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亚芳
散文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家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言我之志,抒我之情,从而去表现自我,也表现和批判世界的各面,揭示作家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郁达夫曾经说散文最大的特征是作家所"表现的个性";朱自清也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刘白羽认为散文就是作家的"血"和"感情"的"燃烧",因而他的散文犹如激越奔放的"心灵的咏叹"。散文在中学阅读教学和考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老师,首先是对每一种文体的特质了然于胸。才能很好领悟每一篇文章的精妙所在,笔者就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谈谈叙事性散文的教学方法。
一、 从《背影》看记叙性散文文体特征
散文按其内容的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品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它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生活场景和细节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记叙性散文写人叙事总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个人物以至整个生活的具体而深切的主观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以分析人物及其生活片段、场景为着眼点,着力揭示作者所寄寓在人物和生活片段描写中的主观感受和情思。
1、线索清晰。散文虽形式灵活,但形散而神聚,一线串珠,行文流畅,脉络清晰。记叙性散文一般都是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活动以及时空场景的变换为线索。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四次写背影,四次落泪,四次写父亲送我走的语言,字字读来感人肺腑。语言虽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彰显威力,‘‘背影’’已成为父爱的代名词。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地出现。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桔子时的背影,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此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照应,收到了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的回味。理解了“背影”也就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那份至真至诚的爱。所以,抓住线索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2、细节描写突出。抓住细节进行详细描写也是记叙性散文的一大特点。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更多的侧重人物的动作行为,借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而记叙性散文的细节描写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之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细节描写中融入作者浓浓的主题情感。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无从宽恕的自责、愧悔之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无可慰藉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一弥足珍贵和无可报偿! "抓住了这一细节,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最精妙的细节便是浦口车站送别,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红色的橘子,深青色的棉袍,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细节着实催人泪下。
3、人物形象真实。散文是对自我的叙述,散文是自述性文体。直接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散文阅读,就是直接聆听作者的心声,就是与作者的直接对话。《背影》是记实叙事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另一方面,20岁那样的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透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才有朱自清的父亲在丧母交卸之时仍然为儿子艰难的做着一切。
4、感情真挚。过去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将父亲形象的刻画作为重点,最后得出的主题是“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而忽视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其实《背影》从头到尾都是作者自我反省、自我悔过的过程,写父亲的背影也是为了写自己的忏悔之情。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都有直接写作者情感表现的语句。第-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我的眼泪又来了”;第三次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有“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以自责、悔恨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文中几处叙说自己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初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悔深由于情切,这种后悔和自责,正是多年后由于省悟到父亲对自己的体贴而勾起的。在这里,作者巧妙地以自责、悔恨来反衬了思念之情,使思念之情更显得深沉。
三、从《背影》教学案例看叙事性散文基本教学策略
《背影》是一篇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根据这篇散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对文本的解读,我将《背影》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掌握课文重点生字词,如“交卸”“祸不单行”“踌躇”“蹒跚”“颓唐”等,体会其含义及在文中蕴含的情感。2. 有感情细读四次背影描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3.体会文章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4.理解父爱子,子念父的真挚情感。前两个教学目标着眼点在挖掘文中情感因素,第三个教学目标着眼点在品味语言和散文写作手法上,教学目标规定了本文的教学内容就是品味语言、挖掘情感,符合了记叙性散文的文体特点。
