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报告

时间:2024-07-23 12:49:10 实验报告 我要投稿

(优秀)化学实验报告1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实验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化学实验报告15篇

化学实验报告1

  一、实验题目:

  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

  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

  250ml烧杯三个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

  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0~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

  3 、温度的影响: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酒精;在30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

  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配比的影响:

  从表中数据不难看出。随着NaOH比例的增加燃烧残渣量也不断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过量很多。我们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为6.5:1,这时酒精的凝固程度较好。产品透明度高,燃烧残渣少,燃烧热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响: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固体酒精的凝固性能。硬脂酸的添加量对酒精凝固性能影响的实验结果见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达到6.5以上时,就可以使制成的固体酒精在燃烧时仍然保持固体状态。这样大大提高了固体酒精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颜色的影响:

  酒精在燃烧时火焰基本无色,而固体酒精由于加人了NaOH,钠离子的存在使燃烧时的火焰为黄色。若加入铜离子,燃烧时火焰变为蓝色。因此添加不同离子到固体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化学实验报告2

  一、 实验目的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抽滤操作方法;

  二、 实验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一般过程:

  1、选择适宜的溶剂:

  ① 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

  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该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④价格便宜,毒性小,回收容易,操作安全;

  2、将粗产品溶于适宜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

  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

  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

  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

  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

  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容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特别是在制备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

  三、 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乙酰苯胺(含杂质):灰白色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

  水:无色液体,常用于作为溶剂;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于脱色;

  四、 试剂用量规格

  含杂质的乙酰苯胺:2.01g;

  水:不定量;

  活性炭:0.05g;

  六、 实验步骤及现象

  七、 实验结果

  m乙酰苯胺=2.01g

  m表面皿=33.30g

  m表面皿+晶体=34.35g

  △m=34.35-33.30g=1.05g

  W%=1.05/2.01*100≈52.24%

  八、 实验讨论

  1、水不可太多,否则得率偏低;

  2、吸滤瓶要洗干净;

  3、活性炭吸附能力很强,不用加很多;

  4、洗涤过程搅拌不要太用力,否则滤纸会破;

  5、冷却要彻底,否则产品损失会很大;

  6、热过滤前,布氏漏斗、吸滤瓶要用热水先预热过;

  7、当采用有机物来作为溶剂时,不能用烧杯,而要采用锥形瓶,并且要拿到通风橱中进行试验;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2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二、 实验原理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 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1.尿素(熔点132.7℃左右) 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 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 (沸点较低72℃左右) 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 未知液体

  四、 试剂用量规格

  五、 仪器装置

  温度计 玻璃管 毛细管 Thiele管等

  六、 实验步骤及现象

  1.测定熔点步骤:

  1 装样 2 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3记录

  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1 装样(0.5cm左右) 2 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

  冷却) 3 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七、 实验结果数据记录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八、 实验讨论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九、 实验注意事项

  1 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 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烫到手

  4 沸点管 石蜡油回收。

  5 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化学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1、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

  3、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纯物质的临界点表示汽液二相平衡共存的最高温度(T C)和最高压力点(PC)。纯物质所处的温度高于TC,则不存在液相;压力高于PC,则不存在汽相;同时高于TC和PC,则为超临界区。本实验测量TTC三种温度条件下等温线。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

  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2—3—1)。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

  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试剂:高纯度二氧化碳。

  图2—3—1 CO2 PVT关系实验装置图

  2—3—2试验台本体

  1高压容器

  2—玻璃杯

  3—压力油

  4—水银

  5—密封填料

  6—填料压盖

  7—恒温水套

  8—承压玻璃管

  9—CO210精密温度计

  四、实验操作步骤

  1、按图2—3—1装好试验设备。

  2、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

  3、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

  (1)关闭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开启压力台上油杯的进油阀。

  (2)摇退压力台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此时压力台上油筒中抽满了油。

  (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

  (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

  (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1)——(4)步骤。

  (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

  4、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 20℃或25℃)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23℃左右,并保持恒定。

