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学总结(人教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6-2-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崇州市王场镇东关学校  赵洪

关键词:特色、新意    开放性 模仿    

语文的学科特点非常特殊,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在新一轮的课改工作下怎样继续加强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新课的导入应具有特色、新意。在过去的五环备课里对新课的导入强调的比较多,但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很多教师反而忽虑了新课的导入这一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导入尤为关键,这关系到学生对于本课、本知识点的最初印象,如果试想语文教师一走入课堂便讲: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今天我们上第几课……那么我敢断言40%的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这堂课的效果肯定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导入一定得花点心思,做到出奇制胜。总的而言新课的导入可以有这么几种方式:1、课题直接导入型 ,课题直接导入型的优点是直接将课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读课题、理解课题,明确了今天这堂语文所要学的内容。开门见山,无过多的赘言,学生也直接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初中的大部分课文我们都可以用这种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然后开始上课。通常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高年级,低年级也可以用,但不宜多。2、趣味生活型、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很多现象很感性。他们对很多问题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或者说他们更相信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入手。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可用生活中一些大家都耳闻目濡的例子来入手。教师可说:同学们大家都看过2005年的春晚吧?晚会上给你印象最深的小品是什么?……对,《卖车》。赵本山出奇制胜的法宝是什么呢,为什么范伟会屡次上当?……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怎样才能找到第二个甚至更多的答案呢?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后大家就可以找到方法。再如上小说单元时讲到具体的文学常识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时。教师可举学生们喜欢的影视作品来对照入手,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审美能力。3、相关话题导入型 ,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用的比较多。比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时可以这样来进行:“同学们都知毛泽东是我们新中国的领袖,大多都能了解他作为政治家的一方面,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作为伟大文学家的另一面。同学们感不感兴趣啊?”这样顺理成章的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好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作文教学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面前。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今天的中学作文教学可尝试开放性作文教学教学这种方法,以求取得作文教学的突破放。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这一思想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实行开放性作文教学。所谓开放性作文教学,其实也就是教师主动给学生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展开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让学生在创作激情和“有话要说”的冲动驱使下,自觉走进色彩斑斓的社会“大超市”,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架生活大书橱”,让学生用聪颖的眼光透视生活,占有、消化、吸收,摄入眼帘的最为欣喜的或深恶痛绝的、最富情致的或令人感伤的,最有社会意义的或违背情理倒人胃口的典型材料,使他们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与灵感发生碰撞,拔动写作动机的心弦,情不自禁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的同时,应及时引进生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教学中,比如: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报刊剪摘活动、争鸣辩论活动、新闻语竞猜活动,介绍新技术分析新思想及叙述新事物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获得提高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上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审视社会。比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承办街道文学建设、义务当导游,为本地产品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标语等,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开阔视野,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步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还记得我在一次作文课上布置了一篇名为“童年”的话题作文,很多学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文章。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到“或许是作文课上的纸飞机吧,或许是数学课上的‘丁老头’吧,或许是英语课上无休止的聊天,也或许是物理课上翻出校园的冲动……别了我的童年,别了我的初2008,还有老师永远的微笑,同学难舍的眼泪……”这段文字的原型就来源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通过模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原来那些作文课上不能下笔的学生也能较好的完成老师的要求。

三 、处理好重教材与“减负”之间的关系。新课标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这一理想呢?我认为:第一、应扎实学生每一单元的基础知识,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一学生对字、词过关,大多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连一些简单的汉字都要写错,每次中考评卷时看到学生作文中的错笔字时,我不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作何感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每一课的生字、词语讲透讲破尤其是生字的拼音更加得注意;每一单元的重点生字须严把质量关;对于诗词等名句的结累须更加注意;第二、应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速读、跳读、默读方式可不确定,但每堂课应让学生读。或许每一位同仁都有这样的感触“读”是最好的语感培养方法,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诚不我欺。除了教会学生读书还应教会其梳理文意,筛选有用信息。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能力。第三、对于非精读篇目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评,不要面面俱到。把主要精力放在精读篇目。对于重要的课文各知识点都应讲破讲透。还记得我所执教的初2004级2班,刚进校时,在学校组织的摸底考试中这个班在90分以上者为16人,均分64分(百分制),由于是刚走入工作岗位,我对他们报以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放进他们的脑袋里,不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管学情。采用老方法-灌输,结果一期下来我班的情况和我所料甚远。反观我所执教的2006级1班,刚进校时成绩在全年级排倒数第一,我根据这班学生的特点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重点篇目尤其是精读篇目的教学上,严把基础知识关,重视学生诗词名句的积累。我要求学生每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大部分学生三年下来几乎把初中部分要求到的名家名著全通读了一遍。这个班在中考中发挥了应有的水平,语文均分达到了118,12人次在130以上。这种“以点盖面”的方法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场持久攻坚战。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愿更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这一大形式下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只有这样中国教育的发展才不是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资料:1 上海师资培训2007--1  文/上海同济黄渡小学 金玉慧

2 上海市徐汇区中学语文教研员 曾宪一    发布时间: 2017-09-26

 

赵洪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学总结(人教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中学的语文教学计划

2.九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

3.小学的语文教学论文推荐

4.小学的语文教学论文

5.语文教学的论文

6.新课改下小学教育研究论文

7.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8.《汉语拼音》人教版小学的语文教案

9.雪的语文教学课件

10.散步的语文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