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论文

时间:2022-12-05 11:26:04 评价 我要投稿

教学评价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评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评价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1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实习教学 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设计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不是静态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加关注过程。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使评价结论由“评定分数等级”转变为教师诊断和改善实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吸纳对自己成长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习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习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评价论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

  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

  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

  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

  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六是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位教师与每位学生的得分不一,对某个学校或者某个专业进行评价时,可以计算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平均得分。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科学、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导向、激励、反馈、改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教学评价论文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工作重点不仅包括讲述学科知识,还需要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教学技能进行及时调整。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为主题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中快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教学策略

  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状态,在分析其利弊后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从内容、方法和体系三个角度分析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教学状态,提升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调整评价内容,贴合实际情况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使其清楚了解自身情况,因此在调整教学评价模式时,需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性。教师需要在评价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可以通过考试成绩、调查问卷和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其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站在客观角度分析其综合能力[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随堂测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试卷成绩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进行客观分析。在评价时,尽量避免使用“不错”“可以”等,而是针对其具体行为进行针对性点评,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认识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探究环节,展示一张动物园的地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提出:“要想看到长颈鹿,我们应该怎么走?”在学生讲出答案后,可以对其思路清晰程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知识的掌握能力等进行针对性评价,以贴合实际的针对性评价内容促进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提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二、巧用评价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实际情况进行准确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令其在良好的状态中收获更多的学科知识[2]。在设计教学评价方法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授课形式,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除了语言表达的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选择文字、行为、表情等形式,如在作业本上写评语,利用微笑、点头等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认可和赞赏之情。教师需要将评价方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价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垂线与平行线”的教学中,在讲述基本垂线和平行线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个较为复杂的图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找不同图形数量并分析不同线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全部的垂线和平行线。在该环节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仔细倾听学生的观点,在适当时机可以对其进行点拨,在其展现出清晰的思路时,可以通过点头、竖起大拇指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促进其不断提升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评价体系,培养数学思维

  教师在设计评价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和具体方法。教师在设计详细的项目内容时,需要确保其全面性,避免将考试成绩当成唯一素材,以发展型眼光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着重考虑其成长速度和学习状态。在设计评价体系时,教师应该实现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创造合适的条件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便利条件[3]。评价体系的内容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提升项目内容与实践环节的匹配性,教师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授课方式,通过沟通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认知到自身能力水平,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探究环节,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规律的多个计算公式,让其在计算、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教师需要针对实践活动的环节设计针对性评价项目,如参与积极性、答案准确率、总结规律时的思路清晰程度、表达方式的准确性等,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引导其产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四、结语

  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开展教学评价工作,能帮助教师快速找到自己的工作重点,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评价促进其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培养全面发展型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瑾。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师,20xx(S1):173。

  [2]张璐,赵建华。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中国教师,20xx(S1):170。

  [3]郑仕晴。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师,20xx(S1):92。

教学评价论文4

  [摘 要] 本文构建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尝试应用证据理论建立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为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提供新思路。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克服了定性评价主观性过强的缺陷,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评价审计教学质量的一种实用工具,并且能有利于发现审计教学瓶颈,提高审计教学质量。

  [关键词] 审计; 教学质量; 评价模型; 证据理论

  1引言

  科学地评价审计教学质量,以促进审计课程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缺少评价技术的支持及教师教学自身的复杂性,目前对审计教学质量的评价绝大多数仍以各项评估指标的独立描述为主。这种评价体系通常只能对教学质量的单个因素进行描述,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审计教学质量评价中,解决评估中的不确定的信息,这对提高审计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证据理论是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具有模糊和不确定信息的合成问题,并且具有推理形式简单等特点[1]。因此将证据理论应用于审计教学质量评价这样一个涉及众多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复杂过程具有可行性。

  2证据理论基础

  证据理论是在Arthur Dempster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上、下概率及其合成规则的基础上,由Glenn Shafer在1976年发表的专著《证据的数学理论》中正式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2]。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SRI的Lowrance等的宣传,以及随后Gorden,Shortliffe在专家系统框架中的重新表述和研究,证据理论逐渐发展为一类重要的不确定推理方法。

  3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审计教学的特性,总结国内外已有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根据一致性、完整性、可控性、平衡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从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同行评价、院专家组评价和学生评价等8个方面,建立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4基于证据理论的评价模型

  (1) 确定因素集合。结合前面建立的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因素集合U = {U1,U2,U3,U4,U5,U6,U7,U8} = {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同行评价,院专家组评价,学生评价}。

  (2)确定评价水平集合。设评价水平集合H = {H1,H2,H3,H4,H5} = {非常差,差,一般,较好,好}。

  (3) 证据理论算法。假设只考虑两个层级的评价,Y为处于上层的总指标,E = {e1,e2,…,eL}为下层的二级指标,ωi(i = 1,…,L)为指标ei(i = 1,…,L)的权重。令mn , i是一个Mass函数,表示指标ei支持总指标Y被评为Hn级的程度,mH , i则为未分配的剩余Mass函数,mn , i和mH , i可由下面公式得到:mn , i = ωi βn,i,n = 1,…,N。

  5实例应用

  邀请20位审计教师,结合院评价组专家和学生评教结果,对东北石油大学审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给出相应的等级Hn和置信度βn,i。综合20位审计教师对二级指标评分组合,结合证据理论算法公式得到各个指标的评价等级和置信度,接着使用组合算法得到20位审计教师对各个指标总的评价等级和置信度。20位审计教师对U1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202),H4(0.702),H3(0.092),uk(0.004);对U2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177),H4(0.543),H3(0.273),uk(0.007);对U3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091),H4(0.669),H3(0.225),uk(0.015);对U4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043),H4(0.656),H3(0.225),H2(0.006),uk(0.040);对U5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140),H4(0.411),H3(0.430),H2(0.002),uk(0.017);对U6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171),H4(0.589),H3(0.226),uk(0.014);对U7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113),H4(0.680),H3(0.155),H2(0.006),uk(0.046);对U8指标的评价结果为H5(0.096),H4(0.401),H3(0.440),H2(0.052),uk(0.011)。在此基础上继续使用组合算法得到东北石油大学审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H5(0.505),H4(0.274),H3(0.203),H2(0.012),uk(0.006)。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审计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为“好”。

  6结论

  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证据理论方法计算评价结果。基于证据理论的审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克服了定性评价主观性过强的缺陷,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评价审计教学质量的一种实用工具。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勇,梁昌勇,陆文星.基于证据推理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6(z1):983-989.

  [2]Stuart Licht,Baohui Wang, et al. Energetic Iron (Ⅵ) Chemistry: The Super-Iron Battery[J]. Science, 1999,285(5430):1039-1042.

