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说课稿

时间:2021-06-18 17:21: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大的书说课稿

  最大的书说课稿

  说教材

最大的书说课稿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课题。

  你喜欢看什么书?为什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读一本最大的书。

  (二)读课题,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书”的引号,

  以“书”为什么加引号,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这一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思考:书为什么加引号?

  (二)交流: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学习岩石,会写“岩” 。

  (三)学习字词:藏着铁矿 宝藏 地质勘探队员 刨根问底

  识字学词是低段语文的重点,将这四个词串起学习,即落实了音的难点,又无痕地理解了词义,同时串起了下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读好川川的问题。

  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是课文的一个特点,所以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读好对话,首先要读准这六个问句。这六个问句的教学我各有侧重,第1、2两句,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音。第3、4、5三个最基本的问句能读准就好,第6句最长,最难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朗读落实到位。

  四、读好对话,感受“书”的神奇。 分别出示三组对话,通过对话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岩石的形状很像一本书,体会叔叔用反问的语气更加肯定岩石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并以“册”为生发点,让学生有趣地学语文。

  在第二组对话中找到“足迹、脚印”这一组近义词,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

  第三组对话中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

  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

  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五.小结。

  (1)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因为岩石形状像书,有文字,有图画,完成板书。

  (2)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设计构思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像《最大的书》这样一篇既没有生动情节,又没有什么美丽词汇,带着点科普知识的文章,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之中更应体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让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具“语文味”。

  1、识字教学贯穿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初读识字:识岩石,读准音,了解岩石是“书”,带出词串教学:“宝藏”、“藏着铁矿”、“地质勘探队员”、“刨根问底”。研读理解:向学生介绍书的由来和“册”字的演变史,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的来源,对文字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增强识字乐趣。“脚印”“足迹”“雨痕”“波痕”四词的教学采用先正音,再让学生发现“脚印”和“足迹”是对同义词,对于“痕”进行了“泪痕”“刀痕”的拓展。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依托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教学中,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贯穿全文的特点,在通读对话中了解岩石是“书”,“书”上有字有画等内容,通过学习反问句、调换句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8自然段对话,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3、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如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出示图片印证猜测。矿物、化石用课件演示再读好句子。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 岩石 形 状

  文 字

  图 画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

  说教材

  《最大的“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学生在见识了《古诗两首》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雷雨》变幻的自然现象之后,《最大的“书”》又带着他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因此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最大的“书”》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欲望。

  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阅读能力等均有所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而且学生对自然科学类题材的课文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的思维还以形象思维占主导。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预设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联系上下文,结合图片,理解“刨根问底、雨痕”等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

  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基于以上的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字所传达的一些自然知识。教学难点是结合人物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探索身边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

  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的方法完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中“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的重点对话,“说”自己理解地内容,“问”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

  说流程

  本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感悟,理解课文。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记得有位专家曾说:在教学中,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研读,感悟一个过程。这里我将分三步,引领学生走进这本大“书”,探寻这本大“书”的神奇和奥秘。

  (一)比较表达,探究“书”是什么。

  抓住文中勘探员叔叔的一句话:“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我请学生将文中的语言和“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肯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反问句比陈述句具有更强烈的感情和语气,从而对反问句有了一个更深切的体悟。

  (二)转换句式,探究“书”的内容。

  在这一步骤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读文并思考:最大的“书”里有什么内容?然后再和伙伴一起合作在书上找一找“书”上都有些什么?并用符号在书上作上标记,再读一读,和伙伴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一问伙伴,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据学生回答指导探究“书”的内容。

  关于“书”上的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言:“有。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我请学生读这句话,找到一组近义词:“足迹、脚印”,体会文本用词的不重复和汉语的丰富性。“雨痕”、“波痕”是非常抽象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又有着较为遥远的距离,我就出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将这些抽象的词语赋予形象的内容。同时,我还利用逼真、形象的插图,引导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波痕和雨痕,进行语言的补充练习。

  关于“书”上的画,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文中是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介绍“书”上的画的,我引导学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如:树叶、贝壳、小鱼都是“书”上的画;“书”上的画有树叶、贝壳和小鱼??再结合文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关于化石的有关知识不同的语言表达,却传递着相同的信息,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转换,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如此的富有变化,充满神奇,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播撒了一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种子。

  (三)体悟词语,探究“书”的成因。

  关于“书”的成因,课文是这样写的: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后来,陆地沉下去了,这里就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脚下的这座山。 这段文字较为浅显,却蕴涵着一个关于地壳运动的抽象的变化过程。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又过了很多很多万年、慢慢。在初步感受了形成时间的漫长后,我向学生播放课件,演示动态的变化过程:一大片长满树木的陆地,郁郁葱葱。有一天,陆地往下沉,往下沉,地下的水漫上来,淹没了陆地,席卷了一切,这里便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慢慢地,海底上升了,上升了,海水渐渐地退去,这里又变成了高山。这样一演示,学生肯定从直观上明白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变化的巨大和缓慢。

  四、拓展,体悟一种情感。

  文中的川川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一次次不断地深入。因此,“刨根问底”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找川川向叔叔提出了哪些疑问,引导学生读出问的语气,川川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体会这些疑问是层层深入的,不断地直达事物本质的。也让川川知道读懂这本“书”的作用是可以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时他说了一句话:“等我长大了,也要读懂这本最大的“书”!文中的小伙伴也有这样的提示:“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让学生在猜想中体会川川对这本大“书”的浓厚兴趣,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也在不经意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我还为学生提供课外搜集关于地质方面相关知识的一些网站,请学生在课后继续去关注,对学生提出期望,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动力。

  五、总结,升华一种情感、

  这一环节,教师进行总结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回归整体,更深入地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说板书设计

  雨痕 波痕 矿石 →字

  最大的“书”→ 岩石 〈 〉

  树叶 贝壳 小鱼 →画 找宝藏

  板书简单明了地显示了最大的书就是岩石。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一目了然,对岩石有形象、直观的认识。

  最大的书说课稿

  说教材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本单元以“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的主题来整合课文,本课处于一个重要的教学地位上,是一编讲读课文,它以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和川川的对话为主线,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通过叔叔的介绍,描绘了"书"中的"字"、"画"以及这本"书“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拼读检测中掌握新字新词,在自读中大致了解“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说教法

  新大纲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

  学习效率”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

  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川川”和“地质探究员”的重点对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说流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 导入,产生一种期待。

  《最大的“书”》,这个课题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读了课题,请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我预设学生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最大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有什么不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最大的“书”里究竟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根据这样的回答,我引导学生梳理问题,然后聚焦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最大的“书”是什么?

  2、最大的“书”里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3、最大的“书”是怎么来的?

  围绕课题,让学生提问,巧妙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这种根据课题猜想文本主要内容,是面对庞杂信息的现代人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此环节的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一个故事。

  在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此环节,我设计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书。

  第一次,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个句子,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第二次,请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对文中一些地质学专用术语进行归类的正音,如:地质勘探队员、岩石、煤炭、矿物、宝藏,将初读反馈和字音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于更好地了解学情,并且立足具体的学情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阅读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初读以后,我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大意,利于培养学生一种整体把握的能力,同时这种将厚书读薄的能力必将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 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识记。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出示难写的字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四、作业布臵

  本节可得重点就是识字教学,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作业: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