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得家书》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3-07-21 08:41:46 偲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京师得家书》原文及译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京师得家书》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京师得家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京师得家书》

  〔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译文: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注释:

  ①京师:指都城。

  ②行行:每行。

  简析:

  这首诗是一首思乡诗。江水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长,每行没有其它的话语,只是告诉我要早日回到家乡去。

  赏析:

  “江水三千里”,写去家之远;“家书十五行”,写家书之短。古代的信笺一般每页八行,这封家书只写了两页不到。惟其去家有三千里之遥,而家书又仅有十五行之短,故这封家书的分量更显得非同凡响,诗人接信后也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两句全用实字,对仗工整,对照强烈,简括凝练。

  在远离亲人的京师得到盼望已久的家书,诗人的欣慰、喜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诗的后两句完全可以抒写诗人捧读家书时的激动心情,或写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但诗人却匠心独具,将自己的感情意绪完全抛开不写,只从家书的内容落笔,写在这封仅有十五行的家书中,亲人没有别的话语,只叮嘱自己尽早还乡。“行行”、“只道”突出了“早还乡”是家书中惟一的书写内容,因其“行行无别语”,更写出这是一种千叮咛、万嘱咐,一再反复诉说的话语,两句诗写出了亲人对自己思念及盼望的殷切和深沉,作为诗人感情的折光,诗人强烈的乡思和迫不及待的归情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记载,袁凯元末曾为府吏,博学有才辩,议论飙发,往往屈座人。在文网森严的明初,士大夫人人自危,袁凯历仕二朝,忧谗畏讥,进退维谷,他的处境必然是十分险恶的。家书中亲人切切的叮嘱,固然有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包含着对身羁官场的诗人安危的担忧,而袁凯的乡情中包含对惶惶不可终日的仕宦生活的厌弃及对闲适的家居生活的向往。后来,袁凯就因触怒明太祖朱元璋,惊惧不已,徉狂免归。因此,这里的“早还乡”,是有更深层次的感情内容的。

  这首诗紧扣家书展开叙述,信中只劝早早还乡,与诗人以病免归的情事完全吻合。唐人五绝往往自然真切,不假雕饰。这首诗围绕家书一事,纯用白描,情真意切,恰到好处,颇有唐人之风,在明代怀乡诗中实属难得。

  创作背景:

  诗人袁凯独居在京师,百无聊赖,收到了亲人的来信,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于是写下这首绝句。

  作者简介:

  袁凯明初诗人。字景文,号海叟。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卒年不详。早年好学,曾于杨维桢家席间赋《白燕》诗,一座为之惊服,都称他为"袁白燕"。元末曾为府吏,明初洪武三年(1370),荐授监察御史,后因受太祖朱元璋憎恶,他佯装疯癫,得归故里,常背戴方巾,倒骑乌犍,盘桓山水间,以避监视。袁凯性诙谐,善戏谑,终免于难。

  袁凯的诗作,言及现实其少,只于个别篇内有隐晦、曲折的表露。其成功之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描述旅人思乡之篇。"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燕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客中夜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此类佳品尚有《京师得家书》、《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中"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则以飘泊异乡的旅人身份来写战乱之苦。袁凯诗古体学魏晋,近体师杜甫,但并不囿于古人,有自己意境。古风《从军行》、《杨白花》等古朴激越,余韵悠然。律诗《采石春望》、《京师归至丹阳逢侯生大醉》及七绝《淮东逢张十二信》等,都有杜诗浑厚深沉、真挚含蓄之风,"流出肺腑,卓尔自立"。何景明等推袁凯为明初诗人之冠。袁著有《海叟集》4卷,附"集外诗"1卷。此集为明弘治间,陆深得旧刻不全本,与何景明、李梦阳更相删定之本。

【《京师得家书》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京师得家书》袁凯原文注释翻译赏析06-14

《到京师》原文及译文10-27

《说京师翠微山》原文答案及译文11-22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07-23

《赋得北方有佳人》原文及译文04-22

《穿井得一人》原文及译文10-27

《穿井得人》原文译文附答案12-12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译文01-12

《叶梦得》译文及注释03-03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