教学评价论文5

  为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对南昌大学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获得了省级和校级教改课题的支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并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各类自成体系,教学内容大多数是叙述性和分析性内容;同时,土工工程材料发展迅速,新材料层出不穷,以致学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出现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笔者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三个方面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一)教材编写

  20xx年,南昌大学与其他兄弟院校编写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材料》[12]。新编教材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的不足,强化混凝土章节内容,增加了轻质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相关知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弱化部分章节,将石材、木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章节内容进行相应删减;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增加建筑节能材料章节;设置案例,在各章节中多设案例,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与实践相结合。

  (二)授课内容编排

  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突出重点内容,授课时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为主要重点,以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建筑钢材、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节能材料为次要重点,同时兼顾建筑功能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砂浆、石材、木材等;体现专业特点,注意授课内容与不同专业方向的有机融合,土木工程工民建方向专业重点突出水泥与混凝土的内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则要求掌握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则要求详细讲解大体积混凝土及其施工;紧跟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授课时将土木工程新材料(如新型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如隧道盾构技术、大型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以及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工程应用,将国内外典型工程(如新型混凝土技术在三峡大坝、杭州湾跨海大桥应用)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课时分配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时有限,在教学中合理分配课时是保证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南昌大学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共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32学时,实践2学时,实验14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

  二、 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笔者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外,还适当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

  (一)理论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需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生产、工艺、性能与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此,有必要将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重组为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与结构、生产与工艺、性能与应用三大块进行统一讲授。同时可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缩减课时、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现有的实验项目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因此在实验教学改革时,除了开展水泥实验、砂石实验、普通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等验证性实验外,还设计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在设定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坍落度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实验。创新性实验是让学生自选材料和自行设计实验。创新性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3~4个组并确定实验题目,要求小组同学查阅资料、集中讨论后完成创新性实验,比如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实验、缓凝剂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影响实验、不同等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实验等。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组织学生到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了解混凝土的生产运输过程,认知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或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见识混凝土的浇注养护,了解建筑钢材的性能和加工,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鉴于这一缺陷,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环节,提供了网络辅助教学,完善考核方法。

  (一)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

  为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优势,特别制作了一段50分钟左右关于材料在仿生、智能领域研究和发展的视频资料,要求

  学生提前自行观看,同时在课堂上也组织学生利用1个学时观看视频资料,之后用1个学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发表观后感想。

  (二)网络辅助教学

  网络辅助教学是高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辅助教学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将很多相关的文档、幻灯片、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行下载。学生也可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可定期查看和回答学生问题。在教学方法上,网络辅助教学是对课堂授课方式的一种补充。

  (三)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方法采用课堂考勤与课堂讨论、实验实践(报告)、期中考试(开卷)、期末考试(闭卷)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其中四种形式占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15%、15%、20%和50%。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改变传统的一考定成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分阶段检验教学效果、改革考试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经过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内容:教师讲课内容有主次之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仅简单轻松,而且也更有针对性。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实践。

  (2)上课形式: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3)实验实践环节:除了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增设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见识到各种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创新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4)考核方法:采用上述四种形式相结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程学习效果。

  五、 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集理论、实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学好土木工程材料,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时的限制,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学会合理运用土木工程材料,必须从教材编写、授课内容编排、课时分配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以及视频播放与课堂讨论、网络辅助教学、考核方法等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了实施,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参考文献:

  [1] 苏达根,张志杰,张慧珍,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xx,23(3):86-87.

  [2] 杨医博,梁松.《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S2):104-105.

  [3] 吴芳,杨长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xx,15(4):79-81.

  [4] 安明喆,吴萱, 潘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xx,15(2):89-92.

教学评价论文6

  摘要:借助网络环境,建立正确的考试评价体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网络环境 考试评价 改革策略

  网络环境在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考试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观念,采取积极、有效、合理、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追求教学的合作与协商,使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求得共同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种种弊端,进一步表明教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学习能力,而在于教师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措施,创造合理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学生不能学习,而是传统的学生观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束缚了学生个性学习品质的发展。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尤其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面对现实,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应有的作用,还教学一个新天地,还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赋予考试评价新的内涵。

  其次,由于教育对人们的发展而言应是开放的,因此,考试评价不能只有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传统的考试评价往往注重教学目标的评价,围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展开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完成一项或更多的学习活动后所接受的特定行为。这种评价是一种预测性的评价,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综合掌握情况和应有的知识水平。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知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拓展,预测性考试评价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现状,应彻底改革,在关心学生特定行为和个性品质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评价方法。

  网络环境下如何改革我们的考试评价体系,从哪些方面入手,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新课题。我们认为,网络环境的教学考试评价,应注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水平;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应与日俱进,科学发展;应动、静态有机结合,科学规范。

  1. 教学考试评价应该是开放的,要面向社会,面向家长,面向现实。大家知道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要证明学校的正确和优异,而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的考试评价不能仅仅局限课堂、实验室内,而要反应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够做到的一切。网络环境赋予学习者以新的空间,它彻底打破了学习者与被学习者的界限,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适合于个性发展的特性,其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更加宽松,更加灵活,现实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实施开放性考试评价方法,更能体现教育大众化的具体要求,是网络时代教育的一大特点。

  2. 教学考试评价应紧密联系教学全过程,旨在揭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结论。作为教育工作者,大家都知道考试评价应该反应学生的进步与成就,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信息,诊断学生学习领域的优势与发展需要。网络环境下,教师应积极创造合适的机会,采取更加灵活的考试方法,或开卷,或讲座,或讨论,或实验验证,或小制作,充分展示学生自己对探索过程的理念、观点和意向间的内在联系,全方位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适应网络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

  3. 教学考试评价的方式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选择机会,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展示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的习惯等。如学习了一个单元或章节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创作一首诗歌,或完成一个小论文报告,或制作一个小的产品,或写一篇小故事。另一方面,以通过网络小组的形式进行评价,更加有利于缓解由于成绩评定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培养合作精神。第三,教师可以采取一人一机,或借助网络,或回家独立完成,或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集思广义来完成考试的任务。这样,学生会充分体会到网络的内在优势,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4. 考试评价的标准不应只限制一个,允许一个问题有一个以上可解决方法或答案。网络环境下,人的意识、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媒体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游戏、网络猜想等灵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开发,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解决问题方案的取舍。同时由于面临问题时,特别是实际问题时,人们视角不同,理解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同,势必给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不止一个正确或合理的答案。因此,教学考试评价不应局限在一个或只允许一个正确的答案上,教师应创设或无限制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养成多维的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考试方法尽量实施开放式模式,比如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新产品或玩具等,或上通过上网查询提供几种或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5. 确保考试评价的公正性,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优越的教学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成功地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或衡量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尊重和信赖,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挥,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笔试时有畏惧感,教师可以改为计算机上机考试,也可以将试题制作为多媒体考试软件,或将试题改为研究性题目,或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让其借助计算机网络独立完成,都是很好的考试评价方法。

