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8-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任店一中  陈爱强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②理解诗意,品味语言;③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诵读、鉴赏教学步骤一、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释题

为:被;歌:古诗体例,指铺叙,记述;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三、走进作者

杜甫: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四、了解背景

    公年759年,关内大饥,杜甫弃官西行至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公元761年春。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当年深秋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五、吟读诗歌,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韵脚:号、茅、郊、梢、坳;力、息;铁、裂;间、颜、山等等。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六、品读诗歌,读出感悟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①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秋高:秋深。三重:几层。洒:散落。挂罥:挂在。能:这样。俄顷:一会儿漠漠:灰蒙蒙的。向:将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的读书人。突兀:高耸的样子。见:通“现”,出现。

②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③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字词意思

⑵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第一段,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第二段,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

第三段,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第四段,广厦万间; 忧国忧民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2、圈点勾画做批注(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是最佳的。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重点赏析:第二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1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第三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伤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               面对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苦难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杜甫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九年级化学下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设计

2.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教案设计

3.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4.九年级化学下册《蛋白质和维生素》教案设计

5.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6.九年级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7.九年级化学下册《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教案设计

8.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9.九年级语文《林中小溪》教案设计

10.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