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24-06-02 15:56:07 实施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课题实施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僻、自闭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夫妻离婚,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至心理变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研究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导此类学生的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离异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在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身的生活经历,都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1)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父母离婚的原因、家庭背景、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婚的情况等等。

  (2)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骂,孩子目堵这些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婚,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孩子的想法很少有人顾及,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有的由于父母离异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爱放纵,而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活,但由于父或母的再婚,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性格扭曲,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

  2、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撒谎,过分敏感,情绪变化无常,容易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有抵触对立情绪。

  3、针对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

  (1)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

  1)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xx年4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xx年8月————20xx年7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5)调整修订课题实施方案,深化课题研究。

  3、20xx年9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学生成长个案等。

  (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科研研究中。

  2、主研人员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中已有一定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3、申报的课题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并保证充足的时间研究。

  4、学校给予本课题以充足的研究经费。

  六、成果形式

  1、研究制度的建立;

  2、学生成长个案;

  3、优秀研究个案、分析报告、案例等;

  4、教师的论文、专著;

  5、课题研究报告等。

  七、课题组成员(见附表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2

  构建“以生为本高效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提出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单元为整体单位,进行省时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

  1、师生不重视阅读。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较恰当的体现。部分教师,对阅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家长反对学生读课外书;阅读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

  2、缺乏阅读兴趣。农村学生,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上街疯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就不浓。原因:一是教师对阅读的要求偏移、对学生的能力拔高、忽视学生的体验。二是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3、阅读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少。教师没有注意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之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与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造成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阅读现状,要想改变阅读的这种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从施教者的教学策略改变入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阅读学习模式,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变机械的吸收为理性的和感情式阅读,强化个体在阅读中对内容的重新构建,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基于此,我校决定从今年开始,着力探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阅读课。

  2、探讨课内外整合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3、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辐射的策略与路径,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探寻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4、重视积累与运用,在阅读中强化技能和应用,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鼓励语文教师及学生全员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

  3.探索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实践性的认知特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5、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各学科学习能力;

  6、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总计课外阅读145万字。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富有和强大;在阅读中创造生命的质量;在阅读中修身养性,姿态优雅。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幸福地阅读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带头示范,注重指导。

  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读20分钟书的读书活动。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引导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变革繁琐的分析课文的教法,让学生会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力求简简单单教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1)以课内带课外。有意识地把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就让学生再去阅读《张家界》等其他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再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一书。学习了《詹天佑》等这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的课文后,推荐学生去阅读“爱国题材”的课外书籍或文章。

  (2)以课外促课内。

  补充课外信息,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适当地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看似离逸了课文的主线,实际上更好的突出了课文的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补充课外信息,积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课外信息,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补充课外信息,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在理解课文难点时,适当地补充课外信息,可以让难点迎刃而解。

  (三)让“图书超市”中的图书大放光彩

  1、发挥学校的图书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学校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指导好学生读书

  开展早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要求每周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四)积极开展读书讲坛活动

  在学生广读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个层面的读书讲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和收获,当众讲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3

  一、问题提出

  1、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让我步履维艰的还是作文教学。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地反应。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小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把身边的事情忽视掉,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

  2、顺应时代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各科教学纷纷在研究创新教育的切入点;“研究是作文”旨在突破传统作文教学重回忆、重记叙的倾向,更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回应时代对人才要求的'呼唤。要想让教学获得全局性的突破,应把大力花在如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效上。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生习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作文教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3、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4、“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端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将改变农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现状,完善小学习作教学的整体训练体系和专题训练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评价体制;形成小学各学段语文作文教学及批阅的有效教学措施;改变作文应试教学模式,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四、研究思路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纵观小学习作的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错别字多,语言贫乏,词不达意,无话可说,无事可述,说假话、空话、套话、胡编乱造等等,因此,我们组织了一部分有志于改变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利于提高校学生习作教学效率,使习作教学走出困境。

  1、课题研究试验班级为低年级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作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通过对儿童心理学和作文之间关系的研究,了解儿童成长中的需要,让学生写作文起就明白:作文一定要倾注真情,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3、接触作者的畏惧心理,坦诚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初步学习并研讨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素材收集的途径及方法。

  5、有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应研究水平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报告和其他一些研究成果资料。

