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词类活用时临时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中学教学中,失之过泛,有些词本身是动词,而并非名词,更不是临时活用为动词。本文以“军”“鼓”为例,说明中学教学谈词类活用时要有历史观,不可以今律古。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军;鼓;历史观
中学文言文常涉及词类活用。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说:“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的非经常性的临时用法,它是与本用相对的,本用是指词的经常用法。”中学教辅资料和中学教师谈词类活用时,往往未考虑文言文的时代性,难免失之过泛。本文仅以“军”“鼓”为例,就“名词活用为动词”谈谈自己的浅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一般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军,古文字形体作 (庚壶),或作 (《说文解字车部》)。由古文字形体可见,它外面是包围的一圈,里面是车。《说文解字车部》:“军,圜围也。”《说文解字注车部》“军”字下说:“车,兵车也。”朱芳圃先生《殷商文字释丛》说:“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古代行军打仗时,军队驻扎,往往以兵车围成一个圆圈,相当于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在里面,便于防御敌人偷袭。《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车自环为营”,就是将兵车围成一圈,作为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其内,以备敌人袭击。《太平御览》卷三百一:“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注曰:“兵车也。”)。”《孙子集注》卷第七:“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军,本义即为用兵车包围自己的军队,使军队免受敌人袭击,即包围,本来就是动词。后引申为驻扎,也是动词。驻扎与军队有关,而名动相因,故“军”由动词引申为名词,指军队。
在《左传》中,军作动词的用例很多。《隐公五年》“军”字出现6次,2次用为动词,“卫人以燕师伐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第二个“军”字和第四“军”字显然用为动词。《桓公》中,“军”字出现14次,7次用为动词。如“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使薳章让黄。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军”,本义为包围,作动词的频率之高、比例之大,这绝非临时活用能解释的。
《孟子庄暴见孟子》:“今王鼓乐于此。”“鼓”一般视为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演奏。
鼓,其古文字形体如下: 《觯文》、 《甲二二八八》、 《克鼎》、 《说文解字鼓部》。从造字结构来看,左边为“壴”,右边为“支”。先看左边,壴的古文字形体为: 《林一九七》、 《甲二二七○》、 《说文解字壴部》,颇像鼓置于鼓架之形。郭沫若先生《卜辞通纂》:“(壴)乃鼓之初文也。象形。”郭先生认为,“壴”是“鼓”最初的形体,是象形字。《说文解字壴部》:“彭,鼓声也。”《汉语大字典》在“彭”字下按:“壴,即鼓之初字;彡,为鼓声之标帜。”“壴”就是“鼓”,所以“彭”指鼓声。再看右边的“支”,《说文解字鼓部》“鼓”字下云:“支,象其手击之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攴)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牧,左边为牛,右边是攴(按:攵即攴),就是手拿棍放牧牛羊,即放养牲畜。可见,鼓意为“击鼓”,本来就是动词。《春秋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杜预注:“鼓,伐鼓也。”《左传庄公十年》:“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后汉书荀彧传》:“向使臣退军官渡,(袁)绍比鼓行而前。”李贤注:“鼓行,谓鸣鼓而行。”后来,词义扩大,“鼓”也表示敲击或演奏(乐器)。名动相因,又由动作引申为与动作相关的乐器“鼓”,作名词。
在《孟子》中,“鼓”字出现了9次,6次作动词,只有3次作名词。如《孟子》卷一《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卷七《离娄上》:“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卷十四《尽心下》:“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以上几例中的“鼓”,都是动词,指敲击或演奏(乐器)。“鼓”如此频繁地用作动词,绝不是“名词活用”所能解释的!
可见,“军”“鼓”在造字之初就为动词,上古也常常用作动词,并非名词临时活用为动词;尽管时间的流逝,其词性和用法改变,现在我们多用作名词。
郭锡良先生说:“讲词类活用有两要:一要从汉语的实际出发,不受印欧语法的束缚;一要有历史观点,不能以今律古。”又说:“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扩大的又一原因是缺乏历史观点,受现代汉语的影响,从现代汉语的词性出发来分析问题。”我们中学教师在谈诸如名词活用为动词等词类活用的问题时,一定要慎重,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作为参照,要考虑词的本义和早期用法,要看到古今词义、用法的历史演变,一定要把它放到古汉语的历史中去考察,要有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4]郭锡良《汉语史论集》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程继兵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5.英语动词课件
6.感官动词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