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一中 沈凤丽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 赏析融情于景 ,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感悟本词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3、 赏析法。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 江淹曾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是的,人生自古伤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朋友之间的离别,感伤中有一份浓浓的牵挂和祝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母子之间的离别,关爱中有着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情人间的离别,浓情蜜意,难舍难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清秋时节,感受词人柳永的离愁别绪--板书[雨霖铃] 二、 词人简介 问:关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谁来给我们说说看? 明确: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
三、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这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方法。古代的诗词是很讲究声律的,我们在接触诗歌之前,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的特点,还要细心揣摩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声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体现作品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更好的把握作品所要表现的情感。 1、 放录音名家朗读
2 、 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词。 (朗诵指导:要带着感情朗读 a、寒蝉凄切--要拖音 “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b、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c、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d、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e、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f、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3、教师自己示范朗读4、全班学生齐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为凄切悲凉)四、赏析全词(请找出词中体现作者“凄凉”心境的句子,并尝试分析。)
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一个“寒”字既点明送别的时节,也暗含了词人的心境,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感伤的基调。“骤雨初歇”本应抓紧出发,而词中主人公在黄昏的长亭中难舍难分。这几句写出了将别未别时的痛苦之情。
总结: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明确:无绪是因心中有离别之苦,因而“留恋”,而兰舟却在催发,一个“催”字把离别的伤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不忍分别却不得不分别,真可谓“醉不成欢惨将别”啊。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明确: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这种白描手法,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就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所云:“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设想别后情景。那里,烟波浩淼,暮霭沉沉,水天空阔,寂寥无边,没有了心爱的人陪伴身边,那将是如何的孤独寂寞。同时这样的景物描写也暗示相见无期。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确:前一句意即伤离惜别,自古皆然,而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当时冷落清凉的秋季,离情自然更胜于常人常时也。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这是千古名句呀。它把三种最能牵惹离愁的意象“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让人看到杨柳依依,想起佳人已不在身边。晓风习习,更增添羁旅冷落。一弯残月悬空,一叶小舟临岸,千种离情萦怀。在艺术上,这两句虚拟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语不涉难,苦不堪忧”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这使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7、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班齐读)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还是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表达的是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分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在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但总起而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六、布置作业(方案一) 背诵《雨霖铃》 方案二(如果时间充足的话):
比较阅读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篇描写的秋景有哪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含义是什么?表达情意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
(1)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望不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浓厚;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自然的过渡。
(2)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诗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这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沈凤丽
[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相关文章:
6.雨霖铃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