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

时间:2023-05-06 08:44:53 炜玲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

  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

  若要给李白来画个像,非写意笔法不能显其神貌,白描则不可。铺七尺长卷,笔落酣情,非一气呵成不能现其风采,气韵顿挫则不可。唯其超拔飘逸与雄奇豪迈,方能称之“谪仙人”,他用手中如掾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李白二字,真是叫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只觉有一股热流在身躯中滚动,直至头脑昏眩仍无法抑止,于是只能听任在激情中感受诗的王朝古老而又至今生机勃勃的生命律动,在亢奋中朝拜宛若天人的李太白,情之所动处难免言有偏颇,但情真意切方能尽我所言。

  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相区别的特色。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块块疆土,这样一个时代培育出来的人物,或者说,出现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天才,往往是极其富有魅力的。李白的魅力便是那么的动人,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法。他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以及后世许许多多代读者的心。贺知章在长安初次遇到李白,诵《蜀道难》,呼之为“谪仙人”,解下腰佩金龟换酒与之畅饮同欢;杜甫在赴长安应试途中与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仍念念不忘,赞之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寻李白几千里,终于广陵相会,言李白诗曰“鬼出神入”。李白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至于李白被汪伦“千里酒家,百里桃林”的文字游戏所骗应邀,临别却仍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与踏歌相送的汪伦,更可以看出唐人所普遍具有的浪漫气质。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中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凡俗的道学家,无论是豪迈勇武的仗剑侠士,还是玄而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的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屏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种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他们并不是没有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正是这种俯仰天地的慷慨大气之情怀,形成了唐代诗人共有的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与气质风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李白以及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把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社会政治与诗歌文学融会到了一起。李白抱着宏伟的抱负,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悄然隐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名遂──身退”成了李白为首的唐代诗人们共同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这种倾向是毫不隐晦,显而易见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简直就是一份人生理想的宣言书。虽然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只有短暂的辉煌,但却从没有放弃过他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以至于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其实他能不试而举并名动君主,在旁人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虽只是个无实权的“供奉翰林”,但足以显亲扬名了。李白却在朝廷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官场的复杂,直至“五噫出西京”。与其说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个李白,不如说是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李白。作为唐代的灵魂,他已经超越了世俗对文学,政治,经济等等的划分,他的具体的人生道路,或是布衣或是卿相,或是文人或是将军,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他留下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形象,足以光耀千秋,泽被后世,这已经够了。唐代的时代画卷中有不少同类的形象,他们共同铸造了唐代精神的灵魂。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么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箍箍,各种流派的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在李白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所以说,李白的思想不胜在多样而胜在健全,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不胜在丰富而胜在完整。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

  一、李白其人

  李白(710—762),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的称号。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接受过西域能歌善舞、豪迈粗犷习俗的熏陶。由于李白一生漫游过许多地方,漫游的经历让他结识到许多不同身份的人,也见识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李白在成长过程中受几种不同思想的熏陶,思想开放,因此其诗歌内容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他大约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到绵阳的昌隆县(今四川江油)。李白一生喜好漫游,有诗为证:“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大约十八、九岁时,跟随赵蕤学习过纵横术。二十岁时他又经成都,去谒见益州长史苏珽,受到苏珽的赏识。这是他青少年时期的大致经历。后来他家搬到四川,由于四川道教气氛浓郁,李白受道教的深刻影响。跟随赵蕤学习时他隐居于大矿山,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

  开元一十三年,李白东游洞庭、登庐山,至金陵、扬州,往游越中。然后又游向西边,在湖北安陆定居。天宝元年,李白接到皇帝诏书,官至翰林。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李白上任时,唐玄宗下辇迎接他,并在吃饭时亲自为他布菜。这是一般人几辈子也无法享受的待遇。这个时候的李白,志得意满。仕途顺利。但不久后,李白就被朝中权贵屡进谗言,人生理想遭受现实的严厉打击,天宝三年李白以“赐金放还”的名义离开了长安。因为这次仕途上的打击,他非常愤慨,他说:“玉不自艳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国家蛀虫如苍蝇一样多,像白璧一样的忠于国家的人却遭到馋毁。这是他对当时国家奸佞当道,进谏谗言,扰乱圣听,诬陷忠臣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认识杜甫,与其结下了千古传诵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报效国家,于是去从军。但他所跟从的永王李璘被肃宗以叛乱罪讨伐,自己也因反叛罪而蒙冤入狱,流放到夜郎。上元二年,李白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又想陈军报国,无奈半道病患,宝应元年(762),病逝于族叔李阳冰家,享年62岁,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作品授在《李太白集》中。

