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时间:2022-03-23 08:39:21 散文 我要投稿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精选10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精选10篇)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1

  建了三十年的老屋要拆了重建。

  建房子的主意是弟弟弟媳拿的的,因为看着周围一栋栋小别墅不时地向外冒出,尤其是看到很多儿子在外工作的家庭,他们从城里请来设计师,房子设计得一栋比一栋漂亮,看着看着就心痒了,就生出了推掉我们的老平房建新房子的念头。

  其实父亲做梦都没有想到他这辈子还要建第三栋房子。当初围垦团山湖,为了解决这里的社员寻医看病难的问题,刚刚做了两年赤脚医生的爸爸来到了团山湖安家落户,用土砖和竹子筑起了一座茅草房;七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爸爸在团山湖推掉土砖房,建了一座红砖房子,成为大队上第三个建红砖房子的人家,别提多高兴了,建了红砖房子,就再也不怕洪水了,爸爸以为这一回是一劳永逸了,却没有想到过了三十年这房子还是跟不上时代,被弟弟弟媳否决了。

  “爸爸,您看看外面的洋房子,多神奇,多现代呢,我们还住在这老古董一样的平房子里,至少也要建个乡村别墅吧!”弟媳的娘家最近建了一栋小别墅,于是很坚决地到婆家来提升这个住房条件。

  弟弟知道建房子辛苦,就换了一个角度来说:“爸爸,我们家得留着这块地,不要浪费了这么好的地基,这个房子住了三十年了,也差不多了,这个建房子的钱我出咯。”

  “那就建个二层楼吧,建房子的钱你出一半。”父亲终于点了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了子孙的幸福,就是再苦再累再舍不得,父亲和母亲还是同意拆了旧房子换新房子。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2

  设计房子的时候,爸爸和弟弟发生了分歧,弟弟要把房子掀掉重建,爸爸却希望还保留那栋老房子,只在老房子旁边建栋新房子。老人都喜欢恋旧,这我们都可以理解,而且爸爸妈妈一直说住平房很好,何况是住了三十年的房子,一砖一瓦都有感情,记得那个时候的砖头都是我们家里自己烧窑烧的,拆掉总有些舍不得。其实我私下里也觉得平房很好,低调舒适,虽然不华丽张扬,却没有爬上爬下的辛劳,特别适合老人居住。

  可是既要留着老房子,又建新房子,就是国土局也不会同意啊,而且在新旧的交替里,像很多我们人生的选择一样,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选择其一啊。

  新和旧的反复碰撞,父与子的几次磨合,最后妈妈做出决定,老屋大部分都拆掉算了,但两间房子一定要留下了,一间是可以烧柴火的灶房,还有一间是可以烤火的杂物房。开始弟媳还是有些不愿意,因为留着那些颜色陈旧的老房子,和新房子会不怎么相称,有碍观瞻。但是妈妈的这一点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因为这两间房子都是炊烟升起的地方,炊烟里,有我们的童年和少年。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3

  灶房很普通,甚至还有些落伍,灶屋里除了有煤灶、碗柜、饭桌,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柴火灶,柴火灶的上方,挂着几个大铁钩,那是挂腊肉腊鱼的地方。走进灶房,很多场景就开始复活,三十多年的记忆里,随意打开那个闸门,诸多人生场景就一一呈现,尤其是那个让妈妈恋恋不舍的那个柴火灶。

  灶四四方方的,有一个可以煮饭的小灶,还有一个炒菜的大灶。小时候放学归来,我和妹妹常常坐在灶脚下生火,或者给灶膛里添柴。妈妈在灶台上忙碌着,柴一般是稻杆,有时候还有一些灌木、枯枝落叶等等,这些柴火都是我们从田里、土里晒干了再弄回家的,上面流着我们的汗珠儿。柴火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地响着,带着稻杆的草木香,印得我们的小脸儿通红,锅子里青菜滋滋地响着,我们敞开的肚子和流出的口水都期待着妈妈的那声“开饭咯,收拾桌子!”