  (2)逐渐增加压力,压力为左右(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面)开始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一个数据点。读取数据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平衡时间,保证温度、压力和水银柱高度恒定。

  (3)提高压力约,达到平衡时,读取相应水银柱上端液面刻度,记录第二个数据点。注意加压时,应足够缓慢的摇进活塞杆,以保证定温条件,水银柱高度应稳定在一定数值,不发生波动时,再读数。

  (4)按压力间隔左右,逐次提高压力,测量第三、第四……数据点,当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则适当降低压力,平衡一段时间,使CO2温度和压力恒定,以准确读出恰出现第一小液滴CO2时的压力。

  (5)注意此阶段,压力改变后CO2状态的变化,特别是测准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及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时的压力和相应水银柱高度。此二点压力改变应很小,要交替进行升压和降压操作,压力应按出现第一小滴CO2液体和最后一个CO2小汽泡刚消失的具体条件进行调整。

  (6)当CO2全部液化后,继续按压力间隔左右升压,直到压力达到为止(承压玻璃管最大压力应小于)。

  5、测定临界等温线和临界参数,观察临界现象

  (1)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 ℃左右,按上述4的方法和步骤测出临界等温线,注意在曲线的拐点(P=)附近,应缓慢调整压力(调压间隔可为),以较准确的确定临界压力和临界比容,较准确的描绘出临界等温线上的拐点。

  (2)观察临界现象

  a、临界乳光现象保持临界温度不变,摇进活塞杆使压力升至Pc附近处,然后突然摇退活塞杆(注意勿使试验台本体晃动)降压,在此瞬间玻璃管内将出现圆锥型的乳白色的闪光现象,这就是临界乳光现象。这是由于CO2分子受重力场作用沿高度分布不均和光的散射所造成的。可以反复几次观察这个现象。

  b、整体相变现象临界点附近时,汽化热接近于零,饱和蒸汽线与饱和液体线接近合于一点。此时汽液的相互转变不象临界温度以下时那样逐渐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表现为一个渐变过程;而是当压力稍有变化时,汽液是以突变的形式相互转化。

  c、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处于临界点附近的CO2具有共同的参数(P,V,T),不能区别此时CO2是汽态还是液态。如果说它是气体,那么,这气体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如果说它是液体,那么,这液体又是接近气态的液体。

  下面用实验证明这结论。因为此时是处于临界温度附近,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则管内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按绝热过程进行,先调节压力处于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

  6、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T = 40℃左右)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五、实验数据处理

  表原始数据表23℃压强(Mpa)

  将数据绘图如下:

  六、实验结果讨论

  1、由于实验器材的老化,实验数据本身的准确度不高,所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曲线误差较大。

  2、加压的时候要缓慢加,不能过快,实验操作的时候有一组加压不够缓慢出现了较小的气泡,使得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压力不能超过MPa,实验温度不高于41℃。

  2、应缓慢摇进活塞螺杆,否则来不及平衡,难以保证恒温恒压条件。

  3、一般,按压力间隔左右升压。但在将要出现液相,存在汽液二相和汽相将完全消失以及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升压间隔要很小,升压速度要缓慢。严格讲,温度一定时,在汽液二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压力应保持不变。

化学实验报告4

  一、 实验目的

  内容宋体小四号 行距:固定值20磅(下同)

  二、 实验原

  原理简明扼要(必须的计算公式和原理图不能少)

  三、 实验仪器、试剂

  仪器:

  试剂:

  四、 实验步骤

  步骤简明扼要(包括操作关键)

  五、 实验记录与处理

  实验记录尽可能用表格形式

  六、 结果与讨论

化学实验报告5

  1.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和称量

  (2)给物质加热

  (3)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仪器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5)仪器的洗涤

  (6)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收集

  (1)三种气体(H2、O2、CO2)的制备

  (2)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4.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常见气体的检验及鉴别

