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复习生词,掌握生词的读音,复习得的读法。
2、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具准备:
灯片2框,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查词语:植物、知识、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许许多多、四海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读法、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2、谁能说一说?(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学习第二节诗
1、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2、(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怎么样了呢?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纷纷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3、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4、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试试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5、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聪明、伟大、了不起、无私)
6、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7、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学第三、四节诗
1、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她们一样聪明,一样无私,一样伟大,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2、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5、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6、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7、蹦到哪儿跳到同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8、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了吗?他们的传播方法还有好听的名字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叫风传播,苍耳妈妈的方法叫动物传播,豌豆妈妈的方法叫弹射传播。
2、(出示植物图片)看,这里有这样一些植物,你知道他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胆地推测。
3、你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妈妈呢还是演植物娃娃?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自己在小组里先演一演,一会儿到台上来演,好吗?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好吗?
5、最后,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既有趣又好听的诗读一读,把它读得美一点,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法设计: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
a同学:广泛的了解。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课堂上谈感受。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c同学:负责提问题。从本课内容出发,设计3-5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分组回答。
d同学:课后写小结。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谈原因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导入主题:
[陶俑]:
秦始皇兵马俑欣赏: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b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学生:a同学介绍陵墓雕塑艺术成就。
汉代俑
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南朝陵墓雕刻欣赏结合旅游经历谈谈石兽雕刻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小结:
请c同学提问。
教师最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
目标1、2
教具准备:
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光有降落伞行吗?还得有什么?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谁能不看书读。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这首诗我会背了。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淡出课堂。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自己读一读。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你能读正确吗?不行就再试试。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用什么方法判断?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诵诗导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
2、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读题:
(1)、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国,春天飞到北方,秋到南方。
齐读课题。
(2)、板书燕子)指导燕的结构:象形字,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小黑板出示字词:自由读指名纠正读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四、布置作业
1、习字册。
重点指导:聚、翼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外形
1、理解内容。
(1)图片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这小小的燕子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
很普通它的外表,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黑、小。你们看,你觉得它美吗?
同学们你们很会观察,一眼就看出了燕子的两个特点黑、小。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2)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默读第一段,在作者的眼里燕子是怎样的?你喜欢吗?划出你喜欢的词语,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乌黑光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3)再细细地读这些词从这些词中你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读。
(4)交流:
乌黑光亮
这个词是写燕子的颜色。黑,和你们观察的有什么不同?黑得发亮,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颜色美)
俊俏轻快
俊俏是指相貌清秀好看,这对翅膀不仅好看轻快,读到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燕子飞过
剪刀似的
活泼机灵
这三个词写出了燕子的另一个特点(活泼机灵)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3)、指名读男生女生比赛读齐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先分后总)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读了这段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来回答。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怎一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它的活泼机灵?
2、交流。
(斜着、掠过、唧的一声、已由飞到、横掠过、偶尔、沾了)
3、把你体会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4、看着一圈圈荡漾开去的小圆晕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
小圆晕还在一圈圈荡漾,燕子早已不知去向,多么敏捷的身手,一幅轻盈灵活的燕子飞行图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燕子的轻盈敏捷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那轻盈灵活的身姿就好像()(引导学生用比喻来形容轻盈灵活的燕子)
5、指导背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你们看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几对燕子中的一只,此时此刻,你都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话)你想听听燕子是怎么说的吗?
2、播放歌曲《小燕子》第一段。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那么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燕子眼里的美丽春天吧!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课文中有一段写出了燕子的美丽,指名读。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像这样的美景。
(1)轻轻地睁开眼睛,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美。美在哪?(风、雨、柳、叶、花烂漫无比)
(2)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引导学生讨论)
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4、回到第四自然的学习在蓝天的映衬下。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四、背诵、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就像一幅清雅灵动的水墨花鸟画,动静结合,有声有色,载着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平常中的美丽。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凹处譬喻应和下坠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哑口无言若无其事引经据典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英子的神态与动作。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故事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理解生词意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读熟课文。
理解“忧郁、犹豫、骤然、歧视”等词语。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第29课掌声,请注意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词、句
出示生词。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想重点来检查一下这几个词语。
点击出示:犹豫、忧郁、刚调来
谁来读?(个别读、齐读2遍。)
理解词义。
师:我们看到“犹豫、忧郁”这两个词语,它们的拼音相同,但声调是不同的。那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谁来说一说。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忧郁:一个人总不爱说话,整天闷闷不乐的,我们就说这个人很忧郁。
师:这样看来,这两个词语的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认识多音字“调”。
“调”是我们这一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它还读什么?谁来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出词语。
读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因为他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这个句子里生字多,谁来读一读?