  6. 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改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处理问题方便快捷。在传统的条件下,教师考试评价是需要一个周期的,这是因为批阅和成绩的公示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由于受接受信息时间的限制,而使学习效率受到影响。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应主动适应网络这个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每一位教师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络考试评价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发布考试评价信息、纠正试题、指导解题思路、提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以满足学习的需要和客观要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7. 使用综合考试评价方法,体现人性化考试思想。由于网络不受地域限制和时空限制,教师可采取多种考试评价方法,如综合考评法,不仅考核课堂学习成绩,还要考核课后观察问题的能力,文字形成的能力,计算处理数据的能力;活动评价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具体的研究性题目,让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设计和规划,或自主想象等,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才能;自我评价法,中学时代的学生自尊心都比较强,个性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愿意教师公示自己的学习成绩或当众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进行学习的个性化辅导,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8. 进行动态评价,创设和谐考试评价环境。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是当今评价的重要思想,完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育工作终生研究和学习的课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目的、方式的不同,使考试评价方案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有利于形成科学、高效、规范、和谐的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素质教育和网络平台的综合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教学评价论文7

  当代,教学正逐渐摆脱知识灌输性,而走向一种“其意义在于理解,是学生自主构建与创生”的内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主体性日益得到凸显和重视。相应地,在教学评价中也显现出这一特点,即在评价活动中,过去一直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参与性。学生参与教学中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参与对同伴的评价。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这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因此,学生参与评价,已经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怎样科学地进行、怎样制度化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具有重大意义。表现在:

  (一)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评价问题,实质反映的是教学观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教学双方主体性的问题,即教学以教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目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得到共识,主体性教学也正积极践行。让学生参与评价是主体性教学的特点之一。忽视教学评价中的学生参与实质上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带有“教师中心论”的色彩。

  (二)是学习的一种更优化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学习的过程,都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以被评者和评判者的双重身价进入评价,可以使他们互动地经历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产生碰撞,积极思辨,这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相关方面能力的发展都提供了机会。

  (三)改变传统师生单一线性交往方式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最有效途径。特别是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师这一传统权威的检验者和监督者。学与教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教学合作性得到真正加强。特别是作为教师,通过学生在评价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了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便积极发扬优点,井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当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被肯定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主人翁心理,这一心理会激励学生增加对学习的热情和参与,进而更加努力学习。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与教师的交流,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教学和学习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

  影响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教师或教学管理者方面的因素,另一个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传统“主体----客体”、“搜者----受者”师生关系的影响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学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消极、等待的被评价者出现的。这种观念如今必须加以转变,当然这种观念由于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与主体地位的确立已得到很大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得到真正解决。因为仅凭对教学现实的反思以及对学生客体地位的否认,就认为学生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这是一种理想主义。事实上,学生只是“期望中的主体”。这种仅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而在实践中得不到落实的“学生主体性”,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评价的一大障碍。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以往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随意性较大,表现为有时根本不允许学生参与,有时随意地组织个别学生参与,但很少进行沟通和反馈。同时,传统评价观念认为学生在知识、认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发展的有限性,要学生参与评价可能很“麻烦”,因为学生缺乏评价所需的基本知识、不了解评价的意义、不能把握评价的内容、不熟悉评价过程、学生在评价中会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导致评价失真等等,因而评价效果不一定好。这种担心听起来好像有道理,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否定,对学生的不信任。事实上,只有首先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才能逐步去开展后继工作。

  作为学生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处于被控制、被管理的从属地位,这使得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观念与环境下也逐渐丧失对自己独立地位和平等主体的认识。在教学评价中,学生一方面会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管理者的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另一方面,在以往学生有限的参与评价中,由于其评价意见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对待,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躲避心理,认为那是一种形式而已,是走过场,即便自己尽心尽力去参与评价,好像也没有什么结果或反馈.甚至还带来不必要的心理或行为冲突。学生在传统教学评价面前表现的消极、被动情况自然存在,但反思一下就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或行为状况,与教育管理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有很大关系。只要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与行为发生转变,学生必然会转变。

  当然,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中,还会存在一些个别的、“私自的”心理,如在对教师或对自己或对同伴的评价中可能出现贬低、抬高、无所谓、对比、嫉妒等心理。但这些毕竟不是主流,不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就否定学生参与评价的整体意义。面对这些问题,最需要的是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不断、耐心地正确指导和引导。

  三、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实践策略指导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刻不容缓,而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也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评价制度

  建立一种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制度是首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下的行动,极可能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有了这样的规范,学生实际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有了基本参照体系。当然,制度不是僵化的,在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或发现更好的操作方式,可以随时进行补充或更正。

  (二)对学生参与评价给予充分信任

  对学生给予充分信任,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参与性的一个前提条件,这有助于教师、学生自身以及学生同伴的发展。保罗.弗莱雷曾说:“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条件”。如前所速,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积极对话的过程。信任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看做是教学评价中原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评价中有着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有一定能力参与教学评价。有了对学生的信任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信任以自然、诚恳的态度和方式传达给学生。学生只有在这种信任以及信任所带来的期望中,才会体验自身的主体价值,才能被激发起积极参与的欲望,也才能为真正参与后继评价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是赢得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种兴趣需要在评价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因为事先的口头劝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就不仅仅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意义,同时还要通过采取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交互进行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过程,把评价变成是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对自己学习以及能力发展的看法,深刻认识和反省自己学习情况,或进一步在同伴的学习过程与发展中进行思考。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体验到的也就不再是孤立,不再是被冷落或排斥,而是作为独立主体与他人的相交相融。在此过程中,学生全体验到自尊、交流、信任的快乐,会逐渐认识到这是一个最终促进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会正确对待井积极开展自己所参与的评价活动。

  (四)对学生参与评价

  进行积极引导

  评价需要技术,但同时评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让学生参与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评价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

  首先,要指导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评价反映丁学生的认识水平,由于学生年龄、经验、知识以及认识等方面的局限以及方法上的有限性,可能在评价过程中会出现评价目标、内容、意见等方面的失误、不到位甚至偏颇,即出现学生评价低层次问题。这一问题的确在所难免,因此也就更需要教师或学校其他管理者能引导学生了解评价的目的和内容,熟悉评价程序,使用评价工具;同时在评价设计以及评价方法指导上也要耐心引导学生,并确保评价方法在课堂与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

  其次,在实施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引导祛除学生的畏惧、迎合、报复等不正常心理。要学生正确认识他们参与对教师评价的意义,以及这些评价后果带给他们自身的意义。在实施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祛除评价中压低、抬高或敷衍了事的倾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论是在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交流过程中,还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自己的评价意见、评价结论都是会得到其他评价者认真对待的,同时这也是对自己学习与发展负责的表现。在参与对同伴的评价中亦如此。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对同伴的评价,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客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一般来说,保持学生参与评价的长期性、正规性和全体性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五)注意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坦诚交流

