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7-11-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罗曼.罗兰和他的《名人传》及创作《名人传》的目的。

(2)了解罗曼.罗兰的英雄观,了解和认识贝多芬等名人对生活对苦难的态度。

(3)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言,领会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和方法:学生自学为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语境,反复揣摩,理解文中

一些精炼、警策的语句;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加深对作者及《名人传》的理解。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中的PowerPoint.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名人的精神,感受名人对于苦难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名人观,纠正我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

五、教学重点:了解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六、教学难点:如何界定现代社会中的英雄内涵。

七、课时安排:1.5课时

八、授课过程:

(一)投影 “神七飞行员出舱”图片、汶川大地震中“小林浩”与姚明在奥运会上出场的图片,由“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揭开学生个人对英雄的界定。

设计目的:通过两幅图,激发学生对航天飞行员、体育运动员及地震小男孩的认识,引导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人的特点,导入对“英雄”的初步认识。

(二)听音乐《命运交响曲》,感知贝多芬: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1819年2月1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

    设问题: 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找到“苦难的但敢于抗争”这类的答案,并切入现时人们对“英雄” 的理解。

设计目的:通过感知贝多芬的音乐,了解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艰难历程,理解贝多芬抗争命运的毅力和勇气。

(三)导入新课,走近罗曼.罗兰: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  .克利斯多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并解释《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 《米开朗琪罗传》 (1905)《托尔斯泰传》 (1911)。《贝多芬传》描述了这个德国音乐家一生受穷困、疾病和失恋折磨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他面对厄运所作的精神斗争,其胜利的成果就是他流传千秋的音乐。《米开朗琪罗传》中的这位意大利艺术家同样是坎坷一生,他有超人的才华,却无勇敢反抗的意志,他只是在友谊和爱情的支持下,在郁郁的孤独中,才完成了不朽的创作。在《托尔斯泰传》中,罗曼.罗兰颂扬了这位俄国文豪对爱和人生的追求、对人类友好的热望、对艺术能压倒暴力的信念的坚持以及他的不抵抗主义,也描绘了他由于无法实践自己的信条而感到巨大痛苦。

设计目的:设置此环节,在于让学生了解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目的,并初步掌握三个名人的生活特点,尤其是苦难生活,及他们面对苦难时所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四)投影“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个名人的画像

设计目的:通过三幅人物画面,告诉学生,罗曼罗兰把这些“伟人传”“献给不幸的人”。 他要通过这些传记说明,连这些伟人也都难免遭遇厄运,但是由于有高尚的品格,终究成了真正的伟人,从而给不幸的人们以安慰和勇气。因此,作者认为,因为苦难以及面对苦难的勇气,他们都是英雄!从而突出教学重点。

(五)走近英雄: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内涵?用原文来回答。全班朗读相应文段。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设计目的:设置此环节,在于让学生找到作者所拟定的关于“英雄”的观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之概括出来:受苦难、战胜苦难、同情弱小者、救助苦难者的人即“具能承有仁慈、有毅力、有勇气”的人才能称为“英雄”。突出重点。

(六)投影“谭千秋”“鲁迅”“李小龙”等多幅人物照片,让学生讨论判断根据作者对于“英雄”的界定,哪些人是英雄?    

设计目的:使用三幅图画,让学生之间互动,巩固学生对于作者提出的“英雄”的概念,明白作者所谓的“英雄”并不一定就是那些做了惊天动地大事的人,那些具有受难、抗难、仁慈、勇气十足的品质的人都是英雄!突出重点。

(七)设问:作者认为英雄有什么作用?找到相应的文段并加以理解。

英雄们的勇气可以做我们的养料,在他们神圣的心灵中,会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安慰我们,像贝多芬,他在痛苦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他们会让我们鼓起生命的信仰。

设计目的:设置此环节,培养学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辨别现在社会上那些混淆“英雄”概念的人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英雄”的性格和品质。初步突破难点。

(八)阅读1-3段,概括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作《名人传》?