  低年级看中练习与片段。要求是:“低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连贯。”对这个阶段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注意趣味性,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 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习作教学的内涵、特征做初步的概念界定。

  2、 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定课题并进行论证。

  3、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 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2、 如何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 定期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4、 在生成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最终形成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习作教学模式。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xx年7月)

  1、 汇集测试、收集的资料,针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研究的状况等相关情况,以实验报告、经验交流、学术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由学校统一组织,以经验交流会或专栏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2、 准备相关资料,申请结题。

  3、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存档。

  4、 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进行课题成果展示。

  六、研究对象、方法与人员

  对象:永坪镇第二小学学生

  方法: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人员: 刘靓

  七、课题研的究任务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鼓励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目前学生习作状况有着全面的了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过“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研究,受到一定效果。

  3、本课题的研究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

  八、参考文献

  1、《走进研究自主作文》

  2、《小学语文评价标准》

  3、《现代汉语词典》

  4、《现代教学论》

  5、《小学作文教学论》

  6、《浅谈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4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词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则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孔子所说的“诗”是指收在后来称为《诗经》这部书里的作品,其实,所有优秀古典诗词,都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增长知识的审美功能,它们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史和斗争史,展示了中华民族一切美好的品格和风度,是对学生进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好教材。经过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华诗词以其极富民族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缔造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华诗词再次以其在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方面展现其迷人的风姿,在育人和校园文化重塑过程中的发挥了特殊功能。为课题研究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提出160首的诗词读背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在统统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提高。诗词的学习,也应该为学生在完成普及教育的前提下提供发展的平台。不仅要满足新课标对所有学生基本的诗词教育方面的要求,又要为诗词爱好者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广阔的通道。这为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人才的培养对于21世纪人类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诗词教育对人才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道德素养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推动和强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提高学生文化道德修养”的课题。

  (1)理论价值

  本课题主要研究中华传统诗词文化在学校中的开发与实践,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词,热爱诗词,更要研究如何让诗词走进学生、教师的生活,提高师生人文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营造学校文化氛围。本课题研究对学生人格情感、知识积累、审美情趣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让学生赏析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底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诗词让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充实,让小学生的情感生活丰富,让小学生的想像天地广阔。在小学阶段实施诗词文化教育,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词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2)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让学生学诗词、吟诗词、赏诗词和作诗词,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开发语言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热爱家乡优秀文化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并逐步探索出用诗词文化育德育才的方法积累经验,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的发展”。小学诗词文化的熏陶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校本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的需要。

  二、理论假设和实验原则

  (一)理论认识

  1、传统诗词文化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传统诗词教育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历史上的文豪许多都受益于诗词教育: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白居易五岁开始学诗,九岁就能识声谙韵,十六岁就写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陆游自小受到父亲的诗词教育,吟诗、做诗,不但学到了做诗的技巧,更重要的感悟了做人的道理,最终成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七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学校中的儿童诗教育,那些从事诗词教育的老师如黄基博、林武宪等人不但指导孩子写出了大量清纯质朴的诗作,而且自己也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大陆的邱易东也在八十年代后期尝试诗词教育。九十年代后,在诗人圣野、黄亦波的大力倡导、大声疾呼和精心培育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一大批学校参与诗词的教学。上述的事例足以证明学龄儿童可以学诗词,赏析中华传统诗词,这对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大有裨益。

  2、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

  研究表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却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另外,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我国台湾地区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年级段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的人士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事实上我们现在课改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童诗(包括儿歌)和韵文,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安排的。

  3、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文学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生理的感觉—运动层面,心理的意识—符号层面,文化的审美—经验层面。而心理经验必然要伴随着生理过程一同发挥作用。儿童的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等)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逐渐形成的世界观),都势必会逐渐渗透、融合、凝练在每个儿童的文学能力结构中,形成其文学结构能力的独特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诗词教学的基础。事实上赏析中华传统诗词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诗词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诗词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诗词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原则

  1、人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具体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中华传统诗词校本教材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素质、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这是指诗词文化教育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的内容、形式等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在实施过程中,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诗词如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与一般的文学体裁相比,它更能够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随着赏析诗词教育不断内化提升,必将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

  4、整体性原则

  诗词教育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策略,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全部师生,所以,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兼顾整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凝聚合力,整体发展。

