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 初一第四单元
【背景分析】
初一学生初次接触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重点,要加强诵读指导。两首诗是典型的写景抒情诗,重点应放在诗意的体会、再现和诗歌语言的品析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评析诗歌练字之巧妙。2、诵背全诗。3、把握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2、教师引导学生用“剥而复加”的方法,赏析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体会自然之美、诗歌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思想】
变“课堂”为“学堂”,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1.学生说白居易的小故事,引出新课
感受
思考
组织语言 应用小故事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
读
熟
悉
全
诗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2、 生齐读;
3、 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声音洪亮,节奏抑扬顿挫,情感自然)
4、 师范读,学生思考:
要求学生正音正字;齐读; 思考: A、划出压韵的字;B、分析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古诗?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
运用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熟
读
理
清
游
踪
1、 谁能划出标题写了几方面内容,并说明理由;
2、 读一读诗,想一想诗人凭什么说是钱塘湖,而非其他;
3、 诗人说“行”,你能找出依据吗?
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
理清游踪
精
读
寻
觅
春
踪
师:请阅读全诗,想一想,写了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师:小组自由讨论,诗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初春的西湖?
归纳: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在具体分析时,结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写。
师小结: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游人如织的西湖早春图。
阅读全诗,小组自由讨论, 自由发言.
通过自由讨论, 自由发言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品
读
诗
中
妙
笔 品读诗中妙笔:
师: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全诗赏析的重点应在颔联和颈联,扣一个“春”字。这首诗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仔细揣摩这几句诗是如何描写初春的特征的呢,“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先看颔联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师点拨:“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第一层:加了个“暖”字,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请同学根据示例任选词语说说其妙处
第二层:加了个“早”字“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
第三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三层分析下来,令人惊叹:“写的真是初春景色!”。
“剥而复加”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赏析诗句。
悟
读
景
中
情
语 师:请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一遍,思考: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请全班背诵全诗。
朗读全诗,思考。
背诵
检
测
与
反
馈 每课一练:运用刚才归纳的诗歌欣赏方法自学《天净沙秋思》。 思考,讨论,写下答案 检测学生所学内容是否过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以及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
小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来总结,互相补充及完善。 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春行
春水春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绿杨白堤
喜悦、恬静………………..悟诗情
【教学反思】
学生对“剥而复加”的方法很感兴趣,掌握得非常快,这种方法更 有利于我们赏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的表现力,对这种方法的运用,还可巩固、强化、迁移。
张晓燕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钱塘湖春行的教案
10.钱塘湖春行的原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