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21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明确:  

 景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 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附录: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小结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教学反思:加强朗读背诵;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22 五柳先生先生传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为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以课文为基础,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加深理解。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1、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我们不妨照此方法来读读今天要学的课文《五柳先生传》。)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3、充分讨论,体会文意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

c.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大家看看这些诗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哪一个字--愁,那么,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d.这时候我们便可以讨论一下《五柳先生传》是不是作者的自传?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须先简要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生平简介)。 

4、归纳特点、仿写自我 

a.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之美,不是一种夸饰之美,也不是一种拙朴之美,而是一种洗炼之美。杨延芝曾说:“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也说过:“不洗不净,不炼不纯。”本文正是简洁洗炼的典范。写人物、抓住特点,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b.用极少的语言(一个段落,一句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我。在此之前,再向大家提供一个例子。 

5、重温课文,熟读成诵 

附录一: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在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等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附录: 

 陶渊明诗选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所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满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反思:加强朗读背诵;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23马说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 (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①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②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三、分析课文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朗读背诵,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4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3、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4、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朗读背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5  诗词曲五首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   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      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   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     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   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     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     背诵,当时检查。

(3)     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   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     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     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     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  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   欣赏歌曲

2.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  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  讲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

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范读课文

3、   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   赏析全词

5、   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五柳先生传问题及答案

2.《五柳先生传》课件

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

4.五柳先生传读后感

5.五柳先生传原文及注释

6.《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译文

7.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的翻译

8.五柳先生传阅读题答案

9.五柳先生传原文翻译

10.《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