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同在,应用性极强。尤其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影视大量普及,生活中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的范围。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因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趣味气质上的相呼应,一种心理感知的沟通。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希望在电影中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但是,他们又缺乏分析、鉴别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影视文化中坏的、假的、恶的等不良现象影响。通过电影这一图声读本的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使初中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因而让图声读本步入语文课堂也就成为必然的现象。
一、 看电影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发展也日益加快,大量新词汇不断涌现。由于语文教材滞后性和容量的有限性,很难做到与时代同步。而学生却在电影中学到大量的新词汇,如“丁克”、“克隆”等。电影中的台词是经过编导精心设计的,很有学习价值。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对话得到不断的积累;慷慨激昂、低沉哀怨等语气语调,得到不断的揣摩。在耳染心悟中,即使平时不善表达的学生,也能非常流利地背出整段的广告词和模仿一段精彩的对白。
二、怎样指导学生看电影
观看电影有许多的好处,但决不是叫学生放任自流,否则会走入另一个误区。本人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观看。通过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一)开辩论会,使学生对电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辩,才能明是非,才能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在班上,我经常开电影辩论会,讨论电影细节的成功运用。如《一个都不能少》中被搬来搬去的砖块、背数来数去的粉笔、被传来传去的可口可乐、被风吹来吹去的“寻人启事”,以及在电视台大门外一次次被拦住问起的“你是不是台长”这样令人辛酸的话语,定格了一个小女孩微小的希望和不肯回头的执拗。又如《泰坦尼克号》中,当露丝睁开眼睛,面对夕阳下无限的大海,迎着海风,兴奋地叫着说:“我在飞,杰克,我在飞!”--只有拥有热烈爱情的少女,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觉。这是高妙的经典之笔。所有这一切,尽管笔触指涉面极小,然而笔力深厚,强有力地凸现了极端处境下的人性面貌。然而学生往往看过影片之后只是得到一个很笼统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影片细节的体味,因此通过开辩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以品味。
(二)结合教材,利用电影录像,让学生配音。
教材中的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多为经典名篇,它们大多拍摄过电影,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录像或VCD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然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我教《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范进中举》等文章都采用了此法,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说”的能力,真是一箭三雕。
(三)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
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因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往往没精打彩,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我在教《向沙漠进军》、《大自然的语言》等课文时都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不仅掌握了科普知识,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利用电影等各种载体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想像将来的语文学材,它理想的样式将不是文字读本和图声读本、活动(现场情境)读本的相加,而是它们的融合。也就是说,文字读本会和图声读本形成一个新的语文学材将是必然的。
南山
[让图声读本步入语文课堂]相关文章:
7.《掌声》课件
9.用温声细语造句
10.用掌声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