认识多音字“落”。
指出“落”在句子中读”lao”,它也是本课要学的一个多音字。这个字还读什么?谁能看着拼音给这个多音字组词语。
齐读句子。
了解小儿麻痹症。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小儿麻痹症吗?
小儿麻痹症:小儿麻痹症又叫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多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得了这种病,往往会留下终身残疾,腿脚萎缩,走路一瘸一拐的。英子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孩子。
三、接读课文,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接读课文。
请5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中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故事里面都有哪些角色?(老师、英子、同学们)
老师是怎样的?(刚调来的)
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结合课文第一段中的句子谈理解)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
师:还有吗?
生:英子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引导:你是从哪里知道出来的.?
生:我是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看出来的。
表扬: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她能从课文的词句中读出自己的理解。真好!(老师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她是一个孤独的小姑娘。从哪里知道的?“早早地、又总是”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英子不爱说话、孤独、寂寞,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它概括了英子的这些表现,哪个词?大家找一找!(忧郁)
师:后来她变成了一个“快乐”的小姑娘,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结合课文第四段内容理解)
生:“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师引导:还可以说她变得怎么样了?(活泼、开朗)
四、重点探究,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此环节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文中人物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一)渲染过渡
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今天我们变一种方式来学习这两段课文。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你们觉得行吗?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下面就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在自己认为要重点表演好的词句下面做一下标记。
师:读好了吗?谁愿意演英子?
(注: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二)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开个故事会,请同学们轮流上台讲一个故事,老师借此来了解一下大家。
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讲完了故事,下一个,轮到英子了。英子,该你了?(英子表演)
(三)评议表演
同学们对刚才的表演满意吗?谁来评价一下大家演得怎么样?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词句进评议)
师: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英子。
英子,我看到你站起来的时候眼圈红红的,这是为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的掌声想对英子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一定会讲好。
生:英子,你不要自卑,我们会支持你。
生:英子,你不要难过,我们不会笑话你。
师:英子以前总是早来晚走,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她走路,今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英子,你是好样的,你勇敢地走上了讲台,战胜了自己!英子,听了同学们的掌声,你为什么流泪了呢。
(因为我没想到,同学们不但没有笑话我,还用掌声鼓励我,我非常激动。我一定要讲好。)
(四)配乐表演(课件出示第三段课文)
师:现在让我们完整地表演一遍这段课文,再现那感人的一幕。(表演略)
英子的故事讲完了。(同学们鼓掌。英子鞠躬后走下讲台)
师:同学们,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生:英子,你讲的故事太好了,太感动人了,以后欢迎你再为我们讲故事。)
生:英子,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
生:英子,你的声音真好听。
师:英子,我看到你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感谢大家对我的表扬,我还要继续努力;谢谢大家的称赞,我以后也要加入到你们中间和你们一起快乐地学习、游戏。)
(五)朗读课文第三段
在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六)理解两次掌声
我们看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一般)谁能比他读的更好?(个别读、齐读)
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七)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师;在这一段中还有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点击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的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的走下了讲台。
师:大家看,这两句话中都有“一摇一晃”这个词语。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紧张、害怕;高兴、愉快)
(八)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师:同学们,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他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他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理解、尊重、支持、鼓励、赞扬、夸奖、关爱)
同学们,就是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九)听课文朗读录音,齐读最后一段。
(十)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二、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特点,品位课文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感受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作者的幻想,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夹竹桃》。
2、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大声的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读,老师巡视。
3、课文读完了,谁告诉老师,作者爱不爱夹竹桃。(爱)(老师板书:爱)
4、出示课件。课前老师找了些关于夹竹桃的资料。指名读资料。老师引导(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种植物,而且课文第一自然段也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知道为什么吗,文中有一句话,找找看。
