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教学!(人教版必修)

发布时间:2016-8-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小说教学?

内容摘要:论及中学语文之小说教学,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当前的小说教学处境尴尬--易读难教。这固然与小说本身有关,从面世至今,小说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教浅了,不如不教;教深了,教了白教;不浅不深,又不知如何教。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教师选择前者,因为起码有内容可教。因此,小说教学似乎存在一个通病:外延被无限放大,内涵却亟待挖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冷静反思,对小说本身重新认识和定位,寻求新的突破。而新教材(苏教版)的使用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无疑给小说教学带来更多的启示。

鉴于此,笔者对小说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关键词:小说教学   文体    文本    主题     方法

一、 突出文体特征

人教版(必修)语文教材凡六册,共有三个小说单元,三个小说专题。总其教学目标,

无外乎是“理解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语言”;“了解情节结构”;再就是“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精华”以及“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评价思想成就”等等。 不过,对小说的体裁特征,却未加涉及,似乎以为:“小说就是小说,地球人都知道了,还有什么好说的!”而事实上,无论是平常练笔还是考试作文,“四不象”的作文或者所谓的“杂文”比比皆是。这固然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但教学目标的只字未提似乎也难辞其咎。诚然,人教版以文体特征组织文章,学生学过小说,也读过小说,但对于什么样的文章是小说,还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

再看新教材(苏教版),它改变了以往惯用的以文体特征作为内容编排的标准,而是按话题组织文章,在同一话题下,选录不同国籍、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文章。试想,如果我们对文体特征还不加以重视,那么,谁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区分不同文体呢?并且,“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在阅读与欣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虽说文体特征只是文章的形式,但“形之不存,文将焉附”?

那么,具体到小说,又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小说是一种侧重人物刻画、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①如果连这些基本特征都不能了解,就如同有人对你说:“我认识某人,但我就是不知道他是谁。”你会相信吗?

因此,笔者以为,要欣赏小说,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文章是小说”,余下的教学才好开展,也只有弄清楚了“什么是小说”,我们的学生才能“照葫芦画瓢”,写出像样的小说。久而久之,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二、 强调文本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②一语道破天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的观念。教语文不是教教材,而是运用教材让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培养和训练思维能力。小说教学亦应如此。

以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必修)两个小说单元教学为例,这八篇小说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长篇节选,有自成一体。笔者在潜心研究课文内容,并借鉴名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小说单元的教学要求,再结合各篇小说不同的文本特色,只精选了三篇课文,内外勾连,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小说的文本魅力。第一篇是《项链》,只讲情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进而体会其“含笑的泪”的语言特点。然后,让学生精读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再次感受情节和语言的精妙。第二篇是《林黛玉进贾府》,只讲“穿花蝴蝶”式的人物出场描写--宝黛相会。并请学生选读《三国演义》之“三顾茅庐”,再结合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精采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第三篇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讲情节的“一波三折”。作为课文延伸,再请学生选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体会情节的迂回曲折。其他的小说,则让学生以上述经验,自选角度,自行解读。在古今中外小说世界里涵泳。

即按照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精要的‘讲’”。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小说选文篇幅长,教学任务重,课时不够的局限;而且能让学生充分领略不同小说的文本魅力。但是,又不限于这一“点”,而讲究以点带面,启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让小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了解小说、鉴赏小说、探索小说的工具。所谓“大匠授人以巧,而非授人以多”。这样,学生也无需每篇小说都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结构、主题等之间疲于奔命,而只需专注于文本特色,逐步了解“如何欣赏小说”,并为日后自己动手创作小说打下基础。

总之,就是在遵循文体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真正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对此,“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笔者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小说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实在令人欣慰。

三、 淡化主题思想

在小说教学中,“主题思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但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问题。

“文体特征”只是小说的外在形式,“文本特色”也只是小说的实际内容,只有“主题思想”才是作者叙述故事的真实意图,是小说的“内在灵魂”。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关注主题思想,又何尚不是得不偿失呢?

鲁迅先生在谈及读《红楼梦》者的不同心态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不同的阶级层次,对相同的著作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阅读水平,也会悟出不同的内涵。如《项链》一文,就有人总结出十一个主题。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说是文学。文学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需精确地字分句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标准答案。”(见“新课标”之“阅读与鉴赏”) 更何况,新教材(苏教版)本就是以话题或者说是以主题思想为中心来组织文章的,学生只要能把握每一组话题的主旨,还何需再去追究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更何况,小说是文学,文学即人学,这又是“新课标”中对小说教学“人文性”的关注。笔者以为,作家高晓声的一席话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作家写小说,恰巧不是想用理性去教育读者,而是想用感情去影响读者、感动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

四、 注重鉴赏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固然是必要的,但方法的习得才是至关重要的。“知识是必要的,但这种知识必须形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能力。”④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于这一点,“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那么,小说的阅读与鉴赏法,笔者大致构想如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整体把握。即先从小说的文本特色、故事情节、篇章结构着眼,引导学生精读作品;然后在作品品读中,仔细品味文本中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和细节等,再把这些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和细节等放到文本、情节、结构中整体把握,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学生在与文本、同学、老师的对话中,逐步走近小说,走进小说,感受小说的魅力和内涵。

总之,中学语文之小说教学,既不是培养写作家的摇篮,也不是训练评论家的基地,而只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堂。真正的小说教学,既不哗众,也不浮夸,而只是遵循小说教学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能读小说,会读小说,培养真正的读书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小说教学才有希望,我们的小说才有希望,我们的汉语言才有希望。

①  《文学理论教程》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第5次印刷   P171

 ②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P152

③  《且说陈奂生》   高晓声珠  《人民文学》  1980年第6期

④  《略谈学习国文》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P3

(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李 胜   324014   lsheng7708@sohu.com)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教学!(人教版必修)]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4.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5.人教版语文教学随笔

6.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7.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课件

8.人教版必修三《劝学》说课稿

9.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10.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