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3、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径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以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训步骤:

一、 导语:在小学时,同学们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焕的一首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后两句十分富有哲理:要想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三、 教师较有感情的朗读。

四、 学生齐读(文章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较浅显,所以请大家一起朗读。)

五、 参照注释,疏通文章大意,重点字:涘si,渚zhu

六、 文章讲解:全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黄河水涨景象十分壮阔,河伯暗暗高兴,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亲见大海的广阔,自惭形秽,浅陋眼见,自我批评。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时,时令,季节。灌,表现了雄壮的气势。河,黄河。泾,同径,直往,径直。涘,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沙洲。崖,高的河岸。“不辩牛马”,表现开阔,辩,同辨。第三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于是焉,这个时候。美,美景。“天下”和“尽”把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刻画的淋漓尽致。“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是个过渡,这又是一番景象。端,尽头。这里的“于是焉”呼应前一个,这时的情况、时间、和认识都不同。“汪洋向若而叹曰”对着海神若迷惘地感叹,这是河伯的自我批评,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浅陋眼见。“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听的道理很多,就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若夫,用在句首表示更进一层。少,小看,形容词用做动词。闻,学识。轻,轻视。殆,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要不是来到你门前,就危险了。“吾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非……则”假设句,“见……于”被动句。

文中有两个成语:“贻笑大方”、“望洋兴叹”

另有一个成语补充:“泾渭分明”

七、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包含了哪些道理?(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人贵有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八、 庄子子文章特色:1、想象奇特2、构思巧妙3、善用语言和比喻4、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写作特色:1、巧设比喻,说明人不能骄傲自满,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2、对比手法,通篇对比。

九、小结: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一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为了我们对庄子散文有更多了解,大家可以下来欣赏《秋水》的第二段。

 

[《秋水》(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精选关于秋水教案

5.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6.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