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 一 反 三 探 究 提 升
――高考古诗意象解读教学案例
江苏省如皋市 陈小良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意象常识,积累相关知识,能在鉴赏中灵活运用。
2.解读古诗意象,领悟作品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设计理念:
改变高三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过分依赖教辅资料、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做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强调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探索的过程。
注重审美体验,关注学生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培养。
重视合作学习,使学生乐于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流程:
一、引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诗鉴赏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古诗意象的解读。
二、考题演练
1、出示2002年高考古诗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讨论探究:本题从哪个角度命题?该如何作答?并解说这样答题的理由。
四人小组一起讨论,相互补充。明确:
从把握诗歌意象的角度命题。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评分标准规定,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折杨柳曲表达的是惜别之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古诗中柳已具有了特殊意义,因此“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三、思维提升
1.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
2.“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你能否联想起教材中相关诗句?明确: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等。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杨柳的意象增加了诗歌浓重的离别情意。
3 .除杨柳外,你还能列举出那些常见意象,并说说它们各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
四人一组讨论,相互补充,尽可能多地列举一些。
学生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杨柳表离别,菊花表高洁,梧桐表伤感,阳关示别离,子规象征悲伤,白云象征孤高,梅兰松竹象征坚贞高洁,蛟龙鸾凤象征君子,飘风云霓象征小人,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等等。
4.试就诗歌中常见的“月”这一意象,结合你熟悉的作品作简要分析。四人小组一起讨论,相互补充。
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启发:
“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故乡的见证(《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祝愿与激励(《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把它当作良辰美景的化身(《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借助它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柳永却因它伤怀(《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此,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圆满的象征。
四、能力迁移
1. 出示训练题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中列举了哪些意象?各是如何修饰的?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2.四人一组,相互补充,共同完成。
班级交流,互相启发,主要观点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十个典型细节,一组象征符号,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诗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等,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的,鸦是傍晚暮鸦的,桥则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于是,整个世界融入了萧条荒寂之中。
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诗歌意境顿生。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边的悲愁。
不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2. 出示训练题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溪亭
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最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
4.题型与高考题接近,学生先独立作答,再讨论明确:
本诗抒写的是怨别怀友之情。全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写苏溪亭景色,唤起离愁别绪,暗示心中不快;后两句融情于景,以“燕子不归”“春事晚”等景象,暗喻友人未回,青春将逝的怅惘;末句“一汀烟雨”传达出不尽哀愁。
五、规律揭示
1.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意)与客观物象(象)的有机结合。关于古诗意
象,你的认识是怎样的,或者对于古诗意象的解读,你有何经验?请用一句话作答或为大家介绍。
2. 一组同学依次回答,前面同学已经讲过的内容,尽量不要重复。
学生回答,主要观点有: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读者需从诗歌的字面意思入手,体味诗歌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时,我们要把它的象征意义作为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象征高洁的品格、菊花象征隐士,桃花象征美人,飞鸟象征自由,荷花象征君子等。
有些诗歌形象经常出现在某位诗人的作品中,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荷
花,便是例证。
客观景物一经摄入作者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读者进入诗歌意境也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有些意象超出特定内涵,这就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深入体会,从而准确把握。如黄巢《题菊花》中的菊花就不再是高洁的象征,而是劳苦大众的形象写照,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
六、拓展延伸
推荐资料《诗歌意象诠释》,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意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作品,撰写鉴赏心得。
[举一反三探究提升(苏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举一反三造句
8.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9.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