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如画的文章 诗意的诵读 (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传统名篇《荷花淀》,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时,都把教学重点锁定在“人物形象分析”“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抗战中妇女的成长”等方面。教学实践告诉我,以上几个课文重点学生并不难以掌握,通过自读完全能够解决。我们上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上来,“任凭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荷花淀》的作者孙犁,是个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代表作《白洋淀纪事》显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被称为“诗体小说”的《荷花淀》正是这种独特风格的集中体现。那么在上课时能不能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鉴赏这种风格上,从而对孙犁及荷花淀派有较深的了解与感悟呢?此外,当今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充斥着多媒体课件、语文活动。许多教师也越来越浮躁,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诵读和涵泳,导致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难有个性化的感悟。鉴于此,本人特拟《荷花淀》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如诗如画的场景描写。 

2.理解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本文就境设喻的巧妙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完美统一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夜晚,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的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时,随身佩带的宝镜掉了下来,摔成了99个大大小小的碎片。于是地上就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板书课题《荷花淀》。 

二.课题与课文背景: 

    淀:dian非ding,湖泊,荷花淀即湖泊名,是白洋淀的一部分。本文选自《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军进行顽强斗争。 

三.    简介作者及创作风格(略)。 

四.    故事情节简介: 

   用小标题概括三部分内容:夫妻话别――探亲遇险――助夫歼敌(过程略) 

五.    鉴赏课文: 

(一)诗情画意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片段,并通过吟咏来品味。(学生一般能迅速从文中找出第一、三、四十、六十一等片段。) 

请学生自由朗读有关片段。注意:语调应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让自己进入有关场景成为其中一员。 

鉴赏第一段: 

教师范读。 

学生发挥想象谈感受。 

生:课文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皎洁的月亮,整洁的院落,端坐的女人。在这个幽雅的月夜,艰辛、无聊的劳动成为轻松、愉悦的,显然,作者把劳动美化了,诗化了。 

师:“缠绞”“跳跃”的表现作用? 

生:“缠绞”“跳跃”两个动词有力描绘了女人的手艺好与勤劳,把劳动写活了,使画面富有动感。 

师: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景物描写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 

师小结:作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请全体学生根据想象的画面,低声自由朗读本段,共同品味其诗情画意。 

请一学生有感情诵读。 

鉴赏第三段: 

请一生朗读该段。 

学生发挥想象谈感受。 

生1:这是个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女人坐在一大片席上,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生2:女人眼前的淀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闻到的是幽幽的荷叶荷花香。 

师小结:作者刻画了一个诗化的女人。劳动场面被诗化了,美化了;人物的心事,不采用一般小说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散文诗的绘画笔法来描绘,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师: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生1:景物牵系着等候丈夫归来的情思。 

生2:也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请全体学生根据想象的画面,低声自由朗读本段,共同品味其诗情画意。 

请一学生有感情诵读。 

鉴赏第四十段: 

请一生朗读该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这个画面。 

生:这是个美丽的画面:蓝天,碧水,小船,女人。 

师小结:作者描绘了一幅诗意的画面。白洋淀的景物是多么美丽啊,美得如诗如画,它激励着白洋淀的人民去奋勇保卫。 

全体自由诵读该段,品味其诗情画意。 

鉴赏第五十七到第六十一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如狼似虎的敌人在后面追,气氛紧张却不觉得恐怖,为什么? 

生1:“打跳的梭鱼”“织布穿梭、缝衣透针”几个比喻,简洁、生动地表现出女人们划船技术的熟练,由此我们相信他们能摆脱敌人的追踪。 

生2:这些比喻也很逼真。 

生3:“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几个拟声词的使用,有声有色地反映了女人们的沉着、勇敢、能干,很有动感。 

生4:“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逼真的动态画面,简直就是一幅国画,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不觉得恐怖。 

       师:说起战争,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杀声震野、血肉模糊、血流成河。可是文中的战斗有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感受,为什么?结合课文62-65段回答。 

生1:没有。因为作者用散文诗的笔调写战斗,没有客观具体地写敌我双方实战的场面,而是写妇女的切身感受和体验。 

生2:作者的笔随着她们的船摇进荷花淀,开始记录当时人物的视觉和听觉:她们看见的是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听见的是“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交火以后,对敌人几乎一句话也没有写。文章正式展开描写的是妇女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起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这完全是人物的感受。 

生3: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作者却在写“荷花变成了人了?”写这群妇女在东张西望,找自己的丈夫。这不是把一场战争完全诗化了吗?它有力地表现了妇女转惊为喜的紧张、愉快的感情。 

师小结:通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来描写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有利于渲染和加强感情的色彩。对于这场战争,作者把重点放在打了胜战、打捞战利品上,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完全可以当成散文诗来阅读。简而言之,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化的战争画卷。  

请一生诵读该片段,其他学生借想象品位。 

(二)乡土气息 

师:本文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哪里?  

生1:水生嫂编席,白洋淀的风景,发生在白洋淀的战斗,都很有乡土味。 

生2: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例如43段“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师:57段“打跳的梭鱼”“织布穿梭”“缝衣透针”这三个喻体有什么特点? 

生1:三个喻体都和白洋淀有关,都和女人有关。 

师:这种比喻叫就境设喻。在运用比喻时,喻体取自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这种就“境”取材,由“境”取譬的方法就称为“就境设喻”。“就境设喻”有哪些作用? 

生2: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与自然环境产生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美感。 

生3:文章的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师:比较“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与“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荷花淀》),这两句中的喻体能换位吗?为什么? 

生1:不能换位。因为比喻具有情境性。“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与荷塘月色那种带有诗意的境界,与作者的情绪――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而《荷花淀》中,妇女们探亲遇险,躲入荷花丛中,日本兵穷追不舍,在这种情形下,把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是暗示荷花淀中即将发生一场伏击战。 

生2:还赞颂根据地人民就是那抵御侵略者的铜墙铁壁。此时,如果把 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是不行的。尽管荷花淀的荷花也像舞女的裙,但与战斗即将爆发的氛围是不协调的。 

师:同学们谈得很到位,比喻中的喻体应与情境相符。 

 师小结:显然,作者把乡土气息和诗情画意完美地糅和在一起,大家要注意品读。 

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最喜欢的片段,注意发挥想象,进入情境,诗意朗读。 

  六、小结课文 

作者把劳动美化了,把战争诗化了,腥风血雨的战争题材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了。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本文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 

七、 作业 

1、文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描写熟读成诵。 

2、将文中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描写画下来,组成连环画。 

3、课外阅读《白洋淀纪事》进一步领略孙犁的创作风格。 

附录:板书设计 

 

[《荷花淀》如画的文章 诗意的诵读 (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7.高一语文教案《荷花淀》

8.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9.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10.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