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概括阿Q的形象。
3、拓展探究。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1、结合自己阅读的认知,学生交流理解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21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年,然而中国还是老样子,为什么?中国该怎么办呢?这就是鲁迅想说的。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它没有发动起广大的民众,也没有改变民众的思想,而且它还被封建势力和投机分子侵吞了革命成果。
中国要实现革命的成功,首要是改变我们的羸弱的国民性。
2、结合最后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众,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3、国民性更多的还显现在阿Q的身上。
二、概括阿Q的形象。
根据阿Q的“事迹”,说一说阿Q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有怎样的性格?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有的学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妾自尊大,自欺欺人,自我摧残、健忘麻木。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他对革命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人生正常权力的结果,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外族侵略,特别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产生的失败主义的思想影响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这样一个双重性格的阿Q,他的奴隶性不消除,即使他参加了革命,他所要创造的不过也是与赵太爷类似的生活而已。那样的中国也还不可能真正的实现自尊自强,民主自由。
三、拓展探究
1、结合现代评论家的两段文字加强理解。
中国人的脑筋在世俗的层面转动太多,对于非功利的问题,诸如信仰、终极价值、生命意义等等,中国人考虑较少。我们对于已经发生的苦难和身边出现的苦难,对于一些惨烈的历史,往往比较麻木,持回避的态度。一个人面对自己无力承担的痛苦,只想回避,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但是,在有些民族的文化系统中,可以借助的精神资源多一些。在那些精神资源的帮助下,他可以鼓起勇气来面对那些痛苦。在中国可能借助的资源就少一点,而仅仅依靠个人的心理能力来面对那种过于沉重的痛苦,确实太艰难了。所以人们只好睁一眼闭一眼,甚至不断打哈哈,嬉皮笑脸地与自己的苦难和耻辱擦肩而过。”
中国文化中最致命的罪恶因素不是别的而是奴道主义。当西方畅行所谓神道主义时,他们的人性只是被神威所压,一旦解放出来即有光辉闪烁。而奴道主义则是一种内在的变质。人性的一切内容都已彻底腐烂。奴隶精神成了灵魂中唯一的内容。即使外部压力消失,即使主子死去,奴道主义的阴魂依然不散。何况那奴隶主的空缺,及时可以递补。因为我们是全民皆奴。广大的奴隶队伍乃是产生奴隶主的最好资源。每个奴隶都可在一夜之间成为当之无愧的奴隶主,正如每个农民都可在一夜之间成为忠於职守的皇帝一样。这些人一旦晋升为奴隶主,他所制造的悲剧和罪恶,决不会逊色於我们已经认清了面目的那些奴隶主们。中国大地只有丑陋的奴格像死狗的腐尸一样遍野横陈,而绝对没有人格可言。
2、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完成短文。
3、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四、布置作业。
作文《我身上的阿Q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阿Q正传》教案﹝修改稿﹞4(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阿q正传教案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