  仅仅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评价的参与中还是不够的,在评价过程中或某阶段评价结束后,还需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对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的行为、意见或建议等坦诚相待。比如,在对教师的评价中,面对学生在评价中表现出来的疑虑、顾忌乃至尖锐的评价意见,作为教师或其他评价人员或学校领导,都要首先摆正心态,珍惜学生的意见,然后采取分析方式,坦诚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学生提出的正确评价意见要听取并纳入改进计划,面对学生评价不当的地方也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进行解释,澄清误解。再如,在学生参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过程中,作为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与学生一起就其学生状况、能力发展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坦诚交流,使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意见,教师为什么会这样进行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哪些是中肯的,哪些是偏颇的,应该怎样评价某一行为或状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之间彼此的相互了解与理解,从而积极促进双方的协调与合作,并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教学评价论文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度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以及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可以弥补传统评价之不足,开始成为学生学业评价项目中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之一。[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版》为本课程确定了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分类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方面。[2]品德课程的本质上是德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应为优先目标,这样的目标很难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来评价。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有一定现实意义。

  表现性评价在促进教与学方面有巨大的潜力。[1]我们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漫游世界”为例,来实践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一、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1]设计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必须包含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开展表现性评价提倡教师进行逆向教学设计。[2]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定出教学目标并明确重点教学目标;根据重点目标先来设计表现性任务,再来设计教学活动。其次,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一) 确定评价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我们确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①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②能借助教材信息和收集到资料,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与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③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2.明确评价目标。我们确定本单元的重点目标是:目标①和②。我们把这两个重点目标作为评价目标。目标①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也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参与”中的一个方面;目标②是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表现性任务

  我们主要考虑了以下六个要素:①表现性任务的目的是什么;②在执行任务中学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③以什么人为对象?④设定的是什么样的场景;⑤具体需要哪些表现;⑥评价的规则是什么?[3]我们创设情境,设计了如下的表现性任务:

  在“漫游世界”游学宣讲会上提出你的方案

  你是一名旅游公司的策划宣传员。

  20xx年暑假,梨园小学拟在毕业年级开展“漫游世界”游学活动。主题是“国际理解”,希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知道不同环境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你的团队负责活动的策划与宣传工作,推荐学生到周边的一个或者几个国家(日本、印度、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去游学。

  你的任务:

  1.小组合作,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并收集资料。选择恰当的方式设计一份游学方案。(可以选择创意海报、ppt、微视频、手绘或者电子宣传图册等)

  2.在“游学专项宣讲会”上,提出策划方案,并回答家长和学生的提问。注意介绍清楚他们不同的文化习俗,并根据文化的差异性提示学生注意事项。)

  3.你的策划方案和介绍中还应包含以下内容:

  (1)资料和信息的来源。(2)不同国家的生活文化习俗和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3)温馨提示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和睦相处。

  “在‘漫游世界’游学宣讲会上提出你的方案”,这是以中小学学生游学现象为背景提出来的,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国家理解”.

  (三)制定并帮助学生理解评价准则

  评价准则是表示学生实际操作过程或者作品完成程度的水平尺度及与描述各个水平相对应的.特征所构成的评价表。[3]如果是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最好能在执行表现性任务之前向学生们公开展示评价准则,促使学生更积极有效地投入到任务活动当中。也可以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

  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要在单元学习开始时对它的要求进行详细说明。虽然实际执行表现性任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单元学习的最后阶段,但是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是什么,有哪些目的和要求,要在单元学习的第一堂课上做出明确解说。[3]

  1.指导学生理解表现性任务。在开始本单元学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单元目标,同时要向学生明示:在单元总结性学习中,需要去执行“在游学宣讲会上提出你的方案”的表现性任务。我们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他们所理解的任务是怎样的,来确定他们是否知道要做什么。[2]本任务中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设计制作宣传策划作品,不仅需要搜集充足的信息,还要选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说明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与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并在策划方案中展示出来。这个任务可以考查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2.指导学生执行表现性任务。表现性任务设计得再好,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执行便毫无意义,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相应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表现性任务。在本单元的表现性任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学科整合的角度,教师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信息课时,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任务分工收集资料,在品德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好策划方案。

  模拟现场,学生提出策划方案、宣传解说并答疑解惑。学生在众人面前介绍游学策划方案,回答学生和家长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对于不同文化理解的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根据评价准则执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标准先进行自我评价,再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互动评价,并由同学优秀评出优秀“策划案”.实施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并发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

  三、评价结果的解释与运用

  学生在参与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任务中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发现了自己与目标的差距,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改进。教师收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信息与反馈,为教学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能更好地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1.学生学习的改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同学的评价,让他们发现了自己和同学的策划方案以及宣传解说的优点与不足。本次评价任务完成后,教师布置学生撰写“收获与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学生认识到,评价的过程帮助他知道了自己与评价标准的距离,以及以后如何改进让任务完成得更好。通过一次次开展模拟真实情境演练的教学评价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发挥自由的想象力,还成功地使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表现力。

  2.教师教学的改进。本单元的表现性评价,让教师看到孩子们对于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充满兴趣,他们能够通过收集信息对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文化差异与地域等关系的阐释还不够清晰,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根据教材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说明。

  四、问题与建议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十分耗费时间和精力,需要考虑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学校必须加强教师培训,还要加强团队研修,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的熟练程度,并能恰当地收集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呼唤对表现性评价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质性运用。[4]我们建议把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作为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炼实施表现性评价的经验,为学生学业评价增加一把尺子。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xx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日] 三藤亚沙美。西岗加美惠。松下佳代。田中耕治。学习评价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M].郑谷心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xx,01:3-25.

教学评价论文9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刻板单一,通常是在学期末采用笔试或口试检查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这种“一卷定高低”、“一曲定乾坤”的评价方式仅仅评价了学生认知学习的一部分终结性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由此可见,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观,构建侧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对象主体参与、重视评价方法多样、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重视和加强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和促进学生发展上来刻不容缓。基于以上考虑,我以学生音乐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为目标,谈谈如下发展性学生评价方式。

  一、研究性发展评价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音乐考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发式地探究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考试适合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的学生来做,比较适合初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通常情况下,在开学之初,教师就将要研究的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分组利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准备,并进行阶段性的汇报,直至最后期末考试时结题,由学生分组展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比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音乐课题“研究外国舞曲探戈和波尔卡”,同学们对这一课题很感兴趣,马上自发分组,运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探寻探戈和波尔卡舞曲的由来,发展的历史,甚至还用自己的观点对他们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等等,然后用论文、课件、音像资料、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在成果展示的时候,有的小组同学甚至还表演了探戈和波尔卡的基本舞步,同学们都有很大收获。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和探索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创编表演发展评价方式

  音乐学习的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编表演的考试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一种由学生自编自演的音乐形式,这种形式是让学生自编成组,自己运用在音乐课上学的知识或者是平日通过其他媒介搜集的音乐信息进行创编活动。这种创编可以是歌曲的自创,舞蹈的创编,或者是综合朗诵、舞台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形式进行编排设计的舞台剧、音乐剧等,学生通过想象和创新,最终完成了一件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教师平日应该对这种评价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延伸,把它作为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途径。应用这种创编表演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反馈型”发展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一般是采取随堂进行的方式,即设定每节课有3分钟时间学生进行才艺展示,每次才艺展示学生数为2至3人,每人展示一项自己比较拿手的节目,形式不限。参与展示的同学可在课前向班级文委报名,课上由文委主持,然后由学生进行语言评述,由大家民主评议,教师综合评价,可用百分制也可用评语。用这种方式取代传统的平日考试打分制度,给每个同学都制定一个“音乐成长记录表”,将学生平日在音乐课上的音乐表现记录下来,以供日后评价做参考及学生留做纪念。音乐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强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以学生需要为本,学生发展为本,对学生作全面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四、成果展示性发展评价方式

