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亮
曹操与杨修
教学目标
1、理解曹操与杨修复杂而矛盾的人物性格;
2、领会剧本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
3、探讨杨修之死的悲剧因素。
教学重点
品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揭示杨修之死的社会因素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评注本,熟悉“杨修之死”的故事内容,依样给课文写点评。
2、观赏京剧《曹操与杨修》选段,熟悉京剧的表演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品故事(5’)
我们这堂课要学的是《曹操与杨修》,这是一出京剧的选段,曹操与杨修是戏里面的两位主人公。课文大家事先都预习过了,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两人的关系怎么样呢?请你用一些合适的动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 杨修?
小结: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是矛盾的:有爱也有恨,最终恨占了上风。
二、品人物(10’)
那么,为什么曹操对杨修是又爱又恨呢?这就要从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中去找原因。戏剧与小说相比的一大特征在于,它主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反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接下来请你快速阅读课文,边圈画台词,边概括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放在两个人的名字前面, 的曹操与 的杨修?
求贤若渴 聪明赤诚
忌才多疑 恃才傲主
小结: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是矛盾的:有优点也有缺点。
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优点使得曹操实实再三不想杀杨修;他们各自性格上的缺点又使得曹操不得不杀杨修。
三、品矛盾(15’)
带着“杀还是不杀?”的问题,故事在二人最后的对话中达到高潮,走向悲剧。戏剧与小说相比的又一大特征在于,它不但可以读,还可以演可以看。演员能通过独特的唱念、表情和动作揭示出台词之下的言外之意。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京剧名角表演的高潮片断,同时思考:这个高潮片断的焦点在哪几个字眼上?请你再用一些合适的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 杨修?注意这次是一个双向的箭头了。
小结:曹操与杨修的心思其实是“明明白白的”;但他们都不能明白对方,或者说,理智上可能明白了,但情感上各怀苦衷,不愿意认可对方,作出妥协。
总结:
曹操与杨修本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们各自的矛盾性格,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最终一个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一个兵败斜谷功亏一篑!
四、品悲剧(10’)
了解了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他们俩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提示:事物的决定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内因方面,也就是个人因素;另一个是外因方面,也就是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各自矛盾的性格
曹操--鲁迅:“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杨修--韬光养晦、放浪形骸。可那还是杨修么?
社会因素--两人悬殊的地位
杨修之死证明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依附力量,是不可能独立而具有力量的。事实上,杨修又何尝不是一个鸡肋呢?他是曹操手上一块食之有味,弃之不可惜的鸡肋罢了。作为人才,只有在统治者感到生存危机之时才能被记得,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一旦他才高艺大,稍具主见,便马上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恐怕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剧所在吧。在当今社会,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么?
作业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许多“杨修之死”这样的耐人寻味而众说纷纭的故事。在它之前,还有《三国志》《后汉书》;在它之后,又有各种戏说、改编、品评文章。这个周末,请大家从《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摘抄相关资料;并以“我品三国”为题创作一篇练笔。
教后反思:
一、教材处理
《曹操与杨修》从体裁上看,属于剧本;从题材上看,属于历史故事新编。
根据剧本的特点,我设计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展开解读,最终挖掘出悲剧因素。
历史故事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点所在;现代改编中体现的反思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用了三个小办法。
1、给“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悲剧因素”这四部分的解读分别取名为“品故事”、“品人物”、“品矛盾”和“品悲剧”,巧妙借用了易中天“品三国”的标题式样。
2、我给这四个环节设计了化繁为简的四个核心问题。
故事情节:曹操 杨修
人物性格: 的曹操与 的杨修
矛盾冲突:曹操 杨修
悲剧因素:他们俩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其中,前三个问题化用自课文标题,显得有趣而自然。
3、我截选了京剧《曹操与杨修》的高潮片断,选择了典型剧照,制作成ppt展示。借助于多媒体内容,促进学生的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改编中的深刻反思,我注意到,一方面应该夯实前三个阶段的解读,搭好一个上升的思维平台;另一方面应该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上的指导,提示他内因与外因的差别。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做好两大方面。
1、在解读过程中紧扣文本开展分析。《三国演义》里相关故事是学生所熟知的,这些信息可能干扰课文的解读,从而使学生忽视课文的新编特点。所以,我强调从文章中为发言找依据,牢牢把握住解读的对象。
2、在反思“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过程中,学生容易陷入“没有依据地假设”误区,脱离文本虚构解决途径。我及时指出错误,把讨论引导到对性格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大方向上。
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预设之外的因素。
1、前三个阶段的解读进度偏快。这说明我还缺乏经验,有紧张情绪,欠缺合理调控课堂节奏的能力。
2、由于前三个阶段的解读进度偏快,结果出现了课时的盈余。我在结束了解读布置了作业的情况下,以课文朗读来填充。选择的学生虽竭尽所能全情投入,仍难以京剧念白的要求视之。我在点评中以“京剧高雅不易学”竭力挽回,总算有惊无险。后经丁老师指点,应该把作业布置留到最后,以掩饰“朗读是在补时间”的实情。这还是我教学经验上的问题。
三、自我评价
此次开课体现出的优点在于:
1、思路清晰,块面分明,语言简洁,节奏明快,体现出了男教师的课堂风格。
2、学生发言比较活跃,点评及时,引导自如,体现出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
3、悲剧因素的解读有深度,作业布置有广度,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面和思维面。
此次开课体现出的不足在于:
1、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的反应和突发事件的预期不足。有些措手不及。
2、还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开课经验。尚不能做到胸有成竹镇定自若。
3、对学生发言习惯于批评指正,鼓励和肯定不够。
我争取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保持优点,改正不足,在这次开课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曹操与杨修》教案及教后记(沪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带教学后记的教案
2.对教案的教后反思
10.《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