  我们正忙碌的时候,爸爸也总是在这个时候出诊归来,爸爸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在外面吃晚饭,无论出诊的人家做了什么好吃的,怎么盛情挽留,爸爸都要回家和一家人一起吃晚饭。

  这个时候,在外面玩疯了的弟弟也回了家,坐在饭桌前。妈妈就笑眯眯地问:“崽啊,怎么一到吃饭就知道回来啊?”

  我和妹妹也疑惑不解地说:“怪呀,你怎么学到了孙悟空的千里眼啊?”

  “妈妈,我老远就看到了我家的屋顶飘起了炊烟啦,那还不是吃饭了。”弟弟骄傲地说。

  “哦,我知道了,这叫‘炊烟袅袅’。”妹妹卖弄着她新学的词语。

  “我也知道,炊烟袅袅的意思就是烟子会在屋顶上跳舞。”弟弟天真的声音我至今还响在我耳边。

  读中学的时候,我寄宿了,常常会想家。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刻,当我在暮色中看见家乡那缕缕上升的炊烟,就一边加快脚步一边分辨着哪一缕是来自我家的屋顶,朝着炊烟袅袅的地方奔去,心里就充满了温暖。

  很多年里,我心中一直有一幅最美的画卷:红日西沉,倦鸟归家,炊烟招摇,和树梢缠绕着袅袅上升。“鬼崽子,回家吃饭啦!”谁家妈妈的一声呼唤随炊烟飘散,我兴致勃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推开家门,一股饭菜香直钻入鼻孔,家的气息就直扑胸怀。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4

  还有那个可以烤火的杂屋,除了收藏妈妈那些舍不得的坛坛罐罐和爸爸的那些已经失业还舍不得丢的农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烤火,杂物中间挖了一个火塘,杂物上方做了一个烟筒。冬日的夜晚,我们常常围着一堆火说说笑笑,最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听爷爷讲故事,一个树兜就伴着一个故事,柴一根根地添,故事一段段地加,《杨家将》听完了,《水浒传》又来了,《聊斋》更是叫人又怕又爱,最开始的文学启蒙就是在这一簇簇的火苗里进行的,那些真善美的种子就如此撒播无邪的心间。看看我们听故事累了,奶奶就会弄个小锅子,给我们炸红薯片,吃得满屋飘香。

  每年的三十夜,我们全家在杂屋的火塘里烤火,我们围炉向火,谈得失、谈成就、谈理想,谈未来。每次爷爷奶奶问完我们的成绩,就在这里给我们发压岁钱。后来爷爷走了,奶奶又走了,侄儿侄女出世了,我的儿子今年也上中学来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人来来去去,炊烟袅袅娜娜,火依然红红旺旺,家的温馨和美好一直在传递着。

  可是不知不觉间,家乡的炊烟渐渐飘散在岁月的长河里。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渐渐不再烧柴,改成烧煤、烧液化气,妈妈也在灶屋里添置了煤灶,液化气灶,春末夏初,天气热了起来,妈妈就改烧煤烧液化气,但是只要夏天一过,天气凉了,妈妈又烧起了柴火。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我们也让妈妈不要烧柴火了,可是妈妈一直坚持着。

  “柴火做的饭菜好吃,香着呢,再说,现在很多柴啊,树枝、灌木好多都浪费了,多可惜啊!”

  就这样,妈妈一直留着那个柴火灶,也让家乡那仅有的几缕炊烟留守在屋顶上。逢年过节,我们都携儿带女回家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看到柴火灶里吐着红旺旺的火苗,我们的心也就和那火苗一样充满热情和活力,好像找到了生命最开始的动力。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5

  今年过年,妈妈屋顶的上那飘摇的炊烟又在召唤着我们这些儿女,我们又团聚在妈妈的灶屋里,妈妈系着围裙忙上忙下,我们在菜园子里摘来新鲜的小菜,孩子们争着要往灶堂里生火。小灶里闷着香喷喷的红薯饭,闻着就让人满口生香,灶头上熏着的腊肉炒菜园里新鲜的大蒜,每个人都要多添一碗饭,池塘里还养着蹦蹦跳跳的鲫鱼,捉几条放在柴火灶里一熬,新鲜美味,好像里面熬制着浓浓的春意,再大把大把夹着菜园子里摘来的新鲜小菜,一家三代,陶醉在柴火香里。