  (2)(2)两酸、两碱及盐的鉴别

  5.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

  把握好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实验就要动手,要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践的一切活动。在实验室要观察各种各样各具用途的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药品试剂,各种各类药品,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名称、使用注意事项。还要观察各种各类成套的实验装置。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也应动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忆。 例如:

  ①各种仪器的名称、形状、特点,主要用途,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②无论做什么内容的实验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练掌握各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明确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且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③还应注意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开始的一步。下面还要进一步详细说明。

  ④动手做记录,因为在实验活动中感性知识很多,如不做记录,可能被遗忘或遗漏。这都不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判断。

  (2)如何做好观察

  观察能力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一,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学会观察事物,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受益匪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现象更要求学会观察,要求:观察要全面、观察要准确,观察要有重点,观察时还要动脑思考。

化学实验报告6

  实验目的:

  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了解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

  实验器材和试剂:

  化学元素常识测验题目

  实验要点:

  1.通过在课堂上的练习、和课下的预习和复习,加深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2.通过化学元素常识测验,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巩固知识。

  实验过程:

  1.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化学元素常识测验。

  2.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了解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

  3.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加强巩固。

  实验结果:

  1.通过化学元素的常识测验,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有所增强。

  2.学生对于常见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周期表的构成和结构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3.学生的化学思维更加开阔,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明显提高。

  实验结论:

  化学元素常识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检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掌握情况,加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报告7

  【实验名称】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仪器和试剂】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xxxx。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xxxx。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xxxx。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xxxx。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xxx。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xxxx。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xxx。

  2、实验结论:

  【问题讨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化学实验报告8

  一、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通常是涉及到某种化学原理或理论,需要验证或探究该原理或理论是否成立。

  二、实验原理。

  介绍本次实验所用到的化学原理和理论,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原理。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包括名称、规格和来源。

  四、实验步骤。

  详细介绍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量取药品、装配实验器材、进行反应等。

  五、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结果,包括实验现象、颜色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

  六、实验分析。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包括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对产物的鉴定和分析等。

  七、实验结论。

  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并说明其意义。

  八、实验注意事项。

  列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包括安全注意事项、仪器和药品的保管和维护等。

  九、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过程中所参考的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源等。

  以上是化学实验报告常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写好一份实验报告需要认真仔细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且要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和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9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会正确使用仪器,对实验步骤及现象作必要的记录,归纳实验结果并撰写简单实验报告。”笔者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于重要的实验,往往不能根据实验名称写出实验仪器和药品,不能根据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实验,不能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实验显得较为生疏,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动手实验的信心、兴趣不足,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达到。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分析。有如下几点想法,现报告如下。

  一、如何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正确的思维过程是:首先,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些;其次,知道实验的反应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反应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第三,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具体化,明确实验步骤,理顺顺序;知道实验做的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第四,需要什么实验仪器和药品,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这样准备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仪器和药品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死记硬背;第五,怎样做好实验记录,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第六,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第七,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初中化学教材对实验的编写顺序应该是: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③实验内容,④实验原理和方法,⑤实验步骤,⑥实验器材,⑦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⑧实验结果。按上述要求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思维习惯,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维过程,又使实验学习具有较强思维性,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

  二、如何教会学生做好实验前准备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和其步骤后,教师要从一开始,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顺序,实验现象的描述及分析,对学生来讲难度是较大的,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重点突破。

  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实验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布置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解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设计好实验。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帮助学生完善学生的“说”。

  三、如何做好实验

  “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熟练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做”好实验,一是学生开始做实验前必须过好表述实验关,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二是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生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相互搭配,以好带差。三是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四是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学生实验中的困难、错误和不规范,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五是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分享同学实验后的一些新的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和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四、如何写好实验报告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从表述到动手实验是一次质的飞跃的话,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表述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仪器和所需药品,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化学实验报告10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