  在学期末,学生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展示,演出的内容可以是音乐课本上的内容,也可以是课程之外的内容,演出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演唱、舞蹈等,可以是齐唱或者合唱,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评价的方式采取教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三方共同评价完成。可以评出:“最佳演唱奖”“乐器演奏大师”等奖项,对于一些表现平平的学生,可以颁发“最佳参与奖”“最佳上镜奖”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鼓励。

  五、等级性发展评价方式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主要从平时成绩、纪律情况、期末成绩、学习的态度、兴趣小组参与情况这五个方面来考核,需要说明的是,《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质性评价是艺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脱离或中断教学进程;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生成和跳跃等特点,适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它可以通过客观描述的方式,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作出评定。”因此,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因素,不仅要有学生之间横向的比较,而且要与学生自身进行纵向的比较。

  总之,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促进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性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如何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纪录成长等功能,怎样找到简单可行又有较好促进作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有待于我们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入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不断充实,方式将不断完善,成为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教学评价论文10

  摘要: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经验表明,教学绩效评价应成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旨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体应以教学相关者为主,尤其应加强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标准应增强针对性,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职业生涯和发展阶段。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度支持和条件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教学评价

  高校绩效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更多从宏观层面关注高校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为高校从整体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1]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这种宏观的、整体的高校绩效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微观层面对教师教学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是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并改进教学的关键措施。[2]然而,针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历来是个难题。构建有效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在这方面,以卓越教学著称的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的教师评价制度值得借鉴。本文结合在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College)的实地调研结果,尝试对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本文从政策导向、基本定位、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等方面讨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一)政策导向:教学为中心

  通常,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师德和社会服务四大方面,其中,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体现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应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高校和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都还远远不够。在高校层面,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被严重淡化和简化,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教学绩效评价基本等同于教学课时数的考核。在教师个人层面,由于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并且在决定教师的课题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各种奖励等工作中占有更大权重,教师自身也难免重视科研甚于重视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有必要从政策导向上加以调整。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一些政策,不断明确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中心地位,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3]强调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4]要求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遵循“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5]进而要求高校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建立约束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6]这都为高校构建全面、系统、有效的学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方向。

  (二)基本定位:发展性评价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可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奖励等多个方面,但是,评价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管理”教师而评价,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这是基本定位。作为一种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应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所处职业生涯阶段、实际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同时促进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并针对教学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7]这一定位,决定了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性等特征。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任何评价都包括“谁来评”的问题。谁最有资格对大学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容易回答却很难操作的问题。理论上,鉴于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滞后性,高校教学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涉及面应尽可能广泛,应包括领导、同行、学生以及教师本人。但实际上,国内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同行评价缺乏,教师本人参与不够,学生评教较少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美国文理学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评价主体主要都是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具体包括评审委员会、系主任、教务长、校内外同行、在读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等,学校认为他们能够从教学工作量、专业程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第一,增加学生评教的分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因此最应该参与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但采纳学生评教并使其发挥实质性作用,确实有难度,尚需假以时日。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很多院校的教师都不愿意把学生评教意见放进自己的档案袋,他们非常厌恶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指指点点,这些都增加了学生评教的难度。但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学生评教最终还是在美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中得到普遍应用。截至1973年,29%的院校使用了学生评教。到1983年,53%的院校在使用。到1997年,几乎所有院校都普遍使用学生评教。很多大学还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记录在教师档案中。[8]如今,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的做法是,由教师提供所教过的学生的名单,由学校教务处、评审委员会出面,邀请10-20名该教师以前教过的学生和当前的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发表匿名评价。在文理学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甚至直接决定教师的晋升。[9]第二,增加同行评价。大学教师的教学绩效也要有同行评价,因为学生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并不足以对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资料、课程作业、考试内容、课堂教学组织情况、项目指导质量、论文指导质量、项目开发能力等做出专业性的评价,而教师同行则能够对此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美国文理学院在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进行评价时,通常会邀请本校或其他文理学院的一些相关教师参与,如与被评审者有合作教学经验的教师、客座过其课堂教学的教师、参加或旁听过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或者所教授的某门课程是以候选人所教的某门课程为基础的教师,学校认为这样的同行评价更有意义。[10]第三,加大教师本人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理由在于:其一,这是发展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发展性评价面向教师,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奖惩或考核而评价。加大教师在绩效评价中的参与程度,有助于消除教师对以管理为目的评价的抵触心理,亦可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其二,教师最清楚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可以对各方评价有所回应。其三,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后,可以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麦卡莱斯特学院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时,需要教师提供一些学生和同行可能无法提供的证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效能,或提供一项个人陈述,说明自己的教学理念、备课情况、教学策略、教学成果等。教师还可列出自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也需要教师本人在上面签字认可方可生效,教师可对评价结果进行申诉,学校则会依据相关程序进行重新评审。

  (四)评价指标:全面可操作

  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够全面,即不能全面反映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为教学创新付出的努力(包括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仅能判断教师是否完成额定工作量,或判断教授是否给本科生授课。二是针对性不强,即对于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处于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区分度不够。三是可操作性不强,即现有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较为宽泛,表述较为模糊,不够具体,除了工作量可以量化以外,其他方面既难以量化,也难以做定性评价。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工作本身的局限,也有学校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高校可从制度设计上尽可能减少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先天不足。高校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指导毕业生设计等不同形式,教学绩效表现涉及多个因素,如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工作量、专业水平、科研促进教学的情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教学改进、学生的学习成效等。教学绩效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评价。麦卡莱斯特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考察,就包括学科要求、交流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知识的能力等。评价委员会根据教师本人提交的个人陈述、同行推荐信、学生评价信、教学大纲、教学材料、系里平时的听课记录等信息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表现作出综合评定。

  (五)评价标准:增强针对性

  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定位,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特点、年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阶段,尽可能增强教学绩效评价标准的针对性,才能切实促进教师的发展。美国文理学院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的评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学方面,麦卡莱斯特学院对处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的要求是“必须表现出有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并且能够投入到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其他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教学要求和建议,并及时回应”,对终身职副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必须被学生及同事认可为优秀的教师和导师”,对终身职教授候选人的要求是“须是深受学生尊重和喜爱的、富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领域中体现出领导力,例如,作为教材编著者、新课程材料的制作者、新教学方法的倡导者,教育界的领军人物”。[12]可以看到,文理学院在将教学作为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对处于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评价标准层层递进,逐步提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的保障条件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教师管理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要素紧密相关。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教师管理制度的导向,影响着学校资源配置方式。同样,通过学校的教师选聘标准、教师绩效评价标准、教师支持政策等教师管理制度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学校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可以看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位和发展方向。有效的高校教学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保障。

