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校园读书的生态文化建设(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应加强校园读书的生态文化建设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黄荣光

勿容置疑,中学校园是读书的最佳场所。可是,在朗朗读书声渐行渐远的年代,在鲜活的文本赫然地变成训练试题和标准答案的时候,校园的读书行为,就往往异化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婢女。于是读书的生态环境就不断恶化起来:绿色的阅读少有人去栽种,经典的文化遭遇严重的水土流失,阅读的功利化、沙漠化、浅层化大行其道,有识之士不禁担忧起来:校园的读书文化环境,到底是怎么了?如此的读书环境,怎么能培养出精神丰满的学生呢?

校园读书现状:生存阅读主导

从教育功能来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可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笔者曾经走访过几所省级示范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发现他们的藏书十分丰富,订阅的杂志也是品种繁多,可是借阅的老师却并不多,基本上只占教师的30﹪左右,而所借的多为休闲之类的书刊杂志。那么,大部分教师在读些什么呢?他们主要读的就是教材、教辅资料和学生的练习册,至于其它的阅读,一些老师说哪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因此,教师的阅读主流,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行为阅读,而缺乏的是专业发展式阅读与生命成长式阅读。这样,从整体上讲,就不可能形成对学生进行暗示、导引与示范的阅读文化环境。

而作为学校的领导阶层,在读书方面,许多人也并没有起到“领”与“导”的作用。一些人除了翻翻报刊杂志以外,基本上不阅读专业理论书籍,所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往往只停留在行政事务层面,而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由于部分领导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学校就不可能建立起激励师生读书的评价机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少有学校将读书及读书的成效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之中,哪怕是一些省级示范学校。学校组织文化当中欠缺读书文化,对于校园读书生态环境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再看学生的阅读,笔者曾经作过调查,发现中学生阅读学习辅导资料占据了他们70﹪左右的阅读市场,也就是说,中学生主要是阅读课本与资料。至于课外阅读,大约有30﹪的学生呈现一种零阅读的状态,就是说他们除了阅读课本与资料之外,其余的什么都不读。而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往往表现的是一种功利色彩浓厚的阅读特征,他们主要是为了升学而阅读,读优秀作文、读哲理小品、读小小说等,试图为自己的写作找到范例和捷径。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调节自己单调的学习生活与弥补自己苍白的青春情感,于是他们就阅读什么魔幻小说、情感小说等,比如《陌上少年》、《仙魔志》、《那小子真帅》、《曼荼罗》、《神魔天使传说》、《狼的诱惑》、《奇幻》等。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学生的阅读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生存阅读现象。

校园的读书现状,呈现的是一种低级水平的阅读状态,它与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不相适应的。这种生存式阅读,是不利于学生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生长的。

理想与现实冲突:阅读者的尴尬

教育需要理想,然而教育也必须面对现实。理想与现实并不总是协调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矛盾的。从教育现实来看,持有教育理想的人,往往是积极读书的人。当这些读书人的理想与思想超越功利教育的现实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而失败的一方却常常是理想主义者。

我曾认识某校一位特级教师,可谓学富五车,讲起文学作品来,往往是纵横捭阖,高屋建瓴,文采飞扬,常常能够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来解读文本,外校听课的专家领导们感叹说:有这样的老师讲课,这些学生可真有福气呀。但是,他们进一步了解,才得知这位老先生一直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不受成绩优秀的学生欢迎,因此一直带的是普通班,实验班与他无缘。询问该校校长,只说没有办法,学生要升学,好学生说他高考考点讲少了,许多信息与考试关系不大。学生有意见,家长来告状,学校只好妥协了。末了,校长无奈地说:是委屈他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而这位老教师的一番话,更让我的心情沉重起来。他说:我知道现实是无法超越的,我也想屈就功利教育,可就是无法做到,一接触文本,那些考点就都忘记了。也许,是我读书读多了。我们知道,喜欢读书的人,书籍的营养已经渗透进了他们的灵魂之中,变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当这种营养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读书人往往就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座精神的孤岛。而功利的教育环境也许正是扼杀教育理想的罪魁祸首,读书人的生存土壤太贫瘠了。

一位喜欢读书的老师曾向我诉苦,说他热爱的班主任工作被取消了,原因是他的管理理念太超前了,班风建设未搞好。原来他真正采取了民主制的治班策略,以尊重学生为本,以说服教育为主,慎用处罚,基本不用简单的严厉的处罚。他说,我崇拜苏霍姆林斯基,我希望我的班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但是一个学期的教育周期毕竟太短了,怎么就断定我班级管理不行呢?我也为他鸣不平,我们的校园再也不能让这些可敬的读书人哀叹了,当这些哀叹形成一股消极的潮流的时候,校园的生命阅读就可能人迹罕至了。

与此相反的是,许多老师认为,做教师的不一定非要读书,不读书也不会影响自己的职业行为。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做教师其实无须读书,工作照样可以应付得过去。许多小学、中学教师,自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没有读过一册正正规规书的也大有人在。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不读书的教师还真不一定不如爱读书的教师教得好。读书多的教师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读书少的教师也往往能够取得优异的工作业绩,这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所造成的一种反常现象。我们能指望那些只抱着教材、教参的教师,培养出有知识、有思想、有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生吗?