  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国土辽阔、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思想上更如海纳百川,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盛唐时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一个经济市场。外来文化也传入唐朝,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文教(罗马的基督教)、大秦的景教(伊朗的拜火教)和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等文化。这些外来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唐朝生根发展,生成了胡旋舞、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曲、敦煌壁画等,也成为盛唐文化的标志。这个开放、发达、融合的盛唐时代,为李白诗歌中体现的浪漫情怀、英雄情结、包容精神等提供了广阔肥沃的土壤。

  二、李白诗歌的时代精神

  唐代国力强盛、民族融合,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多种思想活跃并存,这些思想文化使得唐人拥有许多较为突出的时代精神,如积极的浪漫情怀、崇高的英雄情结、伟大的包容精神等。李白作为唐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独立景观,对盛唐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这些鲜明的时代精神,研究盛唐文化。

  1.浪漫情怀。

  盛唐是一个浪漫的朝代,唐代诗人的浪漫情怀主要源自盛唐气象,归功于唐代的国力强盛,思想的开放,李白所写的咏月诗充满了浪漫情怀。如李白《古朗月行》、《静夜思》等就是典型。盛唐文人普遍怀着“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情怀,希望“致君尧舜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立卿拜相,一展抱负。他们刻苦读书习武,只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唐人不论身处何职:或在朝为官、或从军边塞、或隐于山林市井、或浪迹天涯,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政治道路。正是这种永存希望的浪漫精神,鼓舞着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场场精彩动人、感人肺腑的历史剧。而盛唐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这种浪漫精神。

  盛唐诗人豪情万丈、充满积极向上的乐观豪迈精神。李白正是这种浪漫精神的最好代表。他是最具有浪漫气质的天才诗人,特别是他的咏月诗,包含了强烈的浪漫精神。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中,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他在这些诗中用月亮来作为意象来表达感情,寄托理想。如:表达得意之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感伤之情:“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用月表达自己的抱负,抒发情感,寄托理想。使月我一体,二者相互统一。在他的笔下,月亮还有不同的功用。如用来寄托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用来程度:“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可用来思念故人,如:“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等。李白诗歌想象丰富、大胆、奇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无拘无束、任情任性的浪漫的世界,这些诗歌使李白的诗风发出夺目的光彩。这种光芒映照了整个盛唐,甚至整个古代诗坛。他的诗歌,立意高远、热情奔放,想象丰富,神与物游。如江河入海,波涛澎湃;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如白云在天,舒卷自如。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2.英雄情结。

  唐人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侠文化、侠精神。唐太宗靠“风尘三尺剑”从马上得天下,武则天成为女皇,靠的也是武力。还有唐中宗、唐玄宗获得政权也是靠的武力,唐玄宗在位时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动战争。这种战乱局面使得当时的人很崇拜武将,士人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大兴习武佩剑之风。大多数人都文武双全,特别是李白,除了具有出色的文采外,武功也很高强。可以看出唐人具有一种英雄豪侠的情结。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找到证据。

  李白诗歌中创造了许多英雄侠士,这些侠士人物形象突出,洒脱不羁,都有高超的武功和仗剑任侠的精神。如:“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诀浮云起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这首诗中,白起,用兵如神声震天下的将军。浮云:出自《庄子》:天子之剑,上人浮云,下绝地纪。寒风生铁衣出自《木兰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典故,描写战场战事的激烈情景,表现出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又如:“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將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恒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首诗描写的是战国时期魏国侠士侯嬴、朱亥帮助信陵君救赵的故事。诗中将侯嬴、朱海的英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在那个“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情境之中。“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纵然侯嬴和朱亥这样的英雄豪侠已经死了,但是他们的狭义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又如《白马篇》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诗中描绘出一个勇猛强悍的生动的豪侠形象,写出了年少不可一世的气势和高超的武艺。

  虽然李白做官时间很少,但是他一直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获得君王赏识,实现抱负。我们都知道他一生或主动(他年轻时游学所)或被动(他做官后又被贬谪)地游览了很多地方。他身配宝剑,仗剑任侠,像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士。安史之乱爆发前,他踌躇满志,希望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去看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以少年侠客自居,可见对于李白来说,朋友情谊是最重要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对游侠的兴趣淡了。他说: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游,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之后他是游侠作风与以前的有所不同,但他还是一个希望能以己之力报效祖国的英雄、侠士。

  与其漫游经历有关,李白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仗剑任侠中度过的。他向往那种豪放自由、仗剑走天涯的生活。从他的诗歌中体现出当时盛唐流行的英雄豪侠精神。

  3.包容精神。

  初唐、盛唐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人们思想的活跃。盛唐文人广泛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思潮,不论是佛家、道家、儒家或其它外来文化艺术。他们融汇百家,为己所用,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参与精神和进取精神,更体现出伟大的包容精神。

  作为盛唐士人的代表,李白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包容精神就更为突出。李白少年时代主要受到道教影响,他五岁时他家移居蜀中。蜀中道教气氛非常浓郁,开元年间,很多道士受到朝廷重视,他们都来自这里,如元丹丘。蜀中有几处道教圣地如紫云山、还有著名的青城山。所以在这种充满道家思想的环境的影响下,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很多诗歌的内容都与道家有关。如:

  嵩山有神人交链使者,不知何许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路,游行若飞,倏忽万里......