  (一)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

  在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教学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学校要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理清教学、科研、服务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在教师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应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教学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要为教学服务,教学要体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研究的精神。即便是专攻本科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美国文理学院,也对教师的科研有着较高的要求,因为这是保持学术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理学院更强调的是科研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时会要求教师提供证据,表明自己的科研如何有效地促进了教学。麦卡莱斯特学院对于终身职轨上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候选人、教授候选人进行评价时,都是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放在第一位的。[13]这是文理学院坚守自己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校开展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适合学校定位的教师选聘标准

  文理学院的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虽然程序繁琐,所需材料繁杂,但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并且切实引导了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校从一开始就招到了“正确的人选”,即热爱教学、擅长教学的教师。[14]因为教师只有从内心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教学工作,才可能更加主动、持续地提高教学水平,外部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美国文理学院在招聘教师时,就特别重视考察候选人的教学能力,要求候选人阐明自己的教学理念、表明自己如何能够胜任文理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交以前的学生评教材料、试讲一节课、让本系所有教师与候选人面谈、请学生陪同教师参观校园、共进午餐,等;[15]而教师候选人通过参加学校的招聘面试,基本上也能够感受到文理学院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对于教师考核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文理学院的招聘标准,对教师已经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加入文理学院的教师对文理学院已经有了基本的文化认同,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而这也是此类学校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制度赖以生存的土壤。[16]一般来说,我国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候选人的科研水平,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不同学校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设计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相当于给学校设置了一个门槛,有什么样的招聘标准,就会招到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可以说,合理的教师招聘制度与教学绩效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三)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教学绩效评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开展教学绩效评价前应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教学培训和支持,以帮助教师通过各种考核评价;在教学绩效评价后则要围绕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如果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及时反馈给教师,一是会导致教学绩效评价缺乏激励作用;二是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只评不改的做法很容易导致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且劳民伤财。美国文理学院普遍都设有类似“教学与学习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机构,并将其定位于提供服务的支持性机构,此类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支持,如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学生学习指导,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包括课程评价服务、教学咨询服务、基金申报服务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服务,设立并提供资助,包括科研发展资助、课程改革与开发资助,等。[17]此外,学校还会通过其他层面的支持确保教师能够达到文理学院的要求。例如,麦卡莱斯特学院为帮助新教师通过终身职评审,特意减少其服务方面的工作量,以保证他们能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改进。该校还出资鼓励资深教师邀请新教师一起共进午餐交流工作经验。

  (四)完善资源配置方式

  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如不能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薪资奖励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必然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自然也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大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使其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一是要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这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二是要与资源配置建立联系,这是确保绩效评价效果的一种途径,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针对高校教师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教育部已出台政策性指导意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激励和约束,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18]这就为高校加强教学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权重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实施有效的教学绩效评价提供了政策保障,但高校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学绩效评价结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结语

  本文基于美国精英文理学院经验构建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缺陷,如评价指标较多,涉及人员众多,所需材料繁琐,管理成本较高等,许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效果也还需要实践检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目标不同,办学定位有差异,用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教师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因此,我国各高校在构建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学科、不同阶段教师的具体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春春,姜朝晖.高校绩效评价:实践探索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xx,(6).

  [2][7]李楠.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以教学绩效评价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xx.10,42.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EB/OL].20xx-07-29.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xx-03-16.

  [5]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xx-08-29.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xx-01-10.

教学评价论文11

  课堂观察是校长、主任管理教学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准确把我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教师。课堂观察还是一种研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在课堂观察中,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课堂观察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收集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追求的是对话和反思,追求的是交流和探讨,追求的是民主、交互、研究的氛围,谋求的是共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观察的研究和促进作用呢?

  一、做好课堂观察前的准备

  进课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内容,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听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听课的重点。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结伴在黄昏散步。昆虫学家听到蟋蟀叫声;商人听见银元掉地的声音;教师听到茅草屋朗朗的读书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在什么地方,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长,先要有自助,然后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因此,进教室前就要开始思考: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统一,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联系;思考“假如我来上课,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课堂观察要加强思考

  1、思考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陈瑶说过: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进课堂,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是先自助后帮助,即成长自己的同时帮助授课者,达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单纯的认为,校长、主任进入课堂就是为了讲台上的老师。

  2、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这种思考会使我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追求有效教学。 3、需要思考“假如我来讲,我该怎样?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课后交流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这种思考使观察者置身其中,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伴互助”,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对话要讲平等

  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评议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1、环节设计很重要。要创设注重全体参与、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们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也就是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观察后的交流也应该这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介绍的步骤,可供借鉴。

  (1)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明确主题)

  (2)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讲课者谈感受)

  (3)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全体参与)

  (4)请大家对困惑发表看法。(合作讨论)

  (5)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质疑询问)

  (6)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教研组长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为基础。课后交流是一种研究,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参与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参与者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和逗号。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3、这样的话语结构,授课教师易于接受。以学论教告诉我们,交流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教师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

  为了“双赢”的目的,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察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定了参与者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不会被接受。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认真负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高效的课堂观察是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更易于参与者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反思中,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怎样听课评课》,徐世贵著,辽宁民族出版社。

  [2]《怎样观课议课》,陈大伟著,华东师大出版社。

教学评价论文12

  一、教学评价的概述

  教学评价即对教育事实的价值判断活动,具体说来它是根据一定的方法、途径、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对课程与教学整个过程的价值判断,包括课程的设计开发、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结果等一系列的活动。教学评价是教育教育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激励作用。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在任何评价活动中,存在的现象促使价值的匮乏,而是多重价值的博弈。

  关于教学评价,在所有的学科领域里,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音乐艺术这样备受争议。音乐专业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专业,其内在的学科特性为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难题。不同的学生演唱或演奏一个音乐作品,评价主体可以对其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同样,当今社会是一个娱乐时代,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面对同一选手的才艺表演,不同的评委给出的评价大相捷径,面对选手门的才艺表演,有的评委甚至为了分清谁“优”,谁“劣”,争的面红耳赤。这主要是由于关于艺术,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实质上这些争论的背后就是各种教学评价价值观的冲突。

  二、音乐专业教学评价价值冲突之表现

  (一)评价指标上“技术性”与“情感性”的冲突

  音乐专业是一门技术性与情感性兼具的学科。首先音乐为技术性,学习音乐被社会默认为就是习得一门音乐技艺。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具有强的技术性,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总体上可以分为乐器、声乐、舞蹈等术科和理论课程,并且术科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理论课程。当前,我国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轻视音乐教学的人文淘养性,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一个的音乐专业技术强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学业优秀,因此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主修乐器和舞蹈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技艺。

  音乐是人类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集中表现着人类生命进程的深层结构。音乐哲学家认为,人类生命具有某些真实的、复杂的、隐匿的生命感受,它们相互交织、毫无规律地流动,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快,时而慢,这些真实的生命感受是语言难以表达的,而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可以胜任,固音乐是一种饱含人类情感的符号手段。音乐艺术作为传递人情感的载体已无可争议,在音乐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演绎一首音乐作品时,音乐的情感性如何体现?或者说情感性怎样才算是适切的体现?音乐作品演绎的情感是否恰切?怎么评价?

