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关于它的政治思想,我简要地说一下:“明分使群以礼,合同上下以乐,约以刑罚为法。”
第一句“明分使群以礼”,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与天地万物不同,与自然其他的生物不同就在于人是社会型的,人是有群的。但这个群应该靠礼被组织起来。所以说明分使群以礼,用礼来把社会给分开。他肯定礼的功效:“礼者,治之始也。”(《王制》)“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历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陨社稷也。”(《议兵》)礼的由来:“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礼的作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所以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够长治久安靠的就是礼。礼是什么意思?它既是一种礼制,也是一种伦理,也是一种道德规范。我们就讲这些。通过名君、通过臣道讲了很多,比如说有的是顺臣,有的是忠臣,这些人对于上级的领导应该怎么办?有谏、争、辅、拂。
第二句话叫做合同上下以乐。礼是用来区分大家的,而乐是合同大家的。我们大家同时听一节课,每个人都受到了教育。领导和群众一起听一个音乐会,在庄严而崇高的乐声中,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一种威严,一种陶冶。所以说乐合同。
第三句约以刑罚为法。就是说制国家礼乐和刑罚仅凭礼是不行的。因为人性是本恶的,说服是不起作用的。法的思想在孔子那里也有,但是到荀子的时候,他发展的完全是外王之道。朱熹看到荀子的这些言论,他就说荀卿的话全都是法家的话。因为朱熹信的是孔孟之道,所以他怎么看荀子这些说法都不像是儒家思想,不像是内圣之道,而都是外王之道。荀子确实在君道前、在性恶前、在成相前都起了这些的作用,他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成相》篇又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礼与刑。一方面要隆礼,教育你、感动你、帮助你、熏陶你,另一方面要靠刑约束你、惩罚你。因此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总之,他的政治思想是“礼法结合,礼为主导,隆礼重法,德主刑辅。”礼和法是结合的,礼是主导,德是主要的,刑是辅助的,礼是要隆起来的,法是要重视的,这比韩非提倡的严刑峻法相比,还是有保留的。首先是隆礼,然后是辅助,用法理来保证礼正常的运行。我们一个社会应该先确定一种道德观念,然后用法理来保证道德观念的运行;而不是让我们的道德观念服从于法理。这一点,在当今社会尤其有针对性。我们有时候过分地强调法却忽视了礼和情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将德治和治相结合起来。
七
最后我简单提出一下荀子的影响。荀子的思想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是有意义的。
第一个是节制意识:内节于人,外节于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不知道节制。荀子主张“内节于人,外节于物”。我们现在不懂得节制,有的时候,对个人来说,尤其情感的东西不知道约束,有些不该说的话要说,不该说的事要做。而是过分地强调个性,就是说内心没有约束,没有外节于物。有报纸统计我们中国现在的奢侈品在全世界消耗量是最高的。全球最贵的奢侈品都卖到中国了。有时候,我们好像真的缺乏节制意识,我们的能源消耗的速度高于GDP增长的速度。我们不知道节约,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第二个就是均富概念:国富养民,开源裕民。荀子不主张均贫。他认为天下不应该一样地贫穷,而主张均富即国家富裕的时候必须要养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富裕。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历史书上经常鼓吹的的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包括后面的一条鞭法其都是加强中央的税收,而最后让老百姓便成了赤贫,所以这些变法有时候是成功的,有积极意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变法最后都是失败的。原因是过分地要国家富裕而不让老百姓富裕,这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显然是不好的。所以国家的发展藏富于国,远远不如藏富于民。如果老百姓富裕了,国家就自然富裕,老百姓很穷,国家即使有钱它也没有发展更深的动力。所以荀子认为要富国养民。要养民,在有限的钱的时候要怎么办?应该开源裕民,就是让老百姓做生意,到一定的时候我来增加税收,而不是我先增加税收,然后让你发展。我们现在中国基尼系数比较大,也就是不能均富。所以这个对我们现在来说尤其有警示作用。
第三个是分工合作:明分贵贱,礼异乐同。荀子认为人类是一个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怎么让他明分贵贱,咱们现在大家都非常反感人有贵贱之分的说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人是有尊贵之别的,人类是有分工的,所以大家不应该上一个地方去,这一点从一个国家运行来说是有道理的。现在所有的学生都去考大学,考了大学毕业以后一起失业。为什么呢?不懂得分工。我们中国机械制造业非常落后,我们找不到优秀的工人,找大学生一找一大堆,为什么呢?就是分工意识不明显。大家都要去做,都要去考公务员,都要读大学,都要读硕士博士。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人都要发展。但是,从社会来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是产业工人的数量保持一定的规模,我们必须是高级工程师的数量保持一定的规模,我们必须是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保持一定的规模,社会在这种整体的和谐状态下,它才能够稳定。如果社会所有的人都涌向一个群体,涌向一个职位,最后导致的只能是大家的失业,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无法均衡发展。我们中国能买到机床,能设计出世界上最好的机床,但是我们造不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原因是什么?我们没有最好的工人,大家都去设计,都去管理,却都不愿做工人,这就是分工意识不足的产物。所以说这种分工意识也有一定作用,从社会来说,从家庭来说,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政治形势环境来说都是需要有分工的。
第四个是和谐理想:贵尊贤老,义礼节序,这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核心。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尊老爱幼的社会。荀子的这方面思想体现的非常明显,比如说贵尊贤老意识,贵的人,尊的人,贤的人,老人,这些都是要尊重的。义礼节序,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要有责任感,你承诺嫁给他了,要有责任感;你承诺娶她了,要有责任感。而不要今天结婚明天离婚。男女之间、同事之间要尽礼,要尊重,要爱护,要帮助。节就是度,这个礼可以调节适当严一些,适当宽一些,它是有一个度在里面的。序是秩序,这个社会要有秩序,所以在这种义礼节序中,长老、长幼、尊卑、夫妻、君臣、同事都和谐起来了。
最后他提倡学习的习惯:学无止境,锲而不舍。《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讲学无止境,锲而不舍,这一点我觉得现在运用得非常好。在座的老先生都让我感动,下了这些大的雨还来听这个可听可不听的讲座,就是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现在社会并不是这样,而是该读书的时候不读书,年轻人早上睡懒觉,周末逛街旅游,老年人回过头来学习。所以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要在今后的竞争中,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一定要有学无止境,锲而不舍的精神。
参考阅读书目
【1】 孔繁著《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3】 张觉著《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 韩民德著《荀子与儒家的社会思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
【5】 廖名春著《荀子的智慧》,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说说《荀子》(之五)(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荀子劝学的课件
2.荀子劝学图片
3.荀子劝学课件
4.荀子《劝学》教案
5.英语科组备课总结
6.有关备课总结
7.英语学科备课总结
8.集体备课教案
9.生物集体备课总结
10.初中备课教案: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