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明了。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诵读教学。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第二课时,重点体味情感,难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体味情感,把握语文教学情感之美。意蕴探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
二、教案
授课人 应云云 学科 语文 学校 周王高级职业中学
课 题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为更好学好本诗。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写法和翻译,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3、诵读,美读诗,能够把握重音、节奏、语调、语速,有感情的诵读。
4、深刻体会诗的情感,情景交融的写法。及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好处。
5、培养喜欢诵读美读诗文的兴趣,领悟追求者痴迷而执著的美好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各种方法诵读课文。
2、把握诗重章叠句结构,反复咏叹的妙处
教学难点 领悟追求者和伊人美好形象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自己查找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诵读法 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美读全诗。
3、合作研讨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对要学的知识已有了了解。先提一个问题,《诗经》距现在大约有多少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二、了解《诗经》基本常识
1、提问:请一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根据学生回答适当的补充和强调,并多媒体显示: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四.诵读诗歌,美文美读
1、请一学生读,教师及其余学生听,并给予适当点评。
2、听录音示范朗读,比较差别。
[教师提示学生拿出笔,划出停顿和重音。]
提示:这首诗四字句是二二的节奏,五字句是二三的节奏。
重音的字是每句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第一章是:仓、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湄、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沚。
3、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节奏、重音、语速、语调。
[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三同学读,一人读一章。其余同学点评,看谁读的最好。
5、全班齐读。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翻译诗文
充分读诗
引起学生思考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诵读能力,培养兴趣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已经会翻译这首诗。在朗读上,已经把握了节奏、停顿、重音和语调,在诗歌朗读上最不能缺少的情感,我们还没探究。在刚才几位同学的诵读中,已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情感,很不错。但究竟以怎样的情感才适合呢?回家好好揣摩,好好思考,认真诵读。
六、布置作业
认真练习诵读课文,体味情感。在此基础上背诵诗。
完成作业
及时复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显示“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进一步领悟《蒹葭》情感做铺垫。
二、诵读诗,把握情感
[教师根据情况点评]
三、以情感走进诗歌
1、听了刚才的朗读,以及你自己对诗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提示:结合课文导读动脑思考]
明确:诗人思而不得的怅惘
求而难见的遗憾
迷茫朦胧的忧伤
教师语:结合昨天指导带上这样的情感,我们一起诵读这首诗。
2、诗人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情感的?
(教师引导:在写作中,情感的传达往往都是通过景物描写。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想想这首诗是通过那些景物来传情的。)
明确:深秋悲凉空寂的清晨
河边茂盛的芦苇,薄雾弥漫
道路艰难弯曲迂回漫长
这样的景正映衬了诗人心中的怅惘、迷茫和忧伤。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
请一学生读
学生思考回答
检查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
3、诗人是通过怎样一种手法来表现这种景,来渲染他的情感的?
明确: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4、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让你感受到什么,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手法都是为内容服务,这首诗的内容既写了景,又写了人,你觉得景和人在这种手法中有什么突出特征呢?)
明确:强化渲染了风景凄迷、忧伤之美。
强化渲染了伊人空灵、缥缈之美。
强化渲染了追求者痴迷而执着的品德之美。
通过重章叠句将这三美在一唱三叹之中,达到了文有止而情不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5、小结:静静的想想诗美。
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把诗的文字转化成画面,再转化成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画面。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闭上眼,仿佛能看到。
在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在一片芦苇丛生的河边,一个痴迷而执着的追求者,在河畔急切的追寻着心目中的伊人。从天刚发亮一直追寻的哦太阳初升,从朝露为霜追寻到霜为秋水。从这时间轨迹中我们可以深深领悟到追求者的品德之美。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闭眼想,然后用语言描述
拓展思考深度
锻炼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探究内蕴
1、追求者痴迷而执着的追求纯洁美好爱情的品质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什么的品质很相似?
明确: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事物。
2、据此分析,你认为“伊人”是真有其人?还是有更深的意蕴?
明确:有更深的意蕴,在诗中伊人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们对爱情、友情、理想、事业、学业、自由等等一切美好东西的追求,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写怀人之情,借助追求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故事的基本框架,来表达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是一个亘古常新的原型意向和原型主题。让我们记住这片美景,记住这种美好的心灵追求,去追寻属于我们的幸福生活。
六、全班诵读全诗,再次回味诗美
七、布置作业
运用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也许你是文学家,也不是音乐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力,能想象一下怎样借助除文学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诗的意境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讨论,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组讨论后请代表回答
诵读
完成作业
合作探究能力
和其它学科结合
[板书设计]
蒹葭
《诗经 秦风》
追求---------伊人: 爱情友情
事业学业
痴迷 自由理想
执着 一切美好的事物
三、点评:
《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名篇在名家眼中都有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含义非常丰富。那怎样才能在复杂丰富的内容中找出适合学生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在两节课里让学生领悟呢?
本课教学设计把握语文教学两点不可缺少的东西。一是诵读;二是情感。在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诗歌内蕴,既把握了基本知识能力教学,有注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因要进行美读吟诵,就运用多媒体音乐和配乐朗诵示范。因要探究人物形象内蕴,就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有效开发文本资源。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的思考和活动为主教师只起点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快乐。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相互学习提高。
能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美读吟诵,提高朗诵水平 ,把握文章情感、艺术特色以及探究文章内蕴是这篇教学相设计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特色。
应云云
[《蒹葭》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5.《蒹葭》的教案
8.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9.诗经蒹葭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