一些喜爱读书的学生,其高考成绩也不一定理想;而另外一些学生,整天只顾埋头于高考参考资料当中,遨游于备考的题海之中,很少阅读其它的课外书籍,最终,他们的高考成绩也可能十分出色。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一方面导致教师不敢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常常将学生的课外阅读当作问题处理;就是校长也不敢让教师放开。吴非在《不跪着教书》的一篇《读名著竟成罪过》的教育随笔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位班主任工作的“成功”经验:说有个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学习,家长忧心如焚,但是没有好的办法;经过她的思想工作,该生改正了缺点,再也不看小说了,后来成绩竟名列班级前茅了。

甚至有的学校老师反映,在读大学时曾养成过每天读书的习惯。可参加工作一到学校,就只好把原来的习惯改掉了。因为学校会把教师读书当作业余时间干的事,上班时间必须备课、改练习、出卷子、上讲台等,而读书则往往被当作不务正业。可是,教师似乎是所有职业中最没有“业余”时间的职业了。所以,教师读书就成了“多余”的事了。而另一方面,现实的经验会让更多的学生选择放弃课外阅读,一进入中学,甚至从小学开始,就可能直奔高考的独木桥了,从而“心无旁骛”起来。

学校之于社会:无奈之中的不作为

校园读书环境的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追求的是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这实际上是不利于校园读书气氛的形成。社会对一所学校最直接的评价就是高考升学率,现在主要是看上重点大学的人数,不管这所学校其它方面做得如何差火,只要升学人数多,就会产生一俊遮百丑效应,就被看作是好学校。其次,家长们的价值观念同样严重影响了校园读书文化的建设,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能够考高分、有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其余方面,似乎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后再说也不迟。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此,如果学校在高考升学率上栽下来了,即使别的方面做得再好,也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强大压力,甚至会失去社会与家长的信任,从而产生生源危机进而带来学校的生存危机。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往往就是坚持分数第一的原则。于是大量的学校不敢放手让老师读书,把老师的读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当然,从校内小气候来说,校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校长应该有义务把学校的教育引向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应该鼠目寸光、随波逐流。校长的经营理念,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读书是使一所学校的生命河流滚滚向前、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而象教师长期不读书的那样的学校,只会屈膝在功利社会文化面前,而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肯定离教育生态本质的距离会越来越远。这样的学校的教师,肯定是缺乏生活情趣的教师;这样的学校的学生,肯定是精神世界瘦弱的学生;而这样的学校的文化,肯定呈现的是一座机械化的工厂的特性。从这样的学校生产出的学生,就是考试成功了,也往往会是没有血肉的干枯的生命,这肯定会对社会和学生的将来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学校是培养生命的场所,而生命必须要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培育,学生不读书何以有健康丰富的心灵世界?教师不读书又怎么能具有生动活泼的心灵世界来同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生命式的交流与对话?校长不读书何以成为教师的教师?如果一个校长整天不读书、不知道教育名著,终日周旋于行政事务、上下级关系,只靠校长权利与教育政策、文件来领导学校的教育,其办学的水平必然低下。一个真正优秀的校长必然会主动阅读杜威、陶行知、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因为他们知道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是学校赖以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毫无疑问,校长是一所学校师生读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而在一个学习型校长的带领下,那个学校就必然会出现学习型组织和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教师队伍,就会营造出绿色的读书环境。

优化读书环境之路: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

一所学校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有没有勃勃生机,不在于眼前升学率的高低,而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读书文化环境是否建成,要看师生的读书行为是否落实,要看教师队伍是否具有开放的胸怀、宽阔的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要看是否构建了学习型的学校组织文化。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读书既是个人的事,更是集体的事。群体的读书行为,往往能够有效地促进个体的读书行动。从个体生命的发展来看,他离不开社会环境文化的熏陶与激励,一个人如若生活在文化沙漠的环境之中,这个人很有可能会成为精神的木乃伊。人类生命的不断完善,就在于群体的不断阅读与学习,人是群居文化的产物。而相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这种群居读书文化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校读书文化环境的建设,我们不能只靠标语口号、橱窗宣传、墙上制度等物化的形式,重要的是应该营造教育群体读书行为所形成的人文生态环境,这种环境应该具有发展性、激励性、互动性、整体性、和谐性、生命性与生成性,它立足于生命性,致力于群体读书生态链的建设,目的是促进个体读书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群体理念--成长式阅读