“沉重”“老大”“重浊”“腐败”“鄙俗”“乖巧卑下”等贬义词的集中运用,突出了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空气”“窗子”等比喻恰到好处,形象准确。

教师概括: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

社会环境:因为平庸的社会充满了自私自利的风气,让人窒息,所以呼吸英雄们的气息。

人的因素:为了援助那些需要呼唤英雄的人,孤独奋斗的人,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设计目的:阅读固定段落,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提出“英雄”的概念的,明白作者笔下的“英雄”观点有着特定的时代特点和它的局限性。

(九)加深巩固,投影短文《永远的贝多芬》 (尹宁),全班同学读一次。

1837年3月16日下午五时四十五分,一道闪电划破维也纳的上空,久卧病榻的贝多芬,突然睁开眼睛,举起右手,无声地再次发出他那铮铮的誓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啊,生活,它是这样的美好,活他一千次!”一双陌生人的手抚合了他的双眼-----贝多芬的一生,正所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穷困、失恋、耳聋、多病,但是他始终坚持不渝的就是作曲,他曾这样说道:“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一百七

十多年过去了,时代需要贝多芬的音乐。

----在二次大战时-期,贝多芬的音乐鼓舞了反法西斯的战士;中美建交之后,中美艺术家对贝多芬《命运》的共同诠释,寻找到了共同发展的基点!时代依然需要贝多芬的音乐,更需要他的精神!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英雄的首席给予贝多芬?

设计目的: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提问讨论,让学生明白,罗曼.罗兰在三个名人中,为什么单把“英雄”的首席给予贝多芬,是跟他特定的英雄观是分不开的。因为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面对人生,他选择了坚强,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了奇迹,他超凡的精神感动了作者,他的精神符合作者的英雄观。

(十)探究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正确理解“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思想称雄”指以智慧征服,“强力称雄”指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作者认为能够称得上英雄的人不在于他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一颗美好的,坚强的心,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

2、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看重的是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看重的是伟大的榜样的作用,而不是空虚的偶像效应.)

设计目的:通过探究理解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中如何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先抓关键词(“思想或强力称雄”“心灵而伟大”)的含义,然后找到句子所在的文本区域,结合该句上下语义来判断句子的含义。

(十一)回顾全文,概括文章的结构 :

(1-3)应时代的要求写作《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名人传

(4-6)英雄的内涵及其作用,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 的含义。

设计目的:回顾文章结构,巩固学生对作者写作步骤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现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 

(十二)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怎样界定英雄的范围?哪些人可以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教师提供资料:

(1)美国学生心目中的“十大英雄”:据报道,美国一家从事市场研究和咨询的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以“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为题,对1022名美国中学生进行了民意调查,最后公布了一份“美国孩子心中的英雄谱”:耶稣;马丁路德金;科林鲍威尔;约翰肯尼迪;特莉萨修女;罗纳德里根;亚伯拉罕林肯;约翰韦恩(影星);迈克尔乔丹;比尔克林顿。

(2)中国学生心目中的“十大英雄”:日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部门揭晓的一份调查显示,排在中学生心目中前十位的英雄依次为:毛泽东、父母、周恩来、雷锋、刘翔、成龙、任长霞、刘胡兰、董存瑞、杨利伟。

学生讨论:(略)

教师说明:

从新的“英雄榜”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刘翔、杨利伟、任长霞、成龙、迈克尔.乔丹等“上榜新星”却折射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调查结果既反映了中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标准继承了传统的英雄观,也说明在新时代,中学生衡量英雄的标准正向人性化、亲情化和个性化转变。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但是,纵观“十大英雄榜”,我们也不免有些须的遗憾,那就是科学家的缺席,虽然排在最后的杨利伟可算是科学界人士,但是他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

中学生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英雄的权力,不管那个对象是毛泽东,还是刘翔,不管是成龙,还是杨利伟。但是,“十大英雄榜”中科学家的缺席,毕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设计目的: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质疑、交流、共同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名人观,纠正他们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辨别现在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所谓的“英雄”的含义,最有效地突破文章的难点。

(十三)课外训练: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设计目的:通过设计课外训练题,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来界定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概念,培养他们对“英雄”的观念的认识。

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习目标非常明确,作者是想通过当时欧洲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价值观出现的偏差,来告诉人们怎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在教授课文的时候,教师使用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通过质疑、探讨、交流等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英雄”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面对现代社会中不断泛滥的“英雄”观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避开盲目追随。但是,学生是有着自己个性的个体,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想要求他们都能对“英雄”观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是不可能的,本课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尤其是设置课外训练题,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突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关于“英雄”的真正观点。 

 

黄墨兰

[《名人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6.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9.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