  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

  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

  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

  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化学实验报告11

  有机化学又被成为碳化合物的化学,它的学习难度会相对较高,因此,学生想要学好这一部分,首先就要对它有个充分的认知。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分支,涉及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和化学物质的制备。下面将分享三个观点,介绍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一、系统学习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充分掌握上。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其次,也必须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不同原子和它们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键的性质。因此,迅速梳理和消化列表总结等简单工具常常能够加深各元素间特征类型和配位数的记忆。学生还需要学习有机分子的化学反应,这包括酸碱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等。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设计出最优化的有机化合物可突破地球环境影响,从而为环保社会培育领军人才提供协助。

  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每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分类归纳每类有机物的通式和通性。如在《烃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识是以官能团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学习衍生物时,要首先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去推断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质进一步验证其结构,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关系。

  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有机物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情况。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到实验室自己动手组合ch4、ch2=ch2、ch3ch=ch2、ch3ch2oh等分子模型,以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多实践,增强运用能力。

  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多实践,以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学习内容的`应用。例如,学生可以进行各种合成实验,并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还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和阅读有机化学过程方面的论文提升自己,巩固和拓展认识。此外,在实践过程中与导师、助教、同学等交流沟通,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和建议来激励自己充满创造性并得到及时反馈,另外不失为多角度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许多学生在心底里对有机化学存在恐惧感,视有机化学为他们职业抱负的坟场。这个观念又被学生们之间口口相传的恐怖故事以及“为我的教授评分”的网址所强化,这正是很多出人意料的结果迁怒于社交媒体的原因。

  有机化学确实很难。其难度源于以下几个原因:1。有机化学中的概念是全新的,同时这些概念又很抽象,对于那些只专注于有形物体的人而言,“所有的牛都是黑色的夜晚”并不是宽慰之言。2。有机化学内容很多,有大量的学习材料,最重要的是不能落后。3。课程进度很快而且是累积的:既不能忘记杂化和几何,还希望能理解后续的内容;既不能忘记立体化学,还希望能理解后续的内容。4。许多学生已忘记了普通化学中所学的大部分内容,像酸性、碱性、热力学概念、化学动力学等需要连续的强化。

  我告诉我的学生们,他们将会发现以下的策略是非常有用的,对数学和物理也适用。1。首先,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有机化学。关闭你的智能手机,它会使你愚蠢。关闭电视或其它噪音源,它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找一个安静的场所,集中注意力。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仅是个虚想。没有人能够同时专注做两件事,两者会互相减损。这将只能是浪费时间。2。阅读下次课所布置的课本内容。这样你将会为下次的授课做好准备,曾被视为很难理解的内容将变得易懂。3。演习章内习题。首先做示例习题,每个这样的例题,可以在下文马上找到正确答案,看你的理解是否正确。再做接下来的习题,答案在附录里。如果你答对了,非常好。如果答错了,确保找到错误的原因。4。完成上次课内容相关的所有章节的习题。不必做每个习题的所有部分,除非必须。做习题1的(a)部分,习题2的(a)部分,等等。这样你一次查看所有的习题。如果你不懂某一个问题,返回来,弄清楚为什么。5。无论你做什么,切记勿把上课变为单纯空洞的记忆练习,这样也不会持久。要学习基本概念。他们适用于科学上的任何事情。

  像这样的诀窍无需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这类通用方法是有效的。保证。

  三、掌握相关技能,深入研究前沿。

  有机化学的第三步是掌握相关技能以及深入研究最新进展。这包括熟练掌握化学式运算,如分离某一特定分子;了解基本的仪器和测量技术,如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并且要时刻关注科学界的最新发展和最新研究前沿,例如关注有机化学的高质量期刊(如nature和science),加强对前沿领域的关注学习,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未来方向。

  无论是学哪一门学科,哪一部分的内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结合老师编写的学案,认真预习,把难理解、看不懂的知识记录下来,到课堂上仔细听老师分析、讲解。

  学习有机化学的一般规律或者方法是: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这也是学生应该构建的基本的有机知识框架。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探究无机物与有机物的根本区别,明白有机物的独特魅力,断键的含义。

  有机物种类繁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每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间的关系,分类归纳每类有机物的通式和通性。