一所学校的读书生态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要有共同的读书愿景,而这种读书愿景,还必须是通过师生民主讨论而确立的,比如为幸福生活而读书、读书--营造丰富的精神世界等。这样,就容易形成群体的读书认识,进而建立群体的读书理念。一旦共同的读书理念建立了,它就会积极地影响个体的读书行动了。

改变师生漠然的读书态度,建立正确的读书理念十分重要,而为成长而阅读则是一个人生命的发展需要。阅读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一个人只有通过精神阅读、智慧阅读、生长阅读,才能重构新的生命。作为教师,要想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就必须通过学习、通过阅读,何况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是促使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教师不读书,不思考,教师的教育生命之树就会干枯。应该说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职业学习者,只有读好书,才能教好书,更重要的是才能诗意地幸福地教书。作为学生,要想从分数的奴隶地位解放出来,使自己不成为精神文化的侏儒,成长为人格健全的现代人,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读经典著作,吸取人类高尚的精神食粮,才能构建自己血肉丰满的精神世界。

科学的群体理念,就象一面鲜艳的旗帜,会积极地召唤每个个体的生命行为。一旦这种理念成为师生个体的读书信念,那么一个主动读书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2、群体组织--擂响读书的号角

组织文化建设是建设校园读书生态环境的基本保证。人在生命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社会文化的认同与重构,往往首先是被他组织所驱动的,一旦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会质变为自组织行为了。人在组织文化环境中生活、交往、交流、合作、完善与发展,组织文化常常具有极大的牵引力量,这是一种积极的场文化效应。

学校读书的组织文化的主要形式有:

其一、成功者的导引。学校读书文化环境,具有生态流的功能,其组织系统因子既可能向积极的生态物靠近,也可能被消极的现象所吸引。我们应该注重生态样板的示范作用,即积极发挥读书成功者的导引作用。经常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是其主要方式,可以请成功的教师主讲自己的读书经历与生命成长的关系,特别是要讲读书对自己专业素养的滋润、对教育艺术的形成、对工作效能的提高以及对精神生活的丰富所起的重要作用等,这对于其他教师的读书,会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那些读书成功的学生讲自己的成长历史,讲自己是如何通过读书来增长自己的见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与学习效率的等等,这对其他同学的读书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笔者曾经让学生徐敏主讲《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这名学生语文学习特别优秀,她的讲座激起了许多同学阅读《红楼梦》的极大的热情。在一定的读书文化环境中,那些读书成功者的读书体验,是最能激励其他人的读书行为的。

其二、同伴互助交流。古人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也。”读书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同伴的互助、相互的表现与评价。同伴读书会,可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而开办读书沙龙,则能满足人们乐于表达的需求,达到思想相互碰撞的互动效果;同时举行读书专题讨论会,则能将读书活动引向深入。

其三、成果展示会。将读书者的读书成果在群体环境中展示出来,既能激励读书者本人,又能推动他人的读书行为。属于个人读书成果的有:读书心得、读书随笔、读书与教学论文、读书与写作作品等。

其四、建立生态化的评价机制。将师生的读书情况纳入对他们的评价体系当中。特别是对于教师的评价,传统的要素只包括德能勤绩几个方面,真正操作起来,则往往只限于教学方面,对于他们的读书表现基本没有涉及,这是不科学的,从本质讲还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评价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则应该将他们的读书学习、教育研究等要素结合起来。实际上,读书的评价可以确定一些硬指标,比如一个学期读多少教育理论书籍、写几篇读书随笔等,操作起来也还是可以量化的。

3、群体培育--构筑阅读的孵化器

校园的读书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载体、一定的平台。我们学校要注意搭建读书生态发育的舞台,努力建设孵化式阅读的生态机制。首先可以将读书行动隆重化,举行校园读书文化节,全校联动、师生互动,以形成浓郁的读书气氛。可以在教师当中开展课题式阅读,用课题研究来引领阅读行为,将读书、研究与反思结合起来。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专题式阅读,比如唐诗专题、宋词专题等,这是一种很见成效的读书形式。还可以在师生之中开展问题式阅读活动,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也能够极大地提高读书效率。

费尔巴哈说过: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人的生命往往是通过他所阅读的书籍表现出来,我们所“吃”的书籍越多,所“吃”的书籍越好,其生命的内涵就越丰富、品位就越高。假如人不吃什么“东西”,那么他的生命也就枯萎了。校园的读书生态环境建设,其目的就是赋予学生以人的生命活力,最终发展学生的人性、丰富学生的心灵、营造他们鲜活的精神世界。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  黄荣光  430074    027-63129293

 

[应加强校园读书的生态文化建设(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生态环保校园标语

2.保护生态校园宣传标语

3.读书校园标语

4.校园文化建设标语大全

5.校园文化建设标语

6.校园文化建设学风标语

7.校园走廊文化建设标语

8.校园文化建设学风的标语

9.加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教学论文

10.校园读书文明的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