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主张“相互关爱”,追求“和谐美好”,提高“自身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是如今人们所渴望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中承担怎样的任务呢?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文精神的概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界定。
人文精神,从广义上说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和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具体到对于初中生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完善心智、净化心灵、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中所承担的任务。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人文熏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一门洋溢着作者灵性的、积淀了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材和学生生命之间找到链接的点,并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心灵世界,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实现感悟与理解的融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这也正是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价值所在。鉴于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更具人文性的双重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学生人文关怀的过程,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人文熏陶。
其次,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在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
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强调了对人的培养,然而在“应试教育”这个巨大阴影的笼罩下,许多语文教师还是过分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只注重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在课堂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迫切要求把在语文教学中把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再次,社会的进步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对自身生活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反思和追求。关心他人、尊重自己、弘扬人文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而语文教学永远是与时代相依的,从孔子坐坛讲学到现代学校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时代需求的缩影。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需求,立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努力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一)、通过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鉴赏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从而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高尔基说过: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文学作品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意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让学生的心灵更纯洁,情感更丰富、更健康,精神境界更高尚。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来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人们掌握了语言就是为了相互之间交流思想感情。语言文字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是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富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进行情的迁移、情的默化,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如在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反复品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这段文字,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能体会出作者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境界中,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生活哲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创造互相信赖、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热情。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而滋生。
2、品味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笞。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形象的时候,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的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是不知不觉的渐进式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简洁、冲淡的文笔塑造了一位穷苦、卑微但又纯朴、善良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不幸者的同情和敬重。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关注老王的不幸,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弱者的同情心。接着指导学生寻找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都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是如何互相给予对方帮助的。体会作者通过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宣扬的平等观念。在作者眼里,人是生而平等的,个人的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再者就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篇课文塑造的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告诉学生: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候很渺小,人生有时候很艰辛,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让这个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这样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确实能够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带给学生很大的人生启示,使他们从中得到人文熏陶。
3、品位文学作品中的主题给学生以人文熏陶。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提炼文中主题,和作者一起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感受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精神之中。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全册共六个单元,分别涉及童年、民族、名人、艺术、英雄、动物等主题。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有的唤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告诉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振作精神,继续努力,终究会成功,如《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二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号召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的独立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河颂》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后一课》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法国人民失去国土的悲愤的心情,从而联想到我国人民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使学生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如《邓稼先》;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有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如《孙权劝学》。这些人物对社会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学习他们的伟大的人格和精神,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如由《安塞腰鼓》的热情奔放让学生体会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由《观舞记》中卡拉玛姐妹轻盈的舞姿让学生去体会异国文化风情;由《口技》中王叔远栩栩如生的口技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第五单元所选的课文歌颂了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有探索北极而英勇献身的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如《伟大的悲剧》;有在荒岛上顽强生存二十八年的鲁宾孙,如《荒岛余生》;有克服重重困难,最后成功等上珠穆朗玛峰的我国登山队员,如《登上地球之巅》。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主要让学生学习英雄身上的那种勇于探索,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勇气。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有关动物的,学习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还可以引发他们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
总之,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体会文章当中那健康向上的主题的时候,必定会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得到涤荡,品格得到升华。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将受到一次独特的人文关怀。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人文熏陶,让学生沐浴人文关怀。
1、让学生用人文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具有人文 精神的人和事。
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关爱生命,让学生用人文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动人之情,感人之事。如在嘈杂的公共汽车上能观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美好;在熙熙攘攘的街市中发现人们生活的富足幸福;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能感觉到万物在发荣生长;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下能想到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阴霾之中。能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中感受到慈爱;能从路人的一个微笑中体会到友善;能从老师的一句问候中感受到师恩;能从同学的一个手势中体会到友谊……。假如我们能让学生学会这样去观察生活,那么生活在他们的眼里将会是多么美好,他们再将这些感受写到作文中去,必将会使他们的文章充满人文精神。同时,他们的情感会更加丰富,道德修养也会得到提高。他们将学会感恩,懂得关爱,,必将更加热爱生活。
2、在写作中努力表现具有人文精神的主题,使作文散发出浓郁的人性光彩。
学生学会了用人文眼光去观察生活,还要能够把这种感受在文章当中表现出来,努力去表现人文精神的主题。如看到工人在高空作业不能光想到他们的勤劳和奉献精神,更要表现他们的艰辛和危险;看到可爱的小动物,不能只想到把它们捉来照顾和观察,更应该倡导让它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快乐的生活。鼓励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关注弱势群体,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个体,表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更关爱生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这样使学生们的文章散发出浓郁的人性光辉。在文章中摒弃非人性的东西,尽量不去表现什么“为了工作,连父母病危、孩子病重都没有时间去看望陪护”、“某少年为了保护集体的财产独自与穷凶极恶的歹徒搏斗而英勇献身”、“个人利益坚决服从集体利益”、“人定胜天”这样一些主题。以上这些主题在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被提倡和赞扬,但在今天这个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遭到了批评,甚至否定。也违背了人文精神的本质。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用人文眼光去观察生活,并在作文中表现人文性主题也是现代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
3、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自我创造,让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放飞灵性的舞台,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心灵大脑一起活动的写作活动,尊重学生在写作中的个性创造。在教学中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表现和创造性表现的课堂体系。如在作文教学中,取消模式限制,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创新的环境,以亲切的态度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提倡自由表达,使习作成为学生个性表达的天地。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的写作教学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随性而作,使其张扬的个性与思想跃然纸上,让其生命的灵性自由飞扬。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模式。话题本身只为学生指明一个大方向,而题材,体裁,字数,形式等则不加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展示他们独特个性和见解。而且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体系也更为宽泛和灵活,也充分保证了让学生更大胆地去创造和表达。这些也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一个表现。
(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人文熏陶,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新开设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能提高语文素养,又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把情感价值的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办刊、讨论、调查访问、查引资料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更是一个重要的人文素养积累的过程。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现,其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是唤起学生关注自己、关爱他人、关心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为例,围绕各个单元教学内容分别设计了“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等六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地把握和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活动。如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哪些烦恼”,“这些烦恼是如何解决的”,“在解决这些烦恼的过程中得到哪些人的帮助”,“自己从中得到那些教益”,并把这些都纪录下来写成文章在班级交流。在开展“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比如有关“黄河的历史传说”,“黄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关“黄河的诗文”,“和黄河有关的名人轶事”等,并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办一份小报。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人文阅历。
四、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人文熏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这样说过:“我深深感到一位教师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在当前教育形势下,社会对语文学科教育的要求更高。不仅仅强调其工具性,更强调了对人的教育。对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语文教师自身应具有人文意识,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人文关怀。
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如果自身缺乏人文意识,缺乏激情,不能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那么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就无从谈起。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人文意识,能够敏锐的发现生活的真善美,鄙弃假恶丑,自觉抵制和避免一些消极影响,培养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什么是做人的价值,全身心地去热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幽默风趣和满腹才情,能够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其次,语文老师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追求高尚,鄙弃恶俗,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向语文殿堂的通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雅的人文素养。
最后,语文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极富情感特征,也要求语文教师有丰富的情感。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受到情绪感染,容易“入情”“入境”;反之,一个没有情感的老师,就会将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教得寡然无味,学生既没有情感体验,也没有得到美的享受,更不要说是受到人文熏陶了。因此,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是能否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关键。
乔国庆
[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熏陶]相关文章:
2.初中语文教学心得随笔
10.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