  音乐专业的技术性与情感性为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学评价带来的诸多难题,也正是艺术这两对看似矛盾的内在特性,让音乐教学评价在主观与客观的价值原则上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强调音乐技术性的一方认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学生的演奏或演唱技巧是音乐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性,而强调音乐情感性的另一方认为,学生的表现力、发展潜质在音乐评价中的重要性。音乐专业的专业性质,造成了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领域里教学评价指标“技术”与“情感”的冲突。

  (二)评级功能上“工具性”与“发展性”的冲突

  音乐教学评价的工具性功能主要是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对象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具有的约束力和管理效能。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检测、搜集一系列的数据,以对评价对象的态度、行为作出目标达成度的判断,进行表扬、批评等评价。例如,在各个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领域,高校教师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的课堂出勤率,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即教师不定时地在课堂上点名,满勤的学生在学科期末考试或考核中加分,而课堂出勤率有缺的学生在学科期末的考试或考评中给予一定的扣分,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许多学院教育管理上也善于使用类似的教学管理评价手段,关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每周的例会上出勤率满的教职工给予一定的奖励,缺席的教职工给予一定的惩罚。教学评价机制对于约束评价对象有着一定的效力,当前,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运用评价的这一功能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管理,此是,教学评价功能的“工具性”体现。

  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中教学评价一定要以“发展”的理念来导向教学评价。以“发展”理念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是音乐艺术学科本质特征的诉求,是音乐教育回归其作为一门“陶冶情操”艺术学科之初衷的诉求。音乐专业是一门人文学科,音乐专业教育是人文熏陶,在音乐专业的教育实践下,学生将会得到情感、想象、精神等全面的发展。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学评价应凸显其发展性的理念,关注学生情感、精神、想象等隐性的心理质素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冲分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血液成就,感受自己努力后收获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就感,喜悦感成为激励学生再次努力的不竭动力。

  音乐专业教学评价的管理、选拔等“工具性”功能,轻人的“发展”功能,音乐教学常常忽视教学评价对于人的发展价值的揭示与彰化。

  (三)评价追求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

  音乐教育教学评价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出“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音乐教育彰化“育人”的教育终极价值目的,由于这个终极目的的隐匿性和潜在性,使得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学评价不断受到社会短期利益的排拒。以育人为终极价值目的在当前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精神的丰富、意志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注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成长,往往关注显性的、短期的成果;音乐教育教学急功近利、追求名利,不注重学生长期的发展。学生为了将来能在社会求职顺利,过度追求音乐技艺的习得,不注重全面发展。音乐教学评价“育人”的终极价值被忽视,受社会及时利益驱使,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越来越走向职业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强调单一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三、音乐教育教学价值冲突的反思

  音乐教育实践领域里教学价值冲突是当今我国教育系统实践领域的一个缩影,这种价值冲突在高校教学系统里广泛存在。音乐教学价值冲突是指发展与质量,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在教育教学实践领域将长期存在,过渡的探讨价值冲突与矛盾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以一种理性的、积极的态度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重塑音乐教育教学评价的服务于“人的发展”终极价值追求,是解决当前音乐教学实践领域多种价值冲突的根本出路。教学评价有其内在的人文性,教学评价必须指向人的发展,体现必要的人文关怀,这是教学评价安身立命的根基,教学评价若不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评价的其它功能将随之消解。坚持教学“育人”的终极价值取向,融合当前评价理念,采取教学评价多元价值协调原则是解决音乐专业教学评价价值冲突的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评价功能上,坚持以育人的价值功能为本,其他管理、协调等工具性功能为辅,在评价指标上,采取音乐的“技术性”与“情感性”融合的评价态度;评价内容上,既关注显性教学成果,又不忽视隐性的教学成果,即既关注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学习成果的获得,又关注学生情感、精神、想价值观等隐性心理质素的发展;在价值追求上,音乐教学评价,既要秉持育人的终极价值,又要适当兼顾社会短期的价值追求。

教学评价论文13

  摘 要:大学的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众多大学在体育教育这方面尤为重视,应让大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意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活动,即使参加了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关键词:大学体育论文

  大学的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众多大学在体育教育这方面尤为重视,应让大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意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活动,即使参加了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身体素质令人担忧。建立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这在体育教学方面是一项新的尝试,旨在达到强化大学生健康第一、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体育俱乐部作为新兴的体育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均处于初始阶段,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迟缓状态,这是因为现阶段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1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简介及现状分析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作为各高校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是以大学生自愿参加运动为出发点,依附于高校现有的各种运动器械、运动场馆,以一种俱乐部的形式展开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将群体竞赛、课外运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等联系在一起。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以及增强学生们的体质,进而养成一种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影响其终身的、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体育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符合我们大时代的需求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可以划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制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它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选择相应专长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和训练。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我们实现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最终目标。其次,能够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学生根据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师,不仅能够使自己收益,还能够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可以延续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兴趣是大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的主要原因。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更能达到提高技能水平、锻炼身体的目的。

  2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评价体系的构建

  2.1指导思想

  开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当围绕着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进行,它能够决定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几经变化,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那时的指导思想是体质教育、技术教育以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思想。第二阶段则是在80~90年代。那时的教育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思想、发展终身体育思想、开展整体效益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以及快乐体育思想这五部分。第三阶段则是90年代至今,指导思想则变成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从指导思想的这三阶段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指导思想的变革都源于时代的变化。但是,就目前来看,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最适合如今的时代主流的思想。同时,这并不意味着该指导思想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在进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时刻谨记这一指导思想,还要进行多元化的思考,完善这一指导思想,从而更好地构建评价体系。

  2.2具体内容

  新世纪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方式,它是我国众多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方向。在这样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下,我们也应当相应地完善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在大学生的整个体育教育阶段,对体育成绩的评价应大致区分为4部分来进行,分别为专项技能、早锻炼俱乐部活动、平时表现以及一般身体素质,并且应随时间段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通过协调这4部分构成评价成绩的比重来达到构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绩评价体系的目的。2.2.1大一时期在大一上学期,学生们刚刚进入到一个自由的大学环境,此时是养成大学生们勤于锻炼和积极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关键时刻。因此,在大一的上学期,对这四部分的分配结果应当起到拉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这4部分的占比如下:专业技能40%、早锻炼俱乐部活动30%、一般身体素质15%以及平时成绩15%。专业技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运动积极性,并且在调动学生们的同时还能够让同学们获得很好的成绩。其次早锻炼俱乐部活动能够遏制学生们懒散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占学习成绩的大比例来约束大学生,最重要的是,长期的约束能够有利于学生们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更能够按照指导思想达到体育教育模式变革的目的。在大一下学期,4部分的占比与大一上学期一致。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改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此与上学期一致的体育教学模式更能够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2.2.2大二时期在学生从大一升入大二后,应该适当地改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随着大学生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应当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因此,大二1年,应当增设关于专项身体素质的评价内容,完善专项考核。在大二上学期,早锻炼俱乐部活动占比30%、一般身体素质占比20%、专项身体素质占比20%、专业技能占比20%、平时成绩占比10%。相较于大一时期四部分的占比,大二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在大二下学期,4项指标的比例与上学期无异。2.2.3大三时期在我国的普通高校中,大学生只在大一、大二时期有体育课,在大三时期学校不会安排体育课。因此,为了防止学生从大二进入大三后减少体育锻炼,降低体育参与度,不能延续终身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应再次改变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侧重点。在大三时期,虽然没有了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但应着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在大三上学期,俱乐部活动(包括早锻炼和课外)占比60%,而剩余的40%则是体质健康测试。这样的比例变化则是在给予学生一定的约束的基础上,又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俱乐部活动,延续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在大三下学期,应与上学期一样。