  吃完年夜饭,照理又聚在杂屋的火塘边烤火,爸爸今年准备的树兜特别大,火特别旺,而且还把电视机搬到了火塘前,妈妈把好吃的摆了一桌子,这样聊天和看电视两不误,噼里啪啦的柴火和外面的鞭炮声交相呼应,火苗一串串地跳跃着,大家的脸红扑扑的,说的话也是热气腾腾的,烤的红薯是甜甜的,夜深了,大家还不想回到新房子里去睡觉。

  妈妈看看大家说:“你看看你们,幸亏我留了一个可以烧火烤的地方,这个烤柴火啊,是最热身的,烤电炉子背越烤越冷,吹空调啊皮肤发干还空气不流通,这明火啊,可以烤得透,还烤得热闹。”

  妈妈的话赢得一片欢呼,弟弟说:“这两间房子,灶屋和杂屋,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要拆了。”

  带着这份美好的祝愿,我们到了新年的梦里。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6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着我们的新房子。我们都跑出来欣赏,新房子通过一个车库的过渡,和老屋很好地衔接起来,小洋楼虽然小巧玲珑,却也有模有样,阳台敞亮,客厅宽敞,卧房别致,客厅前的一个凉亭更是增添了几分现代元素。在新房子的旁边悄然立着妈妈留下的旧房子,为了美观,旧房子重新刷白了一下,倒也和新房子浑然一体。新屋的现代气息和老屋的古朴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高高低低,挺有层次感。再看看周围,屋前的八曲河缓缓流过,屋后是辽阔的田野,远处有连绵起伏的团山,我们都说好,房子好,环境更好。

  这时,对面的县城传来打桩的声音,一声声好像敲击着什么,据说河那边又征收了一片地。爸爸无不隐忧地说:“哎,但愿永远不要征收到我们这里。”

  看着屋顶的炊烟袅袅婷婷地爬上树梢,飘过田野,消散在老学校上空,盯着炊烟下方的老学校,我的心难免有点遗憾,我们这个村庄已经没有学校了,因为拆校分流,已经改建成一个做门窗厂子。炊烟袅袅,书声琅琅,这是我梦里家乡,这也是一个村庄应该有的模样。可是,现在没有了书声琅琅,幸亏还有炊烟袅袅。

  爸爸的希望是我的家乡永远不要征收,让那些小桥流水永远歌唱;我的希望更多一层,我希望故乡的天空永远飘着炊烟,让那袅袅炊烟守护我们渐渐失去的家园梦。

  留住那一缕炊烟,让它成为一根绳子,将我们牵牢在故乡,成为我们悬挂灵魂的根。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7

  在城市生活得久了,常常想起乡村里的炊烟.炊烟下宁静的土屋,果实累累的枣树石榴树和悠闲的鸡鸭羊群,更常常想起炊烟里的母亲。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对炊烟的记忆,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结,是一个人大浪淘沙之后的顿悟,是人生归于平静的从容。

  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对于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们来说.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们的姐妹呢,她们的身影在灶前的火洞边,把小辫子甩在身后,正往炉膛里填着玉米和高粱秸秆。手上和鼻尖上都早已经变成了黑色,像一个演戏的大花脸。

  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8

  生活在城市,远离了炊烟,但炊烟却一直袅袅地升腾在我心里,温馨了我的记忆。想起炊烟,就想起乡村那些红砖蓝瓦房来。伴随着鸡鸣,伴随着母亲的咳声,炊烟在高高低低的屋顶袅袅升起,盘旋,又在风儿的吹拂下,向着四处飘散,顺着洼地蔓延。

