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金徽城散文

时间:2022-09-03 10:33:07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游金徽城散文

  陈酿窖藏时间愈久,这味道自然愈好,那么在我的记忆里,有一坛老酒,舍不得喝,今邀李杜同饮,一起铺开《蜀道难》……

重游金徽城散文

  ——题记

  二十年前,一次出差,去过位于陇南的金徽城——徽县。人称那里是塞上江南,只可惜,那年忙着办公差,尚未游玩,亦未体会出那种独特的况味。

  时间如白驹过隙,依旧置身于凡事之中,未能有机会,重临金徽城。曾闻言,“金徽城,银成县。”依稀记得,徽县的旧城门还在,当年我是从东门入城的。那里的回族甚多,许多男子的头上,都有一顶白色的帽子,很讲究的,只是我的宗教素养太浅,说不出个道道来。只是记得那里的女人们,不论是老人,还是姑娘,头发藏在纱巾里面,且很有韵味的,或长或短,或艳或素,都是一处不错的风景。

  无巧不成书,这个礼拜,本身是个大休的日子,我可以调养生息,只因最近的确疲惫,大脑发胀。周内上班,周末笔会不断。忽然我的电话响了,下意识地伸手去接听,可是对方却挂断了,数秒之后,便有一信息出现,意思是说,明天去徽县和那边的作家交流。

  一提起徽县,我不由得兴奋了。一是,徽县,的确令我向往,很想弥补二十年前的遗憾;二是,和作家交流,定会受益匪浅。可谓是双喜临门,怎能不去?基于这样的心情,一宿都处于亢奋的状态,这么说,毫无夸张之意。

  次日,我跟在羌学会正副会长的身后,同往徽县。一路上的急转弯甚多,我随着车子左右侧倾,看到公路两旁的满山苍翠,真有些让人觉得养眼。心里却在催促车子能快点到达徽县。司机好像洞察到了我的心理活动,一路上是稳中有升的速度,向前奔驰。

  在距离徽县城不远处的永宁镇,车子停了下来。我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又不便问,尽管随后跟进去。

  这是一个农家小院,但确与众不同。进门便有一股很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院的花草,花团景簇,芬芳四溢。顿时被一墙的爬山虎而吸引,郁郁葱葱,再收回视线,看到花坛里的白色绣球花,宛若女子从阁楼上跑下来的素色绣球,圆形,素雅,花朵紧密。我还专门凑到跟前,嗅花香。贪婪地吮吸了一口,还不过瘾,又闭目引颈,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

  被花香包裹的器官,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主人热情的欢迎引入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当中。这里先卖个关子,和我一起走进主人家的客厅。简单的陈设,沙发,茶几,一样不少。这不足奇,关键是客厅墙上挂的,桌子上摆的,还有转角柜的隔板上放的。那才叫人惊奇万分呢。

  我对古董一点都不懂,简直就是文化盲,古董盲。但那些碟子,罐罐,的确有些沧桑的历史感。偶尔在《鉴宝》电视栏目上瞥一眼,所以,大概能猜出一丝“古味”来,蒙对的机率很低。我对墙上的那副字到还有兴趣,遗憾的是,当时没照下来,现在又记不起来了。

  不大的一个客厅,却让我目不暇接。倒是那个灰罐,让我蒙对了。历史留下来的东西,总是宝贵的。看得出来,主人是很有文化底蕴的。后经会长介绍,才知道他是金徽城的收藏协会的副主席。原来如此,不枉此行。让我也开了眼界,身处山中,也因不好古玩,从未涉及此领域,今天亲眼目睹真品,倒也能提起几分兴致来。会长的朋友打电话督催,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和主人告别。

  要到达金徽城,必须经过一段隧道,大致有三百米。与车子同行在其中,感觉很不错的,像是在时光的隧道里穿越,墙面上的灯光将整个隧道照耀的像李白笔下的“日月同照金银台”,金碧辉煌,敢与皇宫的气派相媲美。

  车子缓缓地进城了,一切都显得与二十年前大相径庭。曾记得,东关是一片旧宅,伊斯兰风格尤为显著,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牛羊肉的味道。而今进去后,发现高楼林立,大厦丛生,外墙上的各种广告,将这里装扮成一个现代化气息浓烈的小城。

  这里也有一湖清波,长堤上龙柳袅娜,舞动风情。徽县作协的陈主席已经在绕城路上久候了。我们的会长和他寒暄后,得知,我们的下一站是泰山庙。

  提起泰山庙,我便想到了家乡也有个泰山庙。据老辈说,过去只要有县衙的地方,便建有泰山庙。带着这样的心情,倒也看看这泰山庙的庐山真面目。车子驶向了山坡上,绕山而行,时而蛇形爬山,时而侧身行进。一路上,我却无意注意这些,对窗外的金灿灿的麦子,葱绿的枝叶,古旧的栈道,兴趣浓厚。

