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
课题 《童趣》 课时 2 执教时间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言文。
2、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3、熟练地诵读全文,并能用流利的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5、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课文的朗读。(读音、句读、语气)
2、作者的想象。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童趣》--记叙童年趣事
沈复 清代 《浮生六记》
明 细 蚊群飞舞 想象 群鹤舞空
察 察 蚊群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观蚊如鹤)物
秋 纹 丛草 森林 外
毫 理 土砾 丘壑(神游山林) 之
虫、蛤蟆 野兽(鞭打蛤蟆) 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于漪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少年时愉快的的读书经历,今天我们再通过一位古代作家的笔来看看他童年如何度过。
由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
[板书:《童趣》 沈复 清代 《浮生六记》 ]
二、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熟悉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范读。 学生对照,并纠正错误。
学生齐读。 教师评价。
三、学生结合注释学习课文内容。不懂之处作上记号,
提问并集体解答,老师支援。
需掌握的重点读音:童稚、藐小、强、徐、鹤唳、凹凸、土砾、壑、
重点字词:明察秋毫、藐、其、故、时、
私、拟、向、则、之、强、于、以、怡然、
其、以、神游
庞然大物、盖、为、方、鞭、之
重点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四、学生对照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查-联-补-顺)
(文言词解释时可加字、换字;词不离句;补上省略部分;注意语序)
五、作业。 流利朗读并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作者情况。朗读课文。
2、提问重点字词意思和用法。
3、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二、分析课文内容。
1、分析课文标题提供的信息。记叙童年趣事。
[板书:《幼时记趣》--童年趣事]
2、文中作者写了他自己童年时哪些趣事?
看蚊子飞,看丛草、土砾,看虫斗、蛤蟆吃虫。(2-4节中)
3、这些都是我们从小熟悉的东西、事情,蚊子可说很讨厌,在农村草、土块、虫子更是日常之物。为何作者居然说这些事情是趣事,印象深刻,并还写下来?
关键是: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察”本身就有思考的意思)。[板书],再把这些身边事物加上了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因而觉得这些事很有趣,用文中的话来概括--“物外之趣”。
[板书:蚊群飞舞 想象 群鹤舞空
蚊群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丛草 森林
土砾 丘壑
虫、蛤蟆 野兽]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就有了文中写到的这些趣事。(概括板书--文中共写了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只有儿童会用这样的眼光看世界,并产生这样的想象,大人已经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作者在成年后还能保持这样的童心,是很难得的。
4、由课文来看,作者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喜欢观察和想象,很顽皮,有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正义感……
(鞭打蛤蟆之事。讨论:这样做对不对?)
5、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者有什么收获?
把童年时代的三件事写得很吸引人。
(事情本身有趣--学会观察、想象
写得很自然、生动--语言用词准确,有许多细节描写
课文结构严谨--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三、研讨创新。
大家或许也曾有过看物出神的情况,请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那美好的瞬间,借助自己的想象,把它讲述出来
教学后记
易红梅
[《童趣》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童趣沈复教案
6.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7.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10.离骚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