  如在《烃的衍生物》一章中,知识是以官能团为主线展开的,所以在学习衍生物时,要首先抓住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去推断衍生物的特性,再由性质进一步验证其结构,充分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关系。

  有机化学东西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学会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最普遍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官能团来区分。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双键、叁键、羟基等等来分类,分类可以不用很详细,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点的东西放在一起。分类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个把每一类物质具有的的性质、会发生怎么样的反应了解清楚。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先从烃开始,先把各官能团的性质记一下,化学反应就没问题了。然后把鉴别各物质的方法搞清,但别弄混。把几种反应类型弄明白。各种反应其实都是各官能团的反应,所以官能团的性质要了然于心才行。理解着记忆,关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掌握反应机理,不要偷懒,早读也可以背一背。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需要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多实践并增强运用能力、掌握相关技能以及深入研究前沿。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巧,并为未来的实际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化学实验报告12

  实验名称:

  丁香酚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明确蒸馏的原理,沸点和费点距的定义。

  2、熟悉蒸馏的仪器装置及使用。

  3、掌握常压下测定沸点的操作技术。

  二、仪器

  橡皮胶管、温度计、圆底烧瓶、蒸馏接头、直形冷凝管、接液弯管、长颈漏斗

  三、药品

  未知物1(30ML)

  四、实验原理

  把液体加热变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凝变成纯净液体的过程,叫做蒸馏。它是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蒸馏还可以测定化合物的沸点以及了解有机物的纯度。

  液态物质的蒸汽压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蒸气压和大气压相等时,液体沸腾,此时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沸点。中山大学工学院20xx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每一种纯液态有机化合物在一定压力下均具有固定的沸点,它的沸点距也是极小(1℃~2℃)。如果被测物不纯,则它的沸点不固定,沸点距也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它沸点的。

  沸点是液态有机物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通过沸点的测定可以定性了解物质的纯度。但是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极小的物质不一定就是纯净物。因为有些物质可以和其他物质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共沸物也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很小。

  根据样品的用量不同,测定沸点的方法可以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常量法是利用常压蒸馏操作来进行测定的.,在实验室中进行蒸馏操作,所用仪器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蒸馏瓶:液体在瓶内受气化,蒸气经蒸馏头支管外出。

  2、冷凝管:蒸气在此处冷凝。沸点高于130℃的液体用空气冷凝管低于130℃者用冷水直形冷凝管。

  3、接收器:收集冷凝后的液体。

  五、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从上到下安装实验装置。加入未知液体和2-3块沸石。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限应与蒸馏头支管的下限相平。

  2、打开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开始蒸馏。

  3、注意并观察温度的变化,当温度处于稳定后,记录下温度计的度数,即为该物质的沸点。而大部分液体馏出时比较恒定的温度与接收器接收到第一滴液体时的温度差则为费点距。实验现象现象分析

  4、蒸馏完毕后,先停火,然后停止通入冷凝水。

  六、注意事项:

  七、实验结果讨论

  八、思考题

化学实验报告13

  1:实验目的,具体写该次实验要达到的要求和实现的任务。

  2:实验原理,是写你这次实验操作是依据什么来完成的,一般你的实验书上都有,你总结一下就行。

  3:实验用品,包括实验所用器材,液体和固体药品等。

  4: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6:问题分析及讨论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

  (5)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

  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

  (1)木条不复燃

  (2)木条不复燃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

  (3)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

  (4)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

  (5)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

  实验题目:

  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

  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

  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

  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0.4~0.5g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

  准确称取0.5g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mkhc8h4o4/g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cnaoh/mol·l—1

  naoh/mol·l—1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二、h2c2o4含量测定

  实验编号123备注

  cnaoh/mol·l—1

  m样/g

  v样/ml20.0020.0020.00

  vnaoh/ml始读数

  终读数

  结果

  ωh2c2o4

  h2c2o4

  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

化学实验报告14

  实验题目:酸、碱的化学性质

  班级组长姓名组员

  指导教师日期:

  实验目的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实验器材[来源:学

  试管、胶头滴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或化学方程式)

  1、在点滴板上分别滴2滴稀HCl、稀H2SO4,在其中滴入石蕊、酚酞试液并观察。

  在点滴板上分别滴入2滴NaOH溶液和Ca(OH)2溶液,往其中滴入石蕊,酚酞试液并观察。

  2、①取两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②当铁钉表面变得光亮后,取出一个铁钉,洗净。③继续观察另一个铁钉,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比较两个铁钉。

  思考:盐酸除铁锈时,应注意什么?

