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艾菲尔铁塔的沉思》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发布时间:2016-6-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云霓》《艾菲尔铁塔的沉思》导学案

《云霓》

【学习目标】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2、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2、丰子恺散文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人。17岁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弘一法师)。1921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绘画与音乐,同年冬回国任教。1927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漫画册《子恺漫画》,并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写作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等。他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早年接受过佛教影响,亦关心民间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写儿童生活与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多赞美儿童的纯洁心地,以反衬成人世界的恶俗;多从日常生活琐事取材,让纷纭世界的一鳞半爪点染生活的情趣与哲理,讲求趣味,给人以飘然出世之感,但有时失于琐细。抗战时期的散文创作则渐次贴近现实,写了一些关怀民生的力作。从总体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诚蕴藉,笔法自然洒脱、形式灵活多样,能于平凡琐细处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并兼有诗情画意与幽默情趣,在现代散文中别具一格。

阅读提示: 见课本导读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1.作者为何以“云霓”为题?

2.在去年夏天的这件事中,云霓起着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作者为何给自己的画集取名为《云霓》?

二、小组合作

1、这“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2、云霓有什么特殊含义? 

《艾菲尔铁塔沉思》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 、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 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二、张抗抗散文的哲理意蕴(苏振元)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点儿哲理”(《寻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张抗抗以为这种哲理应是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这样,作品才有灵魂,才有一个核。单纯抒情的作品往往太轻太柔太精致,易成雕虫小技,缺乏力量的美。因此,一篇散文应具备其内在“核”。她还认为:“如果说,‘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应该是散文的核。无汁无核均无果实。”(《也谈散文》)这就是张抗抗的“核汁”理论。她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便一再体现、验证着她这一观念。而且大多是顺理成章而发的人生感悟,使人从平凡中发现深刻,由随意中洞见隽永,使作品平添了丰厚的意蕴,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研读张抗抗的散文,不难发现散文的哲理内蕴,作家是采取了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而造就的。

事中见理。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写出来,同时理随事显。这种叙述与一般叙述不同,往往因事而动情,事中见理,因而不追求事情的精细、完整。我国古代散文就有这个传统,现代散文已把这个传统弘扬到了极致。张抗抗的这类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养不家”》记叙几则调养不好动物的小故事:小时养的白头翁,因绝食、哀鸣、扑腾不止而放走;后来养的野猫,吃饱喝足后,“伸伸懒腰”不告而别;在北方时,几个知青养了一只小狼,随着成长,渐现“狼的强悍暴烈的原形”,最后挣脱铁链而逃。文章围绕“即使是一个已经被驯服的族类,其中也总是会有到死也调教不了的个别动物”,而萌生出的感慨和思索,作家发出了这样的“天问”:我不知道动物园里那些已随遇而安的宠物们,是否会有被驯养的痛苦?如果让它们选择,是否仍然会选择充满激烈竞争同时也充满自由欢乐的大自然?这类问题仅止限于动物和自然吗?可不可以扩及到人和社会呢?个中很有意味,着实耐人寻思。可以作为《“养不家”》续篇的《鹦鹉流浪汉》更是充盈意蕴。当被她偶然收养的虎皮鹦鹉从笼中逃脱之后,作家的情思也随之变得活跃和深邃。她终于省悟到:“它们其实只不过是从一只笼子逃向了另一只笼子而已。但对于自由的冀盼,使得它们永远生活在背叛之中。”“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理随事显,富有极浓的思辨色彩。同样的,在《猴岛记趣》里,趣中有味,“老船工一语中的,道破猴岛建立生存秩序和内部机制的奥秘,在于竞争。”事中寓理,深刻隽永。还有《家教的“悖论”》《墙的消失》《春游的女孩》等文也有这个特点。

景中悟理。张抗抗运用得很有个性。它的特点是情以景兴,理由情显。《下三叠泉》就是这样的佳作。庐山三叠泉,与别处名山胜景不同。张抗抗从没完没了一个劲儿往下走才能欣赏到三叠泉之壮观的旅游经历,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人生道路的理喻──-负弦波的启示,顿悟出“登高俯瞰,一览众山小”之外的别一番风味,“方知‘水往低处流’,亦不乏气势”。意味隽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海市蜃楼是很美的,读了她的《海市》后,才知戈壁滩的海市也“美得充满诱惑”。作家从景中悟得,尽管海市是虚幻的,是一个诱人的“陷阱”,然而在单调的黄色世界里,美丽的海市“就成为沙漠的调色板,成为旅人一个虚妄的希望”。《沙之聚》则描写茫茫大漠中神奇的鸣沙山。据说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更令人惊奇的是,游人留在山上那一行行凌乱的脚印,第二天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经科学考察,是因风之力将每一道印痕重新整合的。面对奇景,张抗抗先是惊异继而惶惑,后来联想深远:“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须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变的演进之途。”这便是让读者从中去领悟自然景观中的妙理至趣。

拟人寓理。鲁迅在《致李桦》中谈道:“作文的人,不会修辞,也就不会达意。”张抗抗“是主张寓理的”,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寄情寓意。这方面她在当代中青作家中是高人一筹的,其中拟人寓理用得最为巧妙、娴熟。