  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炊烟都给了我宁静温暖熨帖的感觉,不急不徐。那淡灰色的缕缕炊烟在房顶与高大的梧桐树上缭绕着,你觉不出那是炊烟抑或云彩。每每这时,那些白发苍苍的穿着如炊烟一样颜色的母亲或者头发黝黑的穿着粉色小褂的母亲们在灶前忙碌着,蹲下身子往灶膛里续上麦秸、玉米杆,这些庄稼杆从地里收回来,在灶膛里焼着,亮着,也把母亲的脸映得红红的,点燃着母亲们的希望,还有知足和一种淡淡的忧伤。做饭,烧菜,续火,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她们乐于这样做,从未觉得苦和累。其实那菜就是白菜和南瓜苗,奢侈一点就是和面条一起煮的,饭是一锅地瓜加几个玉米饼子,如果有几条小蚂蚱是再好不过了,面条和蚂蚱都是稀罕物,不能常吃。于是,母亲的味道、地瓜的味道、蚂蚱的味道、猪食、牛粪便的味道相互纠缠着,以及院子里鸡鸭鹅猪的叫声,在炊烟的拌合下,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乡村的甜甜的酸酸的生活味儿。

  炊烟是乡村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像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看见炊烟,山里人觉得踏实。清晨的日出把炊烟涂抹成一缕缕金黄,门吱呀一声开了,唤儿声,鸡叫声,新的一天开始了。上学的,上山的搅得小村沸腾了。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男人扛着掀撅赶着牛儿上山,女人目送他们离开,心里有硕大的希望上升着。

  傍晚,夕阳湮红了山村,炊烟缓缓地蠕动着,像是一幅水墨画,涂抹着安宁与闲适。母亲站在家门口,翘首盼着亲人回归,就如心有灵犀一样,似是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听到了炊烟的呼唤,夕阳里扛着犁具的父亲和老牛的身影同时出现了,像一座小山,缓缓走近。村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了,灶膛里的火也越发亮了,把山里人的叹息忧伤与压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全部吞进去了,过滤成炊烟缕缕升起,弯弯的,袅娜的,像母亲低垂的睫毛,把一切心事和梦收藏。

  我的童年少年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看到炊烟总会想起母亲慈祥的脸,想起我离开乡村求学时的情景,每一次我回家或者离家时,母亲都站在门口看着我走近,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母亲心里一定是不舍欣喜相互纠结的。多少年过后,母亲独立门口的这一幕仍在我眼前不断地上演着,一波一波的炊烟在母亲身后升起,母亲就那样站在平房上,心里装着对亲人的期盼和希望。假如你没有在乡村生活过,你没有感受到炊烟的缭绕、渗透、温润,你就不会懂得炊烟一词的真正含义,你就无法理解乡村生活的恬淡、质朴、安宁和忧伤。

  有村子就有炊烟,有炊烟就有父亲、母亲及他们繁衍的后代,就有鸡鸭鹅猪牛等牲畜。不同的是,现在的乡村以老人居多,孩子们长大了,都离开了乡村,离开了炊烟,走向了大城市,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但空巢老人多了,炊烟升起的时候,你很难听到母亲的唤儿声了。

  我曾反复劝说母亲离开乡村,到城里来住,但她从未曾产生离开村子的念头,她说有鸡鸭鹅的,有菜园,有熟悉的邻居,她离不开了。她说就是踩着泥土、粪土,心里清凉。去城里闷得慌。她没有文化,她说的话却像哲学家一样深刻,耐人寻味。我的同事说,你别劝了,她习惯了,如果离开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老人容易生病的。我想母亲离不开村子,离不开炊烟了。

  是的,会不会有一天,村人搬到楼里,不允许烧柴了,炊烟不存在了,天空的蔚蓝不存在了,那些工厂的烟囱如一条条蟒蛇污染了我们的眼睛、喉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那有着缕缕炊烟的安宁的我的乡村?而我们的后代再也无法真正懂得炊烟的含义?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9

  故乡的炊烟,从篱笆掩映的小院升起,飘落出缠绵的感觉。在炊烟的映照下,世界格外生动。

  炊烟在乡村额头飘过,挂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成为温暖的心思,从灶间拔节,垂直抑或弯曲的倾诉,让人们在陶醉中聆听了千年万年。

  炊烟写在村庄亢奋的脸上,很有韵味。很多生命便破壳而出,在炊烟中放纵自己的意念。

  在黄昏,我们走入炊烟仁慈的祈祷,走入博大的宽广中。那时节我们心满意足,倘佯在炊烟中,如同欣赏家乡古朴的山水画,让那缕炊烟阳光普及在视线的每个角落,述说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生活在乡村总会收获,黄土地孕育的庄稼人的胃口,完全包容了全部粗糙与细腻,让所有熟悉的人惊喜。