5、出示课件(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齐读这句话。韧性知道什么意思吗?(柔软而结实)课文中是指夹竹桃的花期非常长。
二、学习课文主要部分四自然段。
找出描写夹竹桃有韧性的自然段。
1、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同学们能勇敢的接受吗?我就知道同学们会接受,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
2、出示学习要求:(很简单)
(1)说说夹竹桃的韧性(即夹竹桃的花期长);
(2)读出夹竹桃的韧性。(提示:为了更好的说出夹竹桃的韧性,可留意课文第三自然段。)(同学们都下位找你的好朋友去交流讨论,可以两个人一组,也可以几个人一组。老师只强调一点,别浪费时间就行。好了,开始。)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全班交流
(1)说出夹竹桃的韧性。(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如:又开处又长出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无不奉陪等等)老师适时进行表扬。
(2)读出夹竹桃的韧性。(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话,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老师相机进行指导。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又长出一嘟噜。(老师觉得你不仅读出了夹竹桃的韧性还读出了夹竹桃其他的品质,因为老师觉得你注意了悄悄地一声不响。如果你再仔细的读,你会读出夹竹桃其他的好品质,特别注意一下悄悄地一声不响)再读一遍。
B: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得怎样。)
C: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老师觉得你从……一直从……一直无不读得挺到位的。)
D:这一点韧性……非常可贵吗?(最后感情再强烈一些效果会更好,你再试试。)
(3)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老师引读导入第五自然段。
师读: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那院子里的其它花怎么了,再给两分钟时间同学们认真读一下课文第三自然段,知道其它花怎样了吧。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我爱上了夹竹桃了。
(板书:韧性)
1、配乐范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幻想。用书中的话说。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老师觉得当时的环境也对作者的幻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门们想想看,当时该是一幅怎样的环境。
3、指名说。
老师渲染。(是啊,在皓月当空的晚上,四周静悄悄的,作者来到夹竹桃下,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夹竹桃浓郁的香气却弥漫四周,看着墙上参差的叶影和迷离的花影,闻着浓郁的花香,作者不由得产生了许多幻想。
4、自由读课文,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
5、出示课件。指名学生读。
A: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啊,把爬过的小虫子当成是远渡重洋的海轮了。作者还幻想到什么?)
B:我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了一个小池塘。
C: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6、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了那么丰富,奇特的幻想,下面我们也该好好的读读课文,领略那其中的美妙。先请同学们自己练读。
7、请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来读。
(这位同学,问你一下,在你马上投入的朗读这一段的时候,你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要求,比如,你可以要求我们都把眼睛闭上,静静的听你读,边听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吗)
(另外老师这有一段音乐,也可以借给你用用?)
8、学生配乐师范朗读。
9、读完后,音乐继续,(同学们别把眼睛睁开,静静的听,静静的想,你的脑海中肯定也会产生许多幻想。)(想好的同学把眼睛睁开,轻轻的打开本子,把你幻想到的景象写在本子上。)
10、交流写的幻想。(出示课件:省略号)
11、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板书:让人幻想)
四、除此以外夹竹桃还有什么让作者留恋、回忆的地方吗?
文中还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留恋,回忆夹竹桃的原因,找到了吗?(在课文第二自然段)
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板书:奇妙有趣)
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现在知道怎么回事了吧?
出示课件指名读课文。
其实这一处也是作者的幻想。
五、老师总结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因为它们的颜色奇妙有趣,因为它们有韧性,花期长,因为它们能带给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所以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留给同学们三道课后作业。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思考:课文主要写作者喜欢夹竹桃,为何第三自然段要写那么多其它的花?
3、收集关于夹竹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夹竹桃。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虽然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极为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老妇人的形象。同时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的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老妇人插蜡烛的图片,让学生表述老妇人在坟前做了哪些事情?
点拨:老妇人在坟上插上了他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对着烛光两臂交抱在胸前,然后为之制作挡风的屏障不使其熄灭。表现了他敬仰正义之师,热爱红军的思想感情。
2、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点拨:这是为了突出这支蜡烛的特殊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三、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讨论: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四、情感体验:这篇通讯非常感人,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点拨: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3、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五、修辞手法的探讨:反复。
1、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六、小结: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它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七、拓展: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02-08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09
教学设计方案02-24
教学设计方案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9-13
教学设计方案1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教学设计方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