景、两次小组合作来完成。

  (一)情境导入环节,首先通过展示两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观察得出:气温和降水存在着地区差异,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有没有规律?引入本课话题。

  (二)探究规律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对此图如何判读?给出读图指导,让学生明确气温分布图的判读方法,为以下的读图分析做好准备。接下来依次设置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自己发现规律,同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和直观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归纳。在探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读图方法,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读图观察,然后设计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辅以教学演示,共同得出规律。

  (三)分析归因环节,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设计。其中纬度位置是基本因素,学生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从赤道地区多雨成因示意图入手,引起学生探究成因的好奇心,进而分析纬度影响气温的原理。然后利用两个问题情境,引出其他两个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和地形,利用实验现象、地形雨等直观图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对成因进一步探究。从而突破本课重难点。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有助于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 。

  (四)学以致用环节,根据学生所学知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任务,引导学生使用本课所学重点知识完成任务,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提出问题,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学生思考,通过课下小组合作, 整理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说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北京》说课稿12-29

《离骚》说课稿模板12-05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03-27

商务合同模板汇总七篇03-08

会议方案模板汇总七篇03-04

水调歌头教案模板汇总七篇05-24

雇佣合同模板汇总七篇08-12

小学音乐说课稿模板12-27

《过秦论》优秀说课稿模板12-28

学习计划小学模板汇总七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