  乡村面色红润的女子,袒露的襟怀总不愿保守秘密,炊烟瞅准时机,将香喷喷的的结局袅袅扩散,在高天大野生动的背景,剪辑出走遍天涯的姿势。

  如同一种长势良好的庄稼,炊烟健康的体格使风也冷清雨也稀疏。乡村那些胸脯丰满的女子,通过炊烟的感觉,将一生瘦弱的光景精心哺育,总能让后生们一个个变得高大健壮。使年岁渐长的农业,旺盛的精力有增无减。

  面对炊烟无动于衷的人,乡村最精粹的哀伤也难压抑。

  乡村与城市在一起,共同让炽热的感情反复在炊烟中蒸蒸煮煮,将一种香香甜甜的答案写进史书。让我们古老的祖国,始终结实的牙齿一年四季都咀嚼舒坦和幸福。

  炊烟很浓很烈地涂抹于我们的视线的深处。

  我们敞开豁达的胸襟,让悠悠的炊烟演绎成我们目光的向往。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 篇10

  提上行囊,迈开步伐,又要告别这生我养我的地方。每走一步,心就被痛楚折磨增加些许沉重的力量。在家的时候总嫌无聊与乏味,一心要离开她展翅飞翔;可如今真要离开,心里却有一种难以言白的失落与凄凉,苦的惆怅,酸的神伤,总想大哭一场。

  看看足下的土地,还是那么熟悉,那么值得思绪驰荡,那么令人黯然神伤。我蹲下,抚摸了一把枯草败叶,它们已经不再是往日的平凡甚至可恶,而让我感到分外的亲切,十分的留恋,我从心底深处爱上了它们,仿佛它们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姐妹。我再也不忍心抬起脚去践踏它们,再也不忍心露出笑容去取笑它们,而是有一种想抱抱它们的冲动。

  回首再看看那熟悉的村庄,已经没有了春节前后唢呐声的飞扬,没有了那热闹快活的空气,也没有了来来往往赶集的乡亲们,只有几座粉色白的楼房,也已经是人去楼空,成了摆设的空壳子。柏油路两旁的白杨,虽然是林子,然而秃秃无枝叶,丝毫没有春的气息,树与树之间默然相对,没有一丝生气,更给人增添些许孤寒的力量。

  回想过年前后的那些日子,走亲访友,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几多亲热,几多欢颜,几多憨实的问候,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放鞭炮,玩玩雪,拾起童年的玩具,寻回曾经的儿歌。可如今,亲友为生计四处奔波,我也要别家远客,那原本就脆弱孤寂的心更加伤感,任苦烦的泪水屈曲回环,对着我至亲至爱的村庄放肆奔流。站在这,虽然离家不远,但是一看行李,顿感与家有千里万里之遥,禁不住心中忧翻苦腾,痛滚愁涌。我的双眼已经潮了,模糊了。我鼓足了勇气调头飞奔,刚刚几步却又停下,把头转回来,心在疼,身在抖,泪在流,情在伤。

  猛然间抬头,看见从村里窜出缕缕炊烟,排空直上,我不由得擦干泪眼,睁大了原本恹困迷茫的双眼:那炊烟虽然飘在空中,也逐渐离开了村庄,但是它的后继者不绝,有的还停留在村子里,缓缓走向了生命的终结。它虽走了,但还有无数的“它”仍然没有走,尽管以后还要走,可是还会有“它们”来继承。走了,心还在牵挂,还在挂念着烟囱;别了,心还在想念着生养自己的家啊!

  由此,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炊烟与我是多么的相似啊!虽然都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地方,可心却永远与家乡拴在一起,因为家乡有我们的牵挂,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爹娘,有我们的根啊!

【留住那一缕炊烟散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那一缕炊烟散文01-29

炊烟散文02-23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阅读答案07-06

那一缕阳光作文精选3篇02-08

爱的纪念,是那一缕晕不开的温柔散文02-07

一缕散文欣赏12-03

那一缕阳光_1200字02-08

《记得那一缕乡愁》诗歌11-04

那一缕书香伴我成长作文12-14

那一缕阳光作文(3篇)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