  车子在泰山庙的脚下停了下来。陈主席告诉我们,从正面拾级而上,我首当其冲,只因按捺不激动的心情。数不清有多少台阶,只见沧桑的石阶上布满了绿苔,趁着昨天雨后的湿润,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攀登了上去。

  “陈主席,这是什么佛啊?”知识储备少的我,不由自主地向当地人陈主席询问了起来。

  他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了一下,原来是一尊尚未修建完整的佛像底座。他却径直进去听正在诵经祈祷的俗家弟子。

  在这里见到许多的古树和香炉。如果用和其他庙宇一样的几个字,古柏参天,古朴静安也不过分。里面的一棵甲树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三四个人合抱都很吃力。我第一次以为是白皮松呢,后来看到主干的树皮很有特点,的确有些想士兵身上的盔甲,既坚硬,又成片的。大殿前的石阶,全部用条石砌成,很有那种古味。同行的小罗,竟然发现了石缝里的白花,或许是那种坚韧精神打动了他的心,他竟然拿出手机拍摄了起来。我虽然说是在山城里长大,却不曾认识这种素雅的白花,他告诉我叫什么呼啦草。我不由地多看了它几眼,的确适合长在这净土上,以此来净化俗尘里的浮躁之心。

  刚从泰山庙上下来,老远就看到了徽县的几位作家早已经在等候我们了。在会长的介绍下,我一一和他们握手寒暄。因为我是新人,也是学生辈的,理应向他们学习。

  “走,咱们一起去青泥驿!”徽县作家里面的一位被人们称为李帅哥的男子说道。

  孤陋寡闻的我,心里又产生了一个问号,此名是如何得来的呢?在我的家乡有个草凉驿,据说是当年的驿站。估计这个地名里也含有这样的意思。先不顾这些了,静悄悄地跟在后面,也许到了目的地,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车子刹住了,意味着该下车了。首先看到广场里有两尊素白的雕塑。近观之,竟然是手持酒樽的李白和紧握妙笔的杜甫。咦,这个地方和这二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清楚自己哪来的这么多问题。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欣赏这酒仙诗圣的杰作的。不妨,来和他们合影,沾点才气也是不错的选择。

  回头望了雕塑对面的一块石头上的最醒目的三个字,“青泥驿”。我还是去请教陈主席了,他这次正面告诉我,此地便是“青泥何盘盘”的青泥岭。可是我仍旧是一脸茫然,心里不禁怀疑其自己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怎么过来的。于是,在大脑里搜寻了半天,也未曾与这几个字见过面。

  根据附近的一些文字介绍看来,青石岭在三国时期,属于蜀国之地,而和他相距七十余公里的家乡,却在那个时候,属于魏国。这么一想,还真有点意思。貌似我出国了。

  随着当地的八位作家的步伐,来到了青石岭,准备亲身走上一遭。刚走了不到百米,便有人吆喝着不去了,原因是泥巴太重。我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橙黄色的平底鞋,早已经成了花脸猫。不过,我的确发现,这里的泥巴竟然是黑色的。按照地域土质,不应该如此啊?

  折回来,看到了一首题诗《蜀道难》,从头到尾欣赏了一遍,才知道这青泥岭的由来,更主要的是李白经过这里,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我站在那篇诗文前,默默地学习了好几遍。惭愧的是,一个喜好文字的人,竟然不知道这首诗的全部内容,一知半解,仅仅了解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太肤浅了。

  按照陈主席他们的安排,去银杏乡农家乐品尝特色小吃。文人墨客,大都喜欢与茶酒做伴。大家按照自己的选择,有品茗的,有饮酒的。虽说风格迥异,但是大家依旧雅兴正浓。

  “来尝尝我给大家泡的特色茶!”这一个介绍,还让我有些迷茫。目光集中在那个透明的茶壶里。见到几片绿生生的叶子,在水里舒展筋骨,翠绿欲滴,很是惹眼,最主要的是让人舌尖的味蕾更为敏感,很想急于去品尝那种渴望中的味道。

  此刻,听的徽县作家李星介绍自己的茶艺:“大家看到的叶子,便是藿香,它有清热除湿的功效,夏天饮用很好的。”一句朴实的话,让我的心里更为踏实。

  “那你放盐做什么啊?”我好奇地问。

  “是为了增强口感,并且夏天人容易出汗,盐可以补充能量。”这合情合理的补充,倒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紧接着,我们每个人的面前的茶杯里,都有了十分清爽的藿香茶,和苦荞茶还不一样。那种清幽,的确就像婴儿的皮肤,弹指可破。是谁吹皱了这一盏清香,谁曾舍得?