  5、差异性原则

  虽说诗词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项整体性的改革,但绝不是面面俱到,一字铺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研究各有侧重。在与学科结合时,它与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契入更容易。而对课程的实施者老师而言,那些爱好文学,文字功底相对深厚的老师成为倚重的骨干。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6、实践性原则

  本课题是在地区农村的中心小学研究,十分关注实践层面的操作。要真正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真正开发校本资源,把诗词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因此,我们的实践不但能完善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套宝贵的经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验证,能使理论得到补充、体验和证实,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理论的升华,在课题研究中促进高的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

  1、通过诗词文化教育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地诗词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4、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营造浓厚的学校诗词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5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6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阅读教育及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学校和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和作文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7.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将吸收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学校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语文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二)技术路线:

  1.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和现状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

  3.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探讨中小学生“群文阅读”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建设“群文阅读”资源包;

  4.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步骤

  本项研究初定时间为三年以内(20xx年3月―20xx年12月),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xx年3月)

  (1)课题申报(20xx年3月):组建研究队伍、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研究规划、组织落实与前期研究;

  (2)课题开题(20xx年3月―20xx年10月):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寻求启发。

  阶段成果:《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指导手册》、《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等。

  第二阶段:模式建构(20xx年6月―20xx年12月)

  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并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

  阶段成果:《“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阅读力”理论探析》、《“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效果。

  本阶段研究与前两个阶段研究并行。

  阶段成果:《利用“群文阅读”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20xx年9月―20xx年12月)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所有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样本不小于总体的20%,主要调查内容为三项:实验效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广情况,学生阅读力的水平。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7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整体生命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失去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学校德育的统摄性。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途径、方法,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追求一流德育工作实效,成了世纪之交人们思考、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然而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项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也直言学校德育弊端:……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这一切学校德育弊端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一定要在德育的思想观念、途径方法、措施做法上作深入探索、改革,从实效出发,走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之路才能真正收到一流的德育工作实效。

  我校是一所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农村中心小学,是z市德育先进学校。长期以来,学校历任领导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初步形成了“引导学生德育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德育特色,这一切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此项实验研究。试图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之路。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两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活动、实践作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义,对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活动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发展主要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提高,教育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具有实效性。学生的德育过程,同样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内化道德认识,并在实践中外化成道德行为。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2、形成科学的德育内容体系,开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形成生活化、活动化、实践化的德育活动序列,在此基础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3、形成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及评价体系。

  四、研究原则

  活动性原则。教育论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要依据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设计活动序列,明确活动目标,保证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形式,在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培育道德情感,外化道德行为。

  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引导学生德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自主活动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实施、自我总结评价。在活动中真正提高道德水平。

  协调性原则。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激励性原则。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表扬、激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其成绩,让他们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操作要点

  校园是师生生活、教学、娱乐和开展各项活动的主要空间。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学校的一切为了育人,首先应创建一个赏心悦目而有充满生机活力的环境氛围。

  (1)科学规划,体现整体性。校园是整体,是一幅科学、精美的画卷。用几何学、美学、教育学相结合的观点,审视校园空间、地形、建筑物体,规划环境设置,使校园环境有一种整体美感。

  (2)布局合理,体现科学性。对校园的室内、外,从地面到墙面、从花草树木的选种到小景点的确定,从校风、校训的设置到名人格言的张贴,从橱窗板报的布置到教育成果的陈列,合理恰当,幽雅充实,既不重复堆砌,又不空泛无物。

  (3)精心设计,体现教育性。师生的每一视野无不蕴含教育的寓意特点,有情感的呼唤,有意志的激励,有品格的昭示,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引起思索,受到启迪,催人奋进。

  (4)讲究特色,体现艺术性。艺术性愈强,校园文化氛围愈能感染师生,让师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餐厅等,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设置。每一空间构思新颖,选择高雅,比例恰当,色彩调和,呈现出浓郁的育人氛围。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xx.3~20xx.12)

  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方案;广泛搜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和教师培训;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xx.1~20xx.6)

  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编制校本德育课程;形成学校科学的德育管理网络和评价体系;搜集典型个案材料及课题论文专辑;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xx.7~20xx.12)

