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说课稿范例
篇一:第一课《放大镜》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放大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教科版《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课件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
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放大镜》说课稿
李应俊
2012年3月
篇二:冀教版信息技术五上第七课《神奇的放大镜》word说课稿
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 肖长江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肖长江,是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神奇的放大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信息技术》小学第三册第七课的内容《神奇的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
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
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
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课件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
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
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三:《神奇镜子》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说幼儿:中班幼儿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想去了解周围的事物,促使孩子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通过这次组织的科学活动初步满足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说教材:《纲要》上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放大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些孩子也会在家中经常看到爷爷奶奶使用放大镜读书看报,因此我选用放大镜作为题材引导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器官去发现放大镜的奇妙之处,以及给予人们的帮助。
二、目标分析
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的具体内容将目标定位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1. 知识性目标:认识并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初步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通过观察实验用“我看见……”说出自己的发现。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事物的变化,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并且能够做出简单的观察记录。
3. 情感目标:体验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认识并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并且通过观察实验做出简单的记录。
难点是:通过实验初步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设计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活动中,教法上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比较法和演示法来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学法上我采用了分组讨论法、谈话法和游戏法。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准备
纲要上提出,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镜和材料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意愿与兴趣,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下材料:
1.放大镜若干个。
2.普通玻璃和放大镜镜片各一个。
3.印有微小字体或图片的卡片一张。
4.小图书、小画报、树叶、昆虫标本等便于使用放大镜观察的物品。
5.吸管一个、塑料片一个。
6.观察记录表一个、画笔若干。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印有微小图片或文字的卡片。
2.告诉幼儿老师这里有一张卡片,上面的文字图片,老师看不清楚,请小朋友帮老师看一看,请幼儿观察,(幼儿会说看不清楚)。
3.教师:怎么办呢?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要用到一个小工具。
4.教师出示放大镜,告诉幼儿老师这里有一面神奇的镜子可以帮助我们。
5.教师把这面镜子放到文字和图片上进行放大请幼儿再观察。
(二)启发已有经验
1.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这种神奇的镜子吗?(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放大镜)
3.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有谁使用过放大镜?(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
4.教师提问:他们用放大镜做什么?(看书、看报)
(三)认识放大镜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得到这面神奇的镜子啊?(想)
2.教师给每名幼儿发一面放大镜请幼儿观察。
3.教师提问:放大镜是什么样的?请幼儿描述放大镜并且引导幼儿观察镜片是两边薄中间厚的。
4.我在手里的叫做什么?(手柄)
5.人们通常用放大镜观察什么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6.放大镜的镜片是用什么做的?(玻璃)
7.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四)学习使用放大镜并用放大镜观察物品。
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外形特点,也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我们一起来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好不好?
1.教师首先引导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或者别人的五官、手纹和衣服上的饰物如纽扣等)。
2.教师把幼儿分成四组,并且出示观察实验物品,请每组幼儿自主进行选择想要观察的物品。
3.请幼儿进行观察。
4.小组讨论:请幼儿谈一谈使用放大镜后的感觉。
5.小组讨论:如何使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更清楚?(老师引导幼儿注意放大镜和实物之间的距离,可以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实物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寻找出一个最好的距离,才能看的最清楚。)
(五)观察记录
1.老师给每名幼儿发放观察记录表,请幼儿用画笔画下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画出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使用放大镜观察后物体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展示给大家看,并且用“我看见……”介绍自己的发现。
(七)延伸活动
放大镜能够观察许多东西,但是千万不要用放大镜观察太阳,因为放大镜还用一种聚焦的作用,它可以把阳光聚集在一起,温度很高,会把眼睛烫伤。小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到户外去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张纸放到阳光下,然后用放大镜对准一点进行照射,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篇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接下来学习比例打基础。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编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把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组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开始,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和讨论的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
1、情境演示,呈现图片。
师: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把它变大一些。注意看,怎么变的?
2、将原来的照片变大。
图(2)长扩大2倍,宽不变。
图(3)宽扩大2倍,长不变。
图(4)长和宽都扩大2倍
师:你觉得图几符合我们数学意义的放大?
3、出示反例:长与宽扩大的倍数不同。
问:它是不是放大?
这一环节中首先演示一张图片不同的变大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初步感知数学上的“放大”。及时出示反例,使学生强化已有经验,明白图形放大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认识“放大”。
1、出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长度。
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交流:
先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的理解,回答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3、学生自学。
摘录课本第38页内容: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讨论:
(1)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
(2)师:是谁和谁的比?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容易变成“填鸭式”。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辨析的意识,数学阅读的引入,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还课于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三)、认识“缩小。”
1、出示情境图。
师:2:1是放大,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前项是放大后前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
师:按照1:2缩小以后,长几厘米?宽多少?
2、比较。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注意有扶有放,有必要的说明,也有合适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最后的比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哪样的比是放大,或是缩小。
3、巩固
重点讨论:⑤号图形不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得出结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四)、画图。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先根据给出的比,判断是放大还是缩小,再分别口答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长和宽。
2、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举例说一说。
(1)、放大镜。
(2)、照相机。
(3)、复印机。
(六)、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
(七)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相似、 大小变化。
2:1 前项大于后项 对应边 扩大2倍
1:3 前项小于后项 对应边 缩小到原来的1/3倍
篇五:说课稿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
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
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放大镜说课稿】相关文章:
放大镜说课稿02-27
放大镜说课稿09-30
神奇的放大镜说课稿05-09
放大镜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04-11
小学信息技术神奇放大镜说课稿07-14
放大镜的原理09-13
放大镜的应用02-26
优点放大镜随笔02-06
《放大镜》教学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