  3、①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②然后再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4、①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的稀溶液,滴几滴酚酞溶液,现象。②滴入稀盐酸,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③取该无色溶液约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使液体蒸干,观察现象。

化学实验报告15

  调查目的: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以德树人”的号召,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注重自身德育培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社会实践。而当下,“树新风,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的良好风气也正在大学校园中飘香。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人民父母,为社会做贡献;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加深社会阅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对象和方式: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和网上查找资料的方式,对广西大学本部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大学生开展了此次调查。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有过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最想参加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次数和主要活动形式,参加公益活动的感受及参加公益活动对自身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结果:

  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公益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的事情。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个人社会实践能力、了解和提高社会(体验阅历)都有了很大的帮助。无偿献血、爱心助教、社会活动志愿者、敬老慰老等活动是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但因为公益活动的开展不具有定时、定点性的特点,所以不少大学生都表示愿意会经常与公益组织联系,组织身边的同学多多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挤出一点时间,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回报社会。

  调查报告显示:92%的大学生都有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公益活动的经历,在他们参与的公益活动中,无偿献血占48%,其次是社会活动志愿者占30%,爱心助教12%,,敬老慰老占10%;剩下的8%未参加过公益活动的同学,表示平时很少会了解和接触公益活动的信息,但表示如果自己有合适的时间和喜欢的公益活动,会考虑参加。8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自身对社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就通过如何更好的展示自身素质和才能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同时,如何把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各种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责任,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心灵上得到了较大的慰藉,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2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多是为了陪伴同学或者打发时间,目的性很不明确,这样一来,他们参加活动的效果就不明显,收获很少。95%的同学表示会利用周末或者其它空余的时间参加公益活动,除非是大型公益活动,否则很少会利用到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个人学业;5%的同学表示,因为他们参加的`公益活动多为大型社会活动的志愿者工作,所以经常会挤占上课时间,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98%的学生表示,公益活动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活动,值得参加;2%的学生表示,公益活动范围太小,可参加可不参加。75%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的公益活动性质和活动内容感到比较满意,认可公益组织的策划与安排;25%的同学表示,当前的公益活动形式和内容还存在诸多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开展活动一次过,没有后续性;帮扶性很小;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等,有待改善。

  另外,没有同学表示不应该开展和参加公益性活动,大家都认为,只要时间合适和活动内容和质量较好,在不影响学习时间的前提下,都会考虑是否参加。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所选择参加的公益活动,多为大中型、群体性较高、服务时间短的一类;以个体为主,长时间连续性、定点开展的一类较少。对于公益活动的组织者而言,如何将公益活动的开展,能与时代相挂钩,改变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新意和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是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公益活动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科学的、高尚的公益服务观念,不能以索取为参加公益活动的目的,公益活动本质上的无偿性、公益性、奉献性应该为我们所熟知,但当前还有不少大学生没有彻底弄清好公益活动的性质,以至于活动的效果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没有较好的效果。

  结论与建议: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在任何时期都永恒不变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说不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现在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地去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所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件非常值得和有意义的事情!

【化学实验报告】相关文章:

化学实验报告08-20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06-02

【热门】化学实验报告11-15

【推荐】化学实验报告11-06

化学实验报告【热门】11-10

化学实验报告【精】11-10

化学实验报告【热】11-10

化学实验报告【推荐】11-10

[精]化学实验报告05-18

化学实验报告(优选)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