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以一种言简意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很大比例,就八年级上册来说,第三、四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就占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说明文的重要性。
然而提到说明文,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枯燥乏味,有时候一堂课下来,好象只剩下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干瘪瘪的东西,学生学得也没劲。也许说明文确实不如其他文体那么好读、好教,因为它不是靠形象去感染读者,也不依靠感情去打动读者。但说明文却另有其独特的长处,如内容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又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的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的精确简练,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的合理、周到,灵活多样。那么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习说明文,从而学到知识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故宫吗?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宫殿,故宫有“三九”--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当我说到这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显出了惊讶之色,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我接着说:“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故宫,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却用很简短的文字就把它说得一清二楚,不信的话,咱们就去看看。”这些导语可以增强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满怀期待地走进课文。
二、巧设问题,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他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才不会因课文枯燥乏味而走神。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动动手,从而轻松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赵州桥与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分别画出两座桥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再来进行解说。学生兴趣盎然,看课文很认真,而且示意图画好之后,学生能明显地比较出两座桥的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在对示意图进行解说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精讲、少讲,让学生感受发现的乐趣
很多时候,老师讲的知识学生记不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的发现,他一定会记的很牢,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一点乐趣。如《苏州园林》的结构层次,学生细读课文就会发现四个讲究和下文的照应关系。这样的问题老师是没必要讲的,如果一味越俎代庖,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倦。再如《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的前两段需要认真品析。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提示可以从词语、修辞、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然后小组交流,组长整理汇报。学生乐此不疲,几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效果奇好。当然老师不等于一点不讲,于关键处的点拨、归纳是必不可少的。
四、课外拓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中,我为学生补充二十四节气歌,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农谚。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好的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
我们要想办法化枯燥为有趣,寓教于乐。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还怕学生不爱学说明文吗?
李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