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设计从王安石《登飞来峰》导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然后整体认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接着分析研读,探究铁塔的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最后整合、迁移。
[教学目标]
1 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 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 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怎样的特点?
一、导入定向
由王安石《登飞来峰》引出“写实藏虚、虚实相生”。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在飞来峰千寻塔顶上。言外之意是什么?有着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深厚的学养,所以不惧怕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这种写法,叫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字面意义为“实”,言外之意为“虚”。“虚实相生”中的“虚实”还有多种情况: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外形为“实”,内蕴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可以形成绝妙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埃菲尔铁塔沉思》也具有“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学习中要注意探究。
二、整体认读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3.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三、分析研读
探究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是审美主体。在我们读者看来,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对这两个客体,我们分别探究。
(一)探究铁塔的形象
1 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1)高大 脱尘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孤独寂寞的表现。(齐读第19段)
第15段: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第20段: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据说当年艾菲尔铁塔建造时,莫泊桑、大仲马等一批作家领着市民签名反对,说这个高高的铁家伙是在给巴黎毁容。)--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第1段: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第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第16段: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3)坚韧 宽厚
第15段: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坚韧。
第16、17段: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宽厚。
第20段: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宽厚。
2 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讨论)
主要特点(作者着力表现的特点)是:“孤独寂寞”。
“高大脱尘”是铁塔“孤独寂寞”的原因;“坚韧宽厚”是铁塔“孤独寂寞”中显示出的高尚品质。且“高大脱尘”写在文章前半,“坚韧宽厚”写在文章后半,而“孤独寂寞”写在全篇。
3 作者这样写铁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李白还说:“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自嘲,是调侃。我们改为:“超尘脱俗留其名”。埃菲尔铁塔最终不是成为“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吗?那些不为人知、不为人容的“圣贤”,最终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吗?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一生留下大量画作的凡高,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遭到人们的嘲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被贬海南--他们都是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坚持变法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不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他们因其高大超尘而孤独寂寞,也都因此而受人景仰。所以说:“古来圣贤多寂
寞,超尘脱俗留其名。”
4 写铁塔形象,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写铁塔的特点是“实”,喻生活中的人是“虚”。写铁塔的特点,其外形(高大)是“实”,其内蕴(超尘脱俗、孤独寂寞、坚韧宽厚)是“虚”。
(二)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心理
1 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1)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第1段: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
--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第17段)。
(2)在铁塔下,凝视、仰望。第5段: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
--开始仰视,但没有膜拜。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第6、7段:写错觉--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是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第8、9段:(指名读第8段)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空间上升,更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在塔顶上,超越、升华。(默读第15-18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此时它却纹丝不动(坚韧)。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宽厚)。于是,我认识到,我过去“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可见作者在登塔中境界发生了超越,精神得到升华。这与第4段相照应。
(指名读第4段)第4段: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作者经过沉思,终于寻觅到铁塔坚韧宽厚的眼神,窥视到铁塔高大而孤独的灵魂。“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第18段),这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给作者的启示;也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作者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感悟。(齐读第4段)
2 写作者自己,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写自己登铁塔是“实”,情感和心理的变化是“虚”。
四、整合评读
1 概括本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本文由登临铁塔“所见”,触发作者的“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就全文言,写埃菲尔铁塔和作者的登铁塔是“实”,写作者感情和心理的变化是“虚”;就写铁塔言,写铁塔的特点是“实”,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的人是“虚”;就写铁塔的特点而言,写其高大雄奇的外形是“实”,写其超尘脱俗、孤独寂寞、坚韧宽厚的内蕴是“虚”。本文就是这样“写实藏虚,虚实相生”。使铁塔的形象更丰满,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沛,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绝妙意境。
2 你读了这篇散文,得到哪些启示?(讨论)
埃菲尔铁塔这个形象启示我们,当你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受误解、甚至排斥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用坚韧和宽厚去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排斥。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认识的变化又启示我们,对待生活中那些特立独行的先锋人物,应当宽容,尊重,关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正如张抗抗所说:“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如果说张抗抗的《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散文是一种“实”,那么,我们从中得到的这些启示,大概也是作者藏于其中的一种“虚”吧。
五、外向迁移
1 从已学课文中举出一些类似写法的散文。
《紫藤萝瀑布》《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病梅馆记》……
2 课外阅读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进一步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想一想,作者抓住怎样的自然现象,赋予牡丹怎样的高贵品质?在实与虚的结合上,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与《埃菲尔铁塔沉思》相比,有何同异?
吴琼花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