  慢饮,润喉,这种妙不可言的味道,恕我词穷,难以描摹,不是我吊大家的胃口,的确如此。不过,我今天也算是又学得一招了。问得如何识别藿香,准备回来也采摘一些,亲手为之。恰巧我和李星紧挨着,便讨教了一些要点来。

  这时候,会长让我和小罗去车厢里拿来我们来时带的礼物。数分钟后,我们两个和徽县作协的秘书长一起捧来八本新修的县志。会长亲自题字,予以馈赠,表示两省互通有无。同行的副会长她忽然想起了什么,“新瑛,你好!我们很想向你学习的哦!”这一句,提醒了徽县作协的王新瑛,立刻将自己带来的个人散文集《行走的影子》赠送给我们。我迫不可待的请她签名,且要了她的电话。我也曾见过一些个人文集,可是今天的这本,的确让我的浑身每个细胞,都舒张了。我有个习惯,拿到新书,就急于想看,想拜读,想学习。

  当我的目光注视着封面的时候,心绪便开始飞扬了,好淡雅的插图,光着脚丫的着黑裙的女孩,走在沙滩上,只留下半身背影。再看看下面的小字,如诗的意境,让人悟出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影子里。带着这样的一见钟情,轻轻地,谨慎地打开扉页,立刻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绝对不是那种油墨的味道,绝对不是。我说不清是不是花香,但就是很吸引我看下去。感性的美,理性的美,忽然在此刻交融了。

  徽县的作家很为热情,介绍了他们的浆水节节面,吃起来的确很爽口。老家也有,但是这浆水的原材料,略有差异。饭后,去了农家乐对面的一个形似大船的桥上,大家继续品茗——藿香茶。谈笑风生,也谈一些创作技巧。我抓住机会,向王新瑛这位中国散文学会的老师请教。爱屋及乌,因为爱这本书,就爱这位老师。她不厌其烦,耐心给我讲解,让我感动不已。

  李星提议大家成语接龙,这下子,“船”上的气氛活跃了许多。也怪了,轮到自己的时候,老卡壳,但是换做别人的了,却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莫非真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会长说我没见过这里的栗亭砚,便请求陈主席带我们去参观。李帅哥立刻联系,为恶魔打开通道。这次,的确让我大开眼界,这里的能工巧匠,真是有着了不起的雕刻技艺,不论飞禽走兽,还是梅兰竹菊,都是惟妙惟肖。每个作品都是绝版,而且还有着典雅的名字。我惊叹无比,真是文联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在参观完三个展室之后,去了根雕展室,好有创意。大型根雕,展示了徽县人的大气恢弘和高瞻远瞩。最后得知,这个负责人竟然还是一位女士,心系桑梓,将这些土特产宣传得很到位,和国际接轨。

  在我参观完以后,我个人认为,我的灵魂都像是被洗过一般。重新上了一个档次,艺术必须是在敬业的前提下才可能升华。

  其中一个年长的徽县作家,见我们回到“船”上的时候,藿香叶不再青翠了,冒着骄阳,折回刚才参观的路径,特意去摘了一大把,洗净,专门添上新茶。顿时,这清淡的香味,钻进了我的鼻翼。

  徽县作协的陈主席又留下我们吃罢晚饭。好客的徽县人,让我感觉到陇南人的敦厚朴实,也感受到诚心诚意的质朴。在那挥手告别的瞬间,我的眼睛里有一种热乎乎的液体,总想跑出来,硬是被我克制了。我真诚地邀请他们来我们月亮之城做客。

  ……

  一天的金徽城游览结束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来看,收获不少,从写作角度来说,也是和高人学习了许多知识。用个受益匪浅的词语来做个概括,一点也不过分。

  我在回家的返程中,依旧将这次重游和二十年前的回忆对比。总觉得这次亲切了许多,或许是真的理解了金徽城这一称谓的涵义:金子般的地,金子般的人,金子般的心……

【重游金徽城散文】相关文章:

探访徽之源散文05-15

重游故地响水洞散文06-08

重游黄粱温旧梦散文06-27

早城经典散文05-11

沙城经典散文06-10

心城散文04-21

写景抒情散文--重游张家界02-03

重游雁荡山记散文随笔04-18

重游七彩虹桥散文05-01

散文夜色侵城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