  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组织专家评估。

  八、课题管理

  组长:z 副组长:z 组员:全体教师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8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

  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

  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1]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一)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4.故事激趣,激发“知”趣

  对于情节性强的新课,教师可在预习前埋下伏笔。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的开头,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走进预习,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知”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以“导法”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实验教师根据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读。 “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预习方法。预习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遇到重点篇目,要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2.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生词的形、音、义。将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划出来,及时请教他人,做到能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等,以此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预习目的。

  3.思。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前预习时,不妨让学生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

  4.写。即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0

  课题: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课题研究员:XXX

  学 校: XX小学

  实施方案

  一. 课题的表述:

  小学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探究

  二. 课题涵义:

  小学英语合作教学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本课题主要研究英语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国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又称“小组学习”、“团队学习”或“分享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在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学会自主学习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

  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四.研究目标:

  1.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3.创建科学的小学英语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五.研究方法:

  1、运用测验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情况进行前测和后测,比较验证该教学法的`实验成效;

  2、运用行动研究法,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均衡分组,并创设系统民主的小组管理模式;

  3、运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实验班的学生尝试小组合作化教学模式;

  4、运用观察法和文献研究法,创设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生评价机制;

  5、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总结形成该课题的研究性课题报告。

  六.研究步骤:

  1. 研究分组方法:

  创建民主科学的小组合作化教学的管理模式。负责人:杨福稳。

  2. 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研究具体的小组合作化教学步骤,形成较

  成熟的教学案例。负责人:吕振红。

  3. 达成科学系统的小学英语评价机制:

  2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总结。阶段负责人:骆敏之。

  七.成果形式:

  1.研究分组方法,总结出具体成熟的经验论文。

  2.探究小组合作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形成较成熟的教学案例。

  3.研究具体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执行办法,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经验论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1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 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2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而三年级学生又是小学阶段的过渡年级,在小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评价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念意识,对现代教育新元素缺乏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质量产生的掣肘作用已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严重束缚教育发展的一个颈瓶。因此,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当前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寻破解的方法对策。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这一微型课题,就是希望通过研究能提高语文评价能力,为正确评价小学的语文学习质量提供方法指导,并从三年级语文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握三年级语文学习质量评价与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最佳结合点,使使教学实际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又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做到为每位学生评出自信、评出目标、评出动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适应了教改的需要,同时又可以促进与教改目标、教改内容相适应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策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达到以研究促评价,以评价助教改的目标。

  一、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实用价值

  一是深入分析研究目前三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现状,探索出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与导致困难的原因。

  二是努力探索解决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三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可以发挥评价的功能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体验、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现状的同时,侧重于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针对问题与困难,寻求解决之道,提出科学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四、研究思路广泛调研、查找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现状,探索出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与导致困难的原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问题与困难努力探索,提出科学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针对性地选择多个班级,将所提出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在实验班级进行具体应用,以对比、考察、验证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方法鉴于本课题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的过程

  因此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资料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进行研究,辅之以调查法、理论综合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紧紧把握实验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争取得出最佳理论成果。

  六、研究过程根据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即从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具体安排如下:

  1、启动论证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课题申报;

  (2)制定实验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学习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2)收集、分析、总结资料信息,找出我所代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中影响、制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整理其产生的原因;

  (3)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3、验证实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开展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效果实验活动;

  (2)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4、结题验收阶段20xx年7月

  (1)收集整理本课题的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3)对成果进行修正补充;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3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曾经看过一句话:“习作并不难,只要把你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可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正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为了让小学生在起步阶段能够轻松、愉快地写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掌握写作方法,培养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习作的起跑线上感受到精彩,体会到乐趣,轻松迈入习作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难,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和兴趣,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什么可写。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作文回归到有趣好玩的生活中,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就有了写的欲望。写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在作文创作中求“新”更是难上加难。学生由低年级的写话进入中年级的习作,它既巩固写话教学的成果,又为习作的发展作铺垫,意义重大。因而对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理论基础

  1、《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乐写是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起始阶段写作教学研究,在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学生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指明了本课题以我校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小学的三个学段中,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中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新课标对这一学段学生作文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正因为是起始阶段,学生对作文的概念模糊,认为作文很神秘、很难写。

