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第二单元中的一节课。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经典原文《论语》十则和《老子》五章的基础上,通过儒道两家学说比较,从而对儒道两家基本思想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儒道互补”是本单元的单元题目。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它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儒道互补”也将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可以说,选择“儒道互补”这个专题,既可以进一步认识儒道两家思想,更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的教益。
了解了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课本、高中必修及这册选修课本中共选《论语》十七则,高二的学生通过这十七则《论语》的学习,已经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学生们对道家思想的了解甚少,只停留在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上。学生学习了《老子》五章后,多数学生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对道家学说的关键概念的表面理解上。由此,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借用丰厚的历史资料和鲜活的生活体验,进一步理解儒道两家思想。
同时,“儒道互补”是一个很宽泛的课题,它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些问题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仍未达成共识。它字面上理解很简单,但仅了解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便流于空泛。教材中编选的《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对比较零散,学生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研究角度,将零散的信息点进行整合、比较,从而了解儒道差异、理解“儒道互补”。因此,学生理解什么是“儒道互补”,儒道如何构成“互补”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立足文本,选取恰当的研究角度
2、合作探究,比较儒道两家思想异同
3、补充拓展,丰富学生们的感性体验
4、古为今用,引导学生传承儒道文化
《论语》、《老子》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
教学目标 1、通过《论语》中“君子”与《老子》中“圣人”比较,了解儒家、道家的基本思想。
2、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著作思想,理解儒道互补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感受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当代中学生追寻、传承儒道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儒道两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儒道互补的人生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儒道互补
技术准备 多媒体 板书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1、研读文本
2、比较探究
3、鉴赏感悟
4、书写感悟
5、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打出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
教师:导入语:
刚才的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
今天,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
二、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一)结合课外调查,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的不同。
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为了找到这个切入点,课前,我们作了初步的调查,以下是其中几位同学的观点。
(打出课件)
“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 张皓月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郑婧侠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周晓曦
(还有田少琪、刘鑫、朱?h、郝志勇、赵月、王也、刘滢等也同时提到了)
他们共同发现: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
(二)重点研读相关章节,理解孔子、老子树立的楷模特点
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
学生: 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找到的内容
教师: 从这三则、两章中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呢?(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
学生:学生代表发言
(先/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后/老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师生互相补充,概括《论语》中“君子”和《老子》中“圣人”的特点。
教师小结: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三、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
教师: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那么我们就先要看看孔子、老子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学生:打出背景,一学生读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一)孔子树立“君子”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先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树立“君子”这个楷模?
学生:学生谈 1-2学生 。
(二)老子树立“圣人”这个楷模的原因
教师:孔子为我们树立“君子”这样的楷模,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老子,为什么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与“君子”差别很大的“圣人”形象?依照文本并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看法 。
学生:多几个同学发言。
(三)探讨儒道主张的异同
教师:通过以上的研读,请大家归纳儒道两家的异同。
1-2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的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学生:我们一起再把有关君子和圣人的章节齐读一遍。
四、从古代文人看儒道互补
(一)从苏轼词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教师: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在课后的阅读指南中说得特别好,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个学生朗读。
学生:你熟知的哪个文人是这样的代表?
教师:那么我们先以苏轼的两首词为例,来看看儒道互补对苏轼的影响。
学生:打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学生: 两个学生朗诵两首词
(将你感受到的诗人情感,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大家)
朗诵的学生谈体会(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其它学生:请对他的朗诵作一评价,情感把握得是否得当?你尝试读一读。
教师: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是儒道互补的人生,这两首词中如何体现的?
学生:进一步探讨。
(二)“儒道互补”对其他文人的影响
教师:苏轼的人生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千百年来,儒道互补影响着,像苏轼一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你还知道“儒道互补”哪些文人身上得到体现?
学生:举1-2例
五、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智慧对你的人生有哪些启迪呢?
请你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出“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学生当场写,教师选取佳句,读给大家,请作者简单解释
六、课堂小结
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对“儒道互补”这一专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一些专题研究的方法:如选择恰当的研读角度,对相关的内容对比研究等。同时,在思想上我们应该获得一些启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在我们的血脉中延续。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人生漫漫旅程中“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也能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师生活动
看奥运开幕
录像,感受儒道互补的魅力
结合调查
找到恰当研究角度
教师板书:
君子、圣人
画出课文相关语句
读背课文
教师板书:有、无
克己、顺应
结合背景
研读探讨
儒道主张
异同
教师板书:
社会、规律
朗读感悟
朗读
苏轼的词
感受儒道两家对苏轼及词风的影响
明确儒道互补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影响
书写感悟
展示佳句
板
书
设
计 儒 《论语》 君子 有(克己) 社会
道
互 《老子》 圣人 无(顺应) 规律
补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