  2.3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各高校在构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绩评价体系时要重点关注它的适应性。通过对本校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本校的自身特点和体育教学的现状,才能呈现出改革体育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2)在实施过程中,相关的教学人员也应当根据该体系各方面的考核经验,改正与完善教学成绩的评价体系,使各项数据指标愈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达到发挥该体系的强大优势。

  3结论与建议

  在构建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成绩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形式、方法和内容等应当对学校的教学过程起积极的指导作用。建设合理的课程是依赖于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基于此做出的决定才能更适合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在终身锻炼以及健康第一等思想的指导下,俱乐部制教学成绩的评价过程还应该从被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和多元化。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该评价体系的激励和促进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校的体育教育事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张绰庵,赵智岗.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xx(11).

  [2]岳锋利.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7).

  [3]刘志敏,凌青东.我国普通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xx(6).

  [4]李天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结构模式初探[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xx(3).

教学评价论文14

  【摘要】“重结果、轻过程”是钢琴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形成性评价,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形成性评价在钢琴教学中有利于钢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这便是注重过程的表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认真观察,并根据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自己,从而使他们进步,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形成性评价

  一、形成性评价为钢琴学习指明方向

  教师在教授钢琴过程中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完成教师教学方案的程度,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教授课堂知识的效率。评价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教师通过课堂中各个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将他们的缺点以及优点提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认识自己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评价可以校正钢琴教学过程中的偏差,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够按照计划进行,从而更加容易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让学生更加客观认识自己。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形成性评价教学方法的使用,要让该方法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此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表扬和每一句批评,都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和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演奏姿势、演奏方法、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等展开正确的评价,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当然,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也要发挥好评价对于自身制定未来教学计划导向的作用。

  二、利用形成性评价改进钢琴教学

  只有全面了解自己,才能够真正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最终取得进步。而课堂中的评价也正是取得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教师要在评价之后能够对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从而使得师生共同进步。通过评价能够发现和诊断学生钢琴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且对教师教授钢琴内容及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最简单的评价方法就是对作业的评价,教师发现学生钢琴练习中的问题时,要及时让学生明白并且去找出原因,从而能够将错误改正并最终取得进步。为让学生能够真正纠正错误,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之后可以示范正确的弹奏,让学生进行现场学习,不仅让学生听懂,还能帮助其进行正确弹奏。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方面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评价对学生起到了监控作用,使得他们能够自我约束,在进行钢琴练习时能够按照标准进行,这对学生取得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能够完整地弹奏钢琴曲目时,教师要对其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大多是鼓励的话语,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整个班级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师教学目标,实际上也提升了教师管理班级的水平。

  三、形成性评价有利于钢琴教学研究

  钢琴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反思、分析和研究钢琴教学的方法和效率。钢琴教师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为基础,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最终的效果进行回顾和反思,这有利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这种评价,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有利于教师及时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并且在不断思考和研究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以后钢琴教学的高效率奠定基础。教师通过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形成自己的评价,能够针对评价中学生学习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判断,从而为今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奠定基础。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每次上完课之后,记录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下一次课堂教学计划,并且这也有利于教师对钢琴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使得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结合得更加紧密。

  总之,钢琴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时,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学习钢琴的热情,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嘉旋.形成性评价在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5):52-53.

  [2]代百生.音乐表演技能学习的多元评价设计[J].音乐探索,20xx,(4):85-86.

教学评价论文1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工程制图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快速成型、增材制造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制造行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计算机工程制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协调工程制图理论教学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从教学环节实施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改革;课业评价

  一、研究现状及意义

  “工程制图”是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工程制图实验”是“工程制图”理论课程的应用和提高,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实现成图与建模。计算机绘图类课程正是学生在学习理论后的实践,因此国内外各高校机械类专业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绘图类课程的学习。我国众多高校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普遍压缩“工程制图”的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计算机绘图内容。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主张将计算机绘图从工程制图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即第一学期开设制图理论,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机械类的学生第三学期或后续可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第二种是以清华、上海交大、北航等大学为代表,主张将工程制图理论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构成新的教学体系。目前本校采用第二种方式,这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数据库的进步,CAD/CAE/CAM等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几乎全面推动了所有领域的设计改革。新的生产模式发展迅速,传统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已跟不上现代工业的发展脚步,由此对工程制图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校“工程制图”理论课程全面实施学业评价改革,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计算机绘图类课程也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使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衔接。本项目从“工程制图实验”教学环节着手,分析我校当前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提出改革的方案,以提高本门课程的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与课业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工程制图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

  根据现有的工程制图教材以及计算机绘图软件,结合我校“工程制图实验”课程的学时分配和教学要求,以三维CAD设计与表达为主线、二维投影制图为重点的教学理念,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教学,根据实验项目形成统一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讲义。2.“工程制图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根据实验项目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与指导、练习与实践、引导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充分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三维造型、动画视频等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教学效率。3.对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研究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全程监控措施,将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变成采取平时作业成绩、上机操作成绩、期中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多项考核结合的综合考查方式,并且将期末考试成绩下调到50%,突出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核。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淡化了应付考试的思想,加强了对自己学习的自觉管理,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养成。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大大提高,学生要适应发展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软件工具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应用这门软件,更要教学生如何快速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学习的能力就要从教师平时上课的教学方法、课业评价等方面体现和强化。

  三、结语

  为了满足现代机械类行业工程实践的需要,根据我校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整合工程制图教学体系的所有资源,删减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培养掌握工程制图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菊.浅议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新区,20xx(15).

  [2]牛慧.《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xx(6):9-10.

  [3]何方文.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模式试探[J].图学学报,20xx(3):133-136.

  [4]杨惠英,王玉坤.机械制图(第3版)机类、近机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教学评价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教学评价论文03-31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论文04-10

反思与评价学生教学的论文06-14

浅谈课堂中的教学评价论文03-25

有效评价课堂教学论文06-13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06-11

试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论文07-06

简述小学音乐教学评价论文06-22

浅谈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论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