  链师,道士修行,德高思精的称为链师。胎息代表道成。描写一个姓焦的神人,他德高望重,修成了胎息,已然道成。

  又如《访道安陵遇盖寰未予造真路,临别留赠》中:“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蕊珠,上清境宫阙名。描写李白在齐州请高天师授道箓的事。

  李白饱读诗书,除道教影响外,还深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和荀子的影响。孟子强调个体人格美,认为“仁义礼智”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是个体内在的自觉要求,是一种切实的道德意识,与人的情感、行为相融合。受孟子影响,李白既追求人格的完善,又有着远大的志向,身上就有孟子思想中的这种积极入世人格的光芒,他在《带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白……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体现了李白积极入仕,渴望建功立业的乐观奋进的精神。

  对于儒家提倡的君子,李白有自己的君子观,他认为君子首先是要重视礼义,认为做君子是从礼仪开始的。而对于儒家的入世精神,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士人,不是固守传统道德,而是更为开放地面向社会人生。他们以这种精神面貌去实践人生的理想,积极入世,希望以己之力,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在李白诗歌中,也有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如《赠友人三首.其三》中:“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斩浪万古贤,以为儿童剧。立产如广费,匡君怀长策。但苦山北寒,谁知道南宅。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竹寺扎明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时人列五鼎。谈笑期一掷。虎伏避胡尘,渔歌游海滨。弊袭耻妻嫂,七剑托交亲。夫子秉家义,群公难与邻。莫持西江水,空许东溟臣。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想要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思想感情。又如《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歌从六朝帝都金陵到唐的都城长安,将历史典故与眼前所见景物结合起来,看的更远,诗中“浮云”暗指那些奸佞小人,他们围绕在君王身边,影响君王。“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李白对安史之乱后君王西逃,没有收复长安的国家命运的忧愁之情,抒发了关心民生、忧国伤时的感情,体现了儒家入世还精神。

  再如《行路难》中:“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李白受到排挤离开长安时写的,在诗歌中,“停杯投箸不能食,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出他人生之路受到了艰难险阻,但对人生、对未来又有了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他仍然怀疑理想,期待着能报效国家,实现自我的更大价值。

  李白号“青莲居士”,在诗歌中擅长吟莲,他的许多诗歌中都含有“莲”字。而莲与佛家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还有,佛家有“花开见佛性”的说法,这里的“花”就是指莲花。在李白引莲入诗的歌中,如《庐山东林寺夜怀》中:“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诗人独自一人探寻清净的东林寺,傍晚,寺里的钟声在寺中荡开,月亮出来了,倒影在虎溪上,是溪水看上去一片宁静,反刍白色的光芒。“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在文中起过渡作用,前面描写山上,后面描写佛教天香不断,天乐妙曼,宁静祥和的氛围,也暗含了对寺僧的赞美之情。因为只有得道高僧才能领略到天香、天乐。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领略到达千余毫发的关系,二者相互包容。领略到超于生死轮回之外的方法是“湛然冥真心”。首句“莲”字,指出本诗与佛家有关。诗中内容也体现了李白对于佛家思想的领悟。

  又如《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怡然青莲宫,永远恣游眺。”通过对李白诗歌的研究,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李白的思想情感包含了儒家、释家、道家等思想,体现了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昂扬奋进的精神魄力,这正是盛唐气象的具体体现,也是有盛唐时代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

  时代造英雄,英雄也影响着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标签。在盛唐时代,其独特的时代标签就是李白。一千多年以来,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很深远,已经超出了文学诗歌的范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独立景观。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奇特、寓意深刻、感情真挚。思想积极向上,读之使人精神昂扬,不觉受其积极精神的影响。李白和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文化杰出代表,他那积极的浪漫情怀、崇高的英雄情结、伟大的包容精神激励鼓舞着人们,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不因盛唐文化、盛唐精神而沉醉、着迷。

【李白与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赏析】相关文章:

浅析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06-13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赏析10-18

唐代李白的诗歌有哪些04-11

李白诗歌赏析03-24

李白-送友人诗歌赏析06-11

李白诗歌赏析大全12-20

《题玉泉溪》唐代诗歌赏析06-12

将进酒李白诗歌赏析06-11

李白《杨叛儿》诗歌赏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