  小学生起始阶段的写作教学研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学段等特点出发,在习作教学中开展习作教学方法的探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观察,在活动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其次是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观察,有序观察,重点观察,调动学生观察事物的主动性。再次是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积累,养成在生活中积累作文材料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的变化,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态,投入到写作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作文教学活动,以真实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从丰富的习作素材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乐写的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研究目标:

  通过对儿童、习作之间关系的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从农村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注意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动笔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素材与作文实践联系起来,使他们由怕作文发展到爱作文,会作文,写好作文。

  1、注重引导,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为写作提高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写作积累素材。

  3、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为写作拓宽空间。

  4、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为写作添砖加瓦。

  五、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个性心理特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习作习惯。

  3.通过小学语文习作起步教学的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及专题训练体系的研究,使语文教师更好地依据学生发展规律与习作训练体系进行习作教学。

  4.寻找小学生习作训练的一般规律,研究农村小学习作起步阶段有效途径。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通过调查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及学生作文存在问题,分析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等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实践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个例研究法:

  (1)小组互学:班级分为小组为单位,互相学习并评改日记,促进形成“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

  (2)家长互动:家校携手形成合力。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参与家庭生活,积极发现日记素材并有效启发并指导孩子写作。

  (3)师生评价:“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评讲是在作文评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发展性,发展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先示范评改,再集体尝试修改,然后每位学生自我修改,共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语文起步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20xx年3月——20xx年12月,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1)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2)举行开题仪式。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1月)

  (1)落实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案,引导实验教师的实践研究,提升理论素养。

  (2)开展语文起步习作的现状调查。

  (3)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能把看到的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4)收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5)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定期了解学生习作的进步状况。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收集数据并分析、提炼、总结成果,做好验收工作。

  (2)进行课题研究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3)进行习作教学观摩展示。

  (4)结题,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七、研究措施及保障:

  1、加强理论学习,必须深入钻研,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2、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

  3、及时、详实的做好有关课题的各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建立规范的课题专栏。

  4、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八、预期研究成果:

  1、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2、编写教学案例、教案集。

  3、整理有关电子、音像资料、照片资料等。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4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从教师到学生”的硬性灌输现象,即在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练习,学生则存在死套公式的现象.教师都在抱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则是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不能深入理解数学的意义,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是因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没有沟通的纽带,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的产生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就更为明显,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到合适的桥梁和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数学的王国,让学生能自主的进入并接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始前找到各种方法,这种方法要通俗易懂,并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理解,就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环节就是为起到这种作用而产生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要前奏一响,就可以从心灵深处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所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块磁铁,能够吸引学生们分散的思路;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台戏剧的序幕,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仿佛平静湖面上的投石,能够激起学生们思维的涟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一课之计在于始”,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开始在整节课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课新课导入就起到了这种互动和纽带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导入是老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turney(turney,1975)等人在sydneymicro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gergower及stevewalters(1983)研究了在教学技巧中“startingthelesson”时应采取的多种方法.c.turney(1975)及rogergower(1983)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国外研究

  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早在我国元朝卓越的喜剧作家乔吉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常用此说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要响亮.可见,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重视开头,并且现代学者也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导入.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阎承利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李如密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有些学者认识到新课导入的价值,从价值出发进行研究.蔡群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一文中认为: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导入技巧.

  2、有些学者从教学质量出发,强调新课导入的重要.王小萍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情境设计”一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实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去品尝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知识内容,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些学者从学生角度出发,指出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例如,昝绍伟在“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文中认为: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浪漫,爱说好动,他们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上课时常常是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几分钟后还没有什么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思绪便转移了.所以,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要努力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何如在“讲究数学课的导入艺术”一文中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始于“导”.如果一堂课的导入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讲究导人艺术,艺术性地设计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有些从新课导入策略出发进行研究,如:韩冬英在数学新课导入的开放性策略中指出: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通过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创设自主探求的学习情境,体现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轨迹等等.

  6、国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出发,提出了许许多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游戏导入法、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演示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经验导入、竞赛导入等.还有学者为数学课的导入提出了新的探索如:开放性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法、音乐吸引法等.

  7、有些学者从导入原则出发,为数学新课导入设计了具体的原则:明确目的、科学系统、短小精悍、别致新颖、因课制“疑”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同类课题针对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新课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说明该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理论上许多教育者都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更好地利用新课导入这种有利的教学工具,它的实施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于新课导入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导入存在哪些问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在新课导入中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去做进一步研究的.

