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6-4-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体会伟人意境高远气势磅礴的诗歌风格。

教学重点:诗人对湘江秋景的描写以及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诗人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法与学法:影音播放、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3')

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还是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毛泽东的词,也是沁园春,叫《沁园春雪》。我们来回顾一下。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着毛泽东的诗词,总是能让人感觉热血沸腾、意气澎湃。每字每句都铿锵有力,荡气回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再次来感受下老毛的魅力。

文体知识简介。(2')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做词?

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别名诗余、曲子、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原本配合音乐,后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学样式。要求:词有定句,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词有规定的句数、字数,而且还要押韵,定声就是押韵。按字数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那这首《沁园春长沙》属于哪一种呢?(长调)按照段落词又可以分为单调(只一阕)、双调(上阕、下阕)、三叠四叠(三段四段)等,《沁园春长沙》是属于双调。

这首词题目叫《沁园春长沙》,那么沁园春是什么?长沙又是什么?

沁园春是词牌名,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如“水调歌头”“鹊桥仙”“永遇乐”等等。沁园春为双调,共114字。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歌咏这件事,这个词牌就由此得名。

长沙是词题,就是词的标题,跟诗的内容有关联。可有可无,很多都是后人加上去的,长沙就是后人加上去的。古代诗歌基本上是没有题目的,所以又很多无题诗。

三、诗歌诵读。(10')

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很多,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诗歌是最讲究节奏、韵律,可以说它是最具备音乐特色的文学作品,其实在古代,像诗经、汉乐府、唐宋词,它都是一种乐曲,可以演唱。诗歌只有把它诵读出来,通过有声的语言,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它的技巧和韵味。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请同学们注意听,整体地感受下这首诗歌的艺术境界。

刚才我们听了一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录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请注意课本中的注释,字音、字形、字义,同时看看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好,开始!

    正字音、字形

沁(qìn)园春       百舸(gě)     廖廓(liáoku)       携(xié)

峥嵘(zhēng ròng)   挥斥(chì)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màn (漫)江碧透 百ɡě(舸)争流     鱼xiánɡ(翔)浅底      xié(携)来百侣

峥嵘岁月chóu(稠)  书生yì(意)气    万户hóu (侯)     浪è(遏)飞舟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2')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毛泽东诗词》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五、解读上阕。(18')

    (独立寒秋图)

我们先来看上阕中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交代了时间,“寒秋”,就是深秋;交代了地点,在橘子洲。看注释②,橘子洲,风景名胜,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交代了人物,诗人。一个人吗?是的,从“独”字可以看出。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有一条大江叫湘江,江上有一个小岛叫橘子洲,洲上站着个毛泽东。(边描述边画出这幅图的简笔画)

好,这是这首词的第一幅图,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独立寒秋图”。这简短的三句话其实并不符合语法规则,诗歌为了韵律经常倒装。那么请同学们按照正确的语序,把前三句的大意概括出来。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很有诗意地表达出来呢?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作者独自一人,在已经有些寒冷的深秋时节,面对滚滚湘江北去,心情会如何呢?会开心吗?不会,会显得有些凄凉,有些沉闷,所以我们在诵读前三句的时候,就要表现出这种情绪来。我们再来把前三句有感情地朗诵出来。

(湘江秋景图)

站在橘子洲头,湘江的风景一览无遗。那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先注意动词“看”,诗人看到什么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看”字统领下面的诗句,在诗词中,这个叫做“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这一类词,在朗读的时候呢,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师范读)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上阕中描写了哪些景象?各是怎么描写的?2、诗人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3、哪句诗概述了眼前的秋景?4、这幅湘江秋景图有什么特点?

明确:上阕中描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山是红色的,林是染过的,江是碧透的,舸是争先恐后的,鹰是击打长空,鱼是飞翔浅底。山和林都是放眼望去,是远眺,属于远景;江和舸近在眼前,所以才可以看见江水的碧透,属于近景。鹰在上空,是仰视,鱼在浅底,是俯瞰。整幅画面按从远到近,从上到下顺序来写的,而且这段景色的描写还有特别之处。我们一起来看看,山、林、江和舸、鹰、鱼相对比,有什么不一样?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所以,湘江秋景图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动静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画面。直接回答了我们第三个问题,万类霜天竞自由,万事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舒展,蓬勃生长。湘江秋景图给我们总体的感觉,也就是它的特点,同学们可以总结出来了吗?生机勃发、绚丽多彩、富有活力。

    这就是诗人描写的湘江秋景图,远望群山,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抬头看,鹰在广阔的天空里展翅飞翔,低头看鱼在清澈的水里游来游去,万事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生长着。整幅秋景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充满生机。

可是一般情况下,秋天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萧条的、肃杀的,像我们学过很多描写秋天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些诗句都显得即悲又愁。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如此绚丽多彩呢?

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1925年,共产党刚成立4年,革命形势高涨,人民运动蓬勃发展,使得毛泽东对革命、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但是如果毛泽东只是一个懦弱的书生,即使革命的形势再好,他还会有这样的豪情壮志吗?不会。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因为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而且越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就越感到祖国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所以诗人笔锋一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秋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怅,惆怅、感慨,谁来主宰着天地万物的盛衰荣枯呢?其实这里作者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诗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我们把整个上阕朗诵一遍,注意诗人三阶段的感情变化。从孤零零地站立在橘子洲头,面对生机勃发的湘江秋景,发出深沉的历史思索,诗人的感情从悲到喜,再又转入惆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诗眼,也就是诗歌的中心句。在这里,诗人提出来历史性的问题,那么在诗歌中诗人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在哪里?(……)好,我们一起到下阕中去寻找答案。

品读下阕。(10')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峥嵘岁月,就是指不平凡的岁月;稠是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下,这两句话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呢要转入抒情,那么中间……对,中间需要过渡,所以它是个过渡句。在诗词中,过渡句被称为过片,同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诗人故地重游,自然而然的回忆起以前和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那诗人回忆起什么了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万户侯。很好,忆字也同样引领下面7句,所以这个忆字也是领字。从诗人的回忆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群“百侣”形象?明确: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蔑视反动统治者的革命青年形象。

这里有几个词要注意下。指点江山,指点是指评论,江山指国家大事,激扬文字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粪土是特殊用,把什么什么当做粪土。这是第三幅图,峥嵘岁月图。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幅,中流击水图。据说毛泽东73岁的时候还可以游泳横渡长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抒发意气风发之情的时候又情中见景,想起了当年他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的事情,可谓融情于景、景中见情。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找到诗人对“谁主沉浮”的回答?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最后我们来概括下全词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写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书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我们合起来把全词朗读一遍,在下阕的朗读中注意把同学少年的豪情万丈、意气风发表达出来。

七、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词。

总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表现力、情与景的关系、写作手法等方面来分析。

完成课后练习。

 

杨越婷

[《沁园春长沙》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相关文章:

1.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5.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6.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7.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8.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9.北师大高一英语必修一relaxing教案

10.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