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系统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反复研讨,明确中心及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1.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理解。 

2.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对称(    ) 模式(    ) 调查(    )  汲取(    ) 渊博(    ) 根深蒂固(    )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创意                   根深蒂固                    素材

孜孜不倦               汲取                        模式

不言而喻               持之以恒

3.快速阅读课文,反馈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⑴议论:                                                              

⑵议论文的三要素:                                                    

⑶议论文的结构:                                                      

⑷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4.朗读课文2~3遍,了解文章思路,探寻文章中心及中心论点,并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                                          

⑶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                            

⑷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⑸文章主要围绕                     进行论述的。

⑹你在阅读本文时,都有哪些疑惑或想法,请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你想成为创造性人才吗?你想拥有创造力吗?那么,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想弄明白这些,就让我们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吧!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一生展读,全体体味);

2.预习成果展示;

3.品读课文: 

(1)在课文中划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的弊端,结合自身的经验,检测自身是否拥有这种思维模式,你怎样看待这种弊病?

(2)为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要素?

(4)拥有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运用实例引证,多种论文方法证明论点,讲解道理和实际生活结合以增强说明力。

2.板书设计

  

四、练习测评

1、苹果里的星星给你什么启示?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课本P58第一自然段。

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⑵在语段上划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

⑶将这段划成2层,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3、在实际生活中,你是否有求异思维或逆向思维的习惯?请结合“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进行自我解剖,考虑问题时,是否有钻牛角尖的现象。

4、对以上问题完成后在小组中交流,选取优胜者在班级交流,评价小组给出评价,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出点拨和综合评价。

师:从三维目标和学习重点来讲,同学们须弄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试回顾课文,作者开篇即提出一个实际数以选择题引出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原因是“由于情况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由此顺理成章地提出“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导出本文论述的重点--创新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这就是我开场白引导同学们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⑴渊博的知识;⑵探求新事物;⑶持之以恒地尝试。而如何运用知识,则是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这又引出又一个学习重点:论证方法。作者举出古登贝尔克和布歇内尔予的例证,还用贝多芬、莎士比亚这些明人作比喻论证,并提醒我们具备创造力的人关注极其普通的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反复推敲,逐渐充实,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你具备了:⑴用好奇心去积累知识;⑵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学;⑶抓住灵感的火花,锲而不舍地去尝试,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把握了这些,同学们也就达成了我们本节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最后一段用楷体摘抄于读书笔记上,并选取不同角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予以佐证。

阅读课文P58第一自然段回答:

⑴这段的观点是什么?

⑵在语段上划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

⑶将本段分为两段,并说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2.阅读“我们的想像力哪去了?”回答问题

我们的想像力哪去了

一天,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他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像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我突然感到:一棵想像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无情地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地唱着:

“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

“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捉小鸟!”

“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一起吃掉了!”

我一面惊讶孩子们的奇特想像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样温柔的话语否定着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

可怕的大人!

第二天,我又从同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儿,让被试者回答这是什么。问到机关干部,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上级。局长沉默良久,气呼呼地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们的的问题呢?”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他们则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问到初中生,一个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喊“英文字母O”却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后问及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李谷一唱歌的嘴巴”“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事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给这个节目起了个名字--“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到底人的想像力是怎样丧失的?我们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甚至于非要研究一下才能回答。难道是现行教育扼杀了他们的想像力?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老师痛斥为“回答得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有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什么想像力、创造力可言?

我不知道在现场回答鞠萍姐问话的那几个孩子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在今后回答大人们的问题时也学得乖了,再也不轻易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而是一脸严肃地想想“标准答案”,以免说出“不好”“不妙”的答案来,而误入大人们从容设下的“圈套”?反正,当我抱着我那两岁的儿子哄他睡觉时,儿子用天真无邪的眼睛看着我问:“妈妈睡觉了?娃娃睡觉了?电视睡觉了?被子睡觉了?”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小心翼翼地抱着儿子,肯定着他的每一句问话,就像捧着一点稚嫩脆弱的想像力的火种,生怕一不留神它便被风熄灭了。谁知以后上了幼儿园,上了学,儿子会不会也像其他孩子一样,被鞠萍们用一次次无情的教育将他内心的想像力扼杀了呢?

⑴第六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发出了“可怕的大人”的感叹?

⑵第七自然段写一次智力测验,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你认为“圆圈儿”还可以是什么?

⑶西方学校教育孩子的模式与中国学校有何不同?

⑷结合第八自然段,谈谈孩子为什么会丧失创造力。

⑸最后一段末句加点的“鞠萍们”指的是哪些人?

附:有关练习题答案

课前预习

1.《伴你学习新课程》P55

2.课下注释

3.⑴对某问题的观点、看法、主张、见解

⑵ 

⑶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⑷准确、严密、鲜明。

4.⑴四种答案全正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⑵如何运用知识 ⑶创造力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 ⑷略 ⑸创新问题。 ⑹略

自主学习

⑴⑵见课本P58第一自然段 ⑶①渊博的知识;②探求新事物;③持之以恒地尝试 ⑷略

练习测评

1.能自圆其说即可。 2.见《伴你学习新课程》P56  3.切实自我剖析,导向求异思维。

作业

1.角度不同例子不同。

2.⑴孩子们的想像力被理性的成人扼杀了。⑵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贫乏越苍白,可以是游泳圈、戒指等。⑶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静思考。⑷教育方式使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元一失。⑸那些像鞠萍一样无情扼杀孩子们的想像力、创造力的教育者。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提纲(鲁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2.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3.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上《信箱》教学教案

4.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5.八年级人教版《蜡烛》教案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7.鲁迅《社戏》教案

8.鲁教版初中思品说课稿

9.《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10.《哪儿去了》冀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