  四、理论依据

  (一)导入的教育学依据

  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转化是指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转引自孙绵涛2000 :1206).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通过导入使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合一的境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导入的心理学依据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耶.安德列夫在谈到注意力的危机时说:“常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注意力的危机便会到来,第一次危机通常在第15到20分钟之间,第二次危机在30到35分钟之间,(转引自孙绵涛20xx :1200)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到15分钟之间,之后任何听众都会出现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力受阻的情况,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一定要引人入胜,使学生在一开始时就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这是导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1、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2、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

  3、如何指导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

  研究内容:

  1、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2、小学数学课堂特点

  3、有效导入对数学课堂有的作用

  4、当今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5、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失效的原因.

  6、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

  7、总结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行动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推出显现研究成果的观摩课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属微型课题,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一人:吴芳,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由此人承担.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面的相关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9月

  1、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展示.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一个以数码、网络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滚滚而来。信息网络革命和生物基因革命将扮演着主导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角色,这两大革命将极大改变社会组织结构和人类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了创新型人才,谁就拥有财富,谁就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要靠教育,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因此,在数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2、研究现状

  21世纪是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科技的同时也在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各国把信息技术教育及其运用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现实情况表明,当大规模启动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时,制约信息化推进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准备不足。

  我国政府同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实施了“班班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使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20xx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普通教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前不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化专家座谈会上,所有专家的发言几乎都聚焦在教师培训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己成为当前我国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瓶颈。通过查阅资料、调研,目前还找不到通过中学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模式。

  我校硬件环境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低。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够,对理论课的研究还不到位。

  3、选题的意义:

  我校通过《提高蚌湖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课题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从而依托信息技术教研网,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结合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教育教学改革积累实践基础和教学经验,最终达到教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订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生动的情境,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的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模式,朝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教学媒体介入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才能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使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软硬件保障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本课题组长为精通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中多数教师为学校、处室的主要负责人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因此,我们有足够的人力和能力来保证本课题的实施。

  2、完成课题的条件

  ⑴组织形式:本课题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牵头的课题组领导机构,由我校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确保研究队伍的精干和实干。

  ⑵研究资料的来源:学校图书、档案资料,近年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网络教育研究成果。

  ⑶学校的硬件和软环境建设:在硬件和软环境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有学生机房1间,多媒体教室6间,办公室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电教设施过硬,有着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还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我校部分任课老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

  (4)人文环境: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科研,科研意识强、教研水平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校教师观念比较新、教科研气氛浓厚。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以教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共识,为我们成功的研究本课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研究的假设及创新之处

  随着信息社会时代的到来,要想赢得未来社会,就必须善于获取、处理、传递各种信息。因此,培养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就成为教育的历史使命。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就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学校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化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新型教师。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成了亟待研究并解决的新课题。同时,我们认识到,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且呈现不连续的跳跃性。因而在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上可采用未来教育所提倡的“任务驱动的探究式方式”完成培训工作,最终使本校、本地中学教师具有相当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学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这种假设是可能成立的。基于这种假设,我校提出这个新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社会需要并适合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校本培训方法、途径和模式。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认真分析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项课题,旨在研究探索培养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特殊性、阶段性和规律性,营造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并取得相应理论技术成果,造就一批信息化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新型教师,从而达到改进并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本课题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我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通过论证与查阅资料,探索一套提高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校本培训路子,并进一步通过实验、总结,完善校本培训方案。

  2、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等组对照实验法,通过多渠道收据数据,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两年分三个阶段完成。

  七、本课题研究的有关参考文献

  1、《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

  2、《人的教育》福禄贝尔著,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4、《创造教育概论》王松山、胡之德,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8月第1版。

  5、《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刘以林、张文珍、冯克减,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2版。

  6、《最佳教育模式丛书》冯克减、田晓娜,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7、《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吴立岗,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xx年1月第4版。

  8、《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9、《wps office电子表格教程》主编求柏君

  10、《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朱德全、宋乃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9年6月第4版。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7-21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4-20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0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4-01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4-18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精选15篇)04-20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20篇04-25

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03-23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