1、与文章情感相符的情境与学生诵读涵泳相结合,快速启发学生进入文本。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所以要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美带给自己心灵涤荡般的快乐。 无论是听音朗读,还是学生的个别朗读,齐读都是一个必须的步骤。毕竟叙事散文都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读那真的有点浪费了。《背影》选择了听音朗读,抽生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听音朗读的时候,大家很安静,有个孩子在听得过程中就哭了,止不住的落泪。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如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些语言平白如话,但就是这么几句平白如话的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又如父亲送“我”上车前后的几句话: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他)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通过读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抓住线索,理清情节,整体把握文本。
记叙性散文由于其叙事性比较强,容易把握线索,理清脉络,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的一开始,通过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明确散文的结构,理清情节。记叙性散文中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有怎样的情感倾向?读者从何处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所写的人和事的看法和情感倾向?读者对散文所写到的人和事有什么看法,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读者对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又有什么看法,又持什么情感态度?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我在导入后的第二个环节就是“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设计的问题是“散文记叙了那些事件?主要事件是什么?散文一共描写了几次背影?作者几次流泪?”,通过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同学们会很快明晰《背影》这篇散文的大体脉络和结构,从而为进一步细读散文、感悟情感做基础。
3、咬文嚼字,品读细节,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
请学生细读父亲买橘的文字。从外貌、语言、动作,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背影?父亲买橘子是《背影》的重点描述内容,也是一个最突出的细节描写。“看”是动词,但在这里它却是重叠使用,而且中间还嵌上了一个时态助词“了”,“看”变成了“看了看”。这个“看了看”就比“看”多了一层意思了。这也就进一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经过看了又看,父亲终于发现铁道那边有卖橘子的。但是,要去买橘子,那是多么不容易!为了表现买回橘子的不易,文章又使用了极其平常的几个主要动词,即“穿过”、“跳”、“爬”,并且这些动词还同能愿动词联合使用,即“须穿过”、“须跳”、“须爬”。强调必须,也就表明了困难之大。
……
师:这段文字,是写父亲对他人的关心体贴吗?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我们走路,是稳稳当当得走。而父亲是……
生:蹒跚地走。
师:我们是一脚踏上月台,可父亲是……
生:爬。
师:不仅仅是“爬”啊,他怎么爬的,还有哪些动作?他用两手……
生:攀。
师:如果是身手矫健的你,你不用攀,只需要拉。他的两脚……
生:向上缩。
师:锻炼过引体向上的人就知道,脚向上缩,说明……
生:特别特别费力
师:父亲的身体……
生:向左微倾。
……
师:对啊,孩子,这个艰难的背影、这个悲凉的背影,这个举步维艰的背影,这是竭尽全力地去爱啊!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体能啊!买橘子,本来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于父亲,成为了一件需要竭尽全力才鞥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
又如在三个地方分别使用了“嘱咐”、“嘱”、“嘱托”三个动词同义词的使用,“鲜红色的橘子”和“深青色的棉袍”,父亲给我铺的“紫毛大衣”,这些细节处处流露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读来潸然泪水。
4、还原情境,走进文本情感世界,感悟文章的主题。
记叙性散文中所记叙的事件和描写的人物都是作者用文字向读者描绘出来的,但是语言文字的描写对于学生们来说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该适当设计一些情境还原的环节,将散文中描绘的事件、场景、人物形象还原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观察、体会,感悟作者的主观感情。
在《背影》中细细品读“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描写片段”的时候,我播放了关于这段描写的一段录音,让同学们在听录音的时候,展开想象,进行情境还原,回到朱自清的那个年代,回到那个父子分别的车站中,重现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的那个情景,从而形成一幅画面,然后请同学们想象在这一幅画面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父亲。通过录音播放加上学生们自由想象,从而创设了与文本描写相符合的情境,营造与文本相呼应的情感氛围,对于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补充阅读朱自清和父亲的紧张的关系资料,父与子长时间的矛盾冲突,再读最后一段,此时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面对寂寞,孤独,衰老,颓唐的父亲。我是一种一种怎样的心情?当儿子为人父后,也就理解了父亲当年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对自己的付出与爱。爱,不仅仅是关心、体贴、融合、奉献、温情、蜜意;爱,还是矛盾、斗争、忍耐、等待、求和。
5、拓展延伸文本,寻找切入点模仿写作,进行迁移训练
让学生学会模仿写作,写作训练的拓展模仿可以是片段练习,也可以是整篇文章的写作。我个人觉得对于记叙性散文,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和写作的借鉴迁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本课结束后,布置作业如下: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描写片段。学生小诗:你伛偻的身姿裹着一身青黑背着世间的冷暖投下一个黑色的背影
你蹒跚的步履为了那紫色的温暖鲜红的期待化作如血残阳
月台人潮涌动鸣笛声声刹那间泪眼朦胧
经年后生命的轮回叠加“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泪光晶莹浮现出一个“背影’’很长,很长……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样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
总之,在进行叙事性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伏亚芳
[透过《背影》看叙事性散文教学策略实施]相关文章:
1.叙事性散文
2.叙事性议论散文怎么写
6.散文《背影》的配乐朗诵
7.透过太极看人生哲理
8.《背影》课件
9.《背影》的课件
10.朱自清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