这种方式是把非人的生物和无生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以人情、人格,从而寄寓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张抗抗散文里较多的是植物拟人寓理,以《地下森林断想》和《牡丹的拒绝》两篇为著名。前篇通过对大森林的拟人化,将情与理结合起来,歌颂了像“地下森林”这样“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的人格形象,并启示我们:只要像“地下森林”一样顽强奋斗,就会成为“新崛起的骄子”!正如作家在《谈散文的“核”》中所说的:“那年秋天去镜泊湖,湖山虽美,归来即淡忘了,而那片鲜为人知的地下森林,却地震撼了我。我想到了自己坎坷不平的道路,想到了许多朋友多年在没有‘阳光’的地下顽强奋斗的精神,发现这地下森林正是一种性格化了的自然奇观,在向人们发出庄严启迪。”后一篇更为奇特,文章写一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然而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大令乘兴慕名云集而至的游客失望。但是随着作家陡转的笔锋,将牡丹人格化,让我们“窥见了牡丹的个性”,“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谁说牡丹只是富贵种?这里,牡丹的拒绝给人理性的思索,启发“拒绝”的感悟,其指征的对象显而易见。张抗抗作品里无生物拟人寓理的也不少,最突出的是写于1978年的《兴凯湖听涛》。她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对象以人的意识,使自然性格化。兴凯湖仿佛是历史的见证人,从它的那不平的涛声中听出了我们民族的叹息、民族的呐喊,并在这呐喊之中见出光明,鼓励我们像大海一样由每一滴细小的水珠组成强大的潮流,“浩浩荡荡,朝前走,不回头”!更为可贵的是作家还准确预见了“21世纪初强大的中国将会以它的全面现代化使兴凯湖发出宝石似的光芒”,使读者在心灵深处受到既“合情”又“入理”的震动与启示。张抗抗文学创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她的前卫性,《兴凯湖听涛》无疑在当时就是带有突破性创新的前卫之作。即使在深化改革、世纪之交的今天,它仍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作家善于拟人寓理,其他如可怜松、仙人掌、梅、橄榄、武夷山石等寓意物,均描绘形象鲜明,喻理生动深刻,晓人以人生哲理,体现出一种力量的美。

对比明理。张抗抗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和读者的审美心理,还长于运用对比明理。首先应提到《闲话稀粥》一文,作家叙述娓娓动听。在那次出国访问之前,一直认为自己属于开放型,能够接受任何新生或新鲜的事物,甚至时刻警惕、防范自己不要受“拿来主义”的影响和污染。但发生了巴黎公寓的稀粥事件后,她对自己不再有这类担心。“我为自己拥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中国胃,以及由这个胃所决定的头脑、服饰和一切痼疾,而骄傲地屹立于香榭丽舍大街。”然后返国到家,重又觉得浑身不舒服心里空荡荡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喝粥不可。“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的不可改变,心里漾起一层粥样的泡沫,很是悲哀。”同样是“喝粥”,由国外的“骄傲”急转直下而为国内的“悲哀”,通过这种情感价值的落差,前后变化的强烈对比,不能不令人深思。其实,作家是以饮食心理为窥镜,对民族心理进行了一番深刻扫描和验查,热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心理的渴望。《埃菲尔铁塔沉思》则不同,主要抓住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感受变化这个枢纽,采用前后对比、误正映衬的手法来展现铁塔的特点。它高大,而且慈爱;“它雄奇,却也孤独”。作家用睿智的语言揭示了铁塔的历史感与崇高感,以哲理的光辉映照出了铁塔的形象特质,从而引起我们的思索与遐想。《西方人情》又有不同,张抗抗运用对比明理,通过三件亲见亲历的小事,从“那人与人之间,淡淡的、远远的、冷冷的相处”的“既定印象”中深掘一层,提出了一个为一般人并未完全把握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真的就了解西方了吗?”她的结论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人情总是很相像的。不会都是金钱,都是狰狞。”进而深入地写道:“只愿那虚的、假的、敷衍的、客套的人情,远远地走开”,而“那真的、热的情谊,切莫衰败,切莫冷却”。作家在散文中体现的这类哲学思辨,具有较大的启蒙意义。

张抗抗富于哲理意蕴的散文很多,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了像古人所说的:“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艺概文概》)而且寄意寓理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娴熟、自然。这是她对世俗景观的入微体察、对人情事理的深刻憬悟、对具有哲学意义的题旨内核的深入开发的结果,无可辩驳,“在当代作家中,张抗抗应该被划到富于思辨的队列里”。王蒙早曾表示过这样的见解。

(节选自《论小说家张抗抗的散文》,《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5期。标题是编者加的)

【探究与合作】

一、自主探究

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你认为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

1、结合铁塔的特点,谈谈作者这样写铁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写铁塔形象,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3、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4、写作者自己,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三、课后反思,学完这两篇自读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进一步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想一想,作者抓住怎样的自然现象,赋予牡丹怎样的高贵品质?在实与虚的结合上,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与《埃菲尔铁塔沉思》相比,有何同异?

任志刚

[《云霓》《艾菲尔铁塔的沉思》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相关文章:

1.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2.《谈中国诗》导学案

3.化学选修5第四章课件

4.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5.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6.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7.人教版七年